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菊準備開門營業。在她的菜攤墻壁的高處,與以往不同的是,那里新增了幾張大紅色的喜報——“臺灣之光”、“市場之光”,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場,“這樣的大榮譽”顯得突兀而不尋常。
臺東,一個被太平洋擁抱、被海岸山脈托起的臺灣東部后山,這里是原住民歌手、亞洲天后張惠妹的家,也是菜販陳樹菊,生活了60年的故鄉。2010年5月3日,她第一次離開臺灣,遠赴美國參加《時代》雜志“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表彰晚宴。穿著球鞋登紅地毯,站在全球名人中間,她忸怩不安。只有菜攤,才能讓她自在而放松。
下午5時過后,臺東“中央市場”的人潮紛紛散去,大多攤販都熄燈打烊了,只有陳樹菊菜攤上的燈還亮著。“能多賣一把是一把。”趁著沒有客人的空當,已經干了14個小時的她,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昏黃的燈光下,她隨手拿起了一小瓶白開水,把藥塞進口中之后,繼續守著菜攤,等候晚來的客人。
沒有顯赫的聲望,也沒有龐大的營利事業支持。今年3月,陳樹菊和多名國際富豪,一起登上《福布斯》亞太慈善英雄榜;4月,在知名導演李安的撰文推薦下,美國《時代》雜志將陳樹菊列入201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英雄榜”,排名第八。
面對鎂光燈的包圍,陳樹菊給的答案聽起來更像是隱身菜肆的哲學家。她對馬英九說:“錢,是給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對隨獎而來的贊譽,她則平淡地說:“這沒什么,舍得與不舍得而已。”
全年無休的賣菜人生
13歲那一年,陳樹菊的母親,在臨盆之前突逢難產,卻因為沒錢住院治療而喪命,國小畢業之后,陳樹菊只好輟學,跟著爸爸學賣菜,照顧家里6名兄弟姐妹。
到了雙十年華,媒人眼看著就要為陳樹菊談成了一門親事,但是長輩問了她一句:“你嫁出去,家里的菜攤怎么辦?”讓陳樹菊打消了結婚的念頭,繼續回到菜攤,日以繼夜地工作,協助大哥讀大學、弟弟結婚之后,自己卻和婚姻擦身而過。
為了在第一時間用優惠的價格買到好菜,陳樹菊搶在日出前就起床,草草梳洗之后,圍上略顯過大的圍裙。她舍不得買小一號的尺碼,就拿來一根別針,把圍裙固定在胸前的衣領。陳樹菊跳上弟弟開的貨車,穿過長長的黑夜。時常,她到蔬菜批發市場,時鐘大多指向凌晨3時。
在堆積如山的蔬菜堆中,她熟練地彎下身子,逐一撈起竹簍里圓滾滾的白菜,輕輕地用掌心拋接掂秤,發出了“啪、啪”的聲響,經過親手觸摸確認之后,陳樹菊才放心地買下數十種蔬菜,載回中央市場販賣。
“來,這兩根辣椒給你。”清晨5時,回到中央市場的“員金蔬菜”攤位之后,陳樹菊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忙著把辣椒順手送到客人的手提袋中。
“50元3把(菜);今天的豆子不錯,要不要看一看?”陳樹菊轉過身,繼續對下一位客人“勸菜”。
“生日吃苦瓜不吉利喔,你買‘結頭菜’(臺語:球莖甘藍,有吉祥兆頭之意),回家煮排骨湯好了。”趁著賣菜的空當,陳樹菊還會教客人如何配菜。有些人嫌她“雞婆”,也有客人以笑容回應她的“熱情”。
幾乎全年無休的陳樹菊,腳上的大拇指已經嚴重外翻45度,當左小腿的蜂窩組織炎反復發作時,她總是用紗布包裹尚未痊愈的傷口,再將雙腳塞入雨鞋中,繼續站著工作16個小時。
“那種高興我不會形容”
“我第一句要說什么?”2005年5月16日,在仁愛國小“陳樹菊圖書館”的啟用典禮上,緊張得戴不上白手套的陳樹菊,只好不斷地說“感謝”。
回到菜攤之后,陳樹菊又開始了吃醬油拌飯的生活,有時候整整7天,只開了一瓶豆腐乳配白飯下咽,生意忙起來的時候,就隨意買一個便當,中午先吃半邊,留下另外一半冷涼的飯菜,就是一頓晚餐,縮衣節食的生活,為的就是要積攢更多的錢,幫助更窮困的人。
除了捐款給母校,陳樹菊也認養了家鄉的3名孤兒,甚至在被倒會欠款的情況下,向友人舉債臺幣100萬元,依約捐給了“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她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就是一元、五角;一角、兩角,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再捐出來。”“阿尼色弗兒童之家”院長呂信漢說時,坐在一旁的陳樹菊有些局促不安。最后,她只是淡淡地回應說,“那種高興,我不會形容,我只知道很舒服,很快樂,那一天就很好睡。”
只想穿“圍兜兜”
“中央市場”的菜販們,喜歡叫陳樹菊為“老菜市場長”。因捐款千萬元一夕爆紅之后,陳樹菊又被安上了“臺灣活菩薩”、“臺灣之光”的稱謂。連臺灣領導人馬英九都表達了高度贊賞,甚至還打算動用“國務機要費”,替陳樹菊赴美領獎“買單”。
“我是小市民嘛,沒有什么事,去那里(美國領獎),像你們這樣采訪,我壓力很大耶。”一生僅離開過兩次臺東,過去最遠只到過臺北的陳樹菊,原本并不打算去領獎。5月2日,馬英九打電話給陳樹菊,勸她出國領獎,甚至還在5月3日親自接見。在馬英九面前,陳樹菊不改率真的個性直言,“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臺灣“外交部”官員親自接送,還加班替陳樹菊趕辦護照。連美國在臺協會都破例提早開門,替這個“賣菜阿媽”趕辦美國簽證。官員們對待陳樹菊方式,一點都不“陳樹菊”。
“我覺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不知道,這一點點小事,會變成這樣子。”穿著一雙白布鞋,背著舊皮包走進“外交部”的陳樹菊,面對媒體的訪問,只能苦笑以對。官員要幫她添購新的衣物打造門面,都被她一一婉拒。
問陳樹菊是否盛裝出席頒獎典禮,她很直率地回答:“很簡單,我準備兩件衣服就好,如果有圍兜兜(賣菜的圍裙),一套就可以了。”
生平第一次出國,陳樹菊抵達紐約的第一個夜晚,因為飯店的彈簧床太硬而失眠,只小睡了兩個小時,天亮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華人社區生鮮市場比菜價,一一巡視小黃瓜、絲瓜等蔬菜。
美東時間5月4日晚上6時,陳樹菊腳踩著一雙白球鞋,與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等人,一同走上了時代華納廣場的紅地毯。大多數賓客都是盛裝出席,女性多穿著曳地長裙禮服,只有陳樹菊一身粉紅色的舊套裝。她笑著說:“套裝是在臺東買的,2000元新臺幣,我還殺價了哦!”
在晚會中,“賣菜阿媽”像一棵樹,安靜地站在與會的巨星當中,她的話不多,只是微笑。事后,她對記者說,“我就在想趕快搭飛機回臺東老家。”
陳樹菊效應
把陳樹菊置放在臺灣大眾的慈善捐助行為脈絡中,更可看出由小人物撐起的“庶民善行”的重要性。他們隱身于社會,在各自角落堅持著。根據臺灣“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民眾每年的捐款多達427億元。聯合勸募協會表示,過去一年來,有78%的民眾曾經捐款,其中像陳樹菊這樣定期、小額捐款的“小市民”和婆婆媽媽的“愛心菜籃族”,就占了64%以上。
對于陳樹菊的舉動,臺灣《聯合報》評論說,她的動人之處,不是在于她的“有余”,而在她的“不足”。她生活簡單到幾近刻苦,卻捐出大多數人及不上的善款,這其實也是小戶小額慈善捐款者,共同擁有的德行。“我們確信,推動這個不完美社會持續前進的,就是社會中眾多隱而不顯的陳樹菊們。小戶小額慈善捐款的感動人處,正是因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錢少而不捐’。”
“愛心好像會傳染的。”聯合勸募協會發現,陳樹菊在5月3日搭機赴美當天,網絡單筆捐款,就比一個星期之前多出3倍,從4月30日到5月3日短短4天中,就有近百人捐出了20多萬臺幣。
有人把好幾個10元硬幣寄到“兒童福利聯盟”,還有人把50元銅板裝在信封里,捐給了“勵馨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我們有90%以上的捐款,都是靠這些小額捐款撐起來的。”
在看了媒體大肆報道臺東菜販陳樹菊捐款助學的新聞之后,住在新竹縣的88歲獨居老榮民胡壽宏,也捐出了20年來辛苦存的臺幣100萬元,作為清寒榮民子弟的助學金。“錢這個東西,多了,就跟水一樣,不流動,所以我把它捐出去。”胡壽宏對于生活物質的追求,就像屋子里的家具一樣少。
從美國回來后,陳樹菊有一個新的慈善計劃。“在一兩年之間,我想再捐1000萬元臺幣。”她說,這次捐款,是為了要成立基金會,讓窮人有飯吃,有錢看病。“感謝我們臺東的百姓,如果他們沒有錢給我賺,我就沒有今天。”
下一篇:賺錢以外的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