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大早,張嬸就來還昨天借的十個雞蛋,奶奶不肯要。她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我一看,怎么是十一個雞蛋,張嬸又笑笑說:“借一驢,還一馬,再借不設卡。”(河南·新野)
【第2句】:【白糖嘴巴砒霜心】(慣)砒霜:無機化合物,有劇毒,用來制殺蟲藥和殺鼠藥。指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3句】:千年大樹百年松——根深葉茂
【第4句】:【老鴰落在豬背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指自己有同樣的 缺點,卻嘲笑別人。類似的: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韓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得了吧,別老鴰落在豬身上,光 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個黑。你脾氣好還是咋的?”
【第5句】:老鼠爬冰凌——又尖(奸)叉滑
【第6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釋義:在天氣最冷和最熱的時候進行鍛煉。例句:早先在院子里芭蕉葉上練字,后來砌了一堵磚壁粉墻,常在上面練習草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一過,自成~體,果真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第7句】:【伸手不打笑臉人】不應該欺侮善良有禮貌的人。沈從文 《長河》:“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臉人,我是夸獎你;難道世界 交了,人家說好話也犯罪?”
【第8句】:【望鄉臺上打蓮花落——不知死的鬼】(歇)望鄉臺:迷信傳說陰間有望鄉臺,人死后,鬼魂登此臺可望見陽間家鄉情況。蓮花落:曲藝的一種,用竹板擊出節拍以輔唱,舊時常有乞丐用以乞討。指不知自己處境的險惡或不知死到臨頭,還一意孤行的人。含譏諷、責罵意。
【第9句】:【千年紙墨會說話】紙墨,多指契約文書檔案。這些紙墨 可以作為憑證。劉江《太行風云》:“空口無憑,有字據為證, 你不識字,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可以請旁人給念念聽聽。”
【第10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釋義:不干壞事,自重自愛。例句:“告訴你,我這個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們干這號事兒!”
【第11句】:【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釋義:比喻人貪婪,有便宜必貪。例句:舍不得羊羔,逮不住狼;舍不得姑娘,能逮住和尚?這常二光是狗窩里落不下剩饅頭的人,他能不就范?
【第12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諺)指不識貨物的優劣真偽,最好的鑒別辦法是進行比較;經過比較,自然優劣分明。也泛指對人、對事、對物,有比較就有鑒別。
【第13句】:【有了老婆不愁孩,有了木匠不愁柴】(諺)有妻就會生孩子,有木匠就有柴燒。比喻具備了充分的條件,需要的東西自然就會得到。
【第14句】:【人多心不齊】眾人意見不一,或沒有組織起來。西戎《一 個年輕人》:“可是咱社里人多心不齊,在哪塊地上試驗,總 得看看人家主家愿意不愿意。”
【第15句】:石頭落水——越往下越厲害
【第16句】:【 晴帶雨傘,飽帶干糧】順利之時,要想到困難,做好準備。 類似的:飽帶干糧熱帶衣/冷不冷帶衣裳,餓不餓帶干糧/冬 不可以廢葛,夏不可以廢裘。《北京日報》(1982,7,19):“晴 帶雨傘,飽帶干糧,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之談。”
【第17句】:小紅學習成績好,但很驕傲,經常自稱是學習成績最好的人。媽媽知道后,對小紅說:“別人夸,一枝花;自己夸,爛冬瓜。學問知識無止境,一山還比一山高。你是不能驕傲的。”(廣東·龍門)
【第18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明。據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19句】:謝安做宰相——東山再起
【第20句】:【一物降一物】(諺)降(xiang):降伏。一個人或一種東西,總會有另一種人或東西來降伏他。指天下萬事萬物,沒有制伏不了的。
【第21句】:【哪個廟里沒有屈死鬼】(諺)屈死鬼:含冤負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廟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處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廟里沒有屈死鬼。 哪個廟都有替死鬼。
【第22句】:駱駝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第23句】:【下臭霧】(慣)比喻造謠生事,滿口胡言。
【第24句】:【拉皮條】(慣)指為男女搞不正當的關系牽線搭橋。 也作拉皮條纖。 牽馬拉皮條。
【第25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朕”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26句】:我做事情很“馬大哈”,又是急性子。媽媽說我:“有其父必有其子,和你爸一個德性。褲子穿反了解不開,就用剪刀剪。做事不過大腦啊!”剛說到這,爸爸開口了:“哎,孩子他媽,槍口對錯人了!”(河南·滑縣)
【第27句】:爸爸把買好的化肥又賣了,說當時化肥好買。誰知到用化肥時,卻怎么也買不到。媽媽說:“你這是賣了兒招女婿。”(河北·大城)
【第28句】:【河邊無青草,不用多嘴驢】(慣)斥責人多嘴多舌。
【第29句】:【官不威風牙威風】釋義:爪牙仗勢欺人,更可惡。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沒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站,打驛吏,欺行客,詐鄉民,總是這一千人了。
【第30句】:【蔫人出豹子】蔫人,指性情溫和,老實巴交的人。這樣的 人有時也會大發脾氣,或有驚人之舉。韓志君等《古船·女 人和網》:“蔫人,出豹子啊!小豆倌兒這家伙,你可千萬不 能小瞧!”
【第31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32句】:【賭近盜,奸近殺】賭錢輸了,容易淪為盜賊;男女通奸,遭 到報復,容易出人命。或說:奸出人命賭出賊。明代《醒世 恒言》:“賭近盜兮奸近殺,古人說話不曾差。奸賭兩般都不 染,太平無事做人家。”
【第33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34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35句】:【蹦不了蛤蟆跑不了鱉】(慣)比喻當事人誰也逃不掉或脫不了干系。
【第36句】:【老龜煮不爛,貽禍于枯桑】(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用了一萬車柴也沒煮爛,諸葛恪建議砍下老桑樹來煮,結果一煮就煮爛了。比喻出了事,禍及無辜的人。 也作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老龜烹不爛,移禍在枯桑。
【第37句】:【想吃肉又怕燙了舌頭】(慣)比喻想占便宜,又怕付出代價。也比喻想干事,又害怕。 也作想吃又怕燙舌頭。 想吃肉又怕燙嘴。
【第38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諺)比喻不是為了某種利益,就不會有行動。
【第39句】:【千里眼】喻指人眼光敏銳、看得遠。“千里眼”在古代只能是個幻想或夸張比喻之詞,現在則變成了現實,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無數個星球。那么,“千里眼”源自哪里呢?據《魏書。楊播傳》記載,北魏光州刺史楊逸體恤百姓,為政清廉,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廣設耳目對下屬進行監督,下屬因公外出時都自帶干糧,再也不敢到處吃請了。他們都說楊逸仿佛長著千里眼,縱使躲進密室收受賄賂,也會被他知道的。
【第40句】:一天晚上我正想脫衣服睡覺,媽媽朝著我的小屁股打了幾下,我急了:“媽媽你干啥?”媽媽笑著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會學壞。”(遼寧·朝陽)
【第41句】:槽頭上沒馬拿驢頂——沒法子的事
【第42句】:六月里貼對子——還差得遠
【第43句】:機關槍打鴨子一呱呱叫
【第44句】:【一棵草有一顆露水珠子】釋義:比喻一件困難的事,總會有它的解決辦法。例句:何老板總會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顆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會干死了?總有辦法,總有辦法。
【第45句】:【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釋義:比喻什么樣的人會結交什么樣的朋友。例句:不聽說話不看說事,看他交往的人,也可以知道一個人。……中國的古話說得簡單:不知其人觀其友。我們山里人,有句俗話說,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
【第46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腳】(諺)打人家一拳,要防人家一腳。指向人進擊要防人反撲。 也作“打出一拳去,謹防一腳來”。
【第47句】:【 翻臉不認人】記不住別人的好處,稍于自己不利,就鬧翻 了。成語:反眼成仇、六親不認。老舍《駱駝祥子》:“過河拆 橋,老頭子翻臉不認人,他們替祥子鳴不平。”
【第48句】:【無梁桶——枉提】(歇)梁:提把。本指沒有梁的桶,想提也提不起來;轉指話說了也是白說。
【第49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這句俗語表示互不相干,并不因為你的道路寬敞而盲從或屈從。它源于民間諺語。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所以叫“陽關”。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陽關縣,唐設壽昌縣。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為“敦煌八景之一”。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但“陽關道”卻穿越時空,由原來古代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引申為寬闊的長路,比喻光明的前途,又稱“陽關大道”。 “獨木橋”則較常見,用以比喻并不是坦途、比較難行的窄路。有了陽關大道,有了獨木橋,在民間就形成了“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諺語。
【第50句】: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第51句】:【縛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2句】:海上不吹風——波平浪靜
【第53句】:【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衙門,舊稱政權機關。大門 兩側的墻,呈八字形。謂衙門沒有公理,只要錢。或說:天 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沈從文《長河》:“古話說: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不是花錢你來有什么事。”
【第54句】:【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釋義: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樣的人都有。例句:“真是樹林子大,什么鳥都有,居然有人誣告盧華。”
【第55句】:布機上的棉線——干頭萬緒
【第56句】:【穿連襠褲】(慣)比喻串通、勾結,相互包庇。
【第57句】:星期天,小姨帶著一周歲的表妹來我家做客。媽媽對我說:“你帶表妹到那邊玩,我和小姨文案話兒。”可是,我無論怎么哄,表妹就是不肯跟我走。媽媽笑著說:“官兒不離堂,孩兒不離娘。你自己玩去吧!”(河南·林州)
【第58句】:屬刨花的——點火就著
【第59句】:斜棱眼看手表——觀點不正
【第60句】:【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此心愿,只是力量有限,辦不到。成 語:力不從心。海外陳若曦《向著太平洋彼岸》:“教授死的 死,病的病,剩下的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61句】:【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諺)指老年人的話,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后輩不聽取,必然會落得個悔恨無及。 也作不聽老人言,禍事在眼前。 不聽老人言,必定打破船。
【第62句】:【舍不得金彈子,打不到鳳凰鳥】做事不能怕花費。類似的: 舍不得芝麻,捉不住雁/舍不得種子,打不著糧食。李英儒 《女游擊隊長》:“怕這怕那,什么也干不成。舍不得金彈子, 打不住銀鳳凰。”
【第63句】:【誰家鍋底沒有黑】釋義:誰家都有不光彩的事。例句:唉!這也是劫數啊!其實這也沒有關系,誰家鍋底沒有黑?
【第64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65句】:【上午三十一,下午腳無力】(諺)指人的年齡一過三十歲,生命的活力就在逐漸減退。
【第66句】:【龍王】“龍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話人物。俗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還是淵潭泉井,都住有龍王。那么,龍王是怎么產生的呢?在民間,還有一個關于龍王爺來歷的傳說:唐朝初年,在安徽省潁上縣百社村,有一個名叫張路新的人,娶妻張氏生了九個兒子。傳說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后來丟官回鄉,經常去“焦氏臺”河邊垂釣。有一天,就在他釣魚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座宮殿。他好奇地走進宮殿,竟成了龍王。后來,他每天一早就到龍宮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發現他每次回來,身體總是涼冰冰的,衣服也是濕漉漉的,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張路斯回答說:“我現在已經是龍王了。外地有一個叫鄭祥的人,也說他是龍王,要和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誰要是勝了,這地盤就歸誰管,誰就是龍王。你今晚就告訴九個兒子,叫他們明天去為我助戰。一定要記住,頭上扎紅巾的是我,頭上扎青巾的那個是鄭祥,千萬不要認錯了標記。”張路新的九個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帶上弓箭為父助戰。他們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鄭祥中箭負傷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張路斯從此就成為真正的龍王。這是民間傳說,寓意神通廣大的龍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67句】:【藥方】“藥方”是為治病而組合起來的寫著若干種藥物的名稱、劑量加用法的紙張。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藥就得找大夫開“藥方”。那么,它為什么叫“藥方”呢?這得從古代的書寫材料說起。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儀禮·聘禮》說“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冊的通假字。“方”是“牘”的別名,是長方形的木板。這句話是說,如果文字長達百字以上就用簡冊書寫;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牘)來書寫。由于藥方一般不超過一百個字,用一塊木牘很方便(漢代出土的木牘,大約一尺左右,寬度一般為三到十厘米),所以,醫生看病開藥方,一劑藥也可以用一塊牘寫完。甘肅省武威漢墓中就有把藥方寫在木牘上的實例。據專家考證,“藥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為古代習慣把它寫在木牘上,因為木牘又叫“方”,“藥方”之名由此而來。
【第68句】:王大娘在我家聊天,談起本村張家今年的收成特別好時說:“夏天跑,冬天飽;秋天睡,一年累。人家在農忙的時候干得歡啊!”(河南·郟縣)
【第69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時此俗語已頗為流行,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曾寫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頻繁載錄這句俗語,民間百姓也把這句話當做了口頭禪,時常掛在嘴邊。這句俗語折射了當時官場貪污腐敗的事實,而官員的俸祿可沒那么多啊。清代官員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養廉、公費、津貼等項,總額相對較低,僅夠家庭支出。據今人統計,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祿才有180兩銀子,這個數目離十萬兩相差太多。俸祿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貪官自貪。這些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飽私囊。清代咸豐年間,御史胡家玉曾給南昌縣縣令的收入做過統計:縣令可由土地稅、實物稅中抽取附加稅,這個數額是相當驚人的,要不了幾年就能湊個十萬兩。官員還可以接收屬下的賄賂,大行貪污,這筆款項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還給官員們發養廉銀。這筆錢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稅,它的數量高達官員俸祿的十多倍至數十倍。據說十九世紀時,一個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約為【第5句】:25萬兩白銀,這可是養廉銀的二十來倍。如此下去,三年十萬兩不成問題。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揭示了古代官員貪污腐化的事實。
【第70句】:屁股上掛個死老鼠——假充獵(里)手
【第71句】:【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不滿,不敢表示出來。臺灣林語堂 《京華煙云》:“走私的人有治外法權保護,路警也不敢碰他 們,只是袖手旁觀,敢怒而不敢言。”
【第72句】:【行得春風有夏雨】(諺)指刮過了春風,才會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來,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報。 也作行得春風,指望夏雨。 行春風,收夏雨。
【第73句】:【打魚的人經得起狂風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釋義:比喻不怕艱險,不畏強敵。例句:我不止一次對你說過,打魚的人經得起狂風巨浪;打獵的人不怕虎豹豺狼。為了消滅你們這些殺人強盜。奪取革命最后勝利,我們隨時都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第74句】:【 天塌下來,地陷下去】謂遇到極大的困難,發生大的災難。 成語:天崩地裂。蘇童《妻妾成群》:“有一天即使天塌下來, 地陷下去,只要我們活著,就是我伺候你,不會是你伺候 我。”
【第75句】:【吃香的,喝辣的】釋義:形容吃喝多而好,生活舒適。例句:我可憐的兒呀,你逃不了你的命。俗話說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命里注定的,逃不了。既是這么著,我也就是盼著你找個好人家,吃香的,喝辣的。
【第76句】:【覆巢之下無完卵】(諺)指鳥巢翻落下來,巢內的鳥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體覆滅,局部也就難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毀巢之下,勢無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77句】:【貓兒扳甑子——給狗趕了膳】(歇)甑子:蒸米飯等的炊具,形似木桶,有屜無底。膳:飯食。比喻自己得來的成果被人奪走。
【第78句】:用放大鏡看書——顯而易見
【第79句】:【公人見錢,蒼蠅見血】(諺)指公人貪財如命,見到錢財,就如同蒼蠅見到血一樣。
【第80句】:【臉丑怪不著鏡子】(諺)比喻做錯事受到懲罰,只怨自己,怨不得別人。
【第81句】:【水從源流樹從根】(諺)水流總有它的源頭,樹木總有它的根柢,世上不會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樹。比喻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起因。
【第82句】:山泉多的地方河流總是澎湃,群眾多的地方智慧將在那里產生。
【第83句】:媽媽經常勸我要堅持不懈,努力學習,她說:“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三里半。”(河南·許昌)
【第84句】:舅舅家以前很窮,后來跟別人做生意,致了富。外婆告誡他:“孩子,你應該有錢常想無錢日,豐年常記大荒年,勤儉度日啊!”(廣東·龍門)
【第85句】:鬧鐘報時辰——自雞得意
【第86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87句】:【當家三年狗也嫌】(諺)當家的時間長了,連家中的狗都會嫌棄。指當家人和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直接的利害沖突,有意見是正常的。 也借指群眾對領頭人總少不了有意見。 也作“當家三年,貓狗都嫌”。
【第88句】:【黃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起早睡晚,忙碌。明代《西游 記》:“越不停當!但說要了田,就要養馬當差,納糧辦草,黃 昏不得睡,五更不得眠。好倒弄殺人也!”
【第89句】:荷葉做雨傘——難遮蓋
【第90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諺)心:思慮。力:體力,力氣。老年人往往喜歡多操心,年輕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第91句】:【端公家飯碗子】見“吃皇糧”。
【第92句】:【沒心沒肺直腸子】謂人思想簡單,直率。《1983年佳作 集》:“這閨女是個沒心沒肺直腸子,待人挺實落。”
【第93句】:【客木匠——一鋸】(歇)客:寄居,諧“怯”。鋸:諧“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辭,見面只有一句話。
【第94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俗語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化,難以預料。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間諺語。在古代,由于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固定,經常泛濫成災,所以黃河經常改道,改道后,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面,很可能就變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關于這個說法還有個小故事。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之孫由于揮霍無度,到中年時便將家產敗盡,以沿街乞討為生。某日,他來到河西莊,想起了自己的奶媽,便一邊打聽一邊找。當問到一個農夫時,恰巧這農夫正是奶媽的兒子,郭孫到他家里一看,糧囤座座,牛馬成群,很是驚訝,就問他:“你家里已經很有錢了,為什么你自己還要勞作呢?”奶媽的兒子就說:“家母在世時,領我們創業,才有了現在的家業。我們也得勤儉持家,否則金山也會吃空的。”郭孫聽后很慚愧。農夫不忘舊情,給郭孫在家里找了活計,無奈他什么也不會做,處境非常尷尬。農夫見狀不禁嘆息到:“真是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富貴,三十年河西寄人籬下。”
【第95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96句】:【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諺)賈(gu):經商。指衣袖長了,舞姿就顯得美妙;錢財多了,經商周轉起來就靈便。指資金雄厚是商業發展的基礎。也泛指財物豐裕,一切事情都好辦。 也作“長袂善舞,多資善賈”。袂(mei):衣袖。
【第97句】:黃病鬼開藥鋪——自產自銷
【第98句】:【黃連樹上長的草——苦苗苗】(歇)比喻苦孩子。
【第99句】:【一只腳棺材里,一只腳棺材外】謂處于死亡邊緣,或處于危 險境地。電視劇:“五十六歲了,快退休了,已經是一只腳跨 進棺材里了。”
上一篇:《佛語吉祥詞》-佛語經典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