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動感言
關校的:學校這次組織的公益讓我懂得了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而且冶情操,美化心靈。
而我們也該為了公益活動而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我們講的公益勞動,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必須為公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
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而學校組織的勞動,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于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
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
對于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
關于社會個人:因為這次活動,體現了xxx價值,使我xxx(都可以朝著這方面走)。
你參加過的一項公益活動,并談談感想(共100字左右)
青年志愿者大一時候,參加志愿者活動,去為孤寡老人、病殘無經濟收入的服務。
辛苦談不上,因為最多就是幫幫他們家務,只是累,大部分人的家都很臟很亂。
做了兩天,就像過了兩個世紀,感慨頗多。
感覺得到國家的錢好難。
從中央到地方經過這么多層級,拿給百姓的錢能剩多少呢,國家拿的少,到了地方所剩無幾,再拿給人民只有一兩塊錢了。
有的官員貪得無厭,比如連地震的捐款他也垂涎三尺。
當然一個國家只有清廉官員,那么政治、經濟等方面發展不平衡。
但凡事都要適可而止。
我還是贊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一件事的成功是需要外因和內因共同起作用。
無經濟收入的人群中也不乏有40多歲的中年人,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不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只知道他們懶字貫穿一生。
國家給了你幫助,不是一輩的幫助,也需要自己的奮斗。
作為一個身體健全的公民,不是說要為國家作出多大的貢獻,最起碼不應該給國家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這是最低的愛國基本。
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國家綜合實力不斷的增長,而國民素質卻未見苗木。
就像有錢了,不再走路鍛煉身體了,而是私家車滿街亂放。
當年的叢飛捐助了那么多的學生,當自己生命岌岌可危時,那些得到捐助的人連一個關心的花語都不曾出現,可能覺得得到捐助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能是叢飛發瘋了沒事干。
做人要心存感激,古人不是說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公益事業不是拿來炒作身價,不是人生買賣養老保險,不是心血來潮,是一顆真誠的心,為需要幫助的人及時伸出一支堅實的手臂。
第一次參加 社會公益活動 的感受 1000字
學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從中學到很多,也得到了許多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
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愿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
在敬老院中,我們小組的同學毫不嫌臟。
耐心、仔細地幫助老人們洗腳、剪指甲。
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的孤獨、我們的幸福和自私。
我們在那里盡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談心,竭盡所能使老人感到溫暖。
我們還幫助敬老院的職工一起打掃敬老院。
雖然我們滿頭大汗,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
而這種自豪感不是在學校里能夠體會到的。
公益勞動是不記報酬、不謀私利、不斤斤計較的;公益勞動是忘我的勞動,也是培養我們關心公共事業熱情的。
參加公益勞動的光榮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
這些都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另一個雷峰。
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
而這次的集體公益勞動,使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溫暖和自己的不足。
也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
這些都促進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錯誤,正確認識自己。
而現在,由于一切向錢看的思想的影響,在一些人的頭腦中裝滿了金錢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講錢,干活不講報酬認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勞動”也變相要錢。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意識地組織了我們去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對于抵制一切向錢看的思想腐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們輕視勞動和不勞而獲的思想的侵蝕,避免了我們形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
公益勞動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公益勞動同樣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學校這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懂得了公益勞動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愿地參加勞動,因為那是我們中學生的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不記報酬也是我們中學生勞動態度的一個特征。
我們講的公益勞動,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勞動;我們必須為公共利益而勞動,自覺要求進行勞動。
積極參加公益勞動是為社會盡力,是熱愛勞動的表現。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
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而學校組織的勞動,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于我們這些出生牛犢的中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
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
對于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
求一篇關于《環保公益活動感想》的作文
7月8日環保公益活動的感想 7月8日晚,一個平常的日子。
然而對于丹東戶外網的朋友來說,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夜晚。
夜幕下的江城,微風習習,鴨綠江畔行人熙熙攘攘,到處可見納涼賞景的人們。
然而有這樣一群特別的人,他(她)們不是來納涼,也不是來賞景,他(她)們手拎塑料口袋,時不時地哈腰撿拾著什么東西,他(她)們的舉動引起行人的注意和好奇,有人湊近眼前觀看,“哦,他(她)們在撿地上的煙頭和垃圾”,有人問“你們是哪個單位的”“我們是丹東戶外網的”,“是領導叫你們來的”“不是,是大家自愿加入來的”,“你們真了不起”,“這是應該的”一問一答。
就是這對夫妻,從十三中學那里開始,便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之中,直至零號壩門。
“謝謝你們二位”“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夫妻的回答是那么的質樸,那么的令人欽佩。
此次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它的社會效應是可喜的。
市民的話是否能夠提醒那些吸煙的人們“誰還好意思亂扔煙頭”。
煙民們,當你吞云吐霧之后,可否多走幾步把煙頭丟進垃圾箱,也是你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支持。
相信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能夠引起更多市民的關注,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熱愛家鄉,使丹東更加的美麗、潔凈。
做一名義務的環境保護者,是我們戶外網人的驕傲。
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感想
校組織的公益勞動讓我從中學到很多,也得到了許多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勞動的實踐中有所啟示。
通過小組為單位的社區志愿服務,啟發了我們在公益勞動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
在敬老院中,我們小組的同學毫不嫌臟。
耐心、仔細地幫助老人們洗腳、剪指甲。
這些都讓我們體會到了老一輩的孤獨、我們的幸福和自私。
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寫寫活動過程和感受
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關愛夕陽晚晴,,,,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社會 ——劉唐保小學“為敬老院老人送溫暖”活動總結 4月8日下午,在少先隊大隊部的積極倡導和校領導大力支持下,我校成功的開展了一次“為敬老院老人送溫暖活動”。
促膝談心促膝談心促膝談心促膝談心,,,,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給老人帶來歡笑 這次活動我們組織中高年級學生近百人,參加了慰問活動。
來到敬老院,我們按事先分好的小組深入到每一位老人的住處,和他們交流思想。
孩子們的到來很顯然給這些老人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各個房間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有的孩子當起了小記者,詳細詢問著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有的孩子正在給老人講解有關健康保健常識;有的孩子向爺爺奶奶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還有的同學干脆當起了小演員,把一首首動聽的歌兒送給了這些老人。
老爺爺老奶奶喜笑顏開,屋子里到處洋溢著歡樂幸福而和諧的氣氛。
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義務勞動,,,,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為老人帶來清潔的環境 我們本次活動的宗旨就是“尊老、敬老、助老”。
現在請看同學們的實際行動吧。
為了讓老人們有一個優雅、舒適的生活環境,同學們可是個個都當人不讓,當起了勞動小能手。
有的掃,有的擦,不一會,樓道里便煥然一新;餐廳里勞動的孩子們也不遜色,餐桌和地板被擦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連一旁的工作人員都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參觀游覽參觀游覽參觀游覽參觀游覽,,,,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感受和諧社會的溫暖 今年的九月份,老人們搬進了向往已久的新樓房。
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大有改觀。
同學們井然有序的參觀了老人們的臥室、活動室、醫務室和餐廳,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這樣的感嘆——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可真幸福啊
在這兒沒有死氣沉沉的感覺,卻處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活動結束后,校長做了總結。
通過這些次活動,不僅在學生中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而且使學生們樹立了“夕陽幸福,朝陽回報”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真正了解到社會主義制度中“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優越性。
這次活動是一堂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實踐課啊
參加一次環保公益活動的的感想誰有
兩年義工和公益離我常遙遠,直到有一天我在網到了“快樂點”,在其引導下成為名義工后我才明白,只要我們愿意,公益人人可做。
回想當初對公益的仰視,追根溯源,乃在于當初一些公益組織在我腦海中形成的映象使我形成了錯誤的公益理念。
對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太多的人只是仰視,卻不愿意或者不敢進入置身其中,那么,這件事情,只能夠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卻難以成為一項事業。
而公益,這項能夠讓很多人受益的事情,這項或許能夠為人類的未來尋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的事情,應該成為一項事業,讓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那樣,公益所追求的目標將會更容易實現。
但是在現實中,公益總帶著點悲壯的色彩,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件只有極少數具有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的人才能夠從事的工作,一件讓許多普通人望而卻步的事情。
但事實上,許多公益活動,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便可以完成的,比如環保,比如低碳生活,比如幫助另外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很多公益項目,并不比我們做一頓飯或者學習一項技能要復雜。
叢飛死了,他的悲劇可能讓一些原本有助學之心的人心生畏懼;在一個公益組織內部,一些義工在做了幾年之后走了,并且并不是抱著快樂之心。
也許他們離開就是因為做得不快樂了,因為他們在組織內部無法感覺到團隊的歸屬,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孤軍作戰,象是解放前深入白區單線聯系的地下黨員,孤獨而危險。
那些地下黨員們,他們是因為有信仰驅動的。
但目前國內公益組織中的很多義工,并不是因為某種信仰,很多人做義工,一是希望能夠幫助別人,二是希望能夠從幫助他人過程中得到快樂,比如我。
因此,如果做義工做得很孤獨、很悲壯,能夠堅持很久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在一些公益組織內部,義工無法感到這個組織的溫暖。
剛開始時,或許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但是一個義工僅僅是被要求自己完成工作任務卻無法在思想上與本組織的其他義工特別是負責人進行交流,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間久了,難免會產生一種自己僅僅是另一些人的工具的想法。
在企業里,因為工作是自己的謀生手段,因此很多人無論怎樣孤獨、不快樂,可能都能夠堅持(但也有極端,如富士康那些逝去的年輕生命),但公益組織和企業的性質截然不同,做義工,沒有報酬、沒有福利,沒有任何物質的回報,能夠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只是一份內心的確信。
但是,那份確信,需要有外在的認可,如果長期只是做著具體的工作,卻沒有人能夠認可,便難以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去,特別是目前不少公益組織的義工來自各高校,青春年少的大孩子們,很多是憑借滿腔熱情和一顆愛心奔公益組織而去的,如果他們在其中做了一些事,卻沒有任何反應,很大一部分人便難以再堅持下去。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如今多數公益組織相信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一些年齡比較大、加入組織并不僅僅憑借一腔熱血,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加入某個公益組織,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社會經驗,思想、感情成熟,本可以成為公益組織的中堅力量,本應該是公益組織珍惜的力量,但很多人仍然在做了一段時間后不得不離去,對于這些公益組織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在于內部管理上,一些公益組織的領導人們,對于組織內部義工缺乏一些人文方面的關懷,僅僅滿足于讓義工們把事情做好,而忽視了義工自身對于自己成長的要求。
一個好的義工的成長,不僅僅需要他自自己的感悟,也需要周圍的人、朋友和本團隊的人們的關注和幫助。
而一個公益組織的健康成長,絕對需要一些相對固定的、忠誠的、負責任的義工。
公益不是一片供個人英雄主義者施展抱負的天空,不是一個人的獨舞。
公益,是一項需要更多人參與的事業。
對劉思宇公益事業的感想...怎么寫
愛與責任讓我無步——宇事跡讀后感 公益少年劉思宇,山東工院大一新19歲。
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青少年愛心大使”。
他雖然只有19歲,但是干出了許多人們稱贊的英雄事跡。
一個孩子,你能做什么
“這是很多人起初拒絕他的理由。
更多時候,劉思宇是瞞著父親母親,將生活費用在了和做公益活動上。
他記得有個月,他拿出400多元買節能燈,再到傣族聚集區免費發放。
而那個月,他的飯菜基本是到食堂買個玉米或者包子挺過來。
他至今銘記在心的,是自己得到綠色和平組織寄來的第一份資料的喜悅,還有得到第一份來自于西雙版納州紅十字會防艾宣傳資料的眼淚。
他覺得至少,還有人在關注著這樣一個事業。
他的孤獨,也終究會云破天開。
劉思宇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人生要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唯有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貢獻給社會,貢獻給公益事業,青春才會綻放光彩,我們現在課余時間很豐富,好好地利用起來,獻給公益事業,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劉思宇就是這樣,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多方面獻身于宣傳普及環保、禁毒防艾知識,作為云南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500小時。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這樣的人不再是新聞,不再受人關注。
”這是面對記者時他說的第一句話,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果每個人都像他這樣,那我們整個世界將會變得多美好,社會變得多么和諧。
至今令劉思宇最難忘的,是他幾次看望艾滋病患兒的經歷。
想起這些,難以想象的心痛總會折磨著他。
”這些孩子在忍受身體病痛的同時,還在遭受外界的非議。
“劉思宇沉痛地說,社會給予艾滋病人的,最重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因為在他眼里,“艾滋病人”四個字,除去了前面的“艾滋”,無非就是“病人”。
而去了“病”字,他們還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個“人”。
他始終以公益事業做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自己省吃儉用,為的就是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讓那些在貧困中的人感受到溫暖。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初四(5)班劉致誠
上一篇:對抗疫烈士逝者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