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這個名字不特別,雙字名又簡單,中國歷史上叫李巖的不知道有多少。不過今天給大家說的,卻是李自成麾下大將李巖。沒錯,就是那個被牛金星讒言殺害的大將。
李巖原名李信,河南開封府杞縣人,父親李精白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天啟年間,因為與奸宦魏忠賢有關(guān)系,所以在崇禎初年之時,被打為閹黨,給予交結(jié)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
也就是說李精白被削職為民了,不過雖然沒了官位,卻并不代表李家日子難過。他在家鄉(xiāng)名聲不壞,家底殷實,所以成了當?shù)赜忻泥l(xiāng)紳財主。
李巖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少什么也少不了教育,后來又中了舉人。如此一來,李巖和李自成麾下其他大將不同,可謂是文武雙全了。
年長之后,李巖遵循父母之命,與杞縣豪門之家湯家的女兒成了親。兩人門當戶對,湯氏也是賢良的大家閨秀,婚后生活還是挺美滿的。
出身富貴,家有賢妻,身負功名,李巖為何最后拋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加入農(nóng)民軍,在戰(zhàn)場上拼命呢?
崇禎末年,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也知道大明帝國已經(jīng)快要滅亡,所以也要來插一腳。人禍不斷,天災(zāi)也是頻發(fā)。
杞縣百姓,就因為天災(zāi)而飽受痛苦,許多人因為災(zāi)禍而死。當然這災(zāi)難對富戶沒影響,受難的都是窮苦人家。
李巖雖然出身富戶,但自幼慷慨俠義,常常周濟窮人,為他們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眼見著百姓因為災(zāi)禍活不下去,縣令宋某卻仍然穩(wěn)坐不動,于是前往請命,希望官府能賑濟災(zāi)民。
誰知道宋某身為父母官,卻并不在乎百姓的死活。對于李巖的勸諫絲毫不放在心上,好似并不知道外面餓殍遍地似的。
李巖雖說有功名在身,但是卻也不能強逼宋某賑災(zāi)。所以回到家中,將家里的余糧都拿來救濟災(zāi)民。
他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杯水車薪,于是寫《勸賑歌》,勸勉各大富戶都出一份力,救救百姓。
人都是自私的,如李巖這般仁慈俠義之人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不管李巖如何呼吁,響應(yīng)的人仍然少之又少。
朝政的黑暗,官員的腐敗冷漠,以及周遭人的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這些都促使了李巖選擇了投靠李自成。
李巖投靠李自成后,便建議他尊賢禮士,除暴恤民、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他本意是想跟著李自成干大事兒的,但可惜的是卻在政治斗爭中死去,被牛金星誣告自殺。
不過關(guān)于李巖的身世還有另一種說法,稱他并不是李精白之子。
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譜》記:李巖是河內(nèi)人,曾在杞縣短暫居住過一段時間。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并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書李精白。
如果事實如此的話,李巖也許參加起義軍的理由和大多數(shù)人差不多。要么向往榮華富貴,要么只想吃飽肚子。
上一篇:彭幾剃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