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叛逆期孩子的父母感言
早晚你會長大了解父母對你此刻的心情的。
感覺不人為人父很難這真的知道這些事情的。
請問一下有家長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心得體會呢
其實沒必要來尋找答案,想一想自己在青春叛逆期的經歷,把曾經自己做過的那些叛逆之事當作反面教材,來對待現在的孩子就行。
孩子在這個時期最期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認可、信任和鼓勵,要有耐心,不要粗暴地對孩子的行為判定對錯,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對與錯的過程,將最終的答案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解決。
如果父母能陪著孩子們一起感受對與錯的過程,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還是很聽話的。
青春期叛逆是個偽命題,家長感悟怎樣寫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
為什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心理學把它稱為疾風暴雨時期,孩子的情緒波動會非常大。
這個時期,青少年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心理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漲。
這時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欲望,有一些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極其強烈的。
由于他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擺在那里,他又沒有辦法成為成人,具有半獨立性、又具有半依賴性,所以學生會出現強烈逆反的心理。
家長不要覺得我的孩子為什么會變化這樣,原來他很好,心里會有一種驚慌和害怕。
當家長有了這種擔心、恐懼和害怕的時候,這種心理狀態會帶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第一,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干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
第二,如何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溝通。
孩子們通常把自己的東西鎖起來,有一些心里話也不和你說,甚至和你有強烈的情感上的沖突。
當孩子有強烈的情感反應出現的時候,家長要去聽,不要去講道理,這是一種沒有效果的做法,已經被無數人證明了。
我們要傾聽孩子為什么有這么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不是因為孩子渴望成為成人、渴望獨立,我們沒有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
第三,因為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我們要給予他們相應的信任。
孩子們常常說,我爸爸、媽媽不信任我、不理解我。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給予他一定的權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讓他獨立去做,接納他們做得不那么好的一面。
因為他們處于半成人期、兒童化的狀態,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一位父親和我說,他的孩子上高一,這個小孩經常曠課,一段時間媽媽經常生病,他爸爸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說媽媽病了,你到醫院看看她吧。
孩子有時會去看望他媽媽,有時不去看望。
有一次媽媽病情加重,他趕到醫院看媽媽,然后問爸爸,說你怎么不及時告訴我,為什么不給我打電話。
父親本來想說:我給你打電話你從來都沒有來過。
但父親忍住了,說,我以為你知道媽媽的病情,你會來的。
孩子什么話都不再說了,在媽媽住院期間一直陪著媽媽、照顧媽媽。
所以,這時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接納,對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方面給予他們寬容,這是非常重要的。
滿足他們內在的需要,成為“獨立人”的需要,滿足他們被信任、認可的需要。
青少年怎么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緒
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年齡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情緒。
情緒是心理健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中,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是否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是今天中小學生甚至很多成人需要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
怎么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第一,認識情緒。
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中,我們往往覺得積極情緒是好的,消極情緒是不好的。
什么是消極的情緒,比如憤怒、生氣、悲傷、恐懼。
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不可以憤怒,不允許生氣,很多家庭有這樣的家庭規條,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一種想法:生氣是不好的。
當我生氣時怎么辦呢
往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憤怒壓下去了,但在人的潛意識里還存在。
當我一次、兩次、多次壓抑憤怒的時候,它會累計到一定的程度。
壓抑到一定程度,我沒有辦法再壓抑,有一天就會爆發出來,這時是巨大的爆發。
另外一種是逃避壓力。
在消極情緒背后其實是有積極的意義,每個人都會出現消極情緒,當我們看待這些消極情緒的時候,不能“一刀切”。
我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的孩子兩歲多,比較常見的方式是拿自己的頭去撞墻,甚至撞出血來。
這么強烈的情緒反應背后是什么呢
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有時媽媽讓她去刷牙,她不去,媽媽就強迫她去。
媽媽說你要把玩具收起來,我們一家人要出去了,但她不愿意,玩得正高興。
當她有不開心、負面的情緒出來,小孩子不知道怎么化解,而她又想表達她心中的不滿。
她最后就運用頭撞墻的方式表達我內心中的生氣、不滿和憤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當孩子生氣、憤怒的時候,父母告訴他你允許有這種憤怒的情緒,你告訴媽媽為什么會憤怒。
我們從認識情緒變到第二個方面:接納情緒。
接納承認我們的孩子有一些負面情緒的存在,而不是告訴他你不允許有負面情緒。
我們看到了你的負面情緒,允許你有負面情緒,讓我們一起看看你為什么這么生氣,怎么接納這些情緒。
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習,我有了憤怒情緒時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表達、宣泄,而不是自己一味“摸索”。
第三個方面:轉化情緒。
當我出現了負面情緒時,可以通過方放松、想象、改變認知的式,去調整、轉化我的情緒,使消極情緒逐漸變成積極情緒。
如果一時調整不到積極情緒,比如我今天還是非常焦慮,沒有關系,它提醒我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就讓它存在著,沒有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的是,我很焦慮、我怎么辦
當我越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可能就越焦慮。
相反地,焦慮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允許它存在,它可能是我的朋友。
當我們換成這樣一種方式去看待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負面情緒對我們產生的消極影響反而會減少很多。
《叛逆期心理特點》心得體會400字
開家長會后的感作為一長,參加了學校召開長會,感受很通過這次家長會,對教師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第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
”一個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受益終身,一個壞的習慣,會徒增許多彎路和挫折。
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也就不會產生依賴思想。
早晨晚起,怪父母沒叫,學習用具沒帶,怪父母沒提醒等諸如此類現象,在許多家庭都是司空見慣。
如果每天都有一個規律,習慣成自然,我想孩子想發生此類情況也難。
當然,我們家長自身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多支持,多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十分聰明,孩子的“行”與“不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怎樣看待孩子——是多鼓勵
還是給他們泄氣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潛能,而潛能的發揮與對他們的賞識是分不開的。
多給他們鼓勵,多給他們贊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記得有一位科學家說過“一個人的命運,并不是財富,而是自信心。
”可見,自信心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
永遠不要說自己孩子笨,不要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不要作橫向的對比,只要孩子與自己比,哪怕有一點進步和提高,都值得贊揚。
第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
當一個好家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與孩子一起共同進步。
家庭里到處都是一個學習的氛圍,我相信孩子也會學得很開心,很輕松。
多陪陪孩子,陪他看書,陪他學習,多與他溝通也教他與別人溝通,這樣就可以在生活、在學習中學習,這樣,孩子才會學習得更好,學習得更棒
青春期叛逆家長對學校有什么建議
你好
我是在那個時候過來的人,是個九零后~嘿嘿,至于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吧
在這個階段朋友對孩子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呢
我有好多好朋友,有的朋友由于上學的班級環境不好,和他們班的同學天天混在一起,本來學習和性格都不錯,結果平時成績和高考都不好,但是我那些性格好的朋友我們天天在一起,談論的無非是學習問題和籃球什么的,大家不僅在家很聽話,在學校也很優秀,我以前并不是一個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但是自從和我的那些好朋友一起后,我們經常會談論些學習的東西,從他們那我學到了很多,性格也轉變了,現在老師和家長都非常喜歡我~呵呵
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家長教育孩心得體會:
【第1句】: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認真聆聽話,讓他感到父母對他的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他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助。
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第2句】:尊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一些帶有孩童般的想法,即使感覺是幼稚的,只要是他發自內心的想法,先要對其表示肯定,再一步步深入剖析其利害關系,達到理想的教育層面,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觀點。
【第3句】:有一種飽和原則,就是孩子們慣有的厭煩心情。
雖然強烈的想擁有目的,也能夠體會把事情做完的樂趣,但是因為課程繁多在內心產生阻力,無法持續主動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的份量減少,繼續培養孩子在低潮時的活力,那么他們在低潮過后,又會升起責任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