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圣經文案】317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
【第2句】:恒秋:生活需要一種溫和的理性,善意的包容,去分擔那些生活的淚水與傷痛,不要讓那些負面情緒干擾了生活,困惑了生活,甚至丟掉了生活,能夠用欣賞的心態去面對這生活,而不是依靠對生活的后知后覺。
【第3句】:若將“我”仔細分析一下:在未出生之前,我是誰?出生在人間,我又是誰?今天與人計較,又能得到什么?到底哪一天、哪一刻的我,才是實實在在的“我”呢?其實,每一個“我”都是虛幻不實的。
【第4句】:不修無益苦行,于真諦法中,以勇猛心離邪思、邪行,行于正法,則心能安定平穩,精進不斷,法喜充滿,終至得到解脫。
【第5句】:【禪語人生】我們眾生為什么跟佛會有隔閡?就是我慢。簡單講就是自己認為很行,所以不管善知識、佛陀現前都聽不入耳。
【第6句】:【禪語人生】在長養布施當中,我們只壓抑我們的貪愛與執著。這樣做會使我們的真實本然自然流露,并且變得更輕安、更自在。
【第7句】:【佛家禪語形容人生】有種風景叫花開花落,有種流年叫春去秋來,有種感悟叫歲月滄桑。伸出雙手,摟一縷清風,融一抹優雅文字,用生命的畫筆記下點滴的過往。盡管歲月無情,人生沉浮,但唯心獨醉。
【第8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的經典文案】不是某人某事使我們煩惱,而是我們拿某人的言行、某事的結果來煩惱了自己。我們的煩惱與任何人、任何事沒有半毛錢的關系,是我們的心胸太狹隘了,眼光太短淺,是我們自尋了煩惱。
【第9句】: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圣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倏然非斷非常。五欲貪嗔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惘惶。——《寶志公》
【第10句】:德國的格里特說:“應當教給思考方法,而不是教給思考好了的事。”我們所能看到和讀到的固然都是事實,但并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關鍵不在你做了多久,重要的是是否有進步。明確判斷才曩正心的根本。
【第11句】:世上的道理,原都是這么簡單,生活就要我們學會能屈能伸,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出路。雖我們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做到,改變不了的不如去適應它。
【第12句】:【禪語人生】一場夢拉長到30年,就叫做人生;30年的人生壓縮為2小時,就叫做一場夢。人生與夢,其實是夢與夢中之夢。
【第13句】:【禪心佛語】人心可分為二,一部較善,一部較惡。善多而能制止惡,斯即足以云自主,而為所譽美;設受不良之教育,或經惡人之熏染,致惡這一部較大,而善這一部日益侵削,斯為己之奴隸,而眾皆唾棄其人矣。
【第14句】:【禪語人生】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后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后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后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后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第15句】:這里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于化解外界帶給我們的壓力與束縛,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坦蕩。
【第16句】:【禪心佛語】水貴在樸實無華。水無色無味,純凈平淡。無欲無求,愈僻愈靜,愈深逾幽,守靜達觀,從不張揚,只堅守自己的天地。
【第17句】:【禪語人生】遺忘那些塵世的云煙,抖落那些人間的恩怨。天高地遠,綠水青山,如此寬闊的人間,把煩惱存在心里做甚。
【第18句】:當你開始真正愛自己,你就能明白,你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你得以平靜。
【第19句】:用一種分別的心態去觀察生活,其實是為生活埋下了更多的傷害,所有的成見和傷痛,都會像往事一樣散在回憶里,煩惱是什么?那是擁有的不多想的太多,或者理解為,忘了和自己說句道歉,不是生活多么刺眼,而是自己忘記了原諒。
【第20句】:【禪語人生】喜歡的東西,要舍得拿出來用;好東西要舍得留給自己享受;心愛一個人,要有勇氣主動及時地去承受來自對方的情緒和結局種種。畢竟人活著只有一次,而喜歡和愛人又是那么不容易留存的事。
【第21句】:恒唯法師:夏天的風,冬天的雪,都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我們并沒有做出回報自然的任何舉動,更多的是索取,在過往的所有記憶中,我們總是在恩仇中顛倒,在煩惱中輪回,人生活到這里,該學一學忘卻,瀟灑,平淡,原諒。
【第22句】:不要只看著腳下,也不要選擇容易更改的、不確定的目標,而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固定的目標,如此才能朝著確定的目標前進,少走彎路。
【第23句】:【禪心佛語】受人批評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受到不合理的批評更加如此。有的人憤怒,有的人哀怨消沉,而有的人則變得理性而積極。
【第24句】:【禪語人生】我們不管是做一件事,還是修一個法,最好能善始善終,不要像蝌蚪一樣頭大尾小;也不要開頭、結尾只做個儀式,中間過程如何卻毫不關心,就像螞蟻一樣頭尾大、腰很細。
【第25句】:【禪心佛語】生活里有時候會感覺心很累,可是確實又列不出一個累心的清單,白白的讓那些飄忽不定的悲觀情緒折磨自己的人生。生活沒有真正的負擔,只是輸給了堵心。記的一句忠告,不要讓那些不著調的壞情緒,壞了人生這場相聚。
【第26句】: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27句】:【佛心禪語】不要抱怨一時的傷痛,心持一份希望,眼睛才會看到光明。更不計較一時的失去,失去是得到的起點。
【第28句】:【禪心佛語】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第29句】:《三字經》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數從1120字至1722字不等。《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國優秀的蒙學讀物,并稱為三、百、千。
【第30句】:【佛心禪語】不要讓生活的煩惱拖延成內心的累贅,既適應告別,又學會面對,自己的內心創造者自己的生命格局,佛門有句話,叫做:命自我立。
【第31句】:【佛心禪語】愛心的概念極其深厚廣闊,像久遠的高原,像廣闊的海洋。不,什么都無法比擬,因為愛心布滿宇宙,無邊無際;因為愛心貫穿歷史,并且將永遠沒有終點。
【第32句】:命運給每個人同等的安排,而選擇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釀造自己的情感,則在于自己的心性。你越是煩惱什么,越容易失去它。
【第33句】:過分的執著無異于飛蛾撲火,人如此,事亦如此。就像為了讓樹木長高,必須剪去多余的枝權一樣,即使如美玉般的生命,也需要工匠的雕琢。假如工匠不善取舍,焉能得到美妙的作品?
【第34句】:【禪語人生】年復一年你看破了多少,日復一日你放下了多少,千方百計你得了多少,精打細算你失去了多少,求而不得你煩惱了多少,斤斤計較你結怨了多少,貪心不滅你造惡了多少,人生在世你享受了多少,臨命終時你帶走了多少。
【第35句】:恒愚法師: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日日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日日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為善如春天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缺,日有所損。
【第36句】: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劉忠介《人譜》六條)
【第37句】:【禪心佛語】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七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忠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方便不拘多少,中國長壽秘訣。
【第38句】:【禪心佛語】凡參與捐刻瑪尼石者,在石頭未損壞前,以后無論轉生到那一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將持續的獲得加持。
【第39句】:【禪心佛語】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的工作之一,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處理問題,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領導者管的是明天和后天,管理者只管今天,無論是領導者還是管理者,都應該是服務者的心態。
【第40句】: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41句】:【禪心佛語】佛說:柔和著,自然善良;大度著,自然超越;深遠者,自然開闊;有容者;自然喜悅,愛茶者,自得其樂,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第42句】:【禪語人生】向前,是人人都會用的人生利器,有時候時機不成熟,它會是一把雙刃劍。而等待和忍耐,如果掌握其中秘技,在人生的江湖上,也許會是你的獨門暗器。有時候,等待和忍耐是一種智慧。
【第43句】:【佛心禪語】最使人絕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擊,而是心靈的死亡;凡事看淡一些,心放開一點,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第44句】:佛陀示現娑婆,無非為了啟示眾生,認識人間多災多病,更徹底教導眾生知病、治病、防病;保健身心、凈化人間。
【第45句】:【佛心禪語】“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第46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這個目的。往生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你度眾生的愿望。(當代)黃念祖《心聲錄》
【第47句】:【佛心禪語】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讓該來的來,讓該去的去,不欣羨別人,不哀憐自己;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把握現在,播散良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強求,不妄取,貴在隨緣。
【第48句】:【關于心靜的禪語】真心沒有實體,不會被世界上任何東西所摧毀,因此被稱為“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壞不了的真心。明白真心,便擁有了一種像金剛一樣不可摧毀的智慧,遠離愚昧,遠離各種假象的迷惑。
【第49句】:【佛家禪語】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同時,不應該貪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惜自己擁有的人常常會幸福,貪執不屬于自己東西的人,往往會煩惱。
【第50句】:破壞大自然,等于破壞自己的家園;浪費資源,等于浪費自己的福德;傷害動物,等于傷害自己的生命。最終虧損的還是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啊!如果你真的疼愛自己的話,應值得慎重。
【第51句】:【禪語人生】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微塵都是自己生命真相的顯現,沒有絲毫造作,全體即是,除此更無他物,所以你是孤獨的。
【第52句】:一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還不在于曾經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最喜歡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來中匆匆度過一生。
【第53句】:【禪心佛語】人生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態度,心中的理想能否去實現,更是一種追求,去尋找生活當中鼓舞自己的態度,用一種不改初衷的性格,努力嶄新的每一天,不是因為固執,是因為自己還能夠天真,這才是人生最有希望的節操。
【第54句】:【佛家禪語形容人生】逆境使人成熟,絕境使人醒悟。人生的每一筆經歷,都在書寫自己的簡歷。生活中有很多不公平,別抱怨,因為沒有用。永遠不要去質疑一個人的善良,因為在絕境面前,眾生早已情不自禁地學會了原諒與寬恕。
【第55句】:或狂沙蔽日,或鳥語花香,時光很短,夢想很長,腳下的路,天上的星漢,迷幻的蝶影,云海的山嵐,戈壁的烈日,呢喃的江南,海上的波濤,湖面的晚霞,一個人就是一道風光,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夢想。
【第56句】:問:“心的本體在空間上說是橫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眾生心亦如此,結果要擠到哪里去呢?”答:“一室一燈,光滿全室,若裝千燈,燈燈有光。一燈之光,已滿全室,九百燈光,擠往何處?”——李炳南居士
【第57句】:【禪心佛語】生活不會向你許諾什么,尤其不會向你許諾成功。它只會給你掙扎、痛苦和煎熬的過程。所以要給自己一個夢想,之后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如果沒有夢想,生命也就毫無意義。
【第58句】:行善的果報是幸福與快樂,作惡的果報是憂慮與痛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果報是不可以用來相互交換的。
【第59句】:【佛家靜心禪語】一個人的快樂不是他擁有很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地少。多是一種負擔,是一種失去;少不是不足,而是另一種有余。生活中我們要學的豁達些,因為豁達才不至于鉆牛角尖,才能樂觀上進,才能把快樂送給別人。
【第60句】: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是為八味。《大般涅槃經》卷三,名字功德品
【第61句】:【禪心佛語】為度眾生,雖遭無量苦逼而不以為苦,由于持戒積德,雖獲無量福報而不以為樂,因為不論苦事或樂事,皆由因緣所生的假相,而非實相。
【第62句】:【禪心佛語】煩惱隨心而生,善隨心而起,罪也隨心而起。心是人們的人生中最難以突破的局限,很多人因為莫名的煩惱而耽誤了大事,因莫名的愧疚讓自己的生活處于悔恨之中。而禪,讓人們超脫于心之外,隨性生活。
【第63句】:學誠法師:人生是有很多時候不遂人意,但這些都是會過去的,不要黏在上面而解脫不得。看得開并不是逃避問題,而是站在更高的一層境界上思考人生,讓自己的生命獲得真正的尊嚴和價值。
【第64句】:若父母不聽汝于正法律中正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學道。《中阿含經》卷三十一,《賴咤和羅經》佛言
【第65句】:【佛心禪語】笨人的愛情是批發出去的,僅憑“讓我一次愛個夠”的蠻力;聰明人的愛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愛一點點”的精妙。
【第66句】:【禪語人生】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夢如幻,有什么可執著的。
【第67句】:【靜心禪語】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世間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得意與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第68句】:【佛心禪語】最猛的風浪淹沒不了有信心的人;最難的任務壓抑不了有擔當的人;最大的障礙擋不住有勇氣的人;最苦的遭遇折磨不了有志氣的人。
【第69句】:很小的時候,總以為長大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大后,卻發現仿若就似一個眨眼的瞬間。我們,曾經匆忙地想要長大,可是,長大后才明白,其實長大,并不只是年歲的增長,還有歲月過往里,那些我們承載不了的厚重依戀。
【第70句】:【禪語心燈】人生,就是一道難解的題,邊走邊解,能解就解,不能則不解,放下,慢慢再解。事情,不因你煩惱而順利,不因你不快而變易,學會放下,懂得看開、看淡。真的放開,一切也容易了。
【第71句】:愿每個人都懂得愛的真諦:愛是奉獻而非占有,愛是隨緣而非強求,愛是坦誠而非謊言,愛是清凈而非功利,愛是包容而非狹隘,愛是溫暖而非冷漠,愛是智慧而非愚昧。請敞開你的心扉,將真愛的能量釋放!
【第72句】:即使他背誦了很多經典,然而并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南傳《法句經》第19偈
【第73句】:生命之道:陰陽兩界是互相作用的,陰界安則陽世安,陰先動而陽后隨。陰永遠大于陽。人世間看得到的東西都是由看不見的念頭來決定的。
【第74句】:【圣經文案】257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
【第75句】:【禪心佛語】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種種苦楚。無非種下惡因。如果昧盡良心。喪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妄作妄為。
【第76句】:【佛心禪語】不管什么樣的困難,不管什么樣的挫折,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憂傷和埋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唯有積極面對。
【第77句】:【禪語人生】在不經意間失去的,你還可以重新去爭取;丟掉了愛心,你可以在春天中尋覓;丟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礪。
【第78句】: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第79句】:【佛家經典禪語】我們每個人都想找到一條通往山頂的捷徑,就像每個人到股市買進賣出都是為了賺到錢,而不是為了血本無歸。人生就是充滿這么多不確定性——有的路,看上去很容易,很平坦,可一旦上了路,就是一條不歸路。
【第80句】:【禪語人生】在庸人眼里,小事是大事,在英雄眼里,大事是小事,在圣賢眼里,世上本無事;你心里有事幺?看透了放下了都不算事,無事。
【第81句】:【佛心禪語】不要把過去的經歷當作包袱,要把所有的包袱都放下,不要計較是非得失。想讓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去發展,那是永遠不能兌現的癡心妄想。
【第82句】:【禪心佛語】臺灣佛教界與大陸各方有著特殊的因緣和廣泛聯系,例如佛指舍利赴臺灣、慈濟救援汶川、玉樹地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三次會晤佛光山星云長老。
【第83句】:慚愧心、悔改心應該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進。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進步,悔就成了障礙。
【第84句】:善惡的種子(因)——是人之心念。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人被業力牽引,注定了一切果報!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第85句】: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法句經》卷上,世俗品
【第86句】:【禪心佛語】生活在于改變,改變自己的生活需要勇氣,改變自己的目標更需要勇氣。改變并不一定意味著成功,但成功一定伴隨著生活的改變。
【第87句】:【佛心禪語】“業”不僅指我們前世所造的業,現今我們正在造。我們只是很愚癡的等待命運,這樣是不行的。我們現在每天身、口、意上都在造作業力、播種子,所以我們當下就要行善。
【第88句】: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佛家看來,苦是人生的增上緣,不經過苦讀、苦修、苦練、苦習,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經的路程,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經受苦的磨礪。
【第89句】:延參法師:有網友來問,法師啊你能不能收我做徒弟啊。我回復他,感謝你的信任,我最近大腦被雨澆傻了,一聽見徒弟這個詞,我渾身哆嗦。
【第90句】:【禪語人生】與人交往四學會。學會快樂,予人快樂,予已快樂;學會寬容,寬容他人,寬容自己,學會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學會微笑,對人微笑,自己微笑。
【第91句】: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元)優曇《勸念佛》
【第92句】:【禪語人生】心態越自然,別人越能接受。帶著情緒說話,就算有理,別人也難以接受,甚至產生抵觸;不是不接受道理,而是不接受情緒。
【第93句】:【禪語心燈】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于他的心態。成功人士與失敗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第94句】:人生在世,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當強則強蘭弱即弱,進退有據、高低有時、強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第95句】:【經典佛語】“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愿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恒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第96句】:【禪心佛語】人性之美,在于溫良;生命之韻,在于靜美。這個世界,感覺越來越浮躁,真正能做到靜篤的人愈來愈少。
【第97句】:有些人平時對你很好,甚至好得有些過分,關鍵的時候卻讓你郁悶。你有了困難向他們開口,滿以為能夠得到幫助,卻被一推了之;你受了委屈向他們傾吐,滿以為能夠得到安慰,卻被雪上加霜。
【第98句】:人生本來很簡單,只要快樂就好。活著并快樂著,便是最大的幸福。我們不是哲學家,能從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一位禪者,從一朵花中就參悟人生。但短暫的生命歷程中,處處留心皆學問,點點滴滴見真知。
【第99句】:【少則得,多則惑】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第二十二章》)☆為什么少反而得,多反而惑呢?選擇少不見得是壞事,沒得選擇就不用費心思考,選擇多了就會迷惑,不知道怎樣取舍。
上一篇:西柏坡研學收獲(錦集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