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什么?國學實際上就是中國學的簡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對中國固有傳統學術文化的稱呼。國學也叫國故,以前北大曾經出版過《國故月刊》。
胡適提出過“整理國故”的口號,他說:“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簡稱為國學?!迸_灣地區有些學者把它稱為“華學”,出版有《華學月刊》,召開過“國際華學會議”。外國人對國學的稱呼稍有不同。歐美,前蘇聯與東歐國家稱之為“漢學”。日本、韓國稱之為中國學,還有“中國學會”的組織機構。但我認為中國學應該是正名,漢學、華學都是別稱,正如中國話,也稱為漢語、華語一樣。大體上說,中國人稱之為國學,外國人多稱之為漢學,實際上是同一所指。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及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從遠古的刀耕火種、茹毛飲血到今天的宇宙飛船、太空探索;從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的傳說到今天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麗的詩經年代,到網絡文學、手機短信、BBS大行其道,這其間產生了多少令后人無限景仰的作家或是文學家呢?他們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里有的身世顯赫、權傾朝野,有的貧賤卑微、不聞于世,但作品卻大都傳承下來,彪炳青史。中餐、漢字、京劇、中醫等等所以風行世界的精髓之所在,乃是國學。大多數國人乃至西方社會都認為最偉大的一個中國人就是孔夫子。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總結,浸透著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中華民族因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續,而驕傲,而偉大!長期以來,倡導國學的人認為關于國學不能復興的分析和推斷屬于實用主義,并認為國學之所以在近代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為實用主義支配了人們的頭腦,而倡導國學就是要讓人們擺脫實用主義的困擾。
的確,正是由于實用主義盛行,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的東西被遺棄了。但是,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問題的另一面是,近代以來,傳統文化之所以被現代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傳統文化得以存在和綿延的農業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而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文明正在主導人們的生活。隨著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我們有理由相信傳統文化中那些代表人類共同美德和追求的東西仍將會得到保存和發揚。要實現國學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首先要從高等學校做起。中國人民大學開辦了國學院,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國學院的課程應該包括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的精華。
此外,學生的古漢語和外語要能夠過關。古漢語過關,不僅能夠閱讀,最好能夠用文言寫作,以保證研究質量。外語過關,才能超越世界水平。
下一篇:高中母親節活動方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