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是中國第一個在30歲以前就票房過億的導演。寧浩身邊的人說他挺軸的,做事情敢“闖”、不惜力。而他自己則稱,有時候甚至需要賭上性命去干一件事情。
像他在內蒙古拍攝《綠草地》時,天時、地利、人和基本樣樣不沾邊,面對車禍、投資商撤資、演職員大批離開劇組等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時,他依然沒有退縮。
本來在內地也能選個地方拍,可寧浩偏偏要到內蒙古大草原選景,電影還沒開始拍攝,先給他一個下馬威,駐地帳篷就著火了,有人說這是個不好的兆頭,果然噩夢從此開始。
景搭好,演員也選好了,可資金忽然沒了,原定的投資方出了問題。寧浩當時有個特別樸實的想法,無論多難,先把戲拍起來再說。于是寧浩和制片人緊急召開會議,研究對策。然后寧浩設法一邊穩住劇組,一邊與制片人開始制定縮減開支計劃:原計劃膠片拍攝預算140萬元,換成高清晰度錄像大約只要50萬。接著寧浩給妻子打電話:“家里還有多少錢?”“只有10萬多一點。”“全拿出來。”妻子與他最苦的時候曾經一個饅頭兩人分,于是二話沒說,把家底全掏給了寧浩。加上制片人的10萬元,就這樣“開伙”了。
啟動資金有了,可是由于他們這個“窮酸”的劇組只弄來4輛破車,這在城里開還湊合,但在內蒙古那道路很差的情況下,可經不起折騰。于是破車每天出故障,他們剛開會說車禍怎么處理時,旁邊跑過來一人說,哎,你們又一個車翻了。拍攝第三天,運送演員的面包車翻進深溝里,一孩子胯骨骨折,頭上縫了6針;一女演員鎖骨骨折……攝影師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車切諾基開來,擔當交通主力。
打擊是一個接著一個,由于當時寧浩很年輕,又沒有知名度,誰也不相信跟他干有什么奔頭與好處,再加上當地條件實在太惡劣,生活非常艱苦,一個破破爛爛的矮房子上寫著“帝豪大酒店”,一個小賣部門口掛上了“衛星電話”的招牌。高溫、大風、沙塵暴時不時地襲來。風很大,演員的帽子亂飛,劇組光四處追帽子就好幾次。戈壁灘上的沙土非常軟,踩上去就像踩進雪地里,在上面行走一天體力消耗極大。艱苦而多舛的拍攝,令一批又一批人員離開。劇組建組時有60多人,經歷一場事故就逃走一撥人,到最后殺青時只剩下11個人——司機提升成了制片主任,道具師做了美術,小演員的老師當了副導演。寧浩除了做導演,也經常扛機器當攝影師。殺青后,所有人都默默地收拾東西,一言不發。扛到最后的人眼巴巴地對寧浩說:“導演咱回北京再吃殺青飯吧,一分鐘都不想在這兒待了。”
拍攝《綠草地》時,寧浩在內蒙古草原待了5個月,可以說每天都是煉獄。他們的車不好,有一次他困在了沙漠中,手機沒信號、車也壞掉,身邊沒有水也沒有糧食,本來以為“回不去了”,無計可施之下只好靠“數星星”來辨別方向,學美國電影里的拿一把刀子接通電源發動車子,結果劫后余生。
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寧浩自己貼錢還是把電影拍完了。結果反響還不錯,該影片入選柏林等大型電影節展映,并獲得上海電影節亞洲區最受歡迎獎,還在莫斯科兒童和青少年電影節上獲得大獎——“金天鵝”獎。
對寧浩來說,他走到今天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他就是一路闖關打妖精,一路闖到現在的。獨立導演王笠人曾說:“藝術需要一些瘋狂。”其實,人生又何嘗不需要一些瘋狂呢!為此就得像寧浩那樣有時需要賭上命來瘋狂一把。
上一篇:我終于懂得了婚姻
下一篇:黃海波:這個男人說話有點“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