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上大三時,雙目突然失明。在漆黑的世界里,他那白發蒼蒼的母親,重新為他點燃夢想的心燈,扶持他拄著盲杖,從中國到日本又到美國,敲開了夢想之門,獲得了美國加州帕默脊柱神經矯正大學醫科博士學位,續寫了一段生命傳奇。
然而,就在他學成歸國后,母親突然癱瘓。他使出畢生所學竟讓母親神奇康復并站起來,演繹了一段感人的愛心傳奇。
他,就是來自安徽的中國第一個盲人醫科博士李雁雁。
自己點亮心燈,
照樣走出一條大路
1985年秋季開學不久,湖南大學大三學生李雁雁,在球場上打籃球,突然覺得籃圈模糊不清,隨后眼前漆黑一片。經確診,他患上了青光眼導致的永久性失明。聽到結果,李雁雁雙手戰栗,痛哭著捶打墻壁:“我以后怎么辦呀?”
擦干眼淚,李雁雁請同學到郵局給母親發去電報,將實情告訴母親。龔桂蘭收到電報后,心急火燎地趕往長沙。李雁雁悲痛欲絕:“媽媽,醫生說我的眼治不好了,我徹底完了。”兒子的話像一根鋼針扎在龔桂蘭的心上,她哽咽著安慰兒子:“雁雁,一切都會好一起來的!媽媽砸鍋賣鐵也要治好你的眼睛!”
由于李雁雁已雙目失明,無法完成學業,龔桂蘭為李雁雁辦理了退學手術,帶著兒子開始茫茫的求醫問藥之路。
然而,一切都徒勞無益。醫生都是一句話:“這眼病目前沒有回天之術!”
1986年12月的一天,絕望的李雁雁摸索著準備跨過陽臺結束生命。龔桂蘭見狀,連忙跑過去將兒子抱住:“雁雁,你千萬別做傻事,你如果走了,媽在這個世界上就孤苦伶仃了。”
龔桂蘭的話像一記重錘敲醒了李雁雁混沌的頭腦,他哭著說:“我也不想離開媽媽呀,可我這樣子,您叫我怎么活呀,我多活一天就會拖累您一天……”但龔桂蘭很堅強:“怎么是拖累呢?上天雖然奪去了你的雙眼,卻讓你有孝心為媽著想,你永遠是媽的寶貝兒子,媽雖然累一些,但從沒感覺過苦!”
龔桂蘭給兒子講起《盲人與燈》的故事:“……黑夜里有個盲人執盞明燈蹣跚而行,路人問他,你啥也看不見,打燈籠干嗎?盲人說,你們能看見燈籠,就會給我讓路啊……”
龔桂蘭語重心長地對李雁雁說:“雁雁,自古以來,身殘志堅成就大事的人,大有人在,只要自己點亮心燈,照樣能走出一條大路來!”
那一刻,李雁雁如夢方醒,他驀然感覺到母愛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他漆黑的世界。他不能再消沉,他眼睛雖然失明了,但心智不能失明!他要重新振作起來,找回丟失的理想,贏回生命的尊嚴!
“就讓這根拐杖
陪你走路吧”
1987年早春,在母親的鼓勵下,李雁雁摸索著走出幽暗的小屋,久違的陽光讓他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他對母親說:“我想學習盲文,重新把丟下的課本撿起來!”
可是,由于給李雁雁治眼病,家里實在拿不出錢來送他到外地盲校學習。龔桂蘭聽說收音機能收到一個教盲文的臺,她將結婚時陪嫁的玉手鐲賣了,給兒子買回一臺收音機。
從此,李雁雁就靠聽收音機學習盲文。通過半年的學習,李雁雁竟能用盲文閱讀大量盲文圖書了。
1989年夏天,李雁雁從收音機里聽到一條信息:美國海德里盲校將在中國開辦分校,免費函授英文。李雁雁興高采烈,立即報名。不久,他成了該校一名函授學員。這下,李雁雁學盲文、練英文更勤奮了,每天在家里彎腰躬背摸練盲文,雖然腰酸背痛,卻從不放棄。
在龔桂蘭看來,這不是好事,學盲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要訓練兒子自理生活的能力。一天,李雁雁要上街理發,龔桂蘭遞給他一根“盲杖”——那是她特意到鄉下找來的一截竹竿,竹竿的一頭綁上海綿,另一頭用鐵皮包裹起來:“雁雁,媽媽在的時候,可以牽著你走,將來媽媽不在了,或者你要去很遠的地方,媽媽陪不了你,就讓這根拐杖陪你走路吧!”
在龔桂蘭的訓練下,李雁雁漸漸學會了用盲杖探路,學會了做飯、洗衣,學會了適應各種突變情況,還學會了用面頰的熱感來判斷太陽的方位,憑借空氣流動的細微感覺來判斷十字路口和直道,他上街不再用母親陪同。
李雁雁三年的英文函授收獲不小,除了英文水平有一定提升,他還學會了法語、日語,借閱了中、美、英、法、日等國的數百本圖書。而此時,母親已69歲了,為了生活還在拖著瘦弱的身子在街口擺攤炸土豆賣,他心里一陣酸楚。
26歲的李雁雁決定去學盲人按摩,學一門養家的手藝。可母親堅決反對:“你學了三年的英文,這難道是你的理想嗎?你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不能僅僅滿足學會一門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樣,勇于征服高等學府!”母親的這番話,激勵著李雁雁心中的狂熱。
機會終于來了。1993年9月,李雁雁從一本盲文雜志上獲悉,世界慈善組織日本國際視覺障礙者援護協會愿意無償援助外國盲人來東京學習針灸和指壓技術。這是一個既能學習生存技能、又能到高等學府深造的雙重機會,李雁雁欣喜若狂,他立即致函該協會。不久,該協會負責人專程來到中國,對李雁雁進行全面嚴格的測試。
1994年2月,李雁雁收到了用國際專遞寄來的東京八王子盲校錄取通知書、機票和全額獎學金證明。捧著這個從國外寄來的郵包,龔桂蘭和李雁雁都是喜憂參半。李雁雁失明后一直未離開過母親,龔桂蘭不放心他獨自出國;而龔桂蘭已年過七旬,李雁雁也不放心離開家。
一連幾天,這對母子各自心事重重。龔桂蘭最先想通了,她覺得兒子只有離開母親,才會長大,特別是雙目失明的李雁雁,到了異國他鄉,會得到更好的鍛煉。
1994年5月,龔桂蘭將兒子送上了飛往東京的飛機。東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學制的全日制學校,生活上有生活老師護理,李雁雁學習起來非常上心,在六個學期的考試中,無論是理論考試,還是實踐考試,他總是全班第一。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獲取更多的知識,李雁雁經常利用節假日勤工儉學。憑著那根須臾不離的手杖探路,他自費到大坂、名古屋、橫濱等地考察了7所日本盲校,參觀了50多家博物館,極大地豐富了實踐經驗。
1997年初,李雁雁以優異成績畢業并順利通過了日本國家執照考試,獲得針炙、按摩、指壓師3張執照。接著李雁雁又和正常人一起參加了日本競爭激烈的“物理療法”專業考試,成為在日本獲得學習物理療法獎學金的第一位外國盲人。
這位獨一無二的盲人博士
永載我們的心靈和校史
李雁雁從東京八王子盲校畢業后,面臨兩難選擇。母親已75歲了,他應該回到母親身邊。可他求學的心愿未了,他想在日本一邊打工掙錢,一邊備考托福,圓多年來一直埋在心底的博士研究生夢。他打電話征求母親的意見,得到了母親的全力支持。
母親的支持給了李雁雁無盡的動力,他在日本一家醫療機構應聘了物理療法師,一邊上班一邊準備參加美國托福考試。可是,因為有史以來沒有人使用過盲文來考托福,李雁雁連續三次走進托福考試中心報名,都被拒絕了。
當他第四次去托福考試中心時,他的精神終于打動了考官。最終,李雁雁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美國大學的托福考試。美國帕默脊柱神經矯正大學向他發出了錄取通知書。這所百年學府破天荒第一次招收一名外國盲人留學生。
1999年6月,李雁雁帶著日本打工積攢的積蓄來到美國加州的帕默脊柱神經矯正大學預科班,開始了艱難的求學生涯。
在日本上的是盲校,生活有人護理,到了美國,那是健全人的學校,生活得全靠自己。初來乍到,為適應環境,李雁雁請同學“陪”他在校園里來回地走幾遍,記牢方位和盲杖傳來的感覺,他在校園里,憑著盲杖竟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完成最基本的學習和生活了。
帕默脊柱神經矯正大學專門培養醫學專科博士,以治學嚴謹著稱,有30多個國家出類拔萃的學子慕名就讀。按照帕默脊柱神經矯正大學的規定,要成為該校正式的博士生,必須花時間先補修博士學位所需學分,并且通過嚴格的考試合格,才能攻讀專業課程。也就是說,此時,李雁雁只能算是預科班的學生,要想成為正式的博士生,必須通過一系列考核才行。
許多留學生為過語言關,都要參加一年的語言預修,為了節省費用和時間,李雁雁直接進入全英文理工科課程學習。雖然他有點英語基礎,但一上課他就蒙了。李雁雁看不見又記不住,特別是上有機化學課,李雁雁幾乎像聽“天書”。
后來,李雁雁想了一個最笨的辦法,用錄音機把老師的教學內容全部錄下,晚上自己翻錄為英文盲文輸入電腦自修,等弄懂當天的課程,天都快亮了。那段時間,他每晚只睡兩三個小時,累得快撐不下去了。可是,想到家里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在守望他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他又有了動力。
2002年7月,李雁雁選修的英語、心理學、計算機、演講、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全部合格,修滿了學分,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國際最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帕默正骨大學脊椎神經矯正專業的博士,取得全額獎學金。
李雁雁憑著驚人的毅力闖過了一個個難關。2006年10月學校舉行畢業考試,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用盲文答辯的學生。考官均給李雁雁評了A,他成了中國第一個盲人醫科博士。
在帕默正骨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鄭重地把李雁雁請上主席臺:“我向大家介紹一位獨一無二的博士,他就是來自中國失明二十多年求學十二年的盲人青年李雁雁,他的博士學位證書是今天含金量最高的,他激情澎湃的內心和非凡成就將永遠載入我們的心靈與校史!”參加畢業典禮的2000余人齊刷刷起立,為李雁雁鼓掌喝彩。李雁雁不禁心潮澎湃:“是我84歲高齡的母親,用陽光母愛照亮我漆黑的世界,照亮我走上這個舞臺,我母親是天下最偉大的母親!”
李雁雁獲得醫科博士學位后,美國一家醫療機構高薪聘請他,美國移民局主動通知他申請美國綠卡。可在李雁雁的心里,始終放不下母親,他放棄美國優越的條件,立即回國,在安徽池州開了家小診所,陪伴著多年來為了自己求學一直孤獨守望的老母親。由于國內對美式整脊療法并不了解,所以他的生意很一般。但這些對李雁雁來說都不重要,只要能跟母親在一起,能牢牢地握著母親的手,就足夠了。
2011年8月30日晚,89歲的龔桂蘭突出現口齒不清癥狀被送往池州市人民醫院。醫生診斷母親患上了腦血栓,半邊身子癱瘓,且病情將持續惡化,而且重新站起來的希望幾乎為零。
“一直以來,即使世界一片漆黑,母愛總是陪伴我的最亮燈火!我不能沒有母親!”李雁雁在心里發出了吶喊。隨后,他與主治醫生達成了“雙管齊下”的治療共識,由他為母親進行身體康復訓練和按摩,醫生則負責加強對血栓的治療。
李雁雁每天都守護在醫院,每天上午為母親進行一次整脊治療,下午再做兩套康復訓練,通過指壓剌激肌肉和關節的神經受體,進一步剌激大腦。
持續20多天的訓練,龔桂蘭漸漸恢復了語言功能,病情得到了控制。他根據在帕默大學學習的專業知識,加大對母親的康復訓練的強度和次數,發誓要讓母親重新站起來。
2012年6月,龔桂蘭的病情終于有了轉機,她不僅能單獨站立,還能走上一段路。醫生們見狀,紛紛感嘆道,對一個年近九旬的癱瘓患者來說,這無疑是個生命奇跡。
李雁雁通過他精湛的醫術,拯救了母親,嚴格地說,這是一顆孝心創造的生命奇跡!李雁雁以此來感恩回報母親的深沉母愛!然而,他更明白一個道理,無論他回報多少,永遠不及母親對他的無私付出!
下一篇:圖書館里的一場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