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漢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
2012年6月16日,作為中國第一位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女航天員,劉洋與戰友景海鵬、劉旺一起乘坐第9艘神舟飛船,飛上距地球300多公里的茫茫太空,飛向等候已久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一時間,媒體的目光齊聚這位33歲的中國“女太空人”。
【重重選拔】
從兩名女航天員中勝出
高挑、白皙、短發,秀氣的單眼皮女生劉洋,身著淺藍色襯衫坐在兩位男航天員旁邊,像綠叢中一朵安靜的百合花。
青春、簡單、謙遜,清清爽爽的利落勁兒,這就是記者在神九發射前采訪中見到的劉洋。
實際上,飛行并不是劉洋最初的夢想。小時候,她想成為伸張正義的大律師;第一次跟媽媽坐公共汽車時又想當售票員;中學時代,她的目標是考上一所好大學,畢業后當個白領麗人。直到高三那年,空軍第一次在河南省鄭州市招收女飛行員,她的命運從此改變。
“當時我成績不錯,視力挺好,身高也符合標準。班主任認為,當飛行員是多好的事兒啊,也沒跟我商量,就替我報了名。”劉洋回憶說。
一路過關斬將,劉洋加入了中國第七批女飛行員的隊伍。2001年夏天,從航校畢業的她成為廣空航空兵某師一名運輸機飛行員。空軍二級飛行員,安全飛行1680小時,是她在藍天上寫下的驕人歷史。
2009年,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開始。得知女性也有機會,劉洋踴躍報名。女航天員的選拔條件與男航天員相似: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空軍飛行員,飛行成績優良,無等級事故,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類。此外,還要求五官端正,語言清晰,無藥癮、酒癮、煙癮,不偏食,易入睡等。
在楊利偉的建議下,選拔標準增加了一條“必須已婚”,再加上一句“生育過的優先”。鑒于女性在開始航天員訓練的幾年內肯定無法要小孩,這也是一條人性化的考慮。
然而,當楊利偉作為面試官見到劉洋時,進入最后一輪選拔的6名女航天員候選人中,包括劉洋在內有5人尚未生育。
楊利偉說,這一“巧合”體現了軍人的奉獻——在飛行員職業生涯中,30多歲正是飛行技能走向成熟的黃金時期;如果生小孩,至少會停飛兩三年,必然影響飛行事業。
劉洋的嫻熟技能、開朗個性,給考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層層選拔,她和另一位女飛行員成為中國首批女航天員。2010年5月,她們同5位新入選的男航天員一起,走進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國航天員中心。
經過兩年多的訓練,兩位女航天員都通過了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乘組的初選。
按照任務安排,兩人中將有一人執行此次任務。究竟誰上天?“她們都非常優秀,訓練成績非常接近,在飛行部隊時就是朝夕相處的戰友,感情也很深。”航天員中心主任陳善廣說,選擇過程異常艱難。
【柔中有剛】
歷經險情鍛造完善性格
2010年年底,航天員中心舉行演講比賽,劉洋以《感悟于心、親歷于行》為題,講述自己從飛行員到航天員一路走來的感動,拿了冠軍。
劉洋說,她喜歡看歷史、小說、散文,正在讀《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還準備把“百家講壇”錄音帶上飛船。她喜歡做菜,可樂雞翅、石鍋拌飯最拿手,也給父母織過圍巾。
即使在航天員訓練中,女性溫柔也會不時流露。“前段時間搞組合體模擬飛行,早上7點半進艙,晚上11點出來,吃飯、做實驗、休息都在模擬艙內進行。”景海鵬說,“按照程序應該她先就餐,但她非得讓我們先吃。訓練間隙短暫休息,她一定會把水杯端到我們面前。”
女航天員,柔中也有剛。景海鵬介紹,一次地面模擬訓練中,劉旺和他全神貫注實施交會對接,突然出現“失火”信號——這是教員們給乘組設置的應急題目。這時,正在監視同伴操作的劉洋第一時間根據操作手冊發出指令:“撤退!”要求將飛船撤到距天宮30米外。
“這種情況在實際飛行中概率很低,但她能清晰、迅速地發出指令,說明她自信、果斷。”景海鵬說。
緊急情況最能考驗人。像許多老飛行員一樣,劉洋在駕駛運輸機馳騁藍天的那些年里,也曾多次遭遇險情。
2009年一次支援地方建設的任務,劉洋接到命令:以快速度趕到西安實施人工降雨。偏偏天氣不好,從武漢起飛就下著小雨,沒多久,機身開始結冰。那天的冰層特別厚,加溫等常規除冰方法不管用。此時,飛機不能有一點兒晃動,一晃,速度就往下掉。
繼續往前飛,危險;返航的話,久旱的西安還等著降雨呢。劉洋決定不返航。同事們在地圖上尋找最近的機場以備降落,她則死死把著駕駛桿,針對各種氣流不停修正。
“前方云層變亮了,空中好像有一縷陽光灑下來。我心情豁然開朗,知道我們的飛機有救了,能在第一時間趕到西安了。”劉洋回憶說,“兩分鐘后,云縫真的慢慢打開,太陽一出來,飛機上的冰很快融化了。”
這次經歷留給劉洋這樣一個信念:在堅持不了的時候再堅持一下,成功也許就在前面。
【挑戰極限】
飛天訓練不分性別
當上飛行員,劉洋覺得自己已飛向天空。邁入航天員隊伍,她才知道從天空到太空,還有很遠很遠的路。
2011年6月起,劉洋轉入航天專業技術和任務訓練階段,針對交會對接技術、目標飛行器與組合體飛行管理、空間科學實驗及飛行程序進行訓練。
經過近3000個學時的學習,到執行任務前夕,預定訓練內容全部完成。
“我充滿信心。”劉洋說,“國外不少女航天員到過太空,男女航天員在執行任務的能力、特點上各有優勢,兩者結合起來,一定可以更好地完成神舟九號任務。”
三人分工不同,但太空給人帶來的挑戰并不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區別。人類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曾感慨:“宇宙對我們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寬厚,
因此我們要接受與男性完全一樣的訓練。”
劉洋記得,當年一進入飛行部隊,隊長就告誡女飛行員們:你們必須漠視自己的性別,任何時候不能拿“女性”當借口。
她曾想,我當飛行員時是經歷過嚴格鍛煉的,航天員訓練應該不在話下。然而,航天員訓練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轉椅訓練過去在飛行部隊也有過,為時4分鐘,而航天員的轉椅訓練每次持續15分鐘,對誰而言都是一道難過的關。
“5分鐘好像是我的極限點。聽到4分鐘報時,我突然渾身冒汗,像暈車一樣說不出的惡心,但我不能吐,更不能喊停。教員說過不行了就喊停,但從第一批航天員到我們這批航天員,沒有人中途停過。因為身體對轉椅會有一種條件反應式的記憶,如果你第一次嘔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難堅持了。”劉洋回憶說,“我只好拼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自己站在美麗的海邊,看夕陽,看浪花。第一次挺了過去,第二次好多了,后來就一次比一次順利了。”
離心機訓練同樣艱苦。最初,劉洋不知道如何用力、如何對抗。“離心機從啟動到停止不超過3分鐘,但我下來的時候,兩條腿抖個不停。”兩年過去,劉洋說自己現在坐離心機就像玩游戲似的,稍加把勁就能撐過去——這“稍加把勁”所對抗的,是6個G的過載,相當于承受6倍于自己體重的壓力。
“每一項訓練都充滿挑戰,沒有哪一個是舒舒服服完成的。我們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不停地挑戰極限,不停地對抗負荷。”劉洋坦陳,如果沒有對飛行的熱愛,很難堅持到底。
自從兩年前進了航天城,劉洋沒有出門逛過街。“我把訓練時間延長、再延長,休息時間壓縮、再壓縮。”劉洋說,“我沒有感到累,而是感覺很幸福——被人信任的幸福,被國家需要的幸福。”
上一篇:只要選定了目標,就不要再想太遠
下一篇:李宗盛,凡人比超人更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