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在冰原雪域40多年,踏遍祖國60多條冰川,視冰川凍土事業為生命的“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2月13日在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93個春秋。
視甘肅為第二故鄉的施雅風先生,因其對甘肅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2006年獲得“甘肅省科技功臣”獎,成為甘肅人民心中永遠的“明星”。
一
施雅風生于江蘇海門,1958年來到甘肅,先后任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務,是我國杰出的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58年6月,施雅風主持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隊。當年7月1日,他率隊在祁連山腹地柳條溝地區的托賴山脈,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點。這一天是黨的生日,他們把這條冰川命名為“七一冰川”。這是中國人自己發現并命名的第一條冰川,是中國冰川科學的奠基石。
初戰告捷,施雅風又指揮考察隊兵分七路,考察了10個冰川分布區,描繪和計算了冰川的形態和儲水量。在施雅風的主持下撰寫了考察報告。1959年初,《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出版,這部43。6萬字的考察報告,是中國冰川學第一部區域性專著,成為中國冰川學的一個里程碑。
1974年4月,施雅風帶隊前往巴基斯坦巴托拉冰川進行考察,為恢復被山洪沖毀的中巴友誼路的通行,提供了科學數據。其創新的計算方法和準確的預報結果,在冰川學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冰川學家邁爾教授為此稱贊:中國冰川學者沒有利用計算機等先進設備,能作出如此精確的預報,是非常出色的成就。此次對巴托拉冰川問題的成功解決,成為冰川學在應用領域中的典范。
二
施雅風開創的我國寒區旱區科學研究始于甘肅,在惠及西部、產生國際影響的同時,也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生前說過:“我的大半生在甘肅度過,這里養育了我,為甘肅做點事是我的心愿。”雖出生于江南水鄉,但自踏上甘肅土地的那一刻起,施雅風就做好了扎根第二故鄉的準備。
在施雅風的籌備下,1965年,我國第一個冰川研究單位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成立。
按照當時省委提出的“河東靠引洮,河西靠冰川”的思路,施雅風先后組織和領導了祁連山冰雪水資源利用、河西水土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甘肅工礦和交通泥石流防治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僅推動了我國寒區水文和干旱區水資源學科的發展,而且為甘肅泥石流災害防治和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三
施雅風在學術上取得重要建樹的同時,還十分關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經他親自選拔和培養的著名科學家有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國棟、秦大河、姚檀棟等。他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在他的身后,群山般屹立著數以百計的中堅力量,有的已兩鬢染風霜,而更多的年輕人已加入到這支隊伍,繼續傳遞著中國冰川事業的接力棒……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主任王寧練研究員說:“施先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為人正直的高貴品質,睿智而有遠見的科學目光,慈祥而樸實的人格魅力,是我們的財富,是我輩學習的光輝楷模。他是一位始終將生活高度融入自己熱愛事業的師者,是一位始終執著堅持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是一位傳遞優秀科學家品質的踐行者。”
施雅風先生的學生、中科院寒旱所冰芯室葉柏生研究員含著淚說:“去年夏天我去探望時,他還在家里寫一個發言稿,說一定要來蘭州參加會議。年前在南京探望時他已經在重癥監護室,沒想到這是見老師的最后一面……”
上一篇:丘吉爾的餐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