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不是昨天嗎
為什么央視一套不播放最美的青春
請大師給我答案,27 28集,到底是在哪一天播放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
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
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扁鵲是春秋時期的神醫,但一般不知道;扁鵲兄弟三人的醫術都挺高明。
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醫術誰最高明
”扁鵲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不解:“那為什么你名氣最大
”扁鵲解釋:“我大哥治病,是治于未發之前。
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根,他的名氣也就無法傳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時。
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傳于鄉里。
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嚴重之時,所以大家認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傳遍全國。
”扁鵲闡述的“良醫治未病”的哲理,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央提出的著重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方針,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扁鵲云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
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
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
在洛陽,因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
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里,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
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后說,他血脈正常,沒什么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
后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
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
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
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
5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
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
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
”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
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
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
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于此。
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后問世的作品,成書于漢代。
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
因此,古人將該書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
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
長期交往以后,長桑君終于對扁鵲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
”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并繼承其醫術,終于成為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杰出代表。
扁鵲成名后,周游各國,為人治病。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后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
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
他精于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
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
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
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
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
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
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
桓侯仍不予理睬。
最后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
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于不治而死。
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于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癥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
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
”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
彌補得好,當然是聲名鵲起,但更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
一天,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么大王的病處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
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
”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
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里,卻化險為夷。
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
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殺害了扁鵲。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醢(音海)的藥,也不見好轉,并且更加嚴重。
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
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
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擠湯藥,其病狀就完全消失。
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
李醢知道后,擔心扁鵲日后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醢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
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
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藥王廟”,專門供祠他。
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
同時,也祈求他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扁鵲行醫圖》有四塊,多為淺浮雕,現存三塊(其中一塊已調人中國歷史博物館)。
此畫像石是從濟寧、微山出土的,一九五六年運往孔廟西廡保存。
三塊《扁鵲行醫圖》漢畫像石中,以《扁鵲針灸圖》最為生動、形象。
畫面高;厘米,寬70厘米。
圖上有一位人面鳥身的醫生,這就是被神化了的扁鵲形象。
扁鵲面對患者一手切脈,一手持針揚臂作針灸狀,仿佛還在寬慰病人。
患者端坐平視,披頭散發,寬衣博帶,其身后另有靜坐候診的病人。
圖左上方還有一只小鵲,正凝目觀看扁鵲的舉動,可能是扁鵲的弟子了。
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
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后說,他血脈正常,沒什么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
后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
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
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
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古代小說武打場面怎么描寫
喬峰躍入院子,大聲喝道:“哪一個先來決一死戰
”群雄見人了神威凜凜, 一時無人膽敢上前。
喬峰喝道:“你們不動手,我先動手了
”手掌揚處,砰砰兩聲,已有兩人中了劈空拳倒地。
他隨勢沖入大廳,肘撞拳擊,掌劈腳踢,霎時間又打倒數人。
游驥叫道:“大伙兒靠著墻壁,莫要亂斗
”大廳上聚集著三百余人,倘若一擁而上,喬峰逄功再高,也決計無法抗御,只是大家擠在一團,真能挨到喬峰身邊的,不過五六人而已,刀槍劍戟四下舞動,一大半人倒要防備為自己人所傷。
游驥這么一叫,大廳中心登時讓了一片空位出來。
喬峰叫道:“我來領教領教聚賢莊游氏雙雄的手段。
”左掌一起,一只大酒壇迎面向游驥飛了過去。
游驥雙掌一封,待要運掌力拍開酒壇,不料喬峰跟著右掌擊出,嘭的一響一只大酒壇登時化為千百塊碎片。
碎瓦片極為峰利,在喬峰凌厲 之極的掌力推送下,便如千百把鋼鏢、飛刀一般,游驥臉上中了三片,滿臉都是鮮 血,旁人也有十余人受傷。
只聽得喝罵聲,驚叫聲,警告聲鬧成一團。
忽聽得廳角中一個少年的聲音驚叫:“爹爹,爹爹
”游驥知是自己的獨子游 坦之,百忙中斜眼瞧去,見他左頰上鮮血淋漓,顯是也為瓦片所傷,喝道:“快進 去
你在這里干什么
”游坦之道:“是
”縮入了廳柱之后,卻仍探出頭來張望。
喬峰左足踢出,另一只酒壇又凌空飛起。
他正待又行加上一掌,忽然間背后一 記柔和的掌力虛飄飄拍來。
這一掌力道雖柔,但顯然蘊有渾厚內力。
喬峰知是一位 高手所發,不敢怠慢,回掌招架。
兩人內力相激,各自凝了凝神,喬峰向那人瞧去, 只見他形貌猜瑣,正是那個自稱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無名氏“趙錢孫”, 心道:“此人內力了得,倒是不可輕視
”吸一口氣,第二掌便如排山倒海般擊了 過去。
趙錢孫知道單憑一掌接他不住,雙掌齊出,意欲擋他一掌。
身旁一個女子喝道: “不要命么
”將他往斜里一拉,避開了喬峰正面這一擊。
但喬峰的掌力還是洶涌 而前的沖出,趙錢孫身后的三人首當其沖,只聽得砰砰砰的三響,三人都飛了起來, 重重撞在墻壁之上,只震得墻上灰土大片大片掉將下來。
趙錢孫回頭一看,見拉他的乃是譚婆,心中一喜,說道:“小娟,是你救了我 一命。
”譚婆道:“我攻他左側,你向他右側夾擊。
”趙錢孫一個“好”字才出口, 只見一個矮瘦老者向喬峰躍了過去,卻是譚公。
譚公身裁矮小,武功卻著實了得,左掌拍出,右掌疾跟而至,左掌一縮回,又 加在右掌的掌力之上。
他這連環三掌,便如三個浪頭一般,后浪推前浪,并力齊發, 比之他單掌掌力大了三倍。
喬峰叫道:“好一個‘長江三疊浪’
”左掌揮出,兩 股掌力相互激蕩,擠得余人都向兩旁退去。
便在此時,趙錢孫和譚婆也已攻到,跟 著丐幫徐長老、傳功長老、陳長老等紛紛加入戰團。
傳功長老叫道:“喬兄弟,契丹和大宋勢不兩立,咱們公而忘私,老哥哥要得 罪了。
”喬峰笑道:“絕交酒也喝過了,干么還稱兄道弟
看招
”左腳向他踢出。
他話雖如此說,對丐幫群豪總不免有香火之情,非但不欲傷他們性命,甚至不愿他 們在外人之前出丑,這一腳踢出,忽爾中途轉向,快刀祁六一聲怪叫,飛身而起。
他卻不是自己躍起,乃是給喬峰踢中臀部,身不由主的向上飛起。
他手中單刀 本是運勁向喬峰頭上砍去,身子高飛,這一刀仍猛力砍出,嗒的一聲,砍在大廳的 橫梁之上,深入尺許,竟將人了刃鋒牢牢咬住。
快刀祁六這口刀是他成名的利器, 今日面臨大敵,哪肯放手
右手牢牢的把住刀柄。
這么一來,身子便高高吊在半空。
這情狀本是極為古怪詭奇,但大廳上人人面臨生死關頭,有誰敢分心去多瞧他一眼
誰有這等閑情逸致來笑上一笑
喬峰藝成以來,雖然身經百戰,從未一敗,但同時與這許多高手對敵,卻也是 生平未遇之險。
這時他酒意已有十分,內力鼓蕩,酒意更漸漸涌將上來,雙掌飛舞, 逼得眾高手無法近身。
薛神醫醫道極精,武功卻算不得是第一流人物。
他于醫道一門,原有過人的天 才,幾乎是不學而會。
他自幼好武,師父更是一位武學深湛的了不起人物,但在某 一年上,薛神醫和七個師兄弟同時被師父開革出門。
他不肯另投明師,于是別出心 裁,以治病與人交換武功,東學一招,西學一武,武學之博,可說江湖上極為罕有, 但壞也就壞在這個“博”字上,這一博,貪多嚼不爛,就沒一門功夫是真正練到了 家的。
他醫術如神之名既彰,所到之處,人人都敬他三分。
他向人請教武功,旁人多 半是隨口恭維幾句,為了討好他,往往言過其實,誰也不跟他當真。
他自不免沾沾 自喜,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
此時一見喬峰和群雄博斗,出手之 快,落手之重,實是生平做夢也想象不到,不由得臉如死灰,一顆心怦怦亂跳,一 句話也說不出來,更不用說上前動手了。
他靠墻而立,心中懼意越來越盛,但若就此悄悄退出大廳,終究說不過去,一 斜眼間,只見一位老僧站在身邊,正是玄難。
他突然想起一事,大是慚愧,向玄難 道:“適我有一句言語,極是失禮,大師勿怪才好。
” 玄難全神貫注的在瞧著喬峰,對薛神醫的話全沒聽見,待他說了兩遍,這才一 怔,問道:“什么話失禮了
” 薛神醫道:“我先前言道:‘喬峰孤身一人,進少林,出少林,毫發不傷,還 擄去了一位少林高僧,這句奇了
’”玄難道:“那便如何
”薛神醫歉然道:“這 喬峰武功之高,實是世上罕有其匹。
我此刻才知他進出少林,傷人擄人,來去自如, 原是極難攔阻。
” 他這幾句話本意是向玄難道歉,但玄難聽在耳中,卻是加倍的不受用,哼了一 聲,道:“薛神醫想考較考較少林派的功夫,是也不是
”不等他回答,便即緩步 而前,大袖飄動,袖底呼呼的拳力向喬峰發出。
他這門功夫乃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之 一,叫作“袖里乾坤”,衣袖拂起,拳勁卻在袖底發出。
少林高僧自來以參禪學佛 為本,練武習拳為末,嗔怒已然犯戒,何況出手打人
但少林派數百年來以武學為 天下之宗,又豈能不動拳腳,這路“袖里乾坤”拳藏袖底,形相便雅觀得多。
衣袖 似是拳勁的掩飾,使敵人無法看到拳勢來路,攻他個措手不及。
殊不知衣袖之上, 卻也蓄有極凌厲的招數和勁力,要是敵人全神貫注的拆解他袖底所藏拳招,他便轉 賓為主,徑以袖力傷人。
喬峰見他攻到,兩只寬大的衣袖鼓風而前,便如是兩道順風的船帆,威勢非同 小可,大聲喝道:“袖里乾坤,果然了得
”呼的一掌,拍向他衣袖。
玄難的袖力 廣被寬博,喬峰這一掌卻是力聚而凝,只聽得嗤嗤聲響,兩股力道相互激蕩,突然 間大廳上似有數十只灰蝶上下翻飛。
群雄都是一驚,凝神看時,原來這許多灰色的蝴蝶都是玄難的衣袖所化,當即 轉眼向他身上看去,只見他光了一雙膀子,露出瘦骨棱棱的兩條長臂,模樣甚是難 看。
原來兩人內力沖激,僧袍的衣袖如何禁受得住
登時被撕得粉碎。
這么一來,玄難既無衣袖,袖里自然也就沒有“乾坤”了。
他狂怒之下,臉色 鐵青,喬峰只如此一掌,便破了他的成名絕技,今日丟的臉實太大,雙臂直上直下, 猛攻而前。
眾人盡皆識得,那是江湖上流傳頗廣的“太祖長拳”。
宋太祖趙匡胤以一對拳 頭,一條桿棒,打下了大宋錦繡江山。
自來帝皇,從無如宋太祖之神勇者。
那一套 “太祖長拳”和“太祖棒”,當時是武林中最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會使的,看也 看得熟了。
這時群雄眼見這位名滿天下的少林高僧所使的,竟是這一路眾所周知的拳法, 誰都為之一怔,待得見他三拳打出,各人心底不自禁的發出贊嘆:“少林派得享大 名,果非幸致。
同樣的一招‘千里橫行’,在他手底竟有這么強大的威力。
”群雄 欽佩之余,對玄難僧袍無袖的怪相再也不覺古怪。
本來是數十人圍攻喬峰的局面,玄難這一出手,余人自覺在旁夾攻反而礙手礙 腳,自然而然的逐一退下,各人團團圍住,以防喬峰逃脫,凝神觀看玄難和他決戰。
喬峰眼見旁人退開,驀地心念一動,呼的一拳打出,一招“沖陣斬將”,也正 是“太祖長拳”中的招數。
這一招姿工既瀟灑大方已極,勁力更是剛中有柔,柔中 有剛,武林高手畢生所盼望達到的拳術完美之境,竟在這一招中青露無遺。
來到這 英雄宴中的人物,就算本身武功不是甚高,見識也必廣博,“太祖拳法”的精要所 在,可說無人不知。
喬峰一招打出,人人都是情不自禁的喝了一聲采
這滿堂大采之后,隨即有許多人覺得不妥,這聲喝采,是贊譽各人欲殺之而甘 心的胡虜大敵,如何可以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但采聲已然出口,再也縮不回 來,眼見喬峰第二招“河朔立威”一般的精極妙極,比之他第一招,實難分辨到底 哪一招更為佳妙,大廳上仍有不少人大聲喝采。
只是有些人憬然驚覺,自知收斂, 采聲便不及第一招時那么響亮,但許多“哦,哦”“呵,呵
”的低聲贊嘆,欽服 之忱,未必不及那大聲叫好。
喬峰初時和各人狠打惡斗,群雄專顧御敵,只是懼怕 他的兇悍厲害,這時暫且置身事外,方始領悟到他武功中的精妙絕倫之處。
但見喬峰和玄難只拆得七八招,高下已判。
他二人所使的拳招,都是一般的平 平無奇,但喬峰每一招都是慢了一步,任由玄難先發。
玄難一出招,喬峰跟著遞招, 也不知是由于他年輕力壯,還是行動加倍的迅捷,每一招都是后發先至。
這“太祖 長拳”本身拳招只有六十四招,但每一招都是相互克制,喬峰看準了對方的拳招, 然后出一招愉好克制的拳法,玄難焉得不敗
這道理誰都明白,可是要做到“后發 先至”四字,尤其是對敵玄難這等大高手,眾人若非今日親眼得見,以往連想也從 未想到過。
玄寂見玄難左支右絀,抵敵不住,叫道:“你這契丹胡狗,這手法太也卑鄙
” 喬峰凜然道:“我使的是本朝太祖的拳法,你如何敢說上‘卑鄙’二字
” 群雄一聽,登時明白了他所以要使“太祖長拳”的用意。
倘若他以別種拳法擊 敗“太祖長拳”,別人不會說他功力深湛,只有怪他有意侮辱本朝開國太祖的武功, 這夷夏之防、華胡之異更加深了眾人的敵意。
此刻大家都使“太祖長拳”,除了較 量武功之外,便拉扯不上別的名目。
玄寂眼見玄難轉瞬便臨生死關頭,更不打話,嗤的一指,點向喬峰的“璇璣穴” 使的是少林派的點穴絕技“天竺佛指”。
喬峰聽他一指點出,挾著極輕微的嗤嗤聲響,側身避過,說道:“久仰‘天竺 佛指’的名頭,果然甚是了得。
你以天竺胡人的武功,來攻我本朝太祖的拳法。
倘 若你打勝了我,豈不是通番賣國,有辱堂堂中華上國
” 玄寂一聽,不禁一怔。
他少林派的武功得自達摩老祖,而達摩老祖是天竺胡人。
今日群雄為了喬峰是契丹胡人而群相圍攻,可是少林武功傳入中土已久,中國各家 各派的功夫,多多少少都和少林派沾得上一些牽連,大家都已忘了少林派與胡人的 干系。
這時聽喬峰一說,誰都心中一動。
眾家英雄之中,原有不少大有見識的人物,不由得心想:“咱們對達摩老祖敬 若神明,何以對契丹人卻是恨之入骨,大家都是非我族類的胡人啊
嗯這兩種人當 然大不相同。
天竺人從不殘殺我中華同胞,契丹人卻是暴虐狠毒。
如此說來,也并 非只要是胡人,就須一概該殺,其中也有善惡之別。
那么契丹人中,是否也有好人 呢
”其時大廳上激斗正酣,許多粗魯盲從之輩,自不會想到這中間的道理,而一 般有識之士,雖轉到了這些念頭,卻也無暇細想,只是心中隱隱感到:“喬峰未必 是非殺不可,咱們也未必是全然的理直氣壯。
” 玄難、玄寂以二敵一,兀自遮攔多而進攻少。
玄難見自己所使的拳法每一招都 受敵人克制,縛手縛腳,半點施展不得,待得玄寂上來夾攻,當下拳法一變,換作 了少林派的“羅漢拳”。
喬峰冷笑道:“你這也是來自天竺的胡人武術。
且看是你胡人的功夫厲害,還 是我大宋的本事了得
”說話之間,“太祖長拳”呼呼呼的擊出。
眾人聽了,心中都滿不是味兒。
大家為了他是胡人而加圍攻,可是己方所用的 反是胡人武功,而他偏偏使本朝太祖嫡傳的拳法。
神農嘗百草是什么故事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季宗布是個小角色,可他又是個“不顯山不露水卻是有一肚子學問、一身功夫”的能人,他教育白景琦的實踐,能給我們當教師做家長的以深深的啟示。
北京,光緒六年(1880年)春天,京城最有名的藥鋪百草廳“白家老號”的大宅門里,二奶奶白文氏生下一個不會哭、越打越笑的男孩兒,祖父白萌堂為其取名白景琦。
從小頑劣的白景琦,5歲時被人綁了票,后被神機營當差的季宗布救回;7歲時已異常頑劣,一連氣走了三位老師,二奶奶到處去找厲害的老師,卻沒人敢來;9歲時頑劣成性,被二奶奶趕出家門,竟被三爺白穎宇帶到妓院去胡鬧,后又在草藥包上點火瞎鬧,被二奶奶打了個半死;后來胡總管終于找到當年救景琦的季宗布來白府任教。
在門房,季宗布看到景琦和府內的孩子們在烤白薯,景琦為顯示他有出息,居然夾起一小塊燒紅的炭放在胳臂上,燒得皮肉滋滋冒煙,嚇得孩子們大叫。
胡總管斥之為“整個一個‘渾天論’
”可季宗布卻說:“我看這孩子挺好的。
”后又對二奶奶說:“聽話的不一定是好孩子,不聽話的長大了未必沒出息。
”“用不著怕,無非是出點兒格兒,鬧點禍
”這些看法,表明了在季宗布的眼中,是“天下無不可化育之人才”,即使是像景琦這樣調皮搗蛋、桀驁不馴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長大了同樣有出息。
當然,教育孩子,光有正確的認識還不夠,還得有讓孩子心悅誠服的真才實學和因人制宜的教育方法。
且看季宗布與白景琦過招的三個回合。
季宗布第一次教課,景琦是故伎重演,把盛滿墨汁的墨盒蓋放在門楣上,季宗布來到門口,敏銳地有所發現,突然叫景琦出來,景琦來到門口,不動了,季宗布飛起一腳,門開了,墨盒蓋掉了,墨汁灑了景琦一臉一身。
這第一個回合,讓人感覺到了季宗布小時候確如他自己說的“我比他還淘”,對治老師的招兒了如指掌。
季宗布叫孩子們拿出書來,景琦就是不動。
季宗布拿出板子打他手心,景琦奪板子沒奪下,從桌下抽出裁紙刀向老師的腿上刺去,季宗布一側身,輕輕地捏住他的手腕,奪下他的刀,景琦的左胳臂也脫臼了,痛得直咬牙。
季宗布讓他認錯,退而讓他喊痛便給他托回去,可他就是不吭聲……這第二個回合,可見季宗布教育中的嚴厲。
第三個回合發生在吃飯時,季宗布看出景琦并不服輸,還在琢磨弄個什么招兒把老師給治嘍,他就伸出右手食指讓景琦把它撅折,景琦馬上來了精神,可咬牙切齒,拼盡全力也沒能扳動那食指,終于脫口而說“你神了
”并讓老師教他功夫。
季宗布抓住時機讓他“先讀好了書,教你功夫”,隨即取出《莊子》,讓景琦隨便翻出一篇,念頭兩個字,季宗布便熟練地背誦到完。
景琦又忍不住大叫“真神了”……就這三個回合,季宗布把景琦治服了。
從此,景琦完全變了,天天挑燈夜讀,清晨練功,老老實實跟著季宗布學知識,學本事,再也不淘氣生事了
由此可見,做老師的當學富五車,才能不誤人子弟;做家長的當自身胸中有真貨,孩子才能好學上進
后來,景琦以從季宗布那里學到的醫藥知識,為姑姑白雅萍的女兒關香伶開方子治傷,令父親白穎軒對景琦“刮目相看”。
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景琦到西郊的白家花園找藏在地窖里的黃春,遇到德國兵追趕已中彈不支的季宗布,他遵師命,殺死德國兵,含淚掩埋了恩師。
他交日本朋友,與仇家女私訂終身,被親生母親趕出家門,卻發明了32張藥方,用他的精湛醫道,救治了不少人……白景琦的成長經歷,說明季宗布的教育是得法的。
他的教育觀點育人方法,無疑值得我們當老師做家長的深思
國學小故事
孟母三遷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于兒子成長的環境。
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游戲。
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
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于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
從此孟子模仿學校里的禮儀等課程。
孟母說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于是定居下來。
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孟子上學后,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
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說:“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松懈,終于成為大學問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鑒。
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黃香扇枕溫席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于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圍人贊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
母親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親,盡量關心、體貼、照顧父親。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云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
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床席、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
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里沒有取暖設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脫下衣服,鉆到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后,再讓父親睡下。
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贊:“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他的“扇枕溫席”傳為美談。
緹縈救父緹縈(Tí 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于(Chún yú,復姓)意的小女兒。
淳于意精通醫道,后棄官回家行醫,就診者盈(yíng)門。
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
”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門外。
死者家屬誣告淳于意行醫害人,當地官府準備判處刖(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
但因為淳于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皇帝批準,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
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說:“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
”說完就背起事先準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著父親上路去。
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說: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要受刖刑。
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于意,讓他領著小緹縈回家去。
后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后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程門立雪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后,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
程顥死后,為了深造,他又繼續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著養神小睡。
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里等候。
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游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廉頗負荊請罪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衛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說:“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
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
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TP0
【第8句】:tif,BP〗?藺相如聽到后,不與廉頗計較,多方回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著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夫繞道躲避。
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著問:“你們說,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藺相如接著解釋:“秦王那么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盡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斗,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
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么關系!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后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
他脫光上衣,裸露著身子,背著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
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
從此兩人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
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管鮑之交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
長大后兩人分屬于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
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
齊桓公準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
”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余年。
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
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
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
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管寧割席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后又扔下。
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
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
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
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于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鑒的。
?孔融讓梨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
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
父母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
”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狼來啦”的故事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里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
他沖著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里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著鐵鍬,扛著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
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
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
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只狼,他嚇得拼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里的大人都說:“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
所以說“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說謊。
?康映雪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里貧窮,買不起燈油。
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
一天夜里,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里透進白光,以為已經天明了。
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亮。
他靈機一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后,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鑿壁偷光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
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墻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借以讀書。
由于他刻苦攻讀,后來終于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
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錐刺股戰國時辯士蘇秦,游說(Shuì,勸說)秦王失敗后,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陽家中,遭家里人的冷遇。
為此蘇秦發憤苦讀,夜以繼日。
每當晚間讀書困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
他就這樣努力學習,終于成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戰國策》殘卷中收有他的游說辭和書信16篇。
?鐵杵磨針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
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
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說:“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于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很有成就的人。
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結尾:國學經典小故事是小學生必讀的內容,通過小故事,同學們必能明白很多大道理
上一篇:手機錄頻課件培訓感言
下一篇:手語或成長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