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有哪些春和景明逢春分,晝夜時長來平分,分離煩惱心舒暢,分開疾病人健康,分走苦難人安詳,分得好運財源廣,分得福祿福滿堂,陽光明媚春分到,好運開始把你繞,煩惱憂愁一邊靠,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供大家參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匯編三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1篇: 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
春分習俗中最主要的是祭日,最早從周代就開始了。《禮記》說:“祭日于壇。”唐代孔穎達做疏稱:“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很重要,選址須謹慎。日壇,就是這樣的地方,坐落在北京朝陽">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具體時間定在春分的卯時—上午5時至上午7時,正是太陽升起的時間。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就跟今天國旗班的戰士似的,一大早起來去祭祀太陽。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春分習俗: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
今天的日壇是在北京城里,古代是在京郊。現在北京的這座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正方形的外墻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
朝日壇在整個建筑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臺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矮的圍墻,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墻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臺,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要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休閑娛樂的公園,但來此的人們都會被太陽崇拜的氛圍所感染。
第2篇: 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
1、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
2、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
3、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中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通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
4、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5、春分是一個欣欣向榮的時節,除了極個別的偏遠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草木都開始逐漸生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一切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第3篇: 傳統節氣春分的風俗
1、春分減衣不宜過早過多
春分時節,冰雪消融,草木復蘇,無論南方北方,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我國平均氣溫穩定在10℃。但春分時節,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較大,且不時有寒流侵襲,因此,公眾減衣不宜過早過多,以防著涼感冒。
此外,氣象資料顯示,春分時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天文專家提醒,此時節,北方地區要做好防沙塵工作,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遮蓋建筑物資,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同時,公眾外出也要做好防風防沙準備,及時關閉門窗,要戴口罩、紗巾等防塵用品,以免沙塵對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損傷。
2、春分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據悉,關于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卜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于增強人體抵抗力。
3、春分防病從細節做起
在中醫中,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不但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癥,對于長期處于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建議市民這段時間里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如盡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如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時間不易太早。早起洗漱時可使用淡鹽水漱口,每天房間開窗通風的時間也不易太早,9時后較為適宜。
上一篇:干部競選演講稿
下一篇:資料大全:秋分代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