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 釋義: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不良環境中產生不出好人。 例句:當時她聽胡杏講完。略一思索,就判斷道:“狗嘴里長不出象牙,雞窩里藏不住鳳凰。依我看,她是使黑心!”
【第2句】:【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 釋義:過了農歷九月九,蘿卜一類有利健康的蔬菜下來了。 例句:現在你給出個“主意”,叫我明天賣烤紅薯,我就覺得這是好主意。為啥呢?常言說:“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笨床〉纳獠恍辛耍t薯才下來,城里人都愛吃個新鮮烤紅薯。
【第3句】:【龜通海底】(諺)指龜潛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門的有錢人,可以打通關節,買通官府,上下鉆營。
【第4句】:【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執法嚴正,國情自然和諧;官員清廉,人民自然安樂。指執法嚴正和官員清廉,是社會安定、人民安樂的決定因素。 也作法正天須順,官清民自安。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5句】:【黃瓜菜都涼了】(慣)比喻錯過了時機,事情無可挽回。
【第6句】:【露一手】(慣)比喻顯露出不為人知或比人強的本事、技能。 也作露兩手。 露一兩手。 亮一手。
【第7句】:【和尚跟著月亮走——借光】(歇)光:本指光亮,轉喻好處。指憑借某人或某事得到好處。 也作“和尚跟著月亮走——沾光”。
【第8句】:【南風腰里壯,北風兩頭尖】(諺)原指南風刮來,兩頭勢弱,中間勢猛;北風刮來,兩頭勢猛,中間勢弱。借指任何事物總是有起有落,有強弱變化,不會一成不變。
【第9句】:【倆山字兒摞一塊兒——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10句】:【沒水不煞火】(諺)指只有用水才能撲滅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種暴力,就必須動用它的克星。也指離了金錢就辦不成事。
【第11句】:【扣屎盆子】(慣)指無中生有地陷害人,損害其名譽。
【第12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13句】:【把頭往老虎嘴巴里填】 釋義:比喻冒險,送死。 例句:劉二虎會意,跨步上前,攔住李鼎三,嚷道:“參謀長,您這不是把頭硬往老虎嘴巴里填嗎?八路軍不會放過您的?!?/p>
【第14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15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留京獻藝。1830年,湖北楚調(漢?。┮策M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 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由當初的“皮黃”改稱“京劇”。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 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16句】:【放著河水不洗船】 釋義:比喻有條件不去利用。 例句:五娘嘴頭子雖利害,倒也沒什么心,前日我和他嚷了,第二日爹到家,就和我說好話,說爹在他身邊偏的多,就是別的娘多讓我幾分,你凡事旦有個不瞞我,我放著河水不洗船,好做惡人?
【第17句】:【有錢不住東南房】(諺)東南房:舊時四合院中的東房和南房。東房夏天太陽光照多,太熱;南房冬天刮西北風,太冷。指有錢人家不住東南房。
【第18句】:【挑字眼兒】(慣)指挑人措詞用字上的小毛病。
【第19句】:【小腳一雙,眼淚一缸】(諺)小腳:舊禮教摧殘婦女,女孩從七、八歲時起纏足,折斷趾骨,彎成三寸小腳。女子纏就一雙小腳,眼淚就得流滿一缸。指纏足是非常痛苦的。 也作“小腳一雙淚一缸”。
【第20句】:【做了皇帝想登仙】(慣)形容人貪心不足。
【第21句】:【威武不能屈】 釋義:在權勢殘武力的脅迫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堅貞剛強。 例句:現在證明,你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他真是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第22句】:【嘗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 釋義:臠:切成小片的肉。品嘗一小塊肉,就能品嘗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個斑點,就可以知道整個豹皮的花紋。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由一點可見一斑。 例句:又苦熬了一陣子。他就默然告退了?!皣L一臠可概全鼎之味,窺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謝絕了李師爺的再三“忠告”,不再拜會任何名流士紳。
【第23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作戰時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稍輕,就去譏笑別人。 例句:想到這里,他覺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軟,也不能去打瑞豐了;他和瑞豐原來差不多,他看不起瑞豐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24句】:【腳不點地】(慣)形容走得飛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腳不沾地。 腳不停趾。
【第25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諺)指頭次上當受騙,到第二次就會接受教訓,心明眼亮,不再失誤。
【第26句】:【哪陣風兒吹來的】(慣)指人難得來訪。不常見面的親友來訪時常說的客套話。 也作哪陣香風吹來。 哪一陣風把你吹來了。 什么風把你們刮來了。
【第27句】:【助一臂之力】(慣)指給人一些幫助。
【第28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諺)時機到來時,要緊緊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指機緣可貴,稍縱即逝。 也作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第29句】: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第30句】:【得命思財,瘡好忘痛】(慣)剛把命保住了又想發財,瘡疤好了就忘了當時的疼痛。指人貪財忘本。
【第31句】:【富從升合起,貧從不算來】(諺)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從一升一合積攢起來的,貧窮往往是因為過日子不會精打細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積累,二要算計。
【第32句】:【踩一頭兒撬一頭兒】(慣)撬:這里同“翹”,向上仰起。踩下這一頭,那一頭又翹起來了。比喻壓制住這個人,那個人又鬧起事來。
【第33句】:【國有王法,廟有清規】(諺)王法:國家設置的法律。清規:寺廟里處罰犯規者的條文。指國家有大法,寺廟有清規,都必須依照執行。
【第34句】:【人不親土親】(諺)土:鄉土,故鄉的土地。指本鄉本土的鄉親有著天然親情,即使彼此不多往來,故鄉的情誼也會使他們親熱。 也作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人不親土親,心不熱血熱。
【第35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 釋義: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 例句:農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薄邦^伏蘿卜二伏菜?!彪m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36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釋義: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選擇。 例句:“喂,牽走吧,一個豬的價錢。常言說: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憑你們柿樹溝生產隊,還能買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塊,您要不起!”
【第37句】:【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會里講迷信的人認為是死人的去處,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說法,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來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 另一處叫“羅酆山”,據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第38句】:【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歇)本指一觸動箭就發射出去,轉喻事態發展到非常緊張的地步,馬上就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第39句】:【吝嗇】“吝嗇”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傲邌荨币辉~,最遲見于漢朝?!度龂尽の簳げ芎閭鳌吩疲骸俺?,洪家富而吝嗇?!笔窌涊d,當屬正源。 關于這個詞的來歷,民間還有一段趣聞:傳說很久以前,有兩位先生,一個名叫吝先生,一個名叫嗇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辦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嗇先生。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談得十分投機,于是便結為朋友。分手時,他們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子虛、烏有是漢朝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兩個虛構的人物)飲酒賞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都很小氣,不肯輕易花一分錢。中秋節到了,兩人如約來到烏有山上的子虛亭,但彼此都是一雙空手而來,他們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對視了一會兒,忍不住哈哈大笑。兩人謙讓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來打破僵局。只見他一只手彎曲著佯做舉杯狀,另一只手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先生開懷暢飲?!眴菹壬膊桓适救酰S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游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眱扇琐』I交錯,互敬互讓,好不高興。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響,連聲稱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連聲稱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與倫比!”過往的行人看到兩個人如癡如呆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過客認識吝嗇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從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來。
【第40句】:【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臉紅】(慣)比喻自己得不到而嫉妒別人。
【第41句】:【說死蓮花還有藕】 釋義:蓮花死了還有藕存在。比喻根本是不會動搖的?!斑€有藕”又作“一枝藕”。 例句:還有沒有?八盤四碗盡管端出來,我余家富吃得了呢,嗨嗨,你說,說死蓮花還有藕。
【第42句】:【露風聲】(慣)指透露某種信息或散布某種消息。也指泄露秘密。 也作漏風信。 走漏風聲。
【第43句】:久住坡,不嫌陡.
【第44句】:【清水濁水混著流】(慣)比喻好人壞人混在了一起。
【第45句】:【扣帽子】 釋義:比喻不經調查研究輕率地給人加上罪名。 例句:體蘭!你可別給我扣帽子!我沒說瞧不起婦女。
【第46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47句】:【靠著大河有水吃】 釋義:比喻依靠有錢有勢的人有利可圖。 例句:砂鍋子說:“靠著大樹好乘涼,靠著大河有水吃,有你這個老人在,也算輪不著我挨餓了,可是也叫人怪不好意思的!”
【第48句】:【殺人倒落兩把血】(慣)殺了人留下兩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沒得到好處,卻惹來了是非和麻煩。 也作殺人賺了兩手血。 殺人白落兩手血。 殺人不成鬧兩把血。
【第49句】:【狗咬石匠——找的挨榔頭】(歇)榔頭:石匠干活用的錘子。比喻自找挨打,或自討苦吃。
【第50句】:【唐胖子掉在醋缸里——撅酸了】(歇)唐胖子:泛指游手好閑之徒。 撅酸:吃醋。指在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心。
【第51句】:【無病賽過活神仙】(諺)指人只要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52句】:【癱子掉在井里——撈起也是坐】(歇)癱子:肢體癱瘓的人。坐:諧“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這樣,怎么都行。 也作“癱子落井——撈上來也是坐”。
【第53句】:【給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54句】:【人靠飯,鐵靠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諺)人要有精神,靠的是飯食,好比鐵要有硬度,靠的是有鋼一樣。指人的生命是靠飯食維持的,一頓不吃飯也不行。 也作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累倒樁。 人是鐵,飯是鋼,三天不吃軟丁當。
【第55句】:【丈夫人前走,帶著老婆的手】見“男人往外走,帶著娘們手”。
【第56句】:【富不教學,窮不讀書】(諺)指富人不愿教學,因為教學清苦、勞神;窮人不去讀書,因為讀書費錢財、費時間,窮人承受不起。 也作“窮不讀書,富不教學”。
【第57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 釋義:說明親身經歷過才有體會。 例句:這六十一戶一成立起家屬小組,樣樣事都走在前頭。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們受過大苦,翻過身來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第58句】:【上爛藥】(慣)指說人壞話,給人使壞。
【第59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60句】:【吃飯少一口,睡覺不蒙首,老婆長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 釋義:指吃飯注意適量,睡覺被子不蒙頭,不淫于色,就能長壽。 例句:“說實話:這么吃可不好!沒聽說么?吃飯少一口,睡覺不蒙首,老婆長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你們都還年輕力壯,可也得注意點子,到老才不會受罪。”
【第61句】:【拍馬挨了踢,上勁崩了弦】(慣)比喻想討好人卻遭人冷待,想干好事卻辦成了壞事。
【第62句】:【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 釋義:比喻沒有多少好處可圖。 例句:如今新社會,有錢人家過日子,是寸步難行。今后的生意,恐怕也是老鼠尾巴熬湯,油水不大,沒有什么大事頭了。
【第63句】:【騎著驢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兒】(歇)本指雞骨頭不知會扔在什么地方,轉喻人死后尸骨還不知埋在哪里。
【第64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65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釋義:意為不可錯過時機。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決心,曉易不說,我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飯桌上的氣氛最適合拉家常了。
【第66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67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68句】:【臉皮薄】(慣)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臉皮嫩”。
【第69句】:【敬酒不吃吃罰酒】(慣)比喻對別人好言相勸或抬舉不理睬,被逼迫或受到懲罰時才肯答應。 也作賞酒不吃吃罰酒。 請酒不吃吃罰酒。
【第70句】:【發什么聲,得什么音】(諺)音:音訊,信息。指說出什么樣的話,就能讓人看出他是哪個層面上的人。
【第71句】:【撕破臉】(慣)1指徹底決裂。 2指翻臉,一點兒情意也不講。 也作撕破臉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第72句】:【躺在席子上吹死豬——長吁短嘆】(歇)指長一聲、短一聲地嘆氣。 形容人因遭到困難、挫折或失敗而灰心喪氣的樣子。
【第73句】:【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慣)形容兩人德才或相貌相差懸殊。
【第74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75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中途而廢。
【第76句】:【公雞見不得蜈蚣】 釋義:比喻一個制伏一個,二者不能在一起。 例句:他對江海濤說:“肖武斌和馬全福是公雞見不得蜈蚣,不能碰到一起。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嘛。事實證明,分開來只有好?!?/p>
【第77句】:【一將無謀.累死千軍】(諺)指行軍打仗,主將平庸無謀,就會使全軍戰士作無謂的犧牲。 也作一將無能,萬命俱亡。 一將無謀,累死千軍;一帥無謀,挫喪萬師。
【第78句】:【來者不懼,懼者不來】(諺)敢于前來的,就無所畏懼;膽怯害怕的,自然就不敢來。指凡是敢于前來應戰或挑起事端的,就沒有膽小怕事的。 也作“來者不怕,怕者不來?!?/p>
【第79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釋義:經商刻薄的,不一定多賺錢;忠厚的,也不一定就蝕本。 例句:那些和尚們也聞知秦賣油之名,他的油比別人又好又賤,單單作成他。 所以一連這九日,秦重只在昭慶寺走動。正是: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80句】:【不食人間煙火】(慣)煙火:指煙火食,即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食人間煙火食。1形容人清高不俗,或逃避現實。2指詩詞或書畫作品意境超凡脫俗。
【第81句】:【三頭不辨兩】(慣)連三個兩個都分不清楚。形容人分辨不出好壞。
【第82句】:【又想吃,又怕燙嘴】(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怕付出代價。 也作“又想吃又怕燙”。
【第83句】:【窮人無災即是?!?釋義:窮人不遇上災害便是福氣。 例句:我們有什么好呢,窮人無災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84句】:【典田賣地——兩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雙方自愿。
【第85句】:【好漢餓不得三日】(諺)再壯實的漢子,也經受不住連餓三天。指饑餓對人的威脅極大,在饑餓面前,任何人的忍受力都是有限的。 也作“好漢經不起三天餓”。
【第86句】:【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見“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
【第87句】:【臘月里的花子賽如馬】 釋義:花子:乞丐。窮人冬天因衣單怕冷要不停地動,像馬一樣,總干活。 例句:老套子說:“咳!冷死人了,拾把柴禾都伸不出手去!”老驢頭說:“臘月里的花子賽如馬嘛!”
【第88句】:【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 釋義:比喻心里有話不說,別人不會明白。 例句:何不早說?天色將明,郡公老爺將次升帳,引你進見這個。正是:鼓不打不響,鐘不撞不鳴。
【第89句】:【地靠糞養,人靠飯長】(諺)土地經常施肥,才能肥沃,長好莊稼;人每天吃飯食,才能維持生命,使身體健壯。指人要有健康的體魄,必須注意飲食。
【第90句】:【靠人磨鐮刀背光,靠人舀飯盡喝湯】(諺)別人幫忙磨鐮刀,往往只磨光了背兒,鋒刃沒磨;別人幫忙舀飯,往往只舀面上的稀湯,沒舀到干飯。指凡事必須依靠自己。
【第91句】:【富人過年,窮人過關】 釋義:舊時富人過年高高興興,窮人過年卻有人催租和逼債,像過關一樣困難。 例句:大家知道,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最怕這十二月的節期,窮人的孩子也害怕過年。
【第92句】:【鐘在寺院聲在外】 釋義:比喻名聲在外,人人都知道?!奥暋庇肿鳌耙簟?。 例句:你還不知道我這個人是錢到手飯到口,鐘在寺院聲在外,開費大著哩。
【第93句】:【背后捅刀子】(慣)指暗地里害人。
【第94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慣)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個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95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96句】:【不登高山,不現平地】(諺)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顯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經過比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別來。
【第97句】:【燈臺照人不照己】(諺)燈臺:油燈盞下的托臺。指燈臺上擎著油燈,燈光只能照亮四周,卻照不見燈臺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別人的缺點,卻很難發現自身的缺點。 也作“燈臺不照自”。
【第98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 《晉書·王鎮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一大批將領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惡的功勞最大。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帥大權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 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后來,王鎮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99句】:【兩面光】(慣)比喻做事圓滑,雙方都不得罪。
上一篇:說到心坎的文案深入人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