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我們來到了興福鎮,瞻仰了魏休庵紀念祠。
魏休庵紀念祠,坐落在興福鎮福旺村的東邊,緊挨著福旺村村委,我們站在紀念祠門前,大門是雙檐吊斗仿古建筑,大門上方有中國著名書法家卞保彤題寫的《魏休庵紀念祠》五個正楷大字。
走進紀念祠,迎門是大殿,大殿門前兩邊各矗立著兩塊大石碑,鑲嵌在碑亭里面。分別寫著“嘉惠同欽”、“獻忱致福”、“逸民風范”、“龍興雨順”,正楷字蒼勁有力,氣勢恢宏,在正面也有一塊石碑,刻有《休庵先生祠堂記》的碑文,介紹了老先生生平和功績。
大殿前有兩個大石獅子,大門兩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文章詞華一代宗師,下聯是:道德隆望百事風范。走進大殿,里面有魏休庵的雕像,慈眉善目,嚴肅端莊。
大殿后面就是魏休庵老先生的墓地,墓前有一石碑,上面寫著:天外逸人魏休庵先生墓。
我們站在魏休庵老先生墓前,仿佛聽到老先生正在講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
北邊是一個圍起來的后院。院內左右各兩個涼亭,大殿前面立著四塊石碑,分別刻著“茹古涵今”、“尊德弘道”、“恩澤后世”、“德才尚頌。”
最北邊的房門上方刻著“仙恩杉林通”五個鎏金大字,望著這五個大字,我們很自然的想起來了關于老先生的一個個精彩故事
魏休庵叫魏幫基號方石,休庵是他的字,明代庠生。生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30年),卒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7年),享年七十八歲。乾隆時賜謚“天外逸人。”他是一個民間傳奇人物。他擅長書法,其字大有“揮翰似風起云涌,驚雷奔電”之風格。他的足跡游遍大江南北,見聞所識豐厚而博深。由于年事已高而隱居于三家村(今興福鎮福旺村)。他“結茅耕耘,琴書自怡,研周易,誦莊老,超然游于方外。”因“靜者能見微而知著”,故陰晴雨雪、農時收成,每每被其言中,所以,有關他的傳說都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其故事也在當地競相傳頌。
魏休庵老先生才華橫溢,其詩詞歌賦有大量手抄本流傳,并散落于本家族和親朋好友的后人手中。
魏休庵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預言家,大家都稱他為先知先覺的神人,關于他的故事流傳甚廣。
相傳,先生晚年隱居鄉里,在村東開荒種菜,淄川的一位學生進京趕考路過此地,口渴難耐,看到路旁菜園里一老翁獨自飲茶,遂繞進菜園討水喝。這位老翁正是魏休庵老先生。看到有書生來喝水,他很熱情地說:“你來的巧,我魏幫基知道你來,這茶剛喝過頭遍,二遍茶為了等你悶到現在還沒喝,現在正喝出味。我今天專為伺候你可是拿出了最好的茶,不求別的,只求你記著我親手栽的這棵楊樹!以后如果忘了我地邊上的楊樹,我可要讓你還我的茶錢。”
考生似懂非懂,笑著說:“請老先生放心,一定忘不了。”
二十年后,魏休庵老先生早已經去世,他的孫子因為爭地邊上楊樹,和地鄰對簿公堂。當時的縣太爺因為收了人家的銀子,判魏家輸了官司。
魏休庵的孫子想起爺爺臨去世的情景,給他寫的紙條,連忙找出來,交給了縣太爺,縣太爺拿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忘了楊樹,還我茶錢。
縣太爺連忙和三班衙役,到地里去查看,正是魏休庵老先生種菜的地方。縣老爺直覺脊梁骨冒涼氣,沖大楊樹深深施了一個大禮,說:“老先生,請你原諒我的失誤,我記起來了,這個菜園地是你家的,這棵大楊樹是你栽的,全部歸你孫子所有。”縣老爺喊過地鄰,讓衙役當場打了二十大板,把良田和大楊樹都判給了老先生的孫子。
關于魏休庵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相傳,有一天,他的一個侄子問道:“魏叔,今年應該種什么莊稼呀?”魏休庵笑著說:“問什么,低著頭耩地就行啊!”
同鄉人知道,這就是說今年可以種谷子(谷子成熟后谷穗就自然下垂),結果,秋后種谷子的都獲得了大豐收。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離開了魏休庵紀念祠,這時,魏老先生的《不知足歌》又在耳邊響起:
終日忙碌只為饑,得了飽暖又思衣。
衣食兩樣俱充足,房中又少美色妻。
娶下嬌妻并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俱已滿,田地不多用難支。
良田買下千萬頃,無官無職被人欺。
七品五品猶嫌小,四品三品還嫌低。
當朝一品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想萬世無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