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總裁井植薰
1兆日元,既是三洋公司由小變大,躋身日本乃至世界家電行業前列的標志,也是對三洋公司總裁井植薰卓越經營才能的最好嘉獎。
在艱苦的學徒生活時期,胸懷大志的井植薰牢記小學老師浜野先生“今后要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學習”的教導,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放松學習。他先后堅持讀了8年夜校,前4年學機械制造,后4年學商業會計。機械加算盤,培養了他用數字來考察事物的習慣,也為他涉足電器制造行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井植薰在松下公司一干就是24年,從學徒到三等職員,從分廠廠長到公司常務董事兼制造部長,成了松下公司內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內心多年的欲望,一心想追求屬于他自己的事業。1949年底,他向“大老板”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辭呈。這對姐夫松下來說,是一個打擊。他一再挽留,反復詢問辭職的原因,并動員幾批說客對井植薰做工作。
盡管井植薰也不愿意離開用全部青春年華奉獻過的這塊“故土”,但男子漢既然決心已定,就難以改變,他要從零開始,自己去闖一番事業。
當時,收音機已有普及的趨勢,前景十分廣闊。但由子政府對收音機征收30%的高稅,售價偏高,老百姓寧愿自己買零件裝配,也不買成品,從而形成收音機銷售數量下降的奇怪現象。井植薰認為,只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生產出質量上乘而又價格低廉的收音機來,銷路肯定會打開。
在當時日本市場上,一臺5燈收音機的零售價在1萬日元以上。作為同行業小弟弟的三洋電機,要戰勝老牌廠商,就必須把價格降到1萬日元以下。
首先,井植薰制定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年產量為7.8萬臺。而當時生產收音機的頭號廠商松下公司,普及型收音機的年產量也不到5000臺,一般廠家更在3000臺以下。如果這個大批量生產的計劃能夠成功,那么生產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價格便具有競爭力。
其次,真空管是收音機的心臟,它的價格要占收音機出廠價的8%左右。如能爭取到真空管專業廠家的理想價格,收音機成本下降也就有了保證。井植薰找了幾家廠商,結果都碰了壁。他決定改變談判策略,采取迂回作戰的技巧。
井植薰找到新日本電氣公司的片岡總裁,對他說:“我們三洋公司打算生產收音機,問題是真空管的價格,你能否按我收音機的出廠價的10%賣給我?”片岡眨了眨眼,帶著疑惑的口氣問:“那么你的收音機打算賣多少錢呢?”井植薰笑著說:“這是企業秘密,我將在收音機首批銷售日前一天晚上告訴你。”
“什么?”片岡被弄糊涂了,“這樣的生意我可從未做過。”但他畢竟是個商人,他當然知道真空管的售價一般是整機的8%,而井植薰出的是10%。他盤算后,說:“按出廠價10%定價這個條件我答應,只是你不能把收音機價格定得太低。”井植薰大笑起來:“這是收音機嘛,價格哪能太低呢?太低了我賺什么錢?我有錢賺的話,你不也有10%的份額嗎?”
這種談判方法雖然有點像在打啞謎,但卻充分考慮到買賣雙方的利益,雙方都有利可圖。因此,片岡在考慮再三后,報出了價格的下限,不低于600元。這是接近成本550元的極限價,如果井植薰一開始就明說出600元的買入價,那么談判十有八九要破裂。當然,井植薰這時心中盤算出廠價已是7000元左右,這個價格既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也不會辜負片岡的大力協助。于是,真空管價格的談判已圓滿解決。
最后一個難點是外殼設計。當時的收音機,都是清一色的木制外殼。由于制作復雜,大部分為手工操作,一年內要生產出7.8萬個木殼,難度相當大,且成本也很高。這時恰逢塑料工業在日本突然間崛起,并植熏靈機一動,用塑料做外殼,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積水化學公司商量,經過多次試制,第一臺用塑料外殼裝配的收音機終于制造出來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產的SS-52型收音機上市了,商店的零售價為8950元,大大低于日本國內同類型收音機的價格,而且塑料外殼非常新潮。這種“價廉物美”的收音機很快就贏得顧客的青睞,三洋電機由此也聲譽鵲起,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三洋的大名。三洋新型收音機的銷售直線上升,當年就達7.7萬臺,第二年又猛增一倍,達15.8萬臺,市場占有率躍居日本第二,僅次于松下公司。
井植薰立刻明白了:“大哥的意思是讓我們研制洗衣機吧。”
從此,他帶著大家開始研究各種國產及進口洗衣機,從產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廉價性等方面進行反復試驗,好端端的一個經理室經常被弄得濕漉漉的。經過幾十天的奮戰,三洋公司終于研制出了桶狀攪拌式洗衣機。
正當他們準備批量生產時,傳來一個信息,英國胡佛公司制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渦輪噴流式洗衣機。以往的洗衣機都是攪拌式,靠攪拌翼的旋轉來洗滌,而噴流式則是通過渦輪旋轉產生強烈的漩渦狀水流進行洗滌,對衣服磨損小,且去污力強。這無疑是洗衣機的新飛躍。于是他們斷然決定,停止攪拌式洗衣機的生產,立即轉向研制噴流式洗衣機。
繼推出價廉物美的收音機、洗衣機之后,1955年三洋公司的14英寸電視機問世,同樣是以價格便宜大受顧客的歡迎。當時,日本電視機價格一般為每英寸1萬日元,三洋14英寸電視機以不到10萬日元的價格出售,售價下降1/33之多,很快便占領了市場。
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社會形成一股仿效美國式文化生活的浪潮,家庭生活追求豐富多彩、便利充足。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被稱之為“三大神器”。因此,三洋電機如果要成為第一流的家電制造商,還必須把目標瞄準到電冰箱上。
為在電冰箱方面有所突破,井植薰把大批電機、冶金、化學和物理專家和技術人員請進來共同研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三洋公司富有獨創性的電冰箱終于生產出來了。這種冰箱上有一項了不起的專利,就是發明了磁性門封以代替插銷。以前的冰箱門都裝有插銷,門關上后就得用插銷閂上,否則就會因門關閉不嚴而影響制冷效果。這種插銷式冰箱不僅使用不便,而且缺乏安全性,曾發生過好幾起小孩鉆進冰箱玩耍,外面人不知道而隨手將門閂上,把小孩活活悶死在冰箱里的事故。三洋公司首創磁性門封,杜絕了悶死人的悲劇,無疑是冰箱設計上一次小小的革命。以后,所有的冰箱都采用了這項技術。更值得三洋公司驕傲的是,這項專利誕生之日,他們就向社會全部公開,目的是讓所有的冰箱都能防止悲劇的重演。這種時時把顧客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受到世人的贊揚。
1959年7月,井植薰到美國去考察,他發現美國有一種奇特的現象:所到之處,幢幢大樓的窗戶從早到晚都緊閉著。他一打聽,原來美國已經完全普及了空調機。而在日本,一臺小型空調機的售價就高達30萬日元,一般老百姓都望而生畏,遠遠未到普及的程度。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生產出優質低價的空調機來,讓它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1961年夏天,日本掀起了一股空調機熱。三洋公司及時推出了獨創的分體式空調。在這之前,日本的空調都是窗式的,噪音大而且安裝十分麻煩。三洋分體式空調,把設備分為兩部分,將壓縮機部分安裝在室外,空調機運轉時室內顯得很安靜,而且安裝極其簡便。分體式空調上市時,雖然價格比窗式空調高出將近一倍,但顧客經過比較,大都選擇了分體式空調。三洋分體空調連連旺銷,迫使其它老牌企業也仿效他們生產起這種新型空調。很快,分體式空調就占據了80%的空調機市場。
三洋公司再接再厲,又推出了冷暖兩用空調,一改以往空調只有制冷功能的觀念,使空調機幾乎成了一年四季都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三洋電機在建立后短短10年內,敏銳地把握市場的脈搏,不斷創新,出奇制勝,為“創造新生活”連續走出蜚聲全社會的4步妙棋,生產出新型的收音機、洗衣機、電冰箱和空調機,從而奠定了在全日本家電行業中領先的地位。
三洋公司名稱的原意,是要發展成為一家面向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型國際性公司。創始人并植薰及其大哥井植歲男當年的這個夢想,現在可以逐步實現了。
1959年,三洋出口的半導體收音機總量已超過日本所有的老牌企業,遙居全日本第一。三洋產品在美國市場成了最受歡迎的產品。
進入60年代后,井植薰在香港建立了三洋分公司,成了三洋在海外的第一家子公司。隨后,三洋又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肯尼亞、加納、加拿大、巴西、美國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到80年代末,三洋在世界各地已經擁有101家從事制造或銷售的子公司及孫公司。三洋電機海外企業的直接生產銷售總額為5000億日元,雄踞全日本榜首。整個三洋集團的年銷售額也高達1.5萬億日元(約合110億美元)以上。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橫跨三大洋的跨國集團公司。
三洋公司作為日本家電業的后起之秀,在短短40多年中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人們不禁要問它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么?
井植薰在他總結公司經營思想的《成功源于探索》一書中,第一句話就說:“何謂經營之本?我認為是造就人。”重視人的作用,本是松下公司的經營思想。井植薰從“松下”出來時將這一思想帶到了“三洋”,并加以發展完善。他認為,一家成功的企業,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造人”是比造產品更重要的事。只有“制造”出優秀的企業人才,才能由這批優秀人才去開發、制造、推銷優質的產品。
要想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井植薰響亮地提出“制造社長”、“制造總經理”的口號。他自己就是一個塑造自己的楷模。舉一個例子來說,他每天上午去公司上班的時間可以精確到秒的程度。天長日久,公司大樓的門衛竟然把他當成了標準時鐘,每當他的身影出現在公司大門前,門衛就會有意無意地伸手看自己的表,嘴里老是“真準時啊”地說個不停。他這種持之以恒地嚴格遵守公司紀律的做法,為全體員工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表率作用。
在慶祝三洋電機創立30周年的日子里,井植薰沒有舉行招待會,也沒有做廣告大肆慶祝,而是投資30億日元,在神戶市鹽屋建立了一座三洋電機教育訓練中心,作為培訓干部的基地。
實際上,井植薰本人正是一名人才自我培養的典范。他把自己比喻為一條蚯蚓。他認為,人應當像蚯蚓那樣,永遠不知辛勞地在漆黑的泥土中探索,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耕耘的事業,為后人留下一片片松軟的沃土。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傾注了大半輩子的精力創立和發展了三洋公司。1985年,當他從總經理的職位上退下來后,仍然無時無刻不在為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殫精竭慮。1987年8月13日,年已77歲的井植薰先生在認真處理完一件三洋產品的質量問題之后,驟然去世,應驗了他“將死在工作中”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