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有一個周處,被后人廣泛引喻為幡然醒悟的浪子回頭的道德典范。所謂“知恥者近乎勇”,“為鄉里所害”的三大害人蟲之一的周處一瞬間良心發現,遂拜訪名師,讀書自省,并投身軍旅,從而建功立業。他出仕為官,因勤政清廉,剛正不阿,官聲極佳。然而,正直的人是一定會得罪同僚的,在一次平叛中,周處被奸佞小人陷害,捐軀沙場。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1500百年后,我們郭固集竟然也誕生了一位名叫周處的鄉親,發生在他身上的人生故事,竟然也與古人周處有某種相似之處。
在鄉親的傳說里,郭固集周處急公好義。用郭固集鄉親的話說,“公道急”,即為人公道仗義,其中也包含著處事魯莽急躁從而總會有失偏頗的意思。對周處的“公道急”評價,一方面包含了鄉親的認同和好感,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幾分無奈和幾分迷惘,鄉親評說周處:好人啊,只是……
每逢初一、十五大集會,郭固集的大小食堂里一定可以看到周處與各色人等一起,高聲猜枚行令,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面紅耳赤、歡宴散盡時,周處總是爽快地招呼老板:“西瓜叔,記你侄子我的賬!”或者“亮哥,記你兄弟我的賬!”
吃了喝了記賬——名人大混家都是這般氣派,但周處卻從來不會賴賬。每到年關,周處就會拎著一袋袋、一把把銅錢銀錢或者紙錢——不好意思啊,應該稱為紙幣,從集南頭到集北頭,一家挨著一家地結賬。這個時候,皆大歡喜啊!食堂老板們接受著滾滾財源,周處接受著奉承,同時也接受著真誠的邀請:“老侄子,兄弟,過了年常來啊!”
如果不是周處天性中除了俠義俠氣之外還有的那種“一根筋”、“認死理”的較真兒毛病,也許,少年時期的俠義給周處掙來了名望;中年的周處靠著這些名望衣食無憂;到了老年,他會成為一個讓人敬而畏、畏而敬的體面鄉紳,風風光光地終老一生。遺憾的是,周處不但俠義俠氣,而且和大多數“名頭”不同的是,他骨子里還“一根筋”、“認死理”,或者稱作“一桿硬”!
對于那些“一根筋”、“認死理”的人,尤其是“一根筋”、“認死理”的“名頭”們,村人有著一種微妙的認識。事不關己,幾乎每個人都熱烈歡呼“一根筋”、“認死理”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大多時候是在維護公眾原則,是眾人的保護神,尤其是弱勢者的保護神。一旦涉及到自家利益,就要見機行事了:對自家有利,他自然喜歡“一根筋”、“認死理”出來主持公道,那等于幫自家的忙;自家不是那么占理兒,他就會討厭這樣的所謂“公道人”——關你啥事兒呀?咸吃蘿卜淡操心!
嚴重的是,周處不但“一根筋”、“認死理”,還愛管閑事——“名頭”們都愛管閑事,他們的名聲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管閑事中樹立起來的。更為嚴重的是,“一根筋”、“認死理”地、俠義俠氣地愛管閑事的周處,在管閑事的時候六親不認!突出表現在,正和周處在食堂里喝酒吃肉熱火朝天的哪個酒友家的娘們突然哭爹叫娘地沖進食堂,拉著自家爺們和周處去給她和鄰居家評理。這時,周處同樣會六親不認。酒友的娘們占理兒,自然皆大歡喜;酒友的娘們兒輸理了,對不起,我周處向理不向人。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一分鐘前你還和人家爺們一起兄啊弟啊地喝酒吃肉套近乎呢!沒辦法,這就是周處,這就是周處的“一根筋”、“認死理”,這就是周處的俠義俠氣,這就是周處的“公道急”。
每當這種場合,周處評完理兒,自我感覺良好地走了,酒友的娘們兒會哭哭啼啼地埋怨自家爺們兒:“這就是你的朋友?呸!”爺們兒也會悶悶地憋下一口粗氣。
閃失更大的是,周處喜歡向其他“名頭”們叫板。大多數“名頭”們都喜歡趨炎附勢,巴結權貴,在普通村人面前卻又耍奸使詐,能笑瞇瞇地把你哄到井里。周處自然看不慣他們的做派,所以,盡管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吃肉,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內心卻勢不兩立。
周處不服氣地說:“你那個混法啊?!”
人家不屑地回敬:“你那個混法啊!”
慢慢地,周處在村人的評價中,從一個俠義俠氣的人,變成了一個“孬家”。當然了,他的這種“孬”不是“真孬”,是一種“老實孬”。“真孬”的是那些周處看不慣的“名頭”們,人家孬得讓外人說不出來怎么孬,孬得有板有眼有出息。周處的“孬”,更多的只是總讓酒友們不舒服罷了。
那不是孬,是不會混!
周處對此渾然不知。
一次初一集會,周處和一位“名頭”在郭固集著名的和合記食堂喝酒吃肉。開始,兩個心照不宣的酒友推杯換盞,你好我好;接著,指桑罵槐,唇槍舌劍;最后,拳來腳往,扭打在一起。杯盤碗盞的“噼里啪啦”聲,桌椅板凳的“稀里嘩啦”聲,兩個大老爺們可著嗓門的叫罵聲,響徹整個郭固集南北集市大街。他們從二樓撕扯扭打到一樓的院子里,又從院子里一身泥水一身酒菜地扭打到大街上。
看客水泄不通。這些看客大多是外村趕集的,但也有幾個平時和這兩位“名頭”在一起吃吃喝喝的酒友們,他們卻沒有一人出面拉架,只是躲在可以興奮地觀戰的角落看熱鬧。直到兩人筋疲力盡,只剩緊緊地擁抱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才有一兩個普通村民走進人場,把兩位乖乖活寶拉開,分別送回各自家中。
第二天,酒醒了的周處去和合記食堂察看損失情況,準備照價賠償。食堂老板王老本一邊繪聲繪色地給他描述昨天的戰況,一邊不失時機地透露:其實吧,昨天,就在他倆在包間里熱火朝天的時候,周處平時最要好的兩個酒友“張司令“和”胡營長“就在隔壁。兩人一邊在隔壁喝酒吃肉,一邊擠眉弄眼地欣賞著隔壁的武打聲聲。等到兩人廝打到了大街上,“張司令”和“胡營長”酒足飯飽,伸著長長的脖頸隔窗俯瞰了一會兒已經不再精彩的武打場面,然后,悄悄地下了樓,悄悄地從食堂后門溜走了。
那次惡仗后,嗜酒如命的周處竟然戒酒了,而且從此深居簡出。偶爾到大街上稱鹽買煙,也只是晃悠一下身影,很快就不見了。酒友們惦記著他的酒肉,起初還會時不時地找上門:“喝二兩吧?”周處總是淡淡地說:“喝啥嘞,酒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喝多了傷身,也傷心。”慢慢地,也就沒人再去討他的沒趣了。
三十歲那年,周處依然光棍一條。更要命的是,家境日漸破落。是啊,即便良田千傾,也架不住象他原來那樣的喝法吃法啊!不但自己大吃大喝,還管別人白吃白喝。吃了喝了倒也罷了,但吃吃喝喝的結果,不但傷了身體,還傷了心。一個身心都受到傷害的人,哪還有心思成家立業呢?
好在,周處畢竟是周處,盡管他退隱出酒肉江湖,名聲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但終究還算是一個“名頭”。一家外村人在郭固集開饃鋪,請周處去做伙計,一來,饃鋪的確需要幫手;二來,外村人也想借著周處的名氣照拂自己。
饃鋪里還有一位五十來歲的伙計老孟,是臨近孟莊村的。老孟住在饃鋪里,自己立灶開火。每次做了好吃的,比如包餃子、燉羊肉什么的,老孟都要首先給周處送去一碗,平時也表現得畢恭畢敬。吃著餃子喝著羊肉湯,周處偶爾也會和老孟抿上兩盅村釀濁酒。面膛發熱時,周處會喃喃地感慨:“人間自有真情在啊!老孟,好哥哥。”每當這時,老孟總是笑嘻嘻地,一幅受寵若驚的樣子。
盡管不再現身酒肉江湖,村里有紅白喜事,周處也是要隨個街坊禮兒的。過去,作為“名頭”的周處,總會被主家提前邀請為陪客主事的,他也會隨個比一般街坊多得多的大禮,指揮著前來捧場隨禮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陪著貴客們喝酒吃肉。現在,周處只是作為平常街坊隨個街坊禮兒,在一般席面上,和街坊們象征性地喝上幾口。
一次,一戶街坊家里辦紅事,周處照例去隨禮吃喜酒。同席的還有“胡營長”。原本半斤八兩不倒的周處,這個時候,兩杯村釀下肚,就有點舌頭發硬。“胡營長”還要勸酒,周處仰脖灌下一杯冷酒,結結巴巴地說:“喝酒要和真人喝。和有些人喝酒,傷身傷心,還丟人!”
同席的街坊聽到周處的話,幾乎不約而同地瞅瞅“胡營長”,連忙打圓場:“喝吧喝吧。”
“胡營長”也是一個聰明人,聽出來周處是在指雞罵狗,他也灌下一杯酒,討好地看看同席的人,陰陰陽陽地說:“啥針的棒槌的?酒是真的,肉是真的。其它都是看不見摸不著吃不到嘴里喝不到肚子里的,都是假的。”
周處瞄了“胡營長”一眼,想發火兒,卻還是忍住了,他不冷不熱地說:“我原來的酒肉都進了狗肚子里。狗吃了肉喝了酒,還會搖搖尾巴嘞。有些人連狗都不如。人家老孟,沒喝過我一口酒,沒吃過我一塊肉,卻是真弟兄。”
“胡營長”灌下一杯酒,撇著嘴角說:“你以為人家老孟對你是真好呀?人家那是怕你!”
周處舉到嘴邊的酒杯哆哆嗦嗦,他想說什么,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冷酒順著他的手腕,淌進衣袖里……
第二天,周處不見了!
周處到哪里去了呢?
誰也不知道。村人們只是猜測著,七嘴八舌了一陣子,慢慢也就把這個郭固集曾經的“名頭”忘在了腦后。只有村中唯一的晚清秀才周鴻士偶爾還會提起周處,同時給村頭曬太陽的村人講述古人周處的故事,周秀才并且會搖著腦袋之乎者也:圣人云,知恥者,近乎勇也。
直到許多年后,大概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郭固集那些和周處同時代的村人們以及只是隱約聽說過這個曾經的“名頭”的新生代村人們才獲得了一點有關周處的消息。
消息是鄰村一位走山西的鄉親帶來的。
過去,在中原地區活不下去的老實人,討不到老婆的老實人,總喜歡一路西行,翻過太行山,到“老山西”討生活討老婆。據說,那時的山西,地廣人稀,男少女多,養出力人不養懶人,是中原地區那些家境貧苦老實巴交卻勤勞肯干的男人們向往的福地樂土,不少中原地區的老實人去了“老山西”,在那里生根、開花、結果。皇天后土的三晉大地,以它的渾厚、質樸、包容,給了那些怕動心機卻不怕出力的中原好爺們兒一個安身立命的博大胸懷。
事實上,中原地區的居民大多遷徙自那片黃土地,那里是他們原本的故國家園、靈魂故鄉。其它異域養活不了這些渾身力氣的憨厚男人們,故鄉和先人卻在時時張開著雙臂,迎接這些流浪在外的兒孫。
那位傳遞周處消息的鄰村鄉親,就是因為出身成分在中原無法討生活討老婆而遠走山西的。據他說,周處到了山西河津靠近著名的壺口瀑布的一個小村莊,安家落戶,和他落戶的村莊一山之隔。周處在黃河邊的小村里,從互助組組長,干到合作社主任,如今已是做了多年村支書的當地“名頭”了,而且兒孫滿堂,合家幸福。當然,他在山西河津的聞名并非得自于他的俠義俠氣,更非得自他的善飲,盡管山西盛產醇厚的汾酒、竹葉青。他的聞名,完全來自他作為縣里、地區里的勞模和先進村干部的名聲。他因此成為那些走山西的中原男人們的驕傲。
是啊,正象圣人所說,知恥而后勇。一個意識到恥辱和自身缺點的人,就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一個從靈魂上勇敢起來而不僅僅俠義俠氣的人,還有什么能夠讓他畏懼屈服的呢?還有什么是他不能戰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