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京1999年第一次出任俄羅斯總統,支撐俄羅斯蹣跚走到現在的重要理由甚至是唯一理由便是普京的雄心和欲望。
3月1日,因為烏克蘭局勢風云突變,一貫奉行強勢外交的普京與老對手奧巴馬“舌戰”90分鐘,堅決不肯撤出克里米亞地區,誓將保護俄方利益到底。烏克蘭何去何從,普京又將如何用智慧與鐵腕化解這場危機,實現俄羅斯的強國夢?
強硬外交屢試不爽
美國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這樣寫道:“俄羅斯令人費解,你越了解它就越感到無所適從。”這一點,無論是俄羅斯的盟友還是敵人都感觸良多。
原蘇聯領導人一度是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堅強后盾,在中東同美國上演過兩超爭霸的恢宏場面,但因為蘇聯的解體缺席而逐漸成為美國人的獨角戲。
重新出發的俄羅斯曾一度被外界稱作“一無是處”,在經歷了一段國際政治交往的陣痛期后,普京將以往收縮低調的外交路線轉變為主動高調的外交戰略。
因此,不論是伊朗還是敘利亞問題,不論是斯諾登事件還是烏克蘭內亂,普京都在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較勁”,他在用行動展示給世界:俄羅斯不是美國的高級伙伴,莫斯科不聽命于任何人或國家!用美國《時代》周刊的話說,其“嚴重程度絲毫不亞于冷戰時期”。
過去半年里,美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外交較量中不斷被KO。因為俄羅斯的堅決反對和阿薩德的大肆戲弄,揚言開戰的奧巴馬顏面盡失;華盛頓的親信——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對美國決策的信心降至歷史低位;而埃及政變后掌權的新政府竟然持有反美主義的政治觀點;陷入“后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也動亂不斷;斯諾登向世人抖露出了美國國安局監聽項目,俄羅斯的庇護讓本已驚慌的奧巴馬花容失色,更在美國與其歐洲伙伴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
奧巴馬當然不甘心就這樣品嘗失敗的苦果,一直小動作不斷,想盡辦法讓普京下不了臺。冬奧會前期,華盛頓方面表示,奧巴馬及其妻子米歇爾和副總統約瑟夫·拜登都不會出席冬奧會開幕式,這將是自2000年以來美國奧運代表團首次出現現任總統、第一夫人或副總統都不出席的情況。
但就現在的普京而言,有著三百年恩怨情仇的烏克蘭才是國家能否快速崛起的關鍵。布熱津斯基曾經說過“失去烏克蘭的俄羅斯將成不起大國”。
普京深知,一旦失去烏克蘭,俄羅斯將失去抵抗西方的天然屏障,曾經被丘吉爾比喻為橫貫歐洲的鐵幕,早已變得支離破碎;烏克蘭一旦與歐盟建立經濟同盟,就注定俄羅斯最多只能是歐洲的第二大力量,而俄羅斯也將像英國等曾經的世界帝國那樣日漸式微,被迫制定新的自我形象和外交政策。
經濟改革小試牛刀
在這條大國崛起的道路上,普京的經濟成就最被人津津樂道。
2000年,時年47歲的普京被葉利欽扶上了總統之位,野心勃勃的他向俄羅斯民眾做出這樣的承諾:給我20年,還你一個奇跡般的俄羅斯。這句話最初是18世紀的沙皇彼得大帝所說,而300余年前的彼得大帝,確實做到了。而普京呢?
有預測稱,如果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能保持在6%至7%,那么到2020年,俄羅斯將成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排名僅次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之后。
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得益于俄羅斯寡頭時代的終結。
經濟寡頭,曾經是俄羅斯政壇的一道奇特景象,從葉利欽時期流傳下來的寡頭們,曾經造就了能夠輕易改變國家政局的金融寡頭們,這其中,尤以1996年葉利欽密會的七大寡頭最為著名。
但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寡頭們,卻也在普京的鐵腕之下,走向了末路。原因無他,寡頭們利用壟斷機制和私有化,大肆攫取了本應屬于國家的利益,甚至成為了國家的對立面。
七大寡頭之一的別列佐夫斯基于2013年4月在英國黯然去世,他的死因因為他曾經的富豪寡頭身份而變得撲朔迷離。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稱別列佐夫斯基至少遭遇過兩次有計劃的刺殺。他公開將矛頭指向普京,并在豪宅里配備了防彈玻璃窗戶、激光監視器、秘密攝像頭和強化鋼制大門。
不管其死因如何,普京當初對于寡頭的清算可以稱得上是雷厲風行。
普京上臺后,首先清理寡頭控制的媒體王國,奪取輿論陣地。接著對“不聽招呼”的寡頭進行司法調查,迫使古辛斯基、別列佐夫斯基等一度叱咤政壇的寡頭流亡國外。2003年,又以經濟犯罪為名,將仍然企圖活躍于政治舞臺的霍多爾科夫斯基投入大獄。在普京一套凌厲組合拳的痛擊下,試圖挑戰政權的寡頭們的氣焰被徹底打壓下去。國家不僅終結了寡頭政治,而且通過法律、經濟渠道進一步控制了更多的資產。
此外,普京采取了強硬但宏觀的經濟管理,大幅整合了俄羅斯出口的油價的匯率;通過武器和能源的出口為俄羅斯獲取了大量的財富。至于前蘇聯由于斯大林模式而一直被詬病的輕工業和農業,也在普京手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普京的經濟改革措施令人印象深刻。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距當初已經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也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
普京的支持者這樣吶喊,俄羅斯又回來了。它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制于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產階級隊伍的不斷擴大對俄羅斯的加快崛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索契的奧運之痛
2007年7月,當普京專程飛赴危地馬拉,為索契申辦2014年冬奧會做游說演講時,他用英語對在場的人群說:“讓我們索契見!”7年后,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索契冬奧會組委會主席德米特里·切爾內申科這樣表述,“普京將這個項目看作自己的孩子”。
7年前,索契市內還沒有一座大型體育設施,交通干道、酒店大量不足,甚至連機場都不算太正規,流浪貓狗成為城市發展頑疾;7年后的今天,俄羅斯政府花費500億美元新建11座冬奧會場館,完成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一座嶄新的索契城因冬奧會而揚名立萬。
當然這位俄羅斯總統想要的絕不是流于表面的光鮮和個人政績的贊譽,因為對于深諳權勢之道的政治家而言,如此大型體育盛會的最終目的恰恰與體育無關。
“這是普京強國夢的一塊多彩的拼圖”,他“將個人和政治聲望都壓在了索契冬奧會上”,外媒這樣評價。
所以就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索契冬奧會開幕的那一刻,人們已經很難爭辯是“冬奧會成就了普京”還是“普京成就了冬奧會”。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對普京還是俄羅斯,又或者是索契,此次冬奧會早已超越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承載了太多奧運無法承受之痛。
“體育是最大的政治”,有關奧運會的“政治之辯”從來就沒有停息過。當體育競技不再是其意義的全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早已成為一個國家彰顯實力、展示文明、重塑國際形象的最好平臺。
解體后的蘇聯仿佛被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撕扯過一般,迅速地四分五裂。世界看到的是被冷戰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俄羅斯:遲遲未能走出經濟崩潰的泥潭,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失業增加、犯罪率上升、社會動亂;國際地位迅速下滑,由一個世界超級大國淪落為二流國家。
硬漢普京無法安然接受這江河日下的事實。經歷多年的勵精圖治,俄羅斯迎來了新舊交替的輝煌十年,因此在俄羅斯重新崛起的跑道上,爭辦一次成功的奧運會,向世界重塑強國之光彩,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只踏板。
普京前首席政治策略師馬爾科夫認為,“普京想通過索契告訴世界,經過一段失敗的時期后,俄羅斯人不再是輸家”。
俄新社對此評論道:“讓奧林匹克五環旗時隔34年后重回俄羅斯,這是俄羅斯的榮耀,這標志著俄羅斯強國之夢的階段性實現。”
可以說,俄羅斯想要借著索契之風,重回世界之眼;而普京已經趁著這股勢頭,重回克里姆林宮的權力巔峰。
夢想的豐滿不能掩飾現實的骨感。現在的俄羅斯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拋開核武、油氣和情報等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俄羅斯的優勢真的不多。強國之路對俄羅斯而言依舊艱辛。
上一篇:“猴”急!
下一篇:鄭小瑛:“80”后的音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