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頗有閑暇,便回憶起了往事。
我記得自己童年、少年時代很瘦,有兩個原因:遺傳因素和嘴饞。
那個年代粗糧多、細糧少,所以平常日子里一日三餐多是粗糧。由于刁饞,吃粗糧時自己吃的很少,就像貓吃食兒一樣。那時,成天盼著吃細糧的時候到來,一旦有了細糧,自己就拼命地吃。每當這時,媽媽就笑著提醒道:“別把肚皮撐崩了!”
一直到數年后,中學時代經常的勞動鍛煉乃至當知青時廣闊天地里的風吹日曬,終于徹底治好了自己的饞毛病。
后來回想起媽媽當年常說的那句話:“別把肚皮撐崩了!”,自己也覺得可笑。
其實,肚皮是撐不崩的,而是吃得太多令腸胃受不了。
早幾年演電視連續劇《大宅門》,有一段鄭老屁吃大餅卷肉的情節,是這樣描寫的:
白景琦看見離開一段時間的傭人鄭老屁領著小孫子回來了,就想款待一下老屁。他記著鄭老屁很能吃,就讓傭人端來好幾張大餅,還卷著肉,他便高高興興地往那兒一坐,要好好欣賞一通兒老屁吃大餅卷肉的樣子。白景琦本來是好心,可是沒成想卻出了意外:此時的鄭老屁,一來剛生過病,二來已經餓了好幾天肚子,幾卷兒大餅卷肉吃下去,竟然被活活地撐死了,遂使喜劇驟變成了悲劇。
這是文學作品里的描寫,在歷史上,名人被撐死的說法亦且有之。
例如,關于詩圣杜甫的死因就有三種猜測:一說是飲酒過量引起酒精急性中毒而亡;另一說是所食的牛肉不新鮮而導致食物中毒致死;再一說則是因多日饑餓之后暴食喪生。因為杜甫晚年一直顛沛流離、生活困苦,想來后一種說法可能是成立的。
再例如,埃及末代國王法魯克暴食暴飲而亡也是有歷史說法的。據說法魯克國王有幾個特點:好色、能吃、愛偷、喜收藏。其它的特點不講,但說他能吃這一點,簡直是邪乎,比如他愛吃巧克力,就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吃。他四十五歲時在羅馬去世,死因迄今不明,而有三種說法:一曰被暗殺、一曰病死,還有一個說法是非病而是被撐死的。有野史記載,他最后那頓飯吃了十二只大龍蝦、十顆牡蠣、八條魚、五碗米飯,還有奶酪、果醬、大餅、豆類、果蔬等等。飯后,他便倒在沙發上,呼吸急促,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從生理角度講,人之所以能被撐死,是因為人的腸胃及整個消化系統的容量是有極限的,攝入的食物量接近了這個極限,人就會感覺撐得難受;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會產生危險,危及性命。
與其他的動物相比,人類所具有的思維能力、勞動能力自然強得多。然而,由于人類原本是動物,是動物就有動物本能。所以,其他動物的本能,人也具有。比如各種欲望,是動物就有,而在一系列欲望里,食欲是第一位的。因為只有吃食攝入營養,動物才能生存下去。吃,是生存的必須,也是一種享受,而且是動物界最大的享受。這一點,人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吃是一種享受,那么,一個人在盡情享受的情況下卻(被撐得)丟了命,因為其根本就沒想死,所以我說:“被撐死”是一種最冤的死法兒!
好在人們在多數情況下是有理智的,覺得飽了、或者撐得難受時就不會再吃了,因而在現實生活中,人被撐死的情況并不多見,往往只是街頭巷尾的笑談而已。然而,聰明的人類受著利益驅使,卻能弄出與“被撐死”相似的蠢事兒來,而且此類事情不僅屢見不鮮,甚至還會反過來給人類自己帶來難堪,這就令人難以一笑了。
上一篇:朗圣潔:“昂貴”牙膏的市場之旅
下一篇:獨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