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初夏,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應邀給大同中學師生介紹錢學森在人生轉折點上的重大選擇,讓師生們深受教育。我與永剛兄是好朋友,在交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錢學森的家教。
永剛的祖父錢均夫是文化名人,為錢武肅王32世孫,外祖父蔣百里乃民國名將;父親錢學森是著名科學家,母親蔣英是一位音樂家。永剛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認為要說的大道理學校老師都會講,平時無需說教。他們“身教"重于“言傳”,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下班回家,他父母往往繼續忙著工作,上行下效,孩子們也拿起書本學習。
喜歡讀書是錢家的家風,但錢學森夫婦從未教過永剛如何讀書,永剛說,有關讀書的要義,他是從父母處觀察來的。父母做學問,持之以恒,不功利,不著急,講求一點一點積累,積累到一定份上,你不想讓它起作用都不行。他的父親就是這樣學成的,他不是天才,沒有跳過級。一年一年的書讀下來,直到念完博士,所有的積累,終于將他的創造思維徹底激活。
永剛告訴我,他那時候讀書,不像今天這么功利,既不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也不是為學習寫作方法,一切都憑自己的興趣。小學二年級他就天天抱著大部頭的書看?!妒f個為什么》剛出版時的那個暑假,父親讓永剛一天看70頁,不明白的問題攢著,等他有空時可以問他。父親從未如此明確地對他讀書提過要求,這回是個例外,永剛也很重視,一天看70頁挺緊張的,因為畢竟不是讀小說,要完全看懂還真不容易。到周末,父親問他有什么問題嗎?永剛趕緊把做了標記的問題提出來,由父親幫忙解答。
錢學森夫婦自己非常優秀,但對孩子的成績從不苛求。永剛說他小時候的成績單并不漂亮,那時是5分制,他總有幾個4分。但父母看了,只是笑笑,從來不說,你再努把力,考個滿分。他們認為丟個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讓孩子拼出滿分來,太累,也沒有必要。永剛上初一那年,班主任把他叫到辦公室說,看看你的成績單有什么問題嗎?永剛看了半天沒看出問題。老師說,這就是你的問題,對自己要求不高,像你這樣的家庭,應該消滅4分,全拿5分。吃晚飯的時候,永剛跟父親說起這事,父親聽完一句話都沒說,呵呵一樂,走了。那年期末考試,永剛果真全拿5分,他想這次一定會得到父親的表揚。誰知父親看后笑道,以前也不錯的。永剛亦覺得虧吃大了,為了全5分,他少讀了多少課外書啊。
在永剛眼里,父母講話做事都很有分寸,喜怒不形于色,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說,那時候,毛澤東、周恩來經常把我父親叫去,對他的工作予以肯定。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天大的事啊,父親卻從不向外人提起,他認為這沒有什么可驕傲的。母親非常有教養,遇到再高興的事,她都不會哈哈大笑,碰到再大的麻煩,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下,從不會絮絮叨叨個不停。
永剛家的那個廚師文化不高,但菜做得不錯,永剛那時沒有把廚師當回事。讀中學時的一天,廚師突然說有個問題要請教。永剛想廚師又沒學問,能難倒我嗎?就說你隨便問吧。廚師問道:你的父母每次來吃飯時,為何都要穿戴得整整齊齊?這個問題真難住了永剛,想想也是呀,即使是大熱天,父親也從不穿背心和拖鞋出來用餐的。廚師說,這是你父母對我們這些為他服務的工作人員的尊重。廚師的話,讓永剛想到每逢過年過節,父母總會給工作人員送食品,這個一條煙,那個一瓶酒等。父母的這種行事的方式,直接影響到永剛的待人接物。
錢學森的家教,重在以身作則,他以自己的勤奮認真,心胸境界,處事待人,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做行動的巨人,說話的矮子,真的,有時候,一個行動比一千遍說教更有力量。
上一篇:訪李雪?。阂徊揭粋€腳印,走下去
下一篇:村里的征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