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
李先生,26歲,單身,2008年國內某重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任職于內地某省會城市一家建筑設計研究院。目前月薪約6000元,加上年終獎金和其他節日補貼等收入,李先生每年稅后收入約9萬元。
李先生每月的支出情況:房租支出800元,衣食開支800元,交通通訊支出200元,其他支出(主要是和朋友吃喝娛樂應酬等支出)200—800元。
[家庭財務狀況分析]
目前李先生剛畢業不久,處于人生階段的單身期。理財計劃應是在滿足日常支出的前提下,為自己未來的購房、購車、結婚乃至更長遠的子女教育、退休養老等目標積累資金。
李先生目前每個月的日常開支為2000—2600元,分析開支的構成可以發現,他在和朋友吃喝娛樂方面比較隨意,應力求節省。
從李先生的個人理財傾向中可以看出,將大部分資金從股市撤出比較符合他目前的情況。一方面,大部分散戶由于缺乏經驗,在股市虧損的幾率比較高;另一方面,他這個年齡階段,最重要的干好本職工作,爭取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積極尋求升職或轉換更高收入工作的機會,而僅僅為了十幾萬元投入過多精力,有些得不償失。
李先生從事建筑行業,且需要經常出差,急需補充商業意外險,此外還需要補充相應的疾病、定期壽險等方面的商業保險。
[理財建議]
節流與儲蓄計劃80后的年輕人,在開支方面大多比較隨意,但為了盡快積累財富,建議李先生將每月日常開支控制在2000元左右,即其日常生活開支不超過月收入的33%。李先生申請了信用卡,平時消費可以借助信用卡來監控。
由于之前李先生將大部分資金用于股票和基金投資,銀行存款很少、且額度不固定,這樣是不合理的。建議留足相當于3—6個月生活費用的活期儲蓄作為緊急備用金,然后將每月工資的20%轉為定期存款,進行強制儲蓄,雖然現在定期存款利率低,但從長遠看,可以積累一筆不小的資金。
李先生目前沒有家庭負擔,暫時也沒有其他大額開支計劃,遇到緊急情況家里還可以給他一定的經濟支持,但幾年后需要較多資金,建議李先生將每月工資的40%用于基金定投,既能積少成多,又可享受股市增長帶來的收益。李先生目前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可以進行風險較大的投資,可選擇一只指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至少堅持定投5年。這筆錢以后可用于結婚或者創業的啟動資金。
李先生有較多的年終獎和節日補貼,建議李先生可以用來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大件物品或者作為旅游開支,如有剩余,可以作為備用金或投資于基金。
基金、股票投資計劃李先生持有的基金和股票總市值約為15萬元,需要重新分配股票與基金的比例。
雖然李先生目前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但為了分散投資風險,最好不要將全部資金都投入到股票型基金中。建議李先生組建一個積極進取型的基金投資組合:指數型基金30%,偏股型基金50%,債券型基金20%。
如果李先生還想投資股票,可以選擇一兩只成長性好的公司,在其股價處于較低的價位時買入作長期的價值投資,而不必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炒股。
保險計劃由于工作需要,李先生經常要去各地出差,人身安全存在較大風險。李先生應購買足夠的意外傷害保險。意外險最大的特點就是保費低,保障高,花少許錢就可以保1年。
在人壽保險上,建議李先生為自己購買一份定期人壽保險,以父母作為受益人。在保額相同的情況下,購買定期壽險每年所需繳納的保費約為終身壽險的1/10,這樣李先生節省出的資金可用于投資。只要這份定期壽險的利益加上投資收益的總和,超過了終身壽險保單的收益,這種選擇就是明智的。不過定期壽險是一種權宜之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先生的收益會越來越高,等到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時,還是應選擇終身壽險。
至于疾病險,因為李先生現在年輕身體好,現在購買費用相對較低,可考慮盡早購買重大疾病險。重大疾病保險有消費型和儲蓄型之分,兩者的區別在于期滿后是否返還本金,因為消費型重疾險保費相對比較低廉,對于剛畢業不久,事業處于成長期的李先生來說,在這個階段應該加大消費型重大疾病險的比例,待到35—40歲以后,可考慮增加儲蓄型重疾險的比例。李先生每年的保費支出需控制在收入的10%以內。
教育規劃現在社會競爭激烈,李先生雖然擁有碩士學歷,但在這個階段還需不斷充電,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工作能力,積極尋求升職或轉換更高收入工作的機會。比如李先生可能通過考駕照、讀英語課程,考職業資格證,讀在職MBA等方式,增加自身資本,為以后發展奠定基礎。
上一篇:十輩窮致富
下一篇:白色病房里的彩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