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面拉東西,驢子在屋里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后,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嶺,凌峰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嘆道:“你有多么豐富的見聞呀!那么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只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1900年,人們經常看到一個大約10歲的黑發小男孩在倫敦各大劇院的后門外等待。他看上去十分饑餓,但那雙藍色的眼睛卻透著堅定,他期望在演藝圈找到工作。他能歌善舞,盡管自己的童年痛苦艱辛,他卻懂得如何讓別人歡笑。他三十歲時成了世界上最棒、最有名、最受青睞的喜劇演員,他受到了國王般的禮遇,人人都想和他謀面,和他合影的人中甚至還有丘吉爾、愛因斯坦和甘地這樣的名人。在耀眼的電影新世界,他幾乎成了皇家級的人物,他就是世界喜劇之王——查理·卓別林。
在法國里昂,一位70歲的布店老板快要不行了。臨終前,牧師來到他的身邊。布店老板告訴牧師,他年輕時很喜歡音樂,曾經和著名的音樂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當時的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否則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
其實,蕓蕓眾生中,真正的天才和白癡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可是,這些人在走過漫長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蓋天下,有的卻碌碌無為。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為何他們卻有著如此的天壤之別呢?卡耐基的一份調查或許能夠說明問題。
卡耐基曾對世界上一萬個不同種族、年齡與性別的人進行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他發現,只有3%的人能夠明確目標,并知道怎樣把目標落實;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沒有目標,要么目標不明確,要么不知道怎樣去實現目標……10年后,他對上述對象再一次進行調查,結果令他吃驚:屬于原來97%范圍內的人,除了年齡增長10歲外,其他的幾乎沒有什么起色,還是那么普通和平庸;而原來與眾不同的3%的人,卻在各自的領域里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他們10年前提出的目標,都不同程度得以實現,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標走下去。
卡耐基的結論同樣令我們震驚。原來,杰出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區別,并不在于天賦,也不在于機遇,而在于有無人生的目標!那匹馬和那頭驢子,盡管都在前進,卻一個遠行萬里,有目標;一個在原地打轉轉,無目標。卓別林在成功后說:“……即使我在孤兒院或沿街要飯裹腹的時候,我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演員。”卓別林自小就有了當杰出演員的人生目標;那位布店老板因放棄了當一名杰出音樂家的目標,他臨終前告訴牧師,他為自己一生碌碌無為感到非常遺憾。相信他到了另一個世界后,如果再選擇,他絕不會再干這種傻事。
對于沒有目標的人來說,歲月的流逝只意味著年齡的增長,平庸的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地重復自己。
可以這么說,只要你為自己設定了目標,并持之以恒地為之努力,你定會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下一篇:楊利偉:一飛沖天 千年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