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巨鱷——林紹良
財富檔案
林紹良是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jīng)濟顧問,印尼首富,美國《投資家》雜志將其列為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曾被稱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1995年集團的總資產(chǎn)高達184億美元,營業(yè)總額約200億美元,所屬公司640家。
企業(yè)類型
銀行業(yè)。
成長記錄
大家都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巖,在華人中,他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之所以叫紅頂商人,是因為胡雪巖充分利用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商業(yè)帝國。在今天同樣,華裔商人也能夠在海外擔當紅頂商人的角色,甚至取得了遠遠超過胡雪巖的成就,這個人就是馬來西亞華裔商人林紹良創(chuàng)造的輝煌!
賣雜貨的小販
1916年7月16日,林紹良出生在中國福建省福清縣??阪?zhèn)牛宅村里一個殷實的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以種田為生,家里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過得安逸自在。
從小,林紹良就聰明好學,記憶力很強,在村子里很多人都不喜歡念書的情況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歲。然后開始學著做點小生意,家人給他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開了一個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了東三省,人心惶惶,林紹良的面店也只好關門了。
林紹良的家鄉(xiāng)是個田少山多的貧困地區(qū),正如當時許多出外闖世界的人一樣,很多當?shù)氐哪贻p農民都去了南洋謀職。林紹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后來大哥林紹喜也離鄉(xiāng)背井到了那里。可以說現(xiàn)在家里的頂梁柱就是林紹良和父親了。
然而禍不單行,1935年,年邁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的肩上。而這時國民黨抓壯丁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母親擔心兒子被抓走,便主張他出走南洋,一來可以避免被抓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就這樣,林紹良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開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1938年春天,他來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的古突士鎮(zhèn),投靠叔父。當時叔父林財金在鎮(zhèn)上開了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里當學徒。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空余時間還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
作為東南亞一部分的印尼,也并非安樂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已經(jīng)邁向了這里。爪哇島上并不比家鄉(xiāng)好多少,烽火連天,經(jīng)濟凋零,生意人想要賺錢,談何容易。林紹良發(fā)現(xiàn),在店中坐等顧客上門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銷,叔父答應讓他去試試。
于是,林紹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花生油。戰(zhàn)時對日用品的需要其實是很大的,但因為戰(zhàn)亂,顧客很少出門,林紹良的送貨上門受到了熱烈歡迎,銷售額開始成倍地增長。叔父高興地給他加了薪,鼓勵他繼續(xù)干下去。
兩年后,林紹良有了些積蓄,他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光一輩子寄居在叔父家,不會有什么出息,他想獨立,尋求更大的發(fā)展。沒有太多的本錢,林紹良做起了販賣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事實上,這段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為了生計和理想,林紹良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將買來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舊報紙包成小包,天還未亮,就騎上自行車,不管刮風下雨,趕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寶垅市去販賣。只有當夜深人靜入睡時,才會忘記疲勞。這種生活雖然盈利不多,但卻培養(yǎng)他的膽識,積累了社會經(jīng)驗,接觸了很多人。時至今日,林紹良每當回憶起這段“騎自行車販賣”的艱苦生活時,還不無感慨地說,人需要經(jīng)得起磨練,才會有所進步。
戰(zhàn)火中的起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亞宣告獨立。但日軍剛退出印尼,荷蘭殖民軍又卷土重來。一場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
當?shù)厝A商在中華總會的領導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zhàn)爭,雖然林紹良不是最有錢的那一個,但卻是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一個。亂世出英雄,少時熟讀史書的林紹良預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獨闖天下的時機到了。他確信,這場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必將屬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業(yè)或許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找到一個契機、一個新的生長點。
就在這時,有一位高級領導人為擺脫荷情報人員的追捕,潛入古突土鎮(zhèn)隱蔽,中華總會對林紹良很是信任,就把這項重要的掩護任務交給了他。而這位名叫哈山·丁的領導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國第一任總統(tǒng)蘇加諾的岳父。正是通過哈山·丁的關系,林紹良結識了很多部隊上的人,當然也包括印尼的首任總統(tǒng)蘇加諾,而當時蘇加諾只是一個師的上校團長。
在當時,由于殖民軍的封鎖,共和國軍隊的軍火、藥品奇缺,林紹良看到這種情況,很是憂慮,如果持續(xù)下去,肯定無法抵擋住荷蘭殖民者的侵略,于是他決定做起這方面的生意,為軍隊提供必要的軍用物資。而在當時,這樣做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要不怕風險,膽大心細。
林紹良先和共和國軍方談了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熱烈支持,雙方一拍即合,認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運輸路線。不久,林紹良冒著生命的危險,用帆船載著從新加坡購買的武器及軍需物品,憑著對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過荷軍封鎖線,把一批軍火安全地運到了中爪哇印尼軍中。就這樣,林紹良押運軍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軍的封鎖線,如入無人之境。每次運抵前線,印尼官兵都向他歡呼致意。不僅他從軍火生意中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同時又與蘇加諾等印尼軍官結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誼。這為他日后事業(yè)上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販運軍火、藥品的同時,林紹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另一宗可獲大利的買賣——丁香生意。當時,中爪哇生產(chǎn)的丁香煙遠近聞名,銷路很暢,由此導致生產(chǎn)香煙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達2萬多噸,遠遠供不應求。丁香生意利潤確實誘人,但風險也很大。當時丁香盛產(chǎn)于印尼東部的馬魯吉群島,要把丁香運抵中爪哇,必須穿越荷蘭軍隊的重重封鎖線,弄不好就人財兩空。在這時,林紹良和軍隊的友誼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軍方的保駕護航下,丁香生意順利地做成了!林紹良也成為了小有名氣的富豪!
林氏企業(yè)王國
印荷之戰(zhàn),終以共和國軍隊獲得勝利而告終。隨著印尼的獨立,百廢待興,有許多市場空缺等待去填補,1952年,林紹良決定把自己的貿易公司遷到首都雅加達,開創(chuàng)戰(zhàn)后的新天地!
在仔細分析了國家的經(jīng)濟形勢之后,林紹良確定了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從關系國計民生的需要著眼,從人民大眾的衣食住行入手,打開局面,然后再看準機會進入其他領域。
衣食住行,衣是首要位置,林紹良便從投資紡織業(yè)入手。1952年,林紹良先后在尼默和布拉巴亞建立兩座獨資紡織廠。后又與人合資在古突士和萬隆創(chuàng)建了“慕利亞紡織廠”和“達魯瑪紡織廠”。這樣,就形成了有一定實力的紡織集團。
然后,林紹良利用當?shù)刎S富的橡膠資源,開辦輪胎廠,以適應當時印尼汽車工業(yè)的需要。
接著,他又投資了一些非常不起眼,但又存在極大發(fā)展空間的行當,例如當時市場上十分短缺而所需資本又甚少的鐵釘、自行車的一些零部件等等。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林紹良的商人三把火一樣恰如其分,為自己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經(jīng)營活動中,林紹良還在不斷思考,事業(yè)越大,他越體會到,無論是經(jīng)商還是辦廠,都必須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宏愿,必須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機構。
1957年,他在泰國的金融巨頭陳弼臣的幫助下,正式創(chuàng)辦了中央亞細亞銀行。有了銀行做后盾,林紹良在生意場上如虎添翼,自如地應付企業(yè)資金的周轉。至此,一個兼有工業(yè)、商業(yè)、金融的林氏集團已初顯雛形。
1967年之后,林紹良迎來了事業(yè)上又一個高速發(fā)展期。這一年蘇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次年政府頒布了國內投資法令,為包括華人在內的國內外企業(yè)家提供了發(fā)展機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紹良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他與蘇哈托總統(tǒng)以及其他軍政官員的良好關系,在事業(yè)上大展拳腳。
1968年,林紹良經(jīng)營的“美卡有限公司”和“宇宙之塔公司”,獲得了政府給的丁香進口專利權。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現(xiàn)在丁香又為他賺取更加豐厚的資產(chǎn)。他成了名副其實的“丁香大王”。
接著,林紹良又向面粉進軍。印度尼西亞獨立后,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外匯進口面粉,給國家造成很大負擔。1969年,林紹良向政府建議在國內建立面粉加工廠。他的請求很快得到政府批準,并給了他擁有全國面粉生產(chǎn)2/3的專利權。林紹良自籌了資金,還在國家銀行得到一大筆貸款。在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座現(xiàn)代化面粉加工廠。到80年代中期,林紹良的面粉加工廠已能滿足國內面粉需要量的80%,成為亞洲最大的面粉公司。
從1975年起,林紹良開始投資水泥生產(chǎn)業(yè),目前所有該類企業(yè)合稱“印度尼西亞洋灰水泥公司”,是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yè)集團?,F(xiàn)在印尼已成為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chǎn)國和出口國。林紹良的水泥產(chǎn)量占整個印尼總產(chǎn)量的60%以上。
80年代初,林紹良又開始進軍重工業(yè)。1983年初,林紹良聯(lián)合另一華人企業(yè)家,投資8億美元建立了芝勒貢大型軋鋼廠,成為東南亞第一家年產(chǎn)鋼材85萬噸的軋鋼廠,結束了印尼主要依賴進口鋼板的局面。
此刻,他早年建立的中央亞細亞銀行已經(jīng)成為印尼最大的私營銀行。除了在香港、澳大利亞等城市設立分行以外,中央亞細亞銀行還與國際一些著名的大銀行組成多國金融公司,經(jīng)營中長期貸款業(yè)務。有了雄厚的資本和良好的信譽,1977年它被印尼政府批準為印尼10家外匯銀行之一。目前,中央亞細亞銀行同世界上20多家大銀行有通匯協(xié)定,成為世界第六大銀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亞細亞銀行已打入了美國金融界,1982年它控制了舊金山愛爾蘭銀行股份中80%的股權,林紹良從而被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月刊稱為“世界銀行巨頭”。
到今天,林紹良的事業(yè)正向多元化發(fā)展,經(jīng)營的范圍相當廣泛,主要擁有紡織、水泥、化工、電子、林業(yè)、漁業(yè)、航運、保險、金融、房地產(chǎn)、黃金寶石、酒樓飯店、醫(yī)療器材、電訊設備、鋼鐵等行業(yè)。林氏集團的活動中心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下屬60多家公司企業(yè),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香港、利比里亞、荷蘭、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一個跨亞、非、歐、美四大洲的國際財團,由此他又多了一個稱呼——“亞洲的洛克菲勒”。
50年的時間,林紹良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速度是驚人的,當然不可否認,他與軍方的關系為事業(yè)提供了不少的幫助,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林紹良善于抓住機會,有膽有識,有慧眼,而他戰(zhàn)后的發(fā)展更是與印尼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可分割,林紹良的集團四面出擊,多種經(jīng)營可以說為印尼填補了多項空白,一方面,我們可以說他賺得了巨額利潤,但同時也為國家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扎根印尼,立足于國計民生,努力適應國民經(jīng)濟的需要,為政府排憂解難,這是林紹良經(jīng)營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也為他賺取大量利潤取得強有利的保證,一家菲律賓報紙說:“林紹良的企業(yè)起到了‘應民族經(jīng)濟之所需,補民族經(jīng)濟之缺’”的作用,這樣,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又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隨著印尼的振興,林氏集團無疑會大發(fā)展。
林紹良自己也經(jīng)常說:“創(chuàng)基立業(yè),一半靠運氣,一半靠自己努力”,“勤儉奮發(fā)是華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敗、奮斗不懈、運籌帷幄、出奇制勝和深思熟慮是成功的必備條件?!闭怯辛诉@種信念,林紹良才從底層的小販奮斗成為一位華人為之無比敬仰的企業(yè)家。
成功秘訣
一半機遇,加上一半奮斗。
總能與人交上朋友,包括政府首腦。
上一篇:三洋之魂——井植薰
下一篇:從腳夫到富豪——佐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