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人員:曹孟德,劉玄德、諸葛孔明,魯子敬,周公瑾,兵將若干。
案發現場:江東長江天塹——赤壁江畔
案發起因:曹操揮師百萬南下,意圖討伐諸侯、擒拿孫劉、一統天下、獨成霸業、維護漢室主權,維護漢室主權!
諸葛亮:“啊呸,維護漢室主權?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我主劉備身為漢后宗室,只要我主但有一息尚存,定與那曹賊勢不兩立!”
魯肅:“!!孔明兄所言極是,你我的主公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如我們孫劉兩家強強聯手、永結盟好、生辱與共、共拒曹操!”
諸葛亮:“子敬兄也所言極是,你我真是藍顏知己、一見如故、心有靈犀、英雄所見略同吶!——我這就主動前往江東,出席首腦會議,共謀孫劉拒曹大計,加強雙方的軍事、經濟、物質、文化、環保等方面的交流!”
諸、魯同舟共濟、駕一葉扁舟泛于江面,向東吳境地緩緩游去,其間兩人飲酒作樂、吟詩作賦、富談國事,情致高潮時、忽見長江天塹漂浮萬千竹筒。諸葛孔明驚詫,便命船夫打撈一枚上來,置于纖手中——
“子敬兄啊!貴方的環保政策,看來還是有待加強的嘛!一味謀求經濟、軍事快速發展、而忽視環保問題,不是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對貴方的做法實在不能茍同,對貴方的存亡興衰甚感堪憂吶!”
魯肅狂嘔:“拜托!孔明兄你且細看,這是分明曹操栽贓陷害的呀!竹筒內的紙條,便是曹賊對我東吳下的戰書——恐嚇信啊!”
物證(一)之——恐嚇信,如下:
孤承皇命,奉天伐罪,旌旗所向,劉崇束手;荊襄九郡,望風來歸;今統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欲與足下會獵于江東,共擒劉備,永結盟好;盼足下順天揖手,以免自誤!
諸葛亮雙眼迷離:“哇塞!好文章吶,氣吞山河,雄視古今!子敬兄啊,你現在知道曹操多有才了吧,歷史書上記載他可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吶!你再看這些恐嚇信順江而下,江東的官兵士卒誰都懂可以取而觀之,江東的軍心民心都要為之大亂啊!此乃上上策——攻心計是也,絕哉、妙哉,我好佩服他耶!”
魯肅狂汗:“——哇P!兄臺修要幸災樂禍,安懷自保,出爾反爾,見風使舵、見死不救啊!”
諸葛亮:“!何出此言!?——方才在下只是本著寬容的心態、客觀的態度對曹賊的巨奸加以評價!沒有出爾反爾的意思吶,孫劉聯合勢在必行!想必你主孫權的案頭,此刻也定是恐嚇信堆積如山,防止他打退堂鼓,且讓我們加速航行,且看憑我孔明的三寸不爛之舌如何勸說孫權聯合抗曹!”
——加速航行——
。。。。。。。。。。。。。。。。。。。。。。。。。
孫權:“諸葛亮!你就是《三顧茅廬》、《隆中對》、《草船借箭》的主角——諸葛亮嘛,我對你早已是欽佩不已吶,今日能與君相見,幸會幸會啊!”
諸葛亮受寵若驚:“——幸會!明公也看過《草船借箭》!?那你是主張孫劉聯合、共拒曹操嘍!”
孫權:“當然同意!歷史的青冊不容改寫,我也沒有那么大的能耐改寫!所以我同意!只是——只是我的水軍都督——周公瑾看你狠不順眼啊!”
諸葛亮宛笑:“請明公放心!既然我選擇了諸葛亮這一拉風的角色,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且看我明日如何會會周公瑾——”
翌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空氣質量等級——佳!
哨兵:“報!稟大都督,參軍魯肅陪同諸葛亮前來拜訪!”
周瑜:“啊哈哈!好,來的正好!書房擺茶,我要來個《鴻門宴》,叫他孔明有來無回!——快請!”
——遵命——
片刻后周、諸、魯會聚于書房內,門外靜侯著江東眾將、颯氣逼人,待命不動!一時間空氣中彌漫殺機、危機四伏、一觸即發!
魯肅:“——咳咳!公瑾呀,這就是你的書房嘛,為什么不見一卷書啊!?”
周瑜得意:“——呵,我讀完一卷燒一卷,全部讀完則全部燒盡!因此書房無書,徒有四壁!”
諸葛亮不屑:“!公瑾此言,在下聽來倍感情切!因為在下在隆中草廬中,僅僅比公瑾多了一本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要是沒有了它,我這山中野人會忘乎秦漢,不知世事!”
周公瑾猛聽《三國演義》,卻也道不出是何書。怕被人笑話沒見識,尤其是在他諸葛亮面前萬萬不能!——于是,只作佯裝沒有聽見。
“咳咳!——孔明啊,這天時轉暖春水泛濫,我料不日即將開戰,你看這水上交戰,當以何種兵器為先啊!?”
諸葛亮羽扇綸巾、談笑間:“大都督乃天下名將,尤善水戰。當知水上交戰應以弓箭為先吶!”
周瑜陰笑:“恩恩!先生所言甚和兵法呀,呵呵,可如今我軍營中缺少箭弩,我想勞駕先生監造弓箭十萬支,用于水上制敵,盼先生不要推遲才好!”
諸葛亮:“大都督軍令在下自當遵奉!只不知這十萬支箭,大都督何時要用呢!?”
周瑜:“哦,不急——不急,先生十日之內可以辦完嗎!?”
諸葛亮胸有成竹,曰:“大戰已迫在眉睫,隨日可能交戰,如若再拖延十日,豈不貽誤戰機嘛!我諸葛不才——只需三日,定可完成任務!”
周瑜狂喜:“孔明啊!軍中無戲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敢立下軍令狀、按紋畫押嗎——敢也不敢!”
——敢!——
會議畢后,眾人魚貫而出,躬退書房,魯肅、諸葛亮撤離軍帳——
“哎呀,這可如何是好?孔明兄啊,你命不久矣!那公瑾設個圈、你就鉆,挖個坑、你就跳——這回你死定了,三天之內如何打造十萬支箭呢!哎,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活吶!”
諸葛亮汗顏:“子敬兄莫要擔心!我這么大的一個人——什么險沒有冒過呀,什么事兒沒有攤過呀,什么罪沒有遭過呀,什么理沒有掰扯過呀!如今不還是活的好好的,乖,我不會死,你也不會死!你只需借我快船三十只,每船三十軍士,船上以青布為幔,各豎草人千余個,立于船舷兩側,我自由妙用!”
魯肅一臉迷茫:“!哦?有何妙用呀?”
諸葛亮神秘一笑:“天機不可泄露!平時不用功,現在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吧!沒事就多看看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能者智慧的源泉!”
魯肅狂汗:“切!不說就不說唄,拽什么拽!我且借你,看你能翻起什么軒然大波、驚濤駭浪,難道你還想——草船借箭不成!?”
諸葛亮嘎然啞語、心中暗想:難道魯肅也看過《草船借箭》!看過,居然還能表現的這么愣頭愣腦,此人大智如愚、胸藏韜略——魯肅不簡單呀!
話說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后,理應爭分奪秒、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趕工造箭。可他孔明偏偏不然:第一日,賞花品茶;第二日,賦詩作詞。反倒弄得——榻旁周瑜夜不能眠、廢寢忘食、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為何孔明這般胸有成竹、如此之淡定!?《三國演義》又是何等曠世奇書!?——這一團團疑云涌上他的心頭,令他百般躊躇吶。
時至第三日,也就是孔明履遵軍令狀的最后時限。是日也,山澗霧靄茫茫、江面煙雨蒙蒙,視野不及三十米開外。諸葛亮相邀魯肅,引快船三十只,泛舟于茫茫江面——
“孔明啊,你我大禍臨頭之際,你還有閑情逸致帶我游山玩水,鴛鴦戲水,我好感動吶!”
諸葛亮狂汗:“兄臺誤會了!我這是帶你去取箭,讓你見見世面、開開眼界!”
哨兵:“——報——稟軍師,距曹操水寨已不足一箭之遙了!”
諸葛亮品茶、淺道:“好!下錨!將船一字排開,面朝曹軍大營,擂鼓挑戰!”
——諾——下錨——鼓聲——咚咚——
。。。。。。。。。。。。。。。。。。
哨兵:“報!丞相,江面有敵軍來襲!”
曹操坐定軍帳、沉思片刻:“大霧彌漫,吳軍霧中來襲,是想把我船引出水寨,聚而殲之,傳命不可迎敵,只令弓弩手亂箭射之即可!另外,再從步兵營里調集三千弓弩手,到岸邊一起放箭!”
剎那間萬箭齊發、箭飛如雨、密布如麻!
——片刻——
“稟軍師,草幔的箭支已經密如蜂巢,扎不下了!”
諸葛亮眉笑顏開:“將船掉頭,逼向曹軍大寨,用船的另一面受箭!”
——諾——高呼——調轉船頭——
。。。。。。。。。。。。。。。。。。。。。。。。。。。。。。。
片刻鐘后,鏡頭跳轉——東吳江畔——
一片人流攢動、熱鬧非凡的景象,搬運弓箭士兵們人山人海、來往如織、喧聲盈耳、絡繹不絕!
——來——扛上,扛好了——小心一點——來——
“稟軍師,每條船上收得五六千支箭,三十條船,不下于十二三萬支!”
諸葛亮搖扇、笑曰:“好!退下吧!——子敬兄啊,我說吧,你我都不會死的!等下,你把十萬支箭繳納給公瑾,另外二、三萬支箭算是我額外敬送的!”
魯肅嘆服:“孔明真乃神人啊!子敬愛死你了!”
——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