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勒緊褲帶拉二胡——餓(惡)作樂
【第2句】:【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諺)九十九:指高壽。指晚飯少吃,可以養(yǎng)胃、促進(jìn)健康,從而益壽延年。
【第3句】:【春光一刻值干金】釋義:形容春天時光極寶貴。例句:時候不早了,春光一刻值干金,別耽誤時間了,你是領(lǐng)頭的,你提個名,大家同意就行了。
【第4句】:【和尚不知道士】和尚是佛教徒,道士是道教徒。指互不 了解。馬烽《劉胡蘭傳》:“唉,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 士,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哩。”
【第5句】:【桃李滿天下】(慣)桃李:比喻所教的學(xué)生。形容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
【第6句】:【不知哪頭炕熱】(慣)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第7句】:農(nóng)貿(mào)市場上的爛冬瓜——隨行就市
【第8句】:【一鉚對一竅】(慣)鉚:鉚釘。 竅:指鉚眼兒。形容算計(jì)得正合適,不多也不少。
【第9句】:狐貍吵架——派狐(胡)言
【第10句】:五更天起床——漸漸明白
【第11句】:毛驢蛋子不戴籠嘴套——占了嘴的便宜,也吃了嘴的虧
【第12句】:【景德鎮(zhèn)的大穿——凈瓷兒】(歇)景德鎮(zhèn):市名,在江西省東北部,以產(chǎn)瓷器聞名。瓷兒:諧“詞兒”。形容詞語豐富。
【第13句】:【邪不干正】(諺)干:沖犯。指邪氣敵不過正氣。 也作邪不勝正,妖不勝德。 邪不壓正,假不敵真。 邪不壓正,正能克邪。
【第14句】:【面糊盆里磨鏡】(慣)面糊:用面粉打成的糨糊。在糨糊盆里磨鏡子,鏡面永遠(yuǎn)也不清楚。形容人不清白。
【第15句】:【人怨語聲高】人有怨氣,說話嗓門就大。明代《三寶太監(jiān) 西洋記》:“老爺在上,我們都是人怨語聲高,怎么敢欺負(fù)判 官?”
【第16句】:【荷花結(jié)籽心連心】釋義:比喻關(guān)系密切,一條心。例句:這個事,我們知道你丁主任心里是明白的。丁主任啊,咱們是有八拜之交的知己呀,荷花結(jié)籽心連心.你一定要多關(guān)照。
【第17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歇)喇喇蛄:螻蛄的通稱,一種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蟲,吃農(nóng)作物的嫩莖,也作拉拉蛄,也稱螻螻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舊時紳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譏諷意味。
【第18句】:【風(fēng)吹連檐瓦,雨打出頭椽】連檐瓦,出頭椽,均為房檐外露 部分。指先出頭的有危險。張行《武陵山下》:“唉,風(fēng)吹連 檐瓦,雨打出頭椽,像高二佬這樣千里挑一個的人,死得好 苦!”
【第19句】:【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釋義:比喻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給很糟糕的男人。例句:無論什么人,她都一見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為她嘆息:“唉!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
【第20句】:【雷聲大,雨點(diǎn)小】(慣)形容光說大話,沒有行動。 也作雷聲甚大,雨點(diǎn)全無。 雷聲浩大,雨點(diǎn)全無。
【第21句】:去年種麥子的時候,我們這里遇上了大旱。村里人都忙著挑水抗旱,可有幾家卻不見動靜。偏巧,兩天之后下起傾盆大雨,結(jié)果澆過的田太濕無法播種,而沒澆過的田墑情正好,反倒先種上了麥子。奶奶說:“這就應(yīng)了一句話,‘適一早,適一晚;適一勤,適一懶’。”(河南·郟縣)
【第22句】:【 騎馬吃豆包】露餡兒餡兒掉在路上,路、露諧音,借指露 出破綻。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咱們回去,可別‘騎馬 吃豆包——露餡兒’!”
【第23句】:病鬼開藥店——自產(chǎn)自銷
【第24句】:【 穿針要個引線人】需要有人介紹推薦。成語:穿針引線。 馬加《北國風(fēng)云錄》:“我可不認(rèn)識日本指導(dǎo)官,穿針還要個 引線的。”
【第25句】:安眠藥吃過量——不覺醒
【第26句】:爸爸教給我一個看天氣的口訣:“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蘇·海安)
【第27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聞不如一見”意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shí)”,這一俗語出自漢朝。漢武帝時,居住在甘肅西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的羌族各部落,歸順漢朝。到漢宣帝時,西羌各部族開始秘密和匈奴聯(lián)絡(luò),甚至準(zhǔn)備向匈奴借兵,“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準(zhǔn)備徹底推翻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建立統(tǒng)一的羌族政權(quán)。自此,漢朝對于羌族的控制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面對困難的局勢,宣帝派人向曾參加過武帝時北征匈奴的老將軍趙充國請教,派誰去才能解決問題。趙充國說:“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問趙充國:“請將軍估計(jì)一下西羌的情況如何,需要多少人馬?”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安排,不能離開現(xiàn)場具體情況,紙上談兵。我愿意先盡快趕到金城,從當(dāng)?shù)亓私馇闆r,制定好應(yīng)對的計(jì)劃,再向陛下回復(fù),請陛下相信老臣。”到達(dá)金城之后,趙充國充分了解情況,準(zhǔn)備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穩(wěn)守不出戰(zhàn),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聯(lián)軍中并不堅(jiān)定的部分首領(lǐng),對和漢朝作戰(zhàn)產(chǎn)生了懷疑,引起了羌族內(nèi)部矛盾。穩(wěn)扎穩(wěn)打,一戰(zhàn)擊敗羌軍主力,其他羌軍紛紛倒戈,投降漢朝,西羌局勢終于安定下來。自此,“百聞不如一見”便流傳后世。
【第28句】:【 喘氣的功夫都沒有】指忙碌,得不到休息。海外於梨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天磊看殷太太忙的連喘息的時間都 沒有,很是不忍,有時也到前面去幫他們義務(wù)招呼客人。”
【第29句】:【翹辮子】“翹辮子”比喻死。我國江浙一帶的方言,方言更需要傳播,為的是交流方便。 “翹辮子”一詞源自清朝,當(dāng)時國人都留辮子。這辮子在人活著時是自然下垂的,這是常識。而死后則要編結(jié)起來,置于頭部上方,末端豎起;清朝時,處決人犯,為行刑方便,在行刑之前用膠水把犯人的辮子粘結(jié)成一根棍兒樣,干后直挺挺地翹著。因此,“翹辮子”就成了“死”的同義語。砍下的腦袋常用辮子綁著,掛在城門口示眾。這整個過程中辮子都是上翹的。因此,用“翹辮子”比喻死。
【第30句】:敲著空碗唱大戲——窮開心;窮快活
【第31句】:水中的魚,天上的鳥——自由自在
【第32句】:【官官相衛(wèi)】(諺)舊指當(dāng)官的為了各自的私利,往往互相包庇、袒護(hù)。 也作“官官相護(hù)”。
【第33句】:打官司的上堂——各執(zhí)一詞
【第34句】:【 身入寶山不識寶】指認(rèn)識不到事物的價值。類似的:身 在羊群不認(rèn)羊。成語:熟視無睹。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 “你可真是身在寶地不識寶啊。我要是早知道早就來了。”
【第35句】:【踩小板凳兒糊險道神——差著一帽頭子】(歇)險道神:即險道神將,舊時出殯時紙糊的開路神。險道神身長,制作時,踩在小板凳上還夠不著頭部。指相差一大截。 也作“踩著板凳糊險道神——還差著一帽頭兒”。
【第36句】:【人家搬磚你搬坯,人家打狗你打雞】(慣)斥責(zé)人做事故意和別人不一樣。
【第37句】:某人花起錢來總欠思量,常欠人家的賬。他媳婦說:“你是有錢使勁花,沒錢把賬拉;先花下窟窿,有了錢再去填送。”(山東·臨沂)
【第38句】:【 強(qiáng)徒遇見打劫的】不講理的人遇到了對手。類似的:強(qiáng) 盜碰見賊爺爺/草寇遇到強(qiáng)人。古華《九十九堆禮俗》:“更 為有趣的是,說是這搶了寶物的蒙面大漢,跑到牛王廟的黑 山坳地方,冷不防又叫另一個埋伏在路邊的人搶了。真是 草寇遇到強(qiáng)人,強(qiáng)中更有強(qiáng)中手。”
【第39句】:【小孩兒沒娘——說起來話長】(歇)指事情很復(fù)雜,三言兩語講不完。 也作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 小孩兒沒娘——提來話長。
【第40句】:三爺家來了位年輕的外地人,在三爺面前“之乎者也”地賣弄。鄰居大叔說:“也不打聽打聽三爺是干啥的,他可真是圣人門前賣字畫,佛爺手心兒里瞎逞能。不知天高地厚,只有臉皮扎不透。”哥哥說那叫“班門弄斧,雷門擊鼓”。(河南·南陽)
【第41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42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dāng)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rèn)干親結(jié)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xué)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lǐng)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zhuǎn)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lǐng)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dú)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yán)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shí)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wù)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43句】:【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以飲酒消除一切煩惱。老舍 《茶館》:“二哥,走!找個地方喝兩盅去!一醉解千愁!”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平庸的人常常無事煩惱,驚擾 不安。成語:無事生非、庸人自擾。臺灣瓊瑤《菟絲花》:“以 前的所有不快和誤會,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 后,我們應(yīng)該變得聰明一點(diǎn),再別作庸人!”
【第44句】:【拜師如投胎】(諺)投胎:迷信謂人死后會再投母胎轉(zhuǎn)生輪回,或?yàn)槿耍驗(yàn)樾蟆V赴輲煂W(xué)藝不可不慎。
【第45句】:籬笆上曬菜——掛心
【第46句】:【鳳凰無寶處不落】(諺)指鳳凰落下的地方一定會有寶物。比喻有重大的利益,才能吸引人來。也比喻人不會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 也作鳳鳥不棲無寶地。 鳳凰不落無寶地。
【第47句】:【亮一手】見“露一手”。
【第48句】:雷聲大,雨點(diǎn)小——虛張聲勢
【第49句】:【架舌頭】(慣)比喻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50句】:【福】春節(jié),家家戶戶貼“福”字,源自何處。一為“福”字的含義好,二是源自一個傳說。先看“福”字的含義。福,是形聲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禱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內(nèi)容在右半邊:上邊是人的頭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滿,既要有五谷雜糧,也需要鮮蔬葷腥,一句話,吃飽就是福。至如今,人們恭維一個人既胖又健康,總是說:“哎喲,您發(fā)福了!” 這不經(jīng)意間的“發(fā)福”,最是祖先創(chuàng)造“福”字的本義。然而,福的內(nèi)容不斷擴(kuò)展,吃飽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釋為:富、貴、壽、考,齊備為福。富貴自不必說,壽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個“福”字,誰不想把其請到家。再看那個傳說。相傳,姜太公之妻是個敗家種,不管到哪里都敗。在姜太公封神之時,其妻說:“別人都封了神,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敗,封你干啥!也罷,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其妻很不滿意:“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哪個地方?”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傳開后,驚動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門、小門貼上“福”字,以對窮神的拒絕。從此便成了傳統(tǒng)風(fēng)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51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52句】:狗見了主人——搖頭擺尾
【第53句】:【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詞語經(jīng)常用到,意思是用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處與韓信有關(guān)。楚漢相爭時,在力量對比上,項(xiàng)羽處于強(qiáng)勢,劉邦處于弱勢。在張良和蕭何的力薦之下,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據(jù)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劉邦說:“名雖為霸,實(shí)失天下心。故日其強(qiáng)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意思是說,項(xiàng)羽雖然被稱作一霸,但他實(shí)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說他的強(qiáng)大很快就會變?nèi)酢=裉齑笸醮_實(shí)能夠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還有什么不能被消滅的?劉邦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一直執(zhí)行這方針,楚漢之間,強(qiáng)弱易勢,最終取得了勝利。
【第54句】:【煮熟了飯連鍋端】成果被搶奪。明代《金瓶梅》:“把個現(xiàn) 現(xiàn)成成做熟了飯的親事兒,吃人掇了鍋兒去了。”
【第55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yuǎn)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dāng)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fā)明的呢?關(guān)于酒的發(fā)明,說法很多。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fā)酵成酒,醉倒猿猴。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jīng)》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fā)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xiàn)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xiàn)給大禹邀功。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jìn)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jīng)發(fā)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56句】:快十點(diǎn)了,我還在玩。媽媽一邊催我早點(diǎn)睡,一邊說:“一頓吃頭豬,不如一覺呼。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學(xué)習(xí)。”(安徽·舒城)
【第57句】:毒蛇見雄黃——酥到骨
【第58句】:星期天,我到外面玩了半天,還和小伙伴對罵著玩。回到家,我對媽媽說:“媽媽,我把衣服弄臟了。”媽媽說:“衣服臟了可以洗,要是嘴臟就難洗了。”(江蘇·泰興)
【第59句】:【金簪兒掉在井里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兒:別住發(fā)髻用的條狀物,一端略尖,用金屬、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屬于你的終歸是你的。 也作“金簪兒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第60句】:【漢子做事漢子當(dāng)】見“好漢做事好漢當(dāng)”。
【第61句】:鬼曬太陽——無影無蹤
【第62句】:巧八哥兒拉家常——光耍嘴
【第63句】:老蜘蛛——肚子絲(私)
【第64句】:蜈蚣遇到眼鏡蛇——個比一個毒
【第65句】:要練功,不放松;要練武,不怕苦。
【第66句】:兩個盤子十條魚——多魚(余)
【第67句】:老怕冬冷,少怕秋涼。
【第68句】:用放大鏡看書——顯而易見
【第69句】:【無根沙蓬——沒有個準(zhǔn)地方】(歇)沙蓬: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后枯死,被風(fēng)刮走,無定所。指人沒有固定的住處或去處。
【第70句】:【 成不了氣候】氣、器諧音,兼指不成器,形成不了氣勢。 謂成不了大事。孫犁《風(fēng)云初記》:“我看咱們少當(dāng)家的成不 了氣候。”
【第71句】:【有藥敷在疼處,有話說在明處】(諺)藥用在疼處,見效快;話說在明處,少懷疑。指有話擺在明處說,不要背后說閑話。也指說話要直截了當(dāng),不要吞吞吐吐。
【第72句】:南天門搭戲臺——唱高調(diào)
【第73句】:【二而一,一而二】(慣)指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shí)是一回事。
【第74句】:【冤家碰著對頭】(慣)比喻仇人碰到一起。
【第75句】:【 燒的紙多,惹的鬼多】好心惹麻煩。趙樹理《老定額》:“燒 的紙多,惹的鬼多!我也覺得定額太細(xì)了,有毛病。”
【第76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諺)比喻降伏一般敵人,也要使出對付強(qiáng)敵的手段,絲毫不能輕敵。
【第77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jié)、討好、吹捧。
【第78句】:【平地一聲雷】(慣)比喻突然發(fā)生一件震動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聲驚雷。 平地起雷。
【第79句】:爺爺提醒將要做生意的爸爸:“話是風(fēng),筆是蹤,做什么事都要記下來,防止說不清。”(江蘇·丹陽)
【第80句】:【高足】“高足”指優(yōu)秀的門生(學(xué)生)。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 “高足”本義是指駿馬,怎么從馬演變成優(yōu)秀的學(xué)生呢?我們的先人用高足、中足、低足來評判馬的優(yōu)劣的。高足是最好的,在古代就是指駿馬。那么高足怎么又用來評價人呢?魏晉時的《世說新語·文學(xué)》中記載:“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又,《世說新語·規(guī)箴》有:“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這里的“高足弟子”、“高足之徒”就是指才高優(yōu)秀的弟子,都是把優(yōu)秀的學(xué)生稱為“高足”。例如,宋代的高俅在與高麗人踢球時,在大宋的球隊(duì)落后的情況下,一個人踢進(jìn)了三球而反敗為勝。宋徽宗感慨地稱高俅為他的高足。看來有其師必有其徒,君臣一對混入。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對于一些敬辭用法是很多的,像“高足”一詞就是用“駿馬”比喻學(xué)生當(dāng)中的高才生。
【第81句】:石頭砌墻——好的一面在外頭
【第82句】:【千朵桃花一樹生】釋義: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樹兒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黃金入柜,五娘也沒個貼皮貼肉的親戚,就如死了親娘樣兒。
【第83句】:【 寒天飲冷水,點(diǎn)點(diǎn)記心頭】三九天最冷,謂感受深切,牢記 在心。或說:寒冬臘月喝涼水,點(diǎn)點(diǎn)滴滴在心頭/三九飲冰 水,點(diǎn)滴在心頭。成語:刻骨銘心。陳殘?jiān)啤渡焦蕊L(fēng)煙》:“我 心里明白。寒天飲冷水,點(diǎn)點(diǎn)記心頭。我才不上惡毒婆的 當(dāng)。”
【第84句】:弟弟一本正經(jīng)地要去給鄰居勸架,奶奶笑著說:“你倒真是吹糖人兒的出身,口氣怪大。小小年紀(jì)的,螞蟻戴眼鏡——自覺臉面不小啊!”(江蘇·鹽城)
【第85句】:狼和狗比胸膛——狼心狗肺
【第86句】:龍王爺出海——興風(fēng)作浪
【第87句】:螞蟥見血——叮(盯)住不放
【第88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89句】:【務(wù)名不務(wù)實(shí)】追求外表,不務(wù)實(shí)際,浮夸。清代《儒林外 史》:“看你這樣務(wù)名而不務(wù)實(shí),那正務(wù)自然荒廢,都是些粗 心浮氣的說話,看不得了。”
【第90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nèi)行去做,就得心應(yīng)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guān)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91句】: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
【第92句】:門上的封條——扯不得;莫扯
【第93句】:【親戚遠(yuǎn)來香,隔房高打墻】(諺)指親戚鄰居都必須保持距離,不過熱過近,才能持久。 也作親戚遠(yuǎn)來香,隔壁高打墻。 親戚遠(yuǎn)來香,近鄰高搭墻。 親戚朋友遠(yuǎn)來香。
【第94句】:【狗是忠臣,貓是奸臣】見“貓奸狗忠。”
【第95句】:【爬出苦井,又跳火坑】(慣)比喻剛脫離苦難的地方,又陷入更兇險的處境。
【第96句】:【學(xué)得薄技在手,勝似腰纏萬貫】(諺)薄技:小的技藝。貫:古時錢制,一貫千文。只要能掌握一門薄技,也比擁有萬貫錢財(cái)強(qiáng)。指維持家計(jì),靠積存的錢財(cái),不如靠技藝的收入。
【第97句】:【小人】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小人”,通常都是指那些心術(shù)不正,胸懷不夠坦蕩的人。“小人”,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含貶義的道德評價范疇,時至今日,正月初五包餃子還要“剁小人”,可見其處境不妙。其實(shí),若追根溯源,“小人”境況的惡化,是有一個嬗變過程的。西周時期,“小人”不過是一種身份的稱謂而已。如《小雅·大東》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意思是說貴族大人走在大道上,而平民則在路邊觀望。可知,“小人”泛指平民和下層勞動者。“小人”之稱,這里雖然也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偏見,卻沒有道德貶損之意。 “小人”一詞,還是個謙詞。《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宋錢儷《錢氏私志》:“燕風(fēng)北俗,不問士庶,皆自稱小人……對中人以上,即稱小人,中人以下,則稱我家。”除此之外,“小人”還有幾種含義并非貶義。如舊時下對卜有過失,檢討時常說:“小人該死。” 把“小人”斥為道德低下之人,始作俑者為孔子,請看儒家經(jīng)典。首先,“小人”好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其次,“小人”無固定德操。“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再次,“小人”不知敬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還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由于儒家多貶斥小人,在中國歷史上“小人”多取貶義。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從古至今,“小人”的貶義概念沒有發(fā)生變化。
【第98句】:【閻王好見,小鬼難擋】(諺)求見閻王還容易,和閻王手下的小鬼打交道卻很難。比喻首領(lǐng)人物還好應(yīng)付,辦事人員反而會百般刁難。 也作閻王好說,小鬼難纏。 閻王好見,小鬼難求。
【第99句】:口袋里冒煙——燒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