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帶領金山成功上市,可又在42歲重新創業創辦小米。他被稱為IT界的勞模。可他卻說:“勞模是無能的”。他,就是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
11月11日,這個曾經被年輕人調侃為“光棍節”的日子,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年一度全民網購的大狂歡。在節節攀升的銷量背后,各大品牌也進行著一場爭奪市場的大混戰。而去年最大的贏家正是上市不足三年、地地道道的國產手機品牌——小米。根據天貓公布的數據,雙11當天小米以5,5億元的銷售額排行第一,而小米手機3的總成交額在所有參與雙11的商品中也排行第一名。
創辦小米——42歲開始又一次的奔跑
在接受《楊瀾訪談錄》專訪時,雷軍說道:“我在休息了三年之后,自己有一種很強的沖動,就是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想辦一家世界級的偉大的公司,到了40歲,我突然覺得好像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有點不甘心。其實我就是40歲生日那天,決定再試一下。如果我干不成,至少可以很驕傲地對自己說,我努力過。我去試了。”
但這一試,就讓雷軍背上了“輸不起”的包袱。無論是尋找供應商,還是為公司招攬人才,雷軍都經歷了重重波折。回憶起自己找人時的困境,雷軍說:“我找的最多次的一個人,一個星期7天,我跟那個人談過5次,每次10個小時。”
順勢而為——“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雖然在1988年雷軍就參與創辦了金山軟件,比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早了10年多,但還是在互聯網大潮到來之時嘗到了落后的滋味。也就在那個時候,雷軍想通了一個問題,想要成功,就要順勢而為,他認定移動互聯網是未來,所以想要贏在未來10年,就要在這上面下工夫。
談起自己對“順勢而為”的感觸,雷軍說:“把握戰略點,把握時機,要遠遠超過戰術。一頭豬在風口,臺風大,它就能飛起來。”通過對移動互聯網大勢的把握,雷軍還總結出了移動互聯網思維的關鍵詞:極致、專注、口碑、快。談到專注。雷軍舉了小米電視的例子:“別人家做電視,一年做一百款型號,光47寸就給你搞15個型號,你想怎么可能下工夫呢?我們整個公司,好幾千人,只做一款電視,每個人都在提意見,每個人都在琢磨。我的商業理念是什么呢,我不奢求每一個用戶都能喜歡我的產品,我只需要我最在乎的那群用戶去喜歡就行了。”
創業、創新——九死一生
在中國互聯網起步階段,大多數的互聯網產品都以模仿或山寨的形式出現。而如今,隨著微博、微信、小米、支付寶等應用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開發出針對中國用戶習慣的原創產品,甚至部分打人海外市場。有人評價,這些創新,代表著中國的互聯網領域已經超越、或正在超越“中國式抄襲”。對此,雷軍認為,目前的中國,自我創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到了這個階段。另一方面,中國是個巨大的市場,在這個市場產生的需求比別的地方要發達、要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世界級的創新,會被大家所接受。但雷軍也認為中國目前還是存在不利于創新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缺少對失敗的寬容。他說道:“我們某個行業遇到困難不是很正常嗎?90%的創業公司會死的。雷軍投的公司就算死光了,只要有一家成功的,他就是個偉大的投資人。一些企業遇到困難了,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而不是在旁邊看笑話,落井下石,這種態度是非常不利于創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