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名導”
陳曉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靈璧,被北京廣播學院錄取,學習攝影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
1991年南方發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圍成許多小島。陳曉卿奉命拍攝一個與洪水抗戰的片子,取名《孤島紀事》,在央視播出后評價不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還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語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語版的過程中,又與安徽臺的同事開始策劃一個新片——《遠在北京的家》。
該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關于這個主題陳曉卿早在廣院念書時就動過念頭。有幾次坐火車回家,與在北京當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車,聽見她們說話時故意卷著舌尖說北京話,陳曉卿就覺得有意思,很想用鏡頭來思考這一變化的意義。
陳曉卿與攝制組在安徽無為縣婦聯幫助下,找到了22個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從離家的那一刻起開始跟拍,一直拍到進入北京,在某個家庭做起保姆。攝制組是臨時組建的,經費很有限,出差時只能坐火車,還常常自己往里貼錢。拍攝都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為了與保姆們保持聯系,有時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們。陳曉卿把粗編帶給朱羽君看,朱老師感動得哭了。1993年《遠在北京的家》送去參加四川國際電視節,獲得紀錄片大獎。
此后,陳曉卿在紀錄片界名聲大震,片約不斷。2006年拍攝《森林之歌》時,他就想要像國外一樣拍攝紀錄片?!澳阒篮萌R塢的編劇怎么賣劇本?要賣一個100分鐘電影劇本,你必須在3分鐘內說服投資人和導演。我們也是這么干的——3分鐘內必須感動我,然后再告訴我你要怎么拍攝,情節點在哪兒、高潮在哪兒、什么地方是鋪墊?!币婚_始他就告訴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結果,每個編劇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劇本,陳曉卿讓編導們確定鏡頭腳本,直至分鏡頭,嚴格制定每天的拍攝流程,哪天拍動物的爪子,哪天拍動物的皮毛,寫得詳詳細細,但意外還是不斷發生。為了拍攝長白山的野豬,攝制組在野豬出沒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的玉米,并在附近選好位置,搭建了掩體。很快,野豬就真的出現。不曾想,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掩體頓時被吹倒了,人與攝影設備完全暴露在野豬面前。野豬見勢不妙,扭頭就跑,“比劉翔跨欄還快”。
生活中的“超級吃貨”
陳曉卿多次獲得國際、國內電視節大獎,是一個著名紀錄片導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個美食專欄作家,而且早在十年前,他就做過七八家電視臺的美食節目嘉賓,平時最愛品嘗和研究美食。陳曉卿的手機里,除了無數張自拍的美食照片,還存著北京乃至全中國好幾百家餐館的數據資料,包括餐館的名稱、地址、電話,甚至羅列著各個餐館的招牌菜。他有一張令人吃驚的“美食地圖”。
陳曉卿有個綽號叫“掃街嘴”,沒事就沿著北京的大街小巷展開“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還不錯的餐館,都要找個機會嘗嘗,并且有心地把餐館的名字和地址都記下來。陳曉卿說這完全是因為梁實秋的文字,讓他對北京小吃產生了濃厚興趣。
陳曉卿的美食專欄,散見于多家雜志報章。他熱衷平民美食,因此寫的很多都是街頭小吃,螺螄粉、牛肉面、鹵煮,但是這些再常見不過的小吃,在他的筆下都顯得熠熠生輝。
陳曉卿的“吃貨”功力,身為好友的浙江衛視紀錄片高級編輯夏燕平領教過好多回。他在北京為吃犯愁的時候,只要給陳曉卿發一條短信,對方會不厭其煩發來十幾條推薦。但陳曉卿從來不推薦飯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邊攤和民間私房菜。
生活中,任何人有陳曉卿這樣的朋友,都會有惰性。快到飯點的時候,各種尋求餐館地址的電話短信紛至沓來。你只需說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廣州等城市的哪條街,想吃什么風味的,他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陳曉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請大學同學吃飯,打電話問有什么好的館子,陳曉卿不光推薦了館子,還直接給餐館打電話訂位,順帶把菜都點好了。
烹飪《舌尖上的中國》
因為是“吃貨”,陳曉卿一直想做一個比較大型的紀錄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現中國人生活當中的狀態和智慧。沒想到正趕上了好時候,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需要各種類型的紀錄片。陳曉卿向臺里報了這個選題,很快就得到批準。
拍攝前,陳曉卿曾與美食家蔡瀾、沈宏非深入探討,達成共識——所謂美食,其實就是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廟堂。他們決定以此為拍攝基調。于是,找尋質樸、安然的中國原味的態度,貫穿到《舌尖上的中國》?!爸袊藷釔勖朗?,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里,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标悤郧湔f。
尋找關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攝制組最頭疼的事情。編導之一的張銘歡把這個過程形容成“大海撈針”?!稌r間的味道》一集中,原計劃要去香港大澳島拍攝咸魚腌制,但到了島上,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個人,只能重新找人。幾經周折,張銘歡通過當地最受歡迎的蝦醬牌子找到了島上的一個偏僻小作坊,作坊門口坐著一位老奶奶?!袄夏棠陶f啥,我都沒聽懂,但我看作坊的墻上掛著好多照片,看著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來,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倆做了一輩子的蝦醬,但先生先走了?!?/p>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卻難得親口嘗鮮。陳曉卿說拍片子和當廚師一樣,都很辛苦。“做菜不是為了自己吃;拍片是為了讓觀眾高興?!?/p>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那晚,陳曉卿在博客上做了一個謙虛的推薦:“今晚沒事都看看吧。不難看,真的?!?/p>
不僅陳曉卿,甚至連央視領導都沒料到,這部美食紀錄片播出后,竟打敗熱播電視劇。有網友說:“《舌尖上的中國》雖是講美食,但給人帶來的更多的是感動??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著白花花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馱著黃饃饃的人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一點淚去,多可愛的中國。”
令全世界“吃貨”驚喜的是,從今年9月開始,陳曉卿還要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和第三部。這場更大的“盛宴”無疑更值得期待!
上一篇:“賭神”李清照
下一篇:周海嬰:和那青梅竹馬的人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