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歲的瓊瑤,隨著全家——祖父、父親和母親,哥哥,弟弟……開始了逃難的歷程。那一年,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瓊瑤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陽,是兩軍決戰之地。
逃難中,瓊瑤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溝外面,忽然傳來一聲清脆的槍響。接著。有一個人影從我們掩護著的松柏外面閃過去。我們全嚇怔了,忘了哭,也忘了叫,瞬時間,山溝中寂然無聲,我從松樹的隙縫里望出去,正好看到那奔跑著的人——一個平凡的農人,腿上滴著血,一跛一跛的飛跑著逃走,然后,就是一陣日本人的呼喝聲,又一排槍聲,那農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樣突然就能來臨的,第一次看到鮮血從一個活生生的人體里流出來。”
接著,他們又被日軍圍住搜查,一切財產都被搶去,連瓊瑤的母親都險些被日軍擄去。“一向文質彬彬的父親,立即爆發了,他陡然間沖過來,抱住母親,對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這禽獸!放手!’一切發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舉起木棒,對父親攔腰一棒,父親站立不穩,那山溝又是一個往下傾斜的斜坡,父親摔了下去,順著斜坡,就一直往下滾。祖父忍無可忍,也沖上前去,日本兵再一棒,把祖父也打落坡下,然后。他繼續拉著母親,往山溝外面拖去。母親用手抓緊了山溝兩壁的青草,哭著往地上賴。我眼看父親和祖父挨打,母親又將被擄走,恐懼、憤怒,和無助的感覺一下子把我壓了下來,我用雙手扯住母親的衣服,放聲大哭。同時。哥哥和小弟都撲了過來,分別抱住母親的腿,也放聲大哭……”
只是因為瓊瑤的弟弟恰好和帶隊日本軍官的孩子同歲,撥動了他的惻隱之心,一家人才逃過此難。
在這本書中,瓊瑤這樣的記錄,比比皆是。處處都是那雙6歲的眼睛親眼所見——為了避免大家被發現,表叔伸手扼死自己的親生兒子:父親母親赴水自盡又被瓊瑤的哭聲喚回:生死輾轉中祖父固執地在口袋中留著自己抗日救國的詩歌,寧可被槍斃也不讓漢奸侮辱……弱國子民的血淚,盡在于此。
在讀瓊瑤的書時,我居然落淚了。從此。也不可以笑話那些讀瓊瑤落淚的女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