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井岡山的感悟40字
西江月 井岡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注釋】 井岡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東部,方圓五百里。
巋(kui1)然:高峻獨立。
黃洋界(gai4):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沖、桐木 嶺。
【題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命令紅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下井岡山開赴湘南。
贛軍乘虛進攻井岡山。
八月三十日,四個團的敵軍攻打黃洋界。
當時山上只有紅三十一團一營的兩個連。
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靠石塊御敵。
在此關鍵時刻,紅軍扛來一門壞的迫擊炮和僅有的三發炮彈。
前二發都是啞炮,第三發不但響了,而且恰巧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慌忙撤退。
紅軍在哨口守了一夜 ,第二天發現山下空無人影,原來敵軍以為紅軍主力二十八團(只有南昌起義的正規軍改編的二十八團有炮)已經回到井岡山,因此連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極少數平仄韻混押的詞之一,毛澤東在這首詞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韻。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戰斗場面,下闋寫戰斗經過。
全詞主要特點是采用描寫與敘述的方法來寫,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煉,極富藝術感染力。
井岡山發生的故事50字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80年前,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從此,井岡山便以其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而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
井岡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是中國革命的皇皇巨著。
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斗爭中培育出來的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重要源頭。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井岡山革命故事簡單的50字
要說感觸最深的,首先便是井岡山精神,所謂井岡山精神,便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精神。
它是老一輩革命家的真實寫照,它詮釋了紅色革命最終勝利的原因,它為我們今后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
《井岡山的斗爭》主要寫了什么
井岡山旅游后體會 暑假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去井岡山旅游,在旅游中,我積極了解井岡山的各種文化和革命精神,從中,給了我很大的教育作用。
井岡山“紅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它的光榮歷史。
秋收起義失敗之后,毛澤東分析了當時的情勢,決定放棄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長沙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放棄了“城市包圍農村”的道路,改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于是經過三灣改編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除了位于農村,農產品豐富,解決了部隊的糧草問題,群眾基礎好,更重要是它位于湘贛邊界,在當時是“兩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管轄)地帶,敵人統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于保存和發展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卻和革命的進攻巧妙結合起來,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勝利道路。
各地共產黨人也領導了武裝起義,紛紛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了燎原之勢。
雖然革命的時代已經遠走,但是我們依舊要傳承和發揚革命時期艱苦奮。
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
大革命失敗后,井岡山的革命火種靠什么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靠的就是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有了這種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會產生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精神力量,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視死如歸,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精神飽滿、斗志旺盛。
歷史告誡我們,越是勝利、成功、順利和安逸的時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頭腦清醒。
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精神的根本。
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井岡山精神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踐行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井岡山斗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正確的政策、模范的行動、鐵的紀律,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取得了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從而形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
通過這次旅游,讓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井岡山的點點滴滴。
在以后的人生生涯中,我將努力發揚井岡山革命精神,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