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里,威廉·菲茲西蒙斯親手為哈佛大學挑選每一個本科生。可連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的是,當年他試圖敲開哈佛大門的第一個回應,是一句響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僅進了哈佛,還留在哈佛,成為招生“最高長官”。
威廉在上中學時,從街坊鄰居口中,聽到的對哈佛的定義是:哈佛是一所“別人的學校”,它屬于那些讀得起預備學校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為我們這種窮人而設立的東西”。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哈佛還被認為是一所“為精英階層量身定做”的大學。
對威廉的家庭來說,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沒上過大學,父親做過許多份工作,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在橡膠廠上班。不過他們家的生計主要還是靠經營一個加油站及旁邊的小便利店維持。對威廉這個窮人區的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每天睜開眼睛后,開始為當天的面包而努力。從6歲開始,家里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戶地送過報紙,在加油站幫爸爸給汽車加油。這個沒人管的少年漸漸失去了求學的興趣。從9年級起,威廉開始逃課,躲在小樹林里發呆。
高中畢業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試機會,讓威廉親身見識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進哈佛校園,威廉吃驚地發現了另一個世界。回到家里,威廉做出了決定:要到哈佛大學讀書。他說服了歷史老師羅伯特·奧布萊恩為自己寫推薦信。最終,他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長,被哈佛大學所錄取。
“威廉改變了人們對哈佛的看法。”前校長伯克這樣評價威廉。如今,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已經可以驕傲地在公文中寫道:哈佛以能夠給予每個人公平機遇為特色。而推動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長盛贊為“大學的良心”。
上一篇:清華的精神是追求完美
下一篇:行走百年的植物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