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的人生軌跡經常被視作“奇跡”——從—個懵懂、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小女孩,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巨星,這其中,似乎摻雜了太多的偶然。
一
6年前,一個叫寧財神的網絡達人揚言:“李宇春要是能有出息,我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紅燒吃掉。”兩年后,有人催著寧財神割耳朵了。
寧財神在博客上正式道歉,并承認“李宇春是很出色、很有出息的”。至于耳朵,則懇請大家容他多用幾年。
出道6年,發行5張專輯,參演兩部電影,兩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成功打造專屬個人的演唱會品牌——“Why Me”。顯然,李宇春的輝煌遠不止“出息”二字能夠形容。
“我不想成為留名青史的人。”李宇春沉吟了一下淡淡地說。她也沒想過要紅燒誰的耳朵,她甚至壓根不知道有寧財神這個人。生活中的李宇春,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挺無趣的人”,宅且慢熱。
“在她的身上,有著無限的可能。”“玉米”南希的聲音也是淡淡的,和她的偶像一樣。
2010年,重溫了自己4年前的一場演唱會后,李宇春覺得該改變一下音樂風格了。
彼時,她還沒有屬于自己的作品。整場演唱會上,沒有一首舞曲。對比了一下近兩年霸氣十足的“舞臺皇后”形象,李宇春發現,很多東西被自己忽略了。
“一直以來,我的音樂和我的性格是有脫節的,大家看到的都是舞臺的那一面。”李宇春的聲音很安靜,纖細的手臂偶爾比劃一下,“一個藝人的音樂定位跟他本人的性格應該有很大的契合度。我曾經反復在想,李宇春你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了?”
二
2011年4月,李宇春的新專輯《會跳舞的文藝青年》發行。同名主打歌是她自己寫的詞,古靈精怪的感覺,“誰說文藝青年不能旋轉/誰說旋轉出一定是圈/誰說圈就是規則是界限”。
“我愛這張唱片。”習慣留余地的李宇春很少說出這樣的話,“我以前從來沒有說過我愛我的哪張唱片,從來沒有。這張唱片強調的是自由、輕盈、打破界限、無拘無束。我會做出它,因為我的狀態在此。”
曾經的“舞臺皇后”不否認自己有“文藝青年”的一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吧,比如我有想自己躲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喜歡聽一些奇奇怪怪的音樂。當然,我也有很多我的小堅持。”
“我們喜歡李宇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堅持自我。”南希從2005年“超級女聲”時就成了“玉米”。6年下來,從未言棄。
李宇春的人生軌跡經常被視作“奇跡”——從一個懵懂、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小女孩,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巨星,這其中,似乎摻雜了太多的偶然。
“一開始也會措手不及啊,因為什么都不懂。”李宇春坦言,“但不懂也有好處,不懂就不會害怕。雖然青澀,但是很自我。”
在娛樂圈的渾水里浸泡多年后的李宇春,青澀褪去了大半,但依然自我。
曾經,為“Why Me 2009”演唱會的事,她和同事爭執不休,討論到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她說“不行,我要出去透透氣”,回來繼續討論,這個一貫彬彬有禮的孩子甚至拍了桌子。
“我其實是有選擇恐懼癥的人。”李宇春說。但她又解釋,這種恐懼癥只可能發生在類似點餐的事上。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她的主意還是挺正的。
有一段時間,唱片公司總拿她的造型變化作為宣傳噱頭去吸引眼球。她不高興了,她不喜歡被人家定位成一個秀。“我有自己的底線,沒觸及這些底線的時候,都可以談,但是如果原則性的方向是錯誤的話,我覺得那就沒有必要了。”
走紅之后的李宇春曾經被很多導演找上門來。“嗯,對不起,我會拖累你們的戲”,幾乎每次,李字春都會禮貌地回絕。她沒想過要拍戲,覺得自己壓根拍不了戲。
“《十月圍城》我是被架上去的。”李宇春說完,趕緊擺擺手,露出干凈的笑,“其實也沒那么夸張啦。他們來找我,我也說‘我會拖累你們的戲’,但他們很堅持。而且,我對導演也有很大好感。糾結痛苦了一段時間,抱著‘演砸了就不會再有人找我’的心態,就接了。”
“我周圍的朋友都說我是個沒有生活的人,”李宇春說,直到她2010年“消極怠工”地跑到英國旅行了一圈,才發現原來生活那么重要,“旅行回來后,我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很多。現在,我會想要每年有個假期去旅行。”
用李宇春的話說,由于2010年的“消極怠工”,所以今年上半年得付出代價,“現在還在付代價的階段,不能放假。”
三
在錯綜復雜的娛樂圈,在各種花邊新聞充斥的嘈雜中,出道6年,李宇春鮮有負面新聞。南希透露,有“狗仔隊”在李宇春家門口蹲了一個星期后感嘆,這孩子真是太乖、太簡單了。
“我在這方面是有驕傲的人。我的驕傲不在于我的事業成功不成功,這個驕傲,指的是我的事由我自己來做,不是依附在別人身上,不是因為情感或是別的交易。”一串不夠連貫的表述后,李宇春又開始抓狂,最后一臉誠懇地問:“我講明白了嗎?”
她似乎是一個不喜歡有太多表達的人。當不少明星忙著在博客和微博上占領宣傳陣地時,她還在矜持地保護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私人空間。從2009年9月10日,在新浪微博發第一條信息至今,她僅發了31條微博,粉絲已達93萬余人。
“我是個極注重私人空間的人。除了工作之外,我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李宇春撓著下巴,“這個微博?這個微博?我怎么講?我沒怎么玩這個,我不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但是通過音樂表達呢,我就覺得還好,因為除此之外我也沒別的渠道了。這種表達方式相對來講更自然一些。”
“有哪個公眾人物的生活,是你向往的?”
“有誰會向往公眾人物的生活嗎?”李宇春側著臉反問。曾經接受采訪時,她說過,“對我來說,說出一個地方,就等于失去一個地方。太多人知道,我就沒法再去。我想保留那些‘地方’在我心里。”
至于是否會被無處不在的“玉米”打擾,李宇春的答案是“只要不出現在廁所就還好吧。”
沒有人能夠準確計算出究竟有多少“玉米”,這一標準原本不好界定。單是百度貼吧中,和李字春相關的貼吧就不計其數。李宇春一年一度的“Why Me”演唱會兩小時內,門票必被搶購一空。有人把“玉米”稱作“服務器測試器”,南希說,幾年前,紅十字基金會下“小天使基金”的網站就一度被“玉米”們刷爆。
“哪來的這種狂熱度?比賽過去了這么久,用集體無意識、群體行動影響個體選擇這些說法已無法解釋了。”寧財神盡管在博客上道了歉,但仍有些不解。
南希也有同感,“她是一個渾身充滿正面力量的人,會讓你表達內心的善意和美好。”南希形容自己以前是個自我、冷漠、內向的人,成為“玉米”后,認識了很多以前和自己生活沒有交集的朋友,大家相互交流、鼓勵,會講很多開心的事。
百度貼吧的“有希望就不要放棄吧”中,“玉米”們不定期義賣東西,款項則捐到玉米愛心基金。另一個“玉米義工吧”中,各地玉米則會不斷發起福利院、聾啞學校等地做義工的召集帖。“這不是我的功勞,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做基金。”李宇春說,“這些事是歌迷們發起的,我只是其中一分子。但這真的是我挺大的驕傲。”
有時,李宇春也會困惑自己究竟有什么魅力,“要不然怎么會有《Why Me》這首歌呢。”但她希望永遠找不到答案,因為“找到了就意味著停滯不前了。”
上一篇:美女“間諜”105歲
下一篇:無愛之傷,終究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