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心禪語】 愛別人就等于是愛自己,施恩于別人就等于把恩惠留給了自己。古代 哲人曾經(jīng)說:“喜愛人們的人,人們也常常喜愛他。恭敬人們的人,人們 也始終恭敬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2句】:恒順:水隨順不同的器皿顯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修正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時以善的方法來引導(dǎo),遇到惡人時以惡人接受的方式來度化。
【第3句】:看淡曾經(jīng)的傷痛,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上天賜予的點點滴滴;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永遠(yuǎn)有一片陽光照耀的晴空;善待自己,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許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天堂……
【第4句】:一個人的心胸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夠贏得多少人心。心胸寬廣,才能成就事業(yè),才會有平和愉悅的人生!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第5句】:【禪語感悟】以貌取人,輕慢他人,驕縱自我,這是人性中深 藏難除的劣性,一旦產(chǎn)生這樣的心境,那就會產(chǎn)生傷人不利己的心態(tài)。
【第6句】:彼世間良醫(y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yīng)正等覺,為大醫(yī)王,于生根本對治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五,第389經(jīng)
【第7句】:為人妻者,對外應(yīng)鼓勵丈夫于飽暖之余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nèi)應(yīng)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并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為人妻者的責(zé)任。
【第8句】:一位哲人說過:“能統(tǒng)領(lǐng)百萬大軍的人,沒有什么偉大;一個人能超越 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我們一定要用智慧,隨時去觀照自己的心 念,是不是對色身起執(zhí)著?是不是固執(zhí)己見?如此慢慢擺脫對自己身心錯誤 的妄執(zhí)和貪戀,能夠超越自我的身心,你就漸漸走上覺悟。
【第9句】:弗隨嗜欲,不犯諸惡。《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于細(xì)微罪,生大怖畏。《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四,第635經(jīng)
【第10句】:有長遠(yuǎn)打算的人,才會實實在在做好眼前的事;沒有規(guī)劃的人容易隨波逐流,一無所得。前途是一次有計劃的旅行,執(zhí)著而有遠(yuǎn)見,自信而把握關(guān)鍵,便能擁有一張生命之旅永遠(yuǎn)的票。
【第11句】: 佛說:“肚量如同藏金庫,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萬象天寬大,地藏 萬物地?zé)o疆。”
【第12句】: 利和害總是一體兩面,譬如核能。該愛它多一些,還是該恨 它多一些?這個問題真讓人類左右為難。
【第13句】:生命的次第從有形到無形,物質(zhì)永遠(yuǎn)是第一性,凡人要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身體,形體都不規(guī)范、不圓滿又何談神韻。生命的運氣好壞皆由有形之身——心、肝、脾、肺、腎來決定,如肝氣旺之人必然有謀略和膽識,自然也就具備當(dāng)官的素質(zhì),反之膽都拿掉了,魄力從何而來,官又如何求之。
【第14句】: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云深處坐禪僧。——《永明延壽禪師》
【第15句】:許多人在陷入熱戀之時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能付出,一旦愛情歸于平淡,找不回當(dāng)初的熱情,就又開始四處輾轉(zhuǎn),尋找真愛,在數(shù)度碰壁之后便開始抱怨,消極地認(rèn)為世間并不存在真愛。
【第16句】:學(xué)佛之前,生命像一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盡可由他。學(xué)佛之后,生命像在紙上學(xué)寫字,要端正規(guī)格才能給人看。——證嚴(yán)法師
【第17句】: 佛說,放下得輕松之福報。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煩惱,是因 為放不下很多東西。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放下不該有的惡念和貪欲,放 下讓自己感到沉重的東西,放下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第18句】:愿我們的慈悲心永恒地散布到每一角落,使眾生如沐浴在溫和明亮的月光下,得到真正的清涼快樂!
【第19句】: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然而,溫暖的家庭并不在于財產(chǎn)的富裕,家族的高貴與社會的地位,而在于奉獻(xiàn)愛心,相互包容與彼此關(guān)懷。什么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欲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么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第20句】: 有些人持之以恒地奮斗了多年,卻在臨門一腳的時候懈怠, 讓點滴聚合起來的力量瞬間散去;有些人碌碌無為地懶散了半生,去口 在暮色漸起的時候豁然驚醒,收攏零碎的晚霞聚合成炫目的燦爛。奮 斗者不懈怠,懶散者能驚醒,這世上便鮮有不堪而無用的人生。
【第21句】: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 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第22句】:【治愈系基地】禪語意在說明人的心態(tài)愈樸素自然,愈能修得正果,即所謂的大徹大悟。一味地急功近利。那么,在這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精神的指引下,你的素質(zhì)將得到最好的修煉。當(dāng)機(jī)遇來臨的時候,你一定會穩(wěn)操勝券。
【第23句】: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緣起一耳。(唐)法藏《華嚴(yán)一乘教義分齊章》
【第24句】: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xiàn)中。我身影現(xiàn)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日本)空海《念持真言理觀啟白文》
【第25句】:諸法雖生,不住自性,是故無性。如嬰兒定住自性者,終不作匍匐乃至老年。(古印庋)龍樹《中論·破行品》
【第26句】:當(dāng)一個人的言談和舉止懷著良善動機(jī)時,快樂便像影子般地跟隨他。——《佛陀的格言》
【第27句】:發(fā)短信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如果發(fā)出的短信是吉祥喜悅的,產(chǎn)生了好的陽性氣場,讓朋友們開懷,那當(dāng)然就“發(fā)了”,反之,如果發(fā)的短信是破場的,讓很多人不悅,心生反感,那就不是“發(fā)了”,而是“敗了”。發(fā)郵件打電話也都是一樣,要多說“陽話”,不說“陰話”,這樣,我們的運勢就自然也會陽光燦爛。
【第28句】: 證嚴(yán)法師說:“天堂和地獄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獄,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應(yīng)明說:“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 門,無如寸心挹損。”做人一旦嚴(yán)重偏離道義標(biāo)準(zhǔn),就會遭到現(xiàn)實的懲罰。
【第29句】:佛說:有所執(zhí)著,故而要行禪定。凡有我見便化解它,即是禪定。“禪定”是一種奇妙的靈覺狀態(tài),一旦得了“禪樂”,才知世間之樂,不過是糟粕,不及“禪樂”之萬一。
【第30句】: 金庸《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替徒孫張無忌療傷時念到的《九陽真 經(jīng)》上有這樣幾句經(jīng)文:“他強(qiáng)由他強(qiáng),清風(fēng)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 照大江。”正所謂“任你風(fēng)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做人就要擁有一顆平 常心。
【第31句】:心無雜念'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要擁有一顆平常心需要修行,需要磨煉。一旦我們擁有了平常心,就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展現(xiàn)出完美的自己。
【第32句】:移民是消極、逃避的行為,如果把移民的心思,轉(zhuǎn)而運用于積極改善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人人發(fā)揮菩薩精神,將國家當(dāng)作一個大家庭,以對待自己的家一樣來關(guān)心、整理和照顧;如此,何愁國家、社會生活品質(zhì)不能提升?
【第33句】:人是否聰明,也不以讀書多少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讀的書再多,全部裝進(jìn)肚子里,食古不化,不能形成自己的東西,書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理解精華、活學(xué)活用才是讀書的真諦。無,就是沒有,沒有則無法戰(zhàn)勝,無法戰(zhàn)勝則立于常勝之境地。如此看來,世上最厲害的武器就是“無”了!
【第34句】:愿作心師,不師于心。《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八,獅子吼菩薩品身雖不由己,但心卻可以由己。(日本)日蓮《撰時抄》
【第35句】:什么是布施?受人誤解你泰然處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罵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寬容;被人欺騙,你風(fēng)輕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誠;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第36句】: 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夠贏得多少人。自古有成天下之 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天下之功。宏大的器量,寬闊的胸襟,對 一個人的事業(yè)成敗至關(guān)重要。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人、學(xué)佛人,在現(xiàn)實 生活中要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做一個仁慈寬恕的人。
【第37句】:佛言:學(xué)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yīng)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jīng)亦爾。《四十二章經(jīng)》
【第38句】:若有人問:佛教的真理如此的殊勝、有價值,且珍貴,那為何多數(shù)人卻追逐感官享受和眼前利益,而不追求真理呢?由于我們欲望之故,抵擋不住世間的誘惑;由于無明之故,體認(rèn)不到佛法的真理。所以只追逐世間的快樂,而不追求真理。我們的思想迷惑顛倒,行為舍本逐末啊!這與買櫝還珠的故事沒有什么兩樣。
【第39句】:一切功德由時間所累積,一切功德由我們身體行動所成就;所以,我們要好好愛惜人身。
【第40句】:愛欲品愛、不愛者,因欲緣欲,從欲而生,由欲故有;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欲者,因念緣念,從念而生,由念故有;若無念者,則無有欲。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因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中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三,《釋問經(jīng)》
【第41句】: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九
【第42句】:生命的實現(xiàn)與生活的開展,需要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因此,“放下”和“空”是每個人所必需的生活藝術(shù)和智慧。——鄭石巖
【第43句】:即使世間的科技再高明,創(chuàng)造力再驚人,物質(zhì)世界改變再大,到面臨死亡時,仍然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也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喬布斯先生的離世,就是對大家的一個提醒,也是一個呼喚,使我們從輪回的沉迷中覺醒。
【第44句】: 無德禪師說:“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如佛一樣的慈悲胸 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 人。”安詳是創(chuàng)造成功的人際環(huán)境的力量,又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第45句】: 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切地存在于你的心中,它比你熱愛的 朝霞燦爛,比你喜歡的晨歌嘹亮。它將你從黑夜喚醒,它帶你穿過黎 明的山峰,它伴你涉過如水的夢境。你的靈魂和它一起飛越,你的思 想因它奔向無垠,你肉身所觸的世界也l因它充滿激情和歡悅。它的名 字叫希望,它的愛不分彼此沒有分別。
【第46句】:人生在世總是“一半一半”,即在樂、成、得、生中有苦、敗、失、死。只有包容不完美,才能感受到真正完整的幸福。一、有苦有樂的生活才更為充實。二、有成有敗的生命才更加合理。三、有得有失的生活才是公平。四、有生有死的生命才是自然。
【第47句】: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yuǎn)與我們?yōu)榘椤T儆H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終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么東西舍不得呢?
【第48句】: 人往往被他所屬的群體綁架,被自己所屬的派系綁架,因 此,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不真實的,一切都像電腦程序一樣被現(xiàn)實設(shè) 置,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程序規(guī)范運行。萬一不兼容,他或者被停用, 或者被置換,或者被當(dāng)做病毒清除。他只能為所屬的群體和派系而存 在,沒有誰在乎他作為人的基本屬性。
【第49句】: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nèi)ヒ灰淮蚶恚c其把時間浪費在對容顏易逝的長吁短嘆上,不如細(xì)致地經(jīng)營生命中每一塊園地,在生命的終點翹首回望,你會看到一路繁花似錦。
【第50句】: 平淡之人遠(yuǎn)離欲望,放平心態(tài),“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 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捕捉生活的真趣,享受 生活的真樂。
【第51句】: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就叫做“顛倒眾生”。
【第52句】:【天天禪語】因陀婆彌王作殊勝施主。佛陀于當(dāng)日示現(xiàn)神變,在寶池四方,每方出現(xiàn)八條渠道,水從外繞流,注入池中。水流發(fā)出清妙的聲音,發(fā)出五根、五力、三十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清凈解脫、六種神通、六般若波羅密多,大慈大悲等各種法音。一切人等聞此法音,都能知曉并領(lǐng)會于心,由此發(fā)心求取佛果。
【第53句】:一個苦者對禪師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禪師說: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放不下的。苦者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禪師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松開了手。禪師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第54句】:所謂佛境界者,極而言之。迷則佛境界俱是眾生境界,悟則眾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廣錄》
【第55句】:每一個人都應(yīng)當(dāng)為自己的行為負(fù)責(zé)任。個人的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行為是善是惡。
【第56句】: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大乘密嚴(yán)經(jīng)》卷上,妙身生品
【第57句】: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一不慎,卻會重重地壓到別人的心。反求諸己,我們也要自我訓(xùn)練,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
【第58句】: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須先對朋友真心,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朋友也開始對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不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愈來愈快樂。
【第59句】: 對待人際關(guān)系時,要化解煩惱,要使自己不被煩惱所困擾,首先一條 就是要求自己,要優(yōu)化自身。還要學(xué)會諒解他人。我們總是在千方百計地找對方的不是,總 覺得對方跟我過不去,總覺得任何人都在與我為敵,有很多事情本來是無 意的,但是就有那種小心眼的人總要對號入座,自找煩惱。
【第60句】: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 之而別。 惠不在大,在乎當(dāng)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第61句】: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四,雜品
【第62句】:若遠(yuǎn)至他國,行伴名為親;于自居家中,慈母最為親;于生財利所,眷屬乃為友;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親。《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八
【第63句】:面對死亡,要有如落葉歸根的自然;面對死亡,要有如空山圓月的明凈。纏繞心靈的那條生死線,只有自己才能解得開。
【第64句】: 真正斷惡之人,同時也不會輕視小善之德。而諸佛菩薩在因上修行, 也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無所謂事情的大小, 都能對事以真,竭盡心力廣修菩薩行,最后人佛道。
【第65句】:佛教的出發(fā)點就在于慈悲,慈悲是最好的武器。故事中的盲人是慈悲的,他告訴我們:對別人慈悲,事實上就是對自己慈悲。
【第66句】:在人生中,有一點點苦,有一點點甜,有一點點好,也有一點點壞,有一點點希望,也有一點點無奈,生活會更生動更美滿更韻味悠長。
【第67句】:若能觀心真實性,一切法中亦不見,若能無心遠(yuǎn)離心,即是真禪波羅蜜。《大集經(jīng)》卷十
【第68句】: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到,所往如響應(yīng)。欲、色、無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法句經(jīng)》卷下,生死品
【第69句】:看到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dá),并沒有令我感到驚奇,但發(fā)現(xiàn)人們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令我深深感懷。
【第70句】: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jīng),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達(dá)摩大師血脈論》
【第71句】:于諸法中補特伽羅無我性者,謂非即有法是真實有補特伽羅,亦非離有法別有真實補特伽羅。于諸法中法無我性者,謂于一切言說事中,一切言說自性諸法,都無所有。(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
【第72句】:選擇與放棄決定著你的生命。人生的不幸不在于身陷困惑,而在于不知 道已身陷困惑。
【第73句】:人要培養(yǎng)堅強(qiáng)獨立的性格,不要有依賴性;負(fù)擔(dān)雖重,只要有心,沒有挑不起的擔(dān)子。
【第74句】:古人還有“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等不少警句,這無疑都是提醒人們得理要讓人,要懂得退讓、忍讓的道理。
【第75句】:人生的兩端,是生與死,中間幾十年或平靜如水,或刀光劍影,漫長的博弈中,終有得有失,有苦有樂。
【第76句】:問:“道體本無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答:“如鏡有垢,欲使顯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李炳南居士
【第77句】:聰明人看重自己得失之處,智慧人時刻謹(jǐn)守得失之心。粗衣淡飯,皆生歡心,利人利物,平心養(yǎng)心。
【第78句】:一個人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是爽朗,不是矜持,是善意,不是懷疑,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不可以是拒絕,用一種向上的信念去啟迪生活中的希望,讓一個人的心地復(fù)蘇、生機(jī),這才是禪的意義。
【第79句】:不依靠任何人而獨立生存的人是沒有的,包括佛在內(nèi),因為沒有了眾生就沒有了佛。
【第80句】:自信是一種風(fēng)采,信任是一種美德,它展現(xiàn)著自我的魅力,也溫暖著他人的心靈。我們接過他人遞過來的鮮花,要相信花朵是芬芳的;我們品嘗親人精心準(zhǔn)備的晚飯之前,要相信飯菜是美味的;我們打開久閉的窗戶,要相信撲面而來的空氣是清新的。
【第81句】:世間學(xué)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xué)問,義理淺,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xiàn)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三
【第82句】:【天天禪語】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并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對生命的愛心。對生命生起愛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如果具備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長期吃素,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大寶法王說:“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實就是無畏布施。
【第83句】:因為不信佛,佛祖不會氣惱怨怪我們,降罪傷害我們,所以信佛固然對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會產(chǎn)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順因果而行,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因為“因果”
【第84句】: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dāng)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guān)重要。
【第85句】:當(dāng)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終不可制卻,亦復(fù)不可以咒術(shù)、戰(zhàn)斗、藥草所能抑挫:所謂生老病死。亦如大石山從四方來,各各相就,摧壞樹木,皆悉磨滅。《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86句】: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只要生命還握在手心,人生就沒有絕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87句】:我們盡量不要有脾氣,盡量要學(xué)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圓滿,人人見你都敬佩你,見你和藹可親;不是滿身炸彈,滿身機(jī)關(guān)槍,人見人怕。——宣化上人
【第88句】: 就這樣一簇秋光里的野花,是不是已足以讓你心動?會不會 給你穿越的沖動?很多年前,老屋附近的水塘邊少年眼里的夢,是不 是已經(jīng)和歲月一起永恒?
【第89句】:順應(yīng)習(xí)氣,承受命運的人一輩子只能庸庸碌碌,成為凡夫俗子。而改變習(xí)氣,勇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努力克服它的人,最后往往都能成為人中龍鳳。當(dāng)我們了解這其中的因緣之后,我們就會明白所謂前生今世,并不是天方夜譚的事情,它是有因果聯(lián)系的,而命運的吉兇和未來的禍福,也可以從我們自身找到答案。
【第90句】:現(xiàn)在的食品安全是個大問題。書作為精神食品,其安全性也有大問題。書市上有不少好書,從裝幀到內(nèi)容都不錯;但也有的書如同垃圾食品一樣,靠添加劑、味精、色素來刺激、滿足人的胃口,其實并沒有營養(yǎng),甚至?xí)覀兊哪c胃,這些書會毒害讀者的精神。
【第91句】: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第92句】:如來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亦復(fù)如是。(陳)慧思《大乘止觀》卷一
【第93句】:戒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應(yīng)該做的就不去做,這叫止惡;另一方面是應(yīng)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叫修善。
【第94句】:很多人都想成就,卻往往不能如愿以償。至今仍然沒有獲得成就,并不是意味著我們?nèi)狈Τ删偷哪芰Γ亲源笈c私心阻礙了內(nèi)在潛能的展現(xiàn)。自大會阻礙獲得解脫,私心會阻礙證得佛果。
【第95句】:要慈眼視眾生,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濟(jì)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為凈土。
【第96句】: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dāng)有時?(古印度)龍樹《中論·觀時品》
【第97句】:我曾在佛前與你緣定三生,卻可惜路途遙遠(yuǎn)與你有緣無分;現(xiàn)只在堂前為汝永世禪燈,不奢求轟轟烈烈,只愿能平淡安存。
【第98句】: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如是一切賢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四十華嚴(yán)”卷十二
【第99句】: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我們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 就產(chǎn)生了匱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財富,就 產(chǎn)生財物不足的窮困;追求權(quán)勢,便引起對權(quán)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著 便是不易,我們要學(xué)會進(jìn)取,更要懂得舍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