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俱樂部”不只是一處秘密聚會的場所,也并非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團體;它所折射出的更多是歷任美國領導人的傳承,代表了一種“向長者請教”的傳統。
胡佛的提議
那天,就在新總統登上主席臺接受歡呼時,兩位被冷落的前任——哈里·杜魯門與赫伯特·胡佛在后臺相遇了。一番寒暄后,胡佛忽然提議:“我們應該組建一個總統俱樂部。”“很好啊,”杜魯門干脆地回答,“你做主席,我當秘書。”
倆人的設想在當時頗為前衛——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慣例所限,卸任的美國總統不方便直接插手政務,偶爾碰頭,聊的也多是家庭瑣事,要不然就是自己的英雄事跡。在這方面,杜魯門可謂勇于創新,他在任期內充分向胡佛取經,汲取后者在人道主義救援上的豐富經驗,向二戰后的歐洲輸送了大批糧食,讓廢墟中的億萬民眾免于饑饉。難怪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胡佛這位長者相助,杜魯門很難獨自收拾戰后的殘局。
胡佛向杜魯門提及建立“總統俱樂部”,也許只是一時興起,后續影響力卻讓他們始料未及。杜魯門之后,歷任總統開始越來越多地和前輩們溝通,向他們咨詢或告知重大決策。于是,人們看到:在肯尼迪宣布封鎖古巴那天早上,他打電話給艾森豪威爾通報了這一決定;克林頓在任時,經常抽出時間與尼克松研討俄羅斯和中國問題;而在本·拉丹被擊斃的那個夜晚,小布什和克林頓第一時間就從奧巴馬那里收到了這條好消息。
杰克遜廣場716號
華盛頓引人入勝的去處非常多,從白宮到國會大廈,從林肯紀念堂到國會圖書館,花上幾天都轉不完。你可能根本不會對杰克遜廣場716號那幢不起眼的4層白色建筑多瞅上幾眼。如果是這樣,下次路過時請務必留心,因為那里就是“總統俱樂部”的登記地址。
房子入口處鋪陳著雅致的藍色地毯,上刻總統徽章。進得大門,客廳的墻上鑲有從一個半世紀前雜志上剪下的文章、華盛頓歷史地圖以及最近4位總統與現任總統的肖像。
客廳后面是一間帶書桌和壁爐的辦公室,里面裝有多部電話,但看不到電腦,書架上收藏的是自胡佛以來的總統文件合集。第二層有兩間餐廳:其中一間裝飾豪華,擺滿齊本德爾(18世紀英國家具設計師)式椅子,顯然是用做正餐的;另一間相對隨意,便于來賓在此享用早餐。第三層就是總統臥室了,一間刻有總統徽章的雙人床上覆蓋著潔凈的白色棉布床罩。這間臥室視野極好,透過窗子可將拉法葉公園盡收眼底。第四層仍是臥室,各層由電梯連接。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政府買下了這幢建筑。它被用于招待卸任總統,是從尼克松主政期間開始的——前任林登·約翰遜知道太多秘密,這兒環境幽靜,約翰遜休養舒服了或許就不會去外面捅簍子。可惜,約翰遜一次也沒領過情,尼克松也就懶得修繕這棟宅邸。
尼克松的繼承者福特是杰克遜廣場716號迎來的頭一位貴客,不過,彼時它還不算實至名歸:整幢建筑也就幾間臥室、一間客廳,墻壁上貼了些畫,裝修與陳設都很簡樸。這讓住慣五星級酒店的前總統及其家人哪里適應得了?克林頓也曾邀請老布什全家來此消閑,遺憾的是,前第一夫人芭芭拉興味索然,估計多少有住宿條件不佳的因素在其中作祟。
也許是聽夠了母親的埋怨,小布什上任后,自掏腰包對俱樂部駐地進行了全面修繕。屋子從內到外都認真收拾了一番,成了現在這番模樣,看上去總算有豪華別墅的派頭了。
“總統俱樂部”的歷史
其實,“秘密度假場所”不能概括“總統俱樂部”的內涵,在過去的50年里,圍繞這個團體發生了太多故事,它的歷史就是一部美國歷任總統關系的編年史。
1960年前后,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總喜歡在口袋里放一張紙。那上頭沒別的內容,只有一行數字:118574。這個數字是他入主白宮需要贏得的票數。
當年的大選中,肯尼迪艱難地得到了超過這個數字的選票。對陣雙方的得票率十分接近,肯尼迪為49.7%,對手尼克松為49.5%。然而,大選剛結束,就爆出了民主黨涉嫌舞弊的傳聞:在共和黨的傳統地盤伊利諾伊州和得克薩斯州,肯尼迪的得票數居然大大超出兩州民主黨登記選民總數。共和黨大佬覺得機不可失,紛紛勸說尼克松重新計票。
萬一尼克松要求重新計票,肯尼迪很可能難圓總統夢。后者坐立不安,很想和對手會上一面探個虛實。但他轉念一想,覺得如果直接去找尼克松,對方很可能根本不搭理自己。
大選結束后,肯尼迪與尼克松正好都在佛羅里達州休假。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聞訊靈機一動,撥通了前總統胡佛的電話。胡佛與尼克松也是老相識,遂親自向后者建言:“這個世界的麻煩夠多了,有時候維護統一不但最可取,并且至關重要。”言外之意是,尼克松應以大局為重,盡快與肯尼迪會面。尼克松還是有所顧忌,認為肯尼迪此舉只是“一場廉價的政治秀”,胡佛則反駁說,從肯尼迪的角度來看,這樣做顯得有雅量。
尼克松仍不放心,認為應征求現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意見。結果,艾克(艾森豪威爾的昵稱)的意見與胡佛一致:“如果你不去,反倒顯得落魄。”倆人正說著,又一個電話打進來,這次是肯尼迪本人。兩位政壇新星也就順水推舟地會了面。后來的事情盡人皆知:尼克松大度地放棄了重新計票,成全了肯尼迪的總統夢,自己又過了8年才入主白宮。
克林頓從里根那里學到的
美國政治評論家南希·吉布斯和邁克爾·達菲認為,無論怎么看,“總統俱樂部”都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團體,更多的是代表一種“向長者請教”的傳統。
的確,從杜魯門開始,幾乎每位卸任總統都會向他們的繼任者傳授幾招錦囊妙計:艾森豪威爾教肯尼迪怎樣乘直升機快速逃生;約翰遜教尼克松把秘密資料藏在哪兒最保險;福特教卡特怎樣接見民眾;尼克松則告訴里根,哪些內閣成員該走,哪些該留……這些妙計多是前總統們多年來從政經驗的結晶,一般都很復雜,非常人所能把握。惟一的例外是,有一位總統曾得到過非常簡潔、卻令他終生受用的建議:如何揮手致意最酷。
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克林頓。他上任時,尚有5位前輩在世——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及老布什。這是自1861年林肯就任以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總統俱樂部”,如果他們都住進杰克遜廣場716號,恐怕得有人睡地板。
1992年11月,克林頓贏得大選后不久,率車隊浩浩蕩蕩地來到里根位于洛杉磯的住所。這本來是一次禮節性拜訪,克林頓起初并未想從里根那里學到什么。孰料在談話后半段,這位鷹派老將拋出了一個讓客人始料未及的話題。
里根注意到,克林頓在競選時“軍姿化”的揮手姿勢看上去不錯,但有些欠火候。在他看來,如果克林頓一定要用那種致意方式的話,就要表現得更堅決、更有威勢。作為帶領美國贏得冷戰的人,里根比任何政治家都相信,總統要使自己能夠取信于人,首先得讓大家覺得他確實有威信。而在公眾前現身時,每次得體的揮手都能有效增強這種威信。
那么,怎樣揮手最合適呢?“手起時要慢,就像手上覆有蜂蜜一樣;落下時要快而堅決,好像粘了某個討厭的東西要急于擺脫……”說到盡興處,倆人都站起身來,里根不厭其煩地幫克林頓練習。
這次談話持續了70分鐘,臨別時,里根送給克林頓一罐軟糖。糖很快就吃光了,那只罐子卻和克林頓充滿魅力的揮手一起,在白宮度過了他的兩屆任期。
上一篇:蔡拾貳:家電業的牛根生
下一篇:我不是個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