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牛皮燈籠——肚里亮】(歇)亮:本指明亮,轉指亮堂、清楚。指心里清楚、明白。 也作“牛皮燈籠——外頭不見光,內里亮堂”。
【第2句】:鄰居二哥高考落榜。“真是個驢不打不拉磨,人不打不成器。”大伯氣得一邊嚷嚷一邊要抄棍子打他。“一句鼓勵話,勝過十次打。”大嬸忙阻攔大伯,“條條道路能通羅馬,七十二行,行行陽光道,干別的也照樣會有出息的!”(湖南·瀏陽)
【第3句】:包公鍘陳世美——大快人心;皇親國戚不例外
【第4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歇)口氣:本指口里呼出的氣,轉指說話的氣勢。指人說話的口氣不小。常含譏諷意味。
【第5句】:【瞞債必窮,瞞病必死】(諺)隱瞞債務的,必定窮愁潦倒;隱瞞病情的,必定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誤了性命。指凡事不可隱瞞,不然沒有好結果。
【第6句】:【撥開云霧見青天】(慣)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清除障礙,看到了希望。 也作“撥開烏云見青天”。
【第7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諺)有:富有。無:指貧窮。 指注意節約要在平日富有之時。 告戒人過日子要作長遠打算,不可揮霍浪費。 也作“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8句】:【梨園】“梨園”是戲劇界的雅稱,不過它真的和梨樹有關,它源自兩種說法,但都與唐玄宗有關。其一,清朝學者孫星衍在《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記述:“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以唐玄宗為祭祀對象的廟宇)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樹,因名日梨園。后代奉以為樂之祖師。” 其二,現代學者李尤白《梨園考論》認為,梨園位于長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來該園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將其變成一座演習歌舞戲曲的專用場所。不過,無論哪一說,把“梨園”演化成戲曲界的代稱,無疑與唐玄宗有直接關系。《新唐書》中《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史書記載,“梨園”起于唐無異。可見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戲曲的專家。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唐朝政府發展了太樂署的職能,以梨園為場所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培養文藝人才的藝術學院。從學生來源上講,除了最初應招的宮女之外,玄宗還將太樂署里面的優秀人才選拔過來。經過籌備,當時梨園里僅樂工就有數萬人。像這樣龐大的皇家藝術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大奇跡。所以,后世戲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為其鼻祖,當之無愧。“梨園”就是當時最大的戲園子。
【第9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業要競爭,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們現在是同行了。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不 過咱們倒不一定……”
【第10句】:【飯后百步,不問藥鋪】(諺)吃飯后散步,能保持健康,用不著看病吃藥。指飯后散步,幫助消化,活動筋骨,是健康長壽的有效手段。 也作“飯后百步走,活到了九十九”。
【第11句】:我家小弟弟很調皮,在外爬高上低啥都做,在家翻箱倒柜樣樣來,我和爸常批評他。可奶奶卻袒護他說:“寧養一條龍,不養十頭熊。從小淘氣,長大了才有出息嘛!”(江蘇·海安)
【第12句】:無恥的人臉皮結實;無病的人身體結實。
【第13句】:早上,媽媽叫我起床,我嘴上答應,可就是不想起來。媽媽說:“你可別光敲梆子不賣油啊!”(河南·許昌)
【第14句】:【關門打狗】(慣)比喻把敵人死死包圍住,然后殲滅掉。
【第15句】: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
【第16句】:【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17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18句】:【撇在腦背后】(慣)指認為人或事情無關緊要,放在一邊或丟棄不管。
【第19句】:【財去人情去】釋義:錢財沒有了,人情也就沒有了。例句:到這時,烏大奶奶才嘗到財去人情去的滋味。后悔把產業變賣得太干凈,銀子花得也太順溜,第一次顧慮起烏大爺回來不好交賬的事了。
【第20句】:【方寸】“方寸”指人的內心。如“方寸已亂”、“聊表寸心。” 關于方寸一詞,有個典故。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劉備禮賢下士,廣納天下人才。當時,劉備身邊有一個叫徐庶的人,足智多謀,諸葛亮就是他推薦的。曹操為得到徐庶,為己所用,就軟禁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是個孝子,聽說母親被俘,心急如焚,決心回到母親身邊盡孝道。徐庶辭別劉備時,指著自己的心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于是徐庶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奔曹操去了。才引出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指一計不獻)”。 “方寸”在古代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后來人們用它來表示“心”,心煩意亂則稱“方寸已亂”。
【第21句】:【時不再來,機不可失】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第22句】:鉆進風箱里的老鼠——受不完的氣
【第23句】:鵝吃草,鴨吃谷——各人享各人福
【第24句】:吳叔叔想養山雞,卻又擔心沒技術養不好。吳嬸安慰說:“沒技術咱還不會學嗎,活人還會給尿憋死?干吧!”(江蘇·海安)
【第25句】:【扶不起的阿斗】(慣)阿斗: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小名,生性懦弱、無為,雖有諸葛亮盡心輔佐,但在諸葛亮去世后仍沒有保住蜀漢的基業。比喻軟弱、無能,別人扶持不起來的人。 也作“扶不起的劉阿斗”。
【第26句】:爸爸見我無事可做,就要我幫鄰居李奶奶提水,我有些不情愿。爸爸說:“去吧,牛系在樁上也是老,做點好事還能留個名呢!”(江蘇-興化)
【第27句】:【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釋義:漉漉:水漸漸滲下的樣子。穰草:田禾秸稈。謂重陽這天雨淋淋,一束秸稈值干錢。謂遭災年柴草昂貴。例句:重九日晴,則冬至、元旦、上元、清明四日皆睛;雨則皆雨,又主灶荒。……“重陽濕漉漉,穰草千錢束。”
【第28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29句】:【老鴉嫌豬黑】(慣)比喻嫌棄與自己有同樣毛病的人。 也作“老鴰罵豬黑”。
【第30句】:【不圖打魚,只圖混水】制造聲勢,制造輿論。浩然《艷陽 天》:“我就嚷嚷,看你怕不怕,我不圖打魚,還圖混水哪!” 惟恐天下不亂做事引起混亂,添亂,或希望有變亂。海 外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以前的我,是惹事,惹人, 惟恐天下不亂,現在我既怕人,又怕事。”
【第31句】:高射炮手——見機行事
【第32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此語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耐力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比喻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都可以通過時間和事情考驗和證明。此語來源于一個傳說:宋朝時,路遙為南京紳士,富甲一方,為人大度,好善樂施。馬力是開封府尹包拯麾下馬漢的侄子,當時是窮困潦倒的書生。馬力原本趕考順道投靠叔叔馬漢,走到南京時盤纏用盡,身患重病被困客棧。馬力聞得路遙樂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說明他與馬漢的關系,路遙熱情接待,為他請醫治病,還騰出房屋讓馬力讀書。路遙賞識馬力的才學,二人義結金蘭。馬力病愈后,路遙贈送二百兩紋銀助他上東京(今開封)趕考,馬力得中,從此二人也失去了聯系。多年后路遙家中失火,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開封投靠義弟馬力。一路行乞到達開封,誰知馬力不在家中,家人沒有接待路遙。路遙以為馬力不念舊情,一氣之下拂袖而去。馬力回家聽說后,知是當年恩人來過,一面痛斥家人無禮,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趕路遙。日久追上路遙后說明原委,二人化解誤會。后馬力將路遙一家接到開封。于是就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典故。
【第33句】:【燒香的趕起和尚來了】(慣)來廟里敬佛的香客,反倒要把和尚趕走。比喻做事違背情理。
【第34句】:花果山上的孫猴子一稱王稱霸
【第35句】:百只麻雀炒一盤——嘴多
【第36句】:【有智吃智,無智吃力】(諺)指有知識的人靠知識生活,沒知識的人靠體力生活。
【第37句】:【開倒車】(慣)比喻逆潮流而動,向后倒退。
【第38句】:【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馬濺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曬麥】(諺)指從云的走向上可判斷是否有雨:云往東走,無雨;云往西走,馬足濺泥;云往南走,暴雨來臨;云往北走,天晴。
【第39句】: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歡喜;晚晚睡,晚晚起,渾身上下無力氣。
【第40句】:【吃香的,喝辣的】釋義:形容吃喝多而好,生活舒適。例句:我可憐的兒呀,你逃不了你的命。俗話說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命里注定的,逃不了。既是這么著,我也就是盼著你找個好人家,吃香的,喝辣的。
【第41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詞,是對老年人和長輩的尊稱。但它并非是漢語的土產,而是外來語的意譯。據《宗教詞典》載,“老人家”一詞,是解放前中國伊斯蘭門宦對教徒的一種尊稱,是阿拉伯文“穆爾西德”一詞的意譯。它源于“道路”(指修煉過程),意為“引路的人”,指伊斯蘭教蘇非派某些教團的宗教導師,負責接受和指導新參加教團的信教人。十三世紀后期,伊斯蘭教隨著部分中亞西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遷居傳人中國,并發生語言的融合。從此“穆爾西德”被譯為“老人家”,出現在元代及以后的漢語和文學作品中。此譯一出,便同中華民族的愛老敬老傳統美德相契合,便在國人中很快流行起來。
【第42句】:【 萬事從一開始】事情發展由少到多。醫藥圖書:“俗語 說:萬事從一開始。堅決不抽第一支煙,也就不會上癮了。” 萬丈高樓平地起表示事物由小到大,逐漸發展。古語: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見《老子》)。西戎《燈心絨》:“你呀,人 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創立集體的家業,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呀!”
【第43句】:看戲挑媳婦——頭滿意
【第44句】:草地上的蘑菇——單根獨苗
【第45句】:【開弓沒有回頭箭】釋義:比喻事情無法挽回,無法改變。例句:“一句話,開弓沒有回頭箭,下午我們還得趕火車哩!這個地方我們是住夠了!”
【第46句】:【仇人相見,分外眼明】心里記著仇恨,故特別注意對方。 明,也說:紅。古華《浮屠嶺》:“冤家路窄。正是仇人相見, 分外眼紅。田發青不由地捏緊了雙拳,差點就撲了過去。”
【第47句】:仨錢買頭老叫驢——賤貨
【第48句】:【不行春風,難得秋雨】指因果關系,做事會有結果。類似 的:刮春風,下秋雨。峻青《秋色賦》:“我們中國有句農諺: 不行春風,難得秋雨。這句話,不只是一種氣候上的規律, 也是人類生活中的一條哲理。”
【第49句】:【八月十五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杭州人吳自牧記述杭州風物習俗《夢華錄》上,是列在《葷素從食店》條中只作為糕團點心的一個品種,像月圓形,但不一定特定在中秋來吃。且看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金瓶梅》等書中,在描繪中秋賞月的宴筵上,也未見寫到吃月餅之事。 “八月十五吃月餅”起自明代。明代杭州人田如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賀之義。”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形成原因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跟元末農民起義有關的故事。元朝末年,中原漢族人民不甘忍受蒙古族專制統治,便決定發動起義。為了聯絡各地同仁一致行動,就把起義的時間和要求寫在紙上,密藏在月餅餡里,饋送給志同道合的人。拿到月餅的人把餅剖開來吃的時候,發現了紙條,知道起義時間定在中秋這一天。于是各地漢族人民舉起義旗,同時行動,把蒙古貴族趕回了老家。從此民間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風俗。
【第50句】:【雞毛毽子,一腳踢了】指推脫不管。沙汀《淘金記》:“從今 天起,我什么也不管了,你把這個家務雞毛毽樣,一足踢了 也好。天啦,原來變了牛還要遭雷打啊!”
【第51句】:【早知水淹人,何必偏下水】(諺)比喻早知道后果嚴重,當初就不該貿然行事。
【第52句】:【塘里無魚蝦也貴】(諺)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沒魚,蝦米也吃香了。比喻沒有高層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數。
【第53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存在著擾亂的因素,無法平靜。劉紹 棠《二度梅》:“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急風暴雨又從城市追 到農村來了。”
【第54句】:【喝了迷魂湯】釋義:形容人迷迷糊糊,不辨事理。例句:編造謠言的人是故意栽誣,聽信的人竟然都喝了迷魂湯,不去想想!
【第55句】:一聽到那些不實干的人吹大話,王大伯就會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態,說那些人辦事是“一串子鞋幫兒——沒底兒”。(河南·鄭州)
【第56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藥,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們的青睞。我國寧夏枸杞子馳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來的呢?相傳戰國時,在秦國境內黃河南岸有一青年農夫,乳名狗子,以農耕為業。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賢惠。時秦吞并六國,傾國之男丁,拓疆征戰,狗子被召戍邊。一晃十年過去了,狗子命大戍邊歸來。路見家鄉正鬧饑荒,田園荒蕪,路人乞討,餓殍遍野,眾鄉鄰面帶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為恐慌,不知老母與妻子現狀如何。到家以后,發現老母發絲如銀,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紅潤,不像路人饑餓之狀,感到非常驚訝,問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說,自己采摘山間紅果和老母充饑,才免于挨餓。老母也說,如果不是兒媳采紅果,自己就見不到兒子了。狗子喜極而泣,對妻子更加敬重。鄰居聽說后,都爭相采食紅果,并稱之為“枸杞食”,諱“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發現狗妻杞氏所采山間紅果有滋陰補血養肺健胃之功效,特別補腎效果更佳,民間醫生采之入藥,改其名為“枸杞子”,簡稱“枸杞”。
【第57句】:【飯多傷胃,話多傷心】釋義:話說多了,難免有不當之處,會得罪人。例句:他回憶著這些天跟紀洪濤有哪些分歧,慶幸自己穩重,很有修養,沒有輕易把觀點亮出來。否則,飯多傷胃,活多傷心,又要和紀洪濤之間結成大疙瘩。
【第58句】:【寧惱遠親,不惱近鄰】(諺)寧可惹惱遠方的親戚,也不惹惱緊挨的鄰居。指在人際關系中,經常打交道的左鄰右舍,比遠居的親戚重要得多。
【第59句】:【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直中直,過分的直;仁不仁,假 仁。謂要識別假象,不要輕信于人。海外張愛玲《連環套》: “誰知她那小姐妹,一口賴得干干凈凈,咬準了說不曾有什 物/事寄在她那里。正是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第60句】:十二月天找楊梅一難上難
【第61句】: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第62句】:鍋底笑話缸底黑——光看別人黑,不見自己黑
【第63句】:看著姥姥栽下的兩把又黃又小的干蔥,我直擔心它們能否成活。“有句老話,餓不死的兵,旱不死的蔥。”姥姥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把它們埋在土里,就一定會返青長大的。”(陜西·銅川)
【第64句】:【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歇)兩個山字摞在一塊兒成“出”字。要求人離開或請求人出去。 也作倆山字兒摞一塊兒——請出。 山字摞山字——請出。
【第65句】:吃狼奶長大的——兇惡極了
【第66句】:中午,我回到家,覺得很渴,就趕緊倒水喝。可不知怎么把茶杯蓋蓋在了熱水瓶上,差點把熱水瓶塞子放進茶杯里。奶奶說:“你呀,有心無魂。”(江西·婺源)
【第67句】:【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釋義:比喻未能徹底挽救出來。例句:馮登龍氣昂昂地說:“我說的是真正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國家的權柄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
【第68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釋義:比喻知識淵博。例句:您這么有學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做過國會議員,可是住在我這里,天天念經,干嗎不出去做點事呢?
【第69句】:啞巴貍貓抓耗子——悶逮
【第70句】:【 上刀山,下火海】指進入危險的境地。類似的:上刀山, 下油鍋。成語:赴湯蹈火。臺灣白先勇《孽子》:“那怕上刀 山下油鍋,也嚇不住我王小玉。”
【第71句】:大風吹倒了大樹——勁(盡)吹
【第72句】:狗吃主人心肝一忘恩負義
【第73句】:清明前,奶奶拿著瓜種和豆種到菜地去種。奶奶一邊種一邊說:“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河南·內鄉)
【第74句】:【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歇)宋·羅泌《路史》記載:云南民間傳說,唐朝時,土官緬氏派緬伯高送天鵝向唐明皇進貢,經過沔陽湖時,天鵝飛走,只留下一根鵝毛。 緬伯高只好將這根鵝毛獻上,并說:“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指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情重。
【第75句】:【一葉落而知秋】原指進入秋季,也指變化的征兆。成語: 一葉知秋。相關的: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尤鳳偉《中國一 九五七》:“一開始就站,這變化有點一葉而知秋,讓人在心 里發疹。”
【第76句】:【一扇籬笆——兩面倒的貨】(歇)一扇籬笆立不穩。比喻沒有主見,左右搖擺的人。
【第77句】:一把火燒不開水,一只手捂不住天。
【第78句】:【路不平,有人踩】釋義:事情不公平,就會有人過問。例句:“路不平,有人踩。他做的不對,別人就要說話。”
【第79句】:【同病相憐,同憂相救】(諺)患同樣疾病的,互相之間最能體貼;有同樣愁煩的,互相之間自會救助。 指有同一不幸命運的人之間,最容易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也作“同疾相憐,同憂相救”。
【第80句】:【三貧三富才到老】(諺)三貧三富:多次的貧富變化。指人生一世,往往會經歷多次的貧富變化,不會一帆風順,一成不變。
【第81句】:【不是姻緣莫強求】(諺)舊指男女雙方如果沒有緣分,就不要勉強結合到一起。
【第82句】:蟬不叫蟬——知了
【第83句】:【人有薄技不受欺】(諺)薄技:功力不厚的技藝,此處指武術。人只要有點技藝,生活中就不怕被人欺侮。指人即使不專業習武,也應學點護身自衛的武功。
【第84句】:船上邁步——越走越窄
【第85句】:【一步棋走錯滿盤輸】指犯了關鍵性的錯誤。相關的:走錯 了一步棋/棋差一著便為輸/下棋干著,全看最后一著。姚 雪垠《李自成》:“自成明白,在這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一步 棋走錯就會全盤輸掉,所以他盡管非常憤怒和激動,卻不肯 馬上下命令。”
【第86句】:【沒骨頭】(慣)比喻沒有骨氣。
【第87句】:我照媽媽的話拿來了蒸籠,媽媽問我是怎么拿下來的,我說·是用凳子搭腳拿下來的。媽媽說:“明明站在地上就可以拿到,真是砍倒樹來捉麻雀。”(湖北·石首)
【第88句】:冬天喝冷水——涼透了心
【第89句】:沒牙老婆吃面筋——拉拉扯扯
【第90句】:【胸口上掛笊籬——撈心】(歇)撈:諧“勞”。指費心勞神,操心。
【第91句】:【牛頭高,馬頭高】(慣)比喻二人爭高低,誰也不讓誰。
【第92句】:【好像欠他二百錢】形容人臉色難看,態度不好。海外張 愛玲《金鎖記》:“成天掛搭著個臉,倒像我該她二百錢似 的。”
【第93句】:【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一俗語,指的是無事不來,來者必有所求。它源自佛家活動場所。 “三寶”,指佛、法、僧三者。佛,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指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的人。而“三寶殿”又是什么地方呢?據明代學者歸有光的解釋,“三寶殿”是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動場所。“佛”的活動場所,是指佛教徒登場辦事的地點大雄寶殿,閑人不能隨便進門游覽;“法”的活動場所,是指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也不能擅自進去;“僧”的活動場所,是指僧人燕息(睡眠)的“寧靜禪房”,他人不得擅人。正因為“三寶殿”是個清靜高潔的特殊地方,又多建在高山之上或深山之中,凡人很少涉足,以保持佛家清凈之地。沒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進去的。所以人們便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找上門來。現在,寺廟多在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多數已成為旅游景點,“三寶殿”多已開放,佛俗交流前所未有,三寶殿變得游人如織。
【第94句】:【平地一聲雷】(慣)比喻突然發生一件震動人心的大事。 也作平地一聲驚雷。 平地起雷。
【第95句】:【拿豆包不當干糧】(慣)豆包:包有豆餡兒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第96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釋義:殃:災禍。池:護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97句】:【老鼠掉到風箱里受夾板氣】氣,兼指氣流、氣惱,指受雙 重的指責。老鼠,也說:耗子。申躍中《掛紅燈》:“可人家還 是說我膽小怕事,不像個造反派的樣子 。我是老鼠掉到 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98句】:肚子里的寄生蟲——知內情
【第99句】:【人死不結冤】(諺)指人死冤解,生者不和死者記舊恨。 也作“人死不記仇”。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選一句你看中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