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坦白地說,我愛當我自己!
他對愛的另一種理解很獨到,貧窮時對別人好,以全身心的努力獲取最少收益,以毫無怨言的奉獻投入最大精力,以完美敬業的態度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是,一個人富有時,就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對自己好,拿錢買最好的服務、最優的人才、最佳的資源,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生存狀態,更有效率,也更具優勢、價值和意義。
在他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艱苦、殘酷、悲涼,饑餓與疾病的恐懼讓他深思,貧窮對一些人來說,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但是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沖破匱乏與弱勢的局限。他深刻地理解這些恐懼,也曾身受煎熬,他曾夢想當一名內科醫生或者科學家,可是現實中他走出了一條新的人生之路。自己富足起來之后,為一些人帶來相對緩沖的生活保障,其實貧窮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擺脫貧窮的枷鎖,找到擺脫疾病、愚昧、依賴和惰性的方法,它肯定不會是無期徒刑。
當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要成為把它榨為檸檬汁的人,善于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才會成為熱愛生命的人——有思維、有能力、有承擔、有原則、有理想,把檸檬的清香甘甜變成彌散的氣息,融入你的生活和理想。其實窮則思變,這變字如同榨出人生道路上一杯杯檸檬汁,回味無窮,妙趣橫生。
他認為世界上總是有貧富分化,作為企業家的責任不是提供免費午餐,而是為年輕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大眾的就業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脫離跨代貧窮。這種擺脫貧窮的教育意識總是讓他刻骨銘心,因為他艱難活到13歲時,父親因肺病去世了,而自己也身染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他告訴自己不能死,因為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他不停地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還有與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他的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他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而是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醫治好自己,這種擺脫病魔的方法讓他受益匪淺,成為他終生奮斗的信念和力量。
李嘉誠有兩個兒子,而他風趣開朗地說,他把基金會視作第三個兒子,他的基金會已擁有自己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他已經捐出145億港元。李嘉誠是一個重視聲譽的人,而做慈善并非完全為了名聲,其中的決心就是將他的事業繼續做下去。他有一句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是他經商立世的成功體會,也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他還說,“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就是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他希望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后所做的事,一定要比他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他說,金錢用得其所,才是“內心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