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去難民營
作者:姚晨
不久前,我跟家人念叨,等小土豆(我的兒子)長大了,我要帶著他去探訪難民營。我母親當時正抱著只有幾個月的外孫,連說我瘋了。
帶兒子去探訪難民營的想法,于我,不算是心血來潮。我覺得,探訪難民營可以讓孩子明白,個體不能脫離群體獨立存在,需要照顧群體中的弱者,他作為一個小男子漢,應該培養這份責任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難民營探訪,是在埃塞俄比亞的那次。我是中國區代言人,按慣例只在亞洲參與活動,但那年埃塞俄比亞戰亂特別嚴重,難民署就跨區發來邀請。我一口答應,絲毫沒擔心過安全問題,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那里戰亂的嚴重性。
等下了飛機,當地人給我們指著不遠處介紹,那里一周前剛發生了槍戰,那里又出了爆炸,我不由感慨自己的“大膽”。
難民署的辦公區在沙漠邊緣,難民營則在沙漠深處四散分布著。從難民署的辦公地過去,光開車就要半天,因此一天只能去一個難民營探訪。
那里臨近赤道,陽光毒烈,從車里望出去,一望無際的紅土,到了難民營后,那場景根本不能用“艱苦”兩個字形容,我只能說,在那里,能活下來很不容易。
難民署給難民發有帳篷,這是條件好的,一家七八口擠在里面;但難民是不斷增加的,后來的很多都領不到帳篷,只能用塑料布搭個小窩棚。
那是怎樣的窩棚啊!當地沒有樹木,難民只能步行非常遠,去找些荊棘當支撐物,所以棚子非常矮,稍不注意就被荊棘刺到。窩棚里悶熱無比,我在里面待了一會,感覺快被烤死。
每天有兩頓飯,是用豆子打成的糊糊,根本難以吃飽。
但這不是最可怕的,難民告訴我,他們最怕下雨,那里一旦下雨,地上就會黑壓壓一片,土里的蟲子都涌到地面上。而他們很多人“住所”地面上什么都不鋪,根本無處可躲。每次下完雨就會死一批人。
在這群非洲難民中,我是個陌生的東方面孔,孩子們會圍著我好奇地看,但大人們大都無動于衷。他們不關心我是誰,來自哪里,他們只關心是否有糧食、有毯子,或者奢侈地,有一盞燈。
在亞洲的難民營,借助翻譯,我和難民們聊得很開心,相互交換自己的故事,雖然生活在不同世界里,但卻覺得彼此挨得很近。
但在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營,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們的麻木。無論你說什么,做什么表情,他們都無動于衷。蒼蠅到處都是,落得人一臉一身,但他們就默默坐著,不去驅趕,仿佛行尸走肉一般。
母親帶著孩子逃亡,他們告訴我,在那樣的環境中,生五六個孩子才能存活一兩個。
但即使如此壓抑的地方,仍有讓人感動的細節。雖然難民署不讓我們帶零食,但我總想給難民營可憐的孩子一些糖果。有個小孩子拿到棒棒糖立刻跑出去了。我以為他躲起來去吃了,我們的攝影后來告訴我,那個孩子是去把糖果分給家人和他的朋友。
他們一無所有,可他們卻在分享。
到2013年,我擔任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代言人已經三年了。我看到整個社會對于難民問題的態度,都在逐步改變。剛開始那一年,我發的關于難民的微博下的評論,大都是諷刺和謾罵。“作秀吧?!薄芭艿酵鈬o自己貼金?!薄爸袊母F人不關心,去關心外國的難民?!钡F在,我微博上發的難民信息下經常會被點上數千個“贊”;聯合國難民署一位官員曾跟我說,有中國公民專門打電話到難民署表達捐款意愿,這在此前幾乎是不曾見的。
還是在埃塞俄比亞那次,在當地做建筑等工程的中國工程隊,聽說我們過去,非常高興,非要請我們吃飯。那些老板跟我說,我們探訪難民營的行為,令他們覺得非常驕傲。他們覺得中國發展了,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影響力應該是多方面的,應該對弱者多一些人文關懷,這樣才能體現國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