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依賴金錢、汽車和種種物質的現在,如果僅僅給你83元,你能想象一下自己能走多遠嗎?
有一個叫張小硯的女孩子,在多個城市工作過,也干過多種職業,在2008年5月初還是因為單位的原因失業了。當時正值汶川地震發生不久,她請求加入志愿者的隊伍,可是人員太多,組織謝絕了她。她只好跟另一個志愿者一起辦起了帳篷學校,給一些震區孩子營造一種群體生活,陪伴他們渡過難關。
2009年7月,張小硯和同伴計劃再去汶川看看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預計3天時間就夠了。誰知抵達汶川4個小時后,返程途中大橋被飛石砸斷,繞道時又遭遇塌方,只好繼續繞行更遠的道路。于是他們漸行漸遠,最后選擇了西轉進藏。
一個月后,張小硯他們騎著摩托車來到拉薩。由于彈盡糧絕,同伴賣掉摩托車輾轉回家,而張小硯留在西藏繼續跋涉前行,她已經漸漸喜歡上這種自由率性、鮮活快樂而又傳奇跌宕的生活。她認為自己過去的生活是不斷增重的生活,現在需要減去那些大可不必的重量,減到可以輕盈地飛翔起來。她說:我想知道,在沒有錢的時候,我還有什么可以去面對這個世界。
身無分文的張小硯,又怎么能夠獨自生活下去呢?
為吃到飯,她開始乞討,那種不失尊嚴的乞討。剛開始,沒有幾個人相信她,她的衣著和精神面貌絕不像常見的那種乞討者。她想到了為自己募捐的辦法,在大昭寺門口看準一個旅游團中的一位大叔,給他講述自己的旅途經歷。這還不夠,她借來導游的小喇叭,站在廣場上廣播自己來到西藏的真實故事,并拿出數碼相機展覽自己和同伴摔跤遇險的獨家照片,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慈悲。
這次募捐,張小硯一共乞討來114.8元。她想,這些錢可以保證自己不被餓死,只要想盡辦法,自己就能夠安然地回到成都的小家。
張小硯從小喜歡打臺球,還打出了較高的水平,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縱橫江岸,無人能及。走到波密的時候,她肚子餓得不行,又不愿一遇到困難就想著去用那筆募捐來的善款。于是來到附近的一個臺球場里,跟一個藏人比賽打臺球,結果贏到一碗面。吃完面,渾身有勁,張小硯正要走,另一個藏人不服氣,她只好繼續比賽。這一次,戰果更加豐碩,她不但贏到一大包零食,還有一支護手霜。
靠著臺球比賽,張小硯贏得了不少面和食物,走了一程又一程。她也失手過,然而靠著藏人的善良厚道,她不曾遇到過大的麻煩。
張小硯并沒有完全拋棄車輛,在實在無法徒步行走時,也會搭車,不過她喜歡一截一截地搭車,而不是搭直通車。有時候,遇到好心人主動請她坐車,然而當她覺得自己還可以繼續步行時,只有謝絕對方的好意,朝著回家的方向繼續徒步苦行。
經過一番不可思議的長途跋涉,這個相信行動就是生命的女孩子僅僅靠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終于安然回到了家里,她的口袋里還裝著31元錢。也就是說,在71天里,她拿著微不足道的83元錢行程萬里,居然從西藏到成都,完成了一次美好難忘的回家之旅!
張小硯回到成都后,將自己的行走故事發到網絡上,并結集出版了一本書。一時間眾人紛紛前來圍觀,嘖嘖稱奇。更有人計劃去盡早完成從思想家到行動派的轉變,也能夠像張小硯這樣進行一次腳踏實地的快樂行走。甚至有一位63歲的老人深受鼓舞,買了一輛摩托車,一個人騎車去西藏旅行。
張小硯想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來到這世上,千萬別客氣,想做就立即去做,什么都要快,除了死,同時要忘記時光,記住愛!現在的張小硯在江西彭澤的農村里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慢慢地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快樂時光,似乎沒有什么企圖,其實她的心依然渴望著又一次行走。她說:(當農民)這個過程沒有時間期限,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開始,如果和我想象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我能有勇氣,重新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