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喜:活著干,死了算,沒什么可怕的
年感動石化人物李安喜事跡: 無私無畏 敢抓善管 李安喜總說:“企業是干出來的。
”他沒有休息日,邊吃盒飯邊開會是家常便飯;凌晨,他常出現在工廠操作室里,看望和慰問倒班工人。
年至年,他把原本落后的茂名石化變成國內首家年創利超過60億元的先進企業。
年,李安喜重回齊魯石化任總經理。
他無私無畏、敢抓善管,上任5個月后,齊魯石化盈利能力大幅攀升,效益躋身煉化板塊第一陣營。
年二季度,在煉化板塊遭遇“嚴冬”的形勢下,齊魯石化實現挖潛增效10億多元。
在解決體利益訴求上,他帶頭接訪,不推不拖,不回避矛盾。
兩年來,在集團和地方的支持下,解決了涉及10多個體的歷史遺留問題。
詳細事跡: “你無私無畏,敢抓善管,振奮南粵齊魯;你有情有義,嚴中有愛,情灑職工心田。
增了效益,白了頭發,志在企業發展;負重前行,嘔心瀝血,只為職工幸福。
你是不知疲憊的耕牛,胸中裝著責任,心中燃著信念。
”這是3月29日,在中國石化集團總部的“石化盈科杯”第一屆“感動石化”人物評選頒獎儀式上,“感動石化”組委會給予李安喜同志的頒獎詞。
“感動石化”推選委員陳小川說“他是把國家的企業當作自己的事業,在嘔心瀝血,企業的力量是可以被看作國家力量的。
” “感動石化”推選委員、《中國石化報》社總編輯陳維松說“不只一次臨危受命,不只一次讓奇跡走進現實,抓管理,敢字當頭,精細為魂;待員工,愛之深切,冷暖知心;對自己,只求付出,甘為黃牛,這就是國企的紅色職業經理人。
” 主持人這樣介紹李總“有人說他是能人,也有人說他是狂人,他對待事業近似狂熱,視工作為最大快樂,但更多的人稱他為好人。
因為他一心一意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
離任時,幾千名職工冒雨相送。
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傳奇人物呢?” 年4月8日,原本應該躺在病床上的李總回到齊魯石化,當職工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迎接他時,他的體內還帶著多個金屬架子。
“我的最高追求就是:企業發展,職工幸福。
我認為,活著干,死了算,沒什么可怕的。
”李總的話語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催人淚下。
面對困難重重的局面,李總一頭扎進煉油廠蹲守。
他在一線倒班工人最難熬的時間——凌晨看望當班職工。
在上任后召開的第一個月度工作會議上,李總一針見血地指出,齊魯石化存在的核心問題是管理松散。
面對問題,李總不留一點情面。
通過從嚴管理和精細化管理,齊魯石化很快扭轉了被動局面。
年,在集團30多家煉化企業中,齊魯石化前進了17名,進步最快。
在“共建和諧、共享和諧”文明小廣場活動中,正在表演大秧的一位老大姐走上前來,用最質樸的擁抱,表達了職工眾心中對李總的無限感激之情。
企業干上去了,職工和家屬穩定了,但李總卻累垮了。
由于超負荷運轉,李總的身體嚴重,每天都要靠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就在年4月8日,李總回到齊魯當天,他在24小時內連續主持召開了3個會。
由于還處于腎囊腫切除手術的恢復中,刀口尚未痊愈,李總就拿著坐墊,頂在腰上,用來止痛。
因連續熬夜,李總的眼睛紅腫發炎,開會時用毛巾敷在眼部。
李總到生產一線崗檢,沿著斜梯往裝置高處攀登,他一步一步幾乎是拖著身子在走,李總汗流浹背,職工們見了都掉眼淚。
李總說“我們就是要把‘企業發展,職工幸福’當作最高追求。
我們就是要強化管理,埋頭苦干,把企業干上去啊!”李總的這番話,贏得了總部頒獎儀式現場和齊魯石化分會場全體人員的熱烈掌聲。
記者在視頻會現場采訪了兩位與會者,團委時濤說,看了十位“感動石化”人物的事跡,我感到震撼。
尤其是李總,他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先后把茂名石化和齊魯石化兩大企業帶出困境,創造出非凡的效益,但他自己卻累垮了。
我們要學習李總和其他“感動石化”人物那種愛崗敬業和勇于奉獻的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發展和效益增長做出我們每一名員工都應該做的貢獻。
法律事務處蘭瑋說,我真的被“感動石化”人物的先進事跡感動了。
他們當中有一線倒班工人,有領導干部,也有李總這樣的企業家,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敬業愛崗,樂于奉獻。
我要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和奉獻精神,從點滴做起,踏踏實實工作,為齊魯石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說,很遺憾,李總眼部剛剛做完手術,不能來到現場,我們請齊魯石化兩名職工代他領獎。
敬一丹與代替李總領獎的第二化肥廠質檢室職工李曉紅和熱電廠化水車間工會主席孫風霞進行了溝通。
李曉紅和孫風霞說,今天來代李總領獎,非常高興,也非常自豪。
李總囑咐我們,借這個機會,對集團領導、中國石化百萬員工對他的關心和厚愛,表示感謝! 敬一丹說,短片中的幾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她印象最深的是眾笑著的樣子和鼓掌的樣子,她覺得這最讓人難忘。
李曉紅說,李總回到齊魯石化后,把許多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
孫風霞說,李總為了齊魯累彎了腰,但是我們企業的效益上去了,職工們都挺直了腰桿。
李總把“企業發展,職工幸福”當作最高追求,他的心里永遠裝著國家,裝著企業,裝著職工,唯獨沒有他自己。
(記者 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