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為“嚴苛”生活添色彩
董卿1973年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并經歷過艱苦的知青生涯,他們堅信“梅花香自苦寒來”,所以從小就對女兒要求嚴格。董卿剛讀小學,在報社工作的爸爸便開始把洗碗、拖地等家務交給她做。有時候董卿和爸爸對著干,故意把水灑得到處都是,媽媽想幫她收拾一下,都被爸爸制止了。
最讓幼年的董卿生氣的是,父親甚至不許她多照鏡子:“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有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略識文字后,父親就開始讓董卿每天抄成語、抄古詩,還要求大聲朗讀并背誦下來。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除了文學素養,身體鍛煉也讓董卿抱怨不已。有時天沒亮,爸爸就把還在夢鄉的她從床上提了起來,陪著她外出跑步1000米以上……
?父親的“魔鬼教育”,一度讓董卿的童年滋生自卑:“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一上桌,他就開始嘮叨,我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作為家中獨生女的董卿,幾乎從沒嘗過被視為“掌上明珠”的滋味,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爸爸親生的?
但縱是在這種被嚴格約束的生活中,小董卿也不乏歡樂時光,比如親自下廚做飯,就能帶給她很大的成就感。董爸爸喜歡下廚給妻女鼓搗美食,并且堅持要把女兒領入“廚門”——從兩三歲起,董卿就開始給煮夫爸爸打下手了。嘩啦啦的水流聲,篤篤篤的切菜聲,滋啦啦的下鍋聲,菜香,飯香,面包香……是董卿最溫馨的童年記憶,因為只有在帶她一起做飯的時候,爸爸才會展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并會破天荒地夸贊女兒“米蒸得真香”“雞蛋打得比你媽強”!她在爸爸面前一向緊繃的神經,也終于能放輕松了。
董卿上小學后,爸爸專門為她配置了圍裙和一些小號餐具(比如木質勺子、夾子、小而鈍的刀)。這些“小人版”的廚具,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屬于廚房的,廚房不僅僅是大人的世界。而且,這些廚具也更安全些。
于是,董卿6歲就跟著老爸學會了蒸米飯,能站在板凳上炒西紅柿雞蛋之類的家常菜,乃至做各種烘焙糕點和披薩。第一次將自己親手做的愛心曲奇帶到學校,董卿激動不已:“和面、揉面、調餡、定型、烘烤,這些全是我一個人完成的!”老師和同學們吃著酥香可口的曲奇,直沖小董卿豎大拇指。
因為美食,本來有些內向和自卑的董卿,開始在生活中重抬自信和歡樂。
“冤家父女”把酒泯恩仇
直到上大學,董卿和她口中那個“強權虎爸”的關系才有所改變。1991年9月,爸爸陪女兒到浙江藝術學院報到,隨后又到宿舍為董卿收拾床鋪。忙碌了大半天,料理妥當后,他從背包里取出一個陶瓷罐說:“這是我腌制的雞丁,吃米飯、面條、米線時,都可以放一些,味道可好了!”董卿接過陶罐,并未多想,心中早已被暗喜所占據:總算要離開父母的管束了,從此我就獲得了自由!
上一篇:看清愛的模樣
下一篇:趙又廷:我從來沒有過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