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第2句】:【禪心佛語】大家都是佛教弟子,所以要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皈依三寶以后才是佛弟子,不皈依三寶算不上佛弟子,所以皈依三寶、信仰三寶非常重要。
【第3句】:令他得樂,是名為好,亦名為善,亦名為福。(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八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則名真供養佛。《大般若經》卷五七二,顯德品
【第4句】:【佛語悟道】平白無故地打了善良的人,肆意誹謗沒有過錯的人,做這些事所帶來的災禍是做一般錯事的十倍,而且將無法得到赦免。
【第5句】:【禪心佛語】人生相伴如同琴弦,雖然互為一體,但又獨立存在,需要合作和諧的時候,都必須放下自我,任憑琴師的撥弄才能發揮團隊精神和潛質力量,否則彼此都是一無是處。
【第6句】:不說他人長短,不念他人恩怨,是慈悲;時刻誠心待人,日夜專心做事,是慈悲。心懷慈悲的人,必定受人尊敬;心存慈悲的人,生活一定快樂。
【第7句】:一個愈有修養的人就愈是謙虛,愈有學問的人愈覺得德學不足。因為世間的學問浩瀚如大海,何況出世的教育,更是無量無邊。了解道理后,才知道自己距離真理尚遠;自覺渺小,才愈會向前精進。
【第8句】:【禪語感悟】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人生中的很多東西,若必須放下時,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負擔,輕輕松松地上路,放下才能得到順暢地解脫。
【第9句】:前先,以珍惜所擁有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中間,以少欲知足讓安定的心穩同;最后,以放下貪執讓穩固的心發揮用。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我們的心安定、穩固及發揮功用的方法。
【第10句】:【禪心佛語】生氣定律: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然后再讓別人感染你的肝痛。
【第11句】:滿心勇氣的能量,不絕望是活著的真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英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唐·圓澤
【第12句】:【圣經文案】156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第13句】:十二、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樂及樂因,愿一切有情皆得遠離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離無苦之樂,愿一切有情皆得住離親疏愛憎之平等舍。《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第14句】:幸福不在對岸,而在心底,幸福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哲學,而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心靈變化。
【第15句】:【禪語人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在不斷地變化,在不斷地遷流,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因,也找不到一個不變的緣。正因為因緣是變化無常的,才能成就如幻的萬事萬物。
【第16句】:【禪心佛語】人們常常畏懼命運的不可抗拒,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被命運扼住了咽喉。
【第17句】:【禪語人生】信徒頓時領悟,決定從今往后改掉暴躁的個性,而且不再埋怨上天與父母。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中永遠不要弄破四樣東西:信任、關系、諾言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是不會發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的痛苦。
【第19句】:風水理論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順應自然,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選擇和創造出適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為需求的最佳建筑環境,使之達到陰陽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
【第20句】:【禪心佛語】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保持克制,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毫不遲疑地拒絕。善于拒絕的人,仿佛乘的是人生直通車,能活出人生的高效率與更精彩。
【第21句】:四攝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者,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9經
【第22句】:【禪心佛語】對人的依賴將會使自己變成奴隸,對社會的依賴將會使自己變成寄生蟲,惟有達到完全的無依賴,你才會成為一個完全的自由人。
【第23句】:【佛心禪語】證嚴法師云:“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費事了。”
【第24句】:【禪心佛語】身觀念處:即以「身體或身內」為所緣而禪修,并且如實見到身體只是身體,不是實有、不是實體、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第25句】:【禪心佛語】誠實人的話,往往會一時被認為虛偽;虛偽者的眼淚,卻容易博得眾人的同情。
【第26句】: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為中。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謂絕待中。(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
【第27句】:【禪心佛語】如果你厭惡一個地方,你就會厭惡每一個地方。問題并不在外在的處所,而是在你內在之處。
【第28句】:人生煉爐:“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善根原是與生俱來的本性;但是從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由過去生延續至今生此世,加上現在社會各種形態的污染,因而產生了貪、嗔、癡三毒惡業。
【第29句】:【佛心禪語】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
【第30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從沒遇見你,如果我從沒愛上你,如果我一開始沒堅信,也許我就不會是現在的這個自己。
【第31句】:【禪心佛語】當時很多人看到老和尚盤腿端坐在舍利里面,其中一顆甚至連他那長眉毛也看得清清楚楚。那顆舍利現在還藏在舍利塔里。
【第32句】: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于您怎樣看待。與其整日被庸人自擾的愁悶所困擾,不如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淡看一切。
【第33句】:相互指責,夫妻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夫妻之間切忌說出這樣的口頭禪:“你怎么能那樣對我?而要委婉地了解你的伴侶這樣做的目的:“這傷害了我的感情。什么原因使你這樣做?”
【第34句】:【禪心佛語】精神的貧窮是人生最大的貧窮。只有精神富有的人,才是一個強者,是一個覺者,是一個智者,是一個富者,是一個樂者。
【第35句】: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變,但鏡面卻不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若心隨境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第36句】:布施就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當我們辛勤地工作,把人待好,把事做好,生活過得恬淡喜悅時,我們同時為自己和別人布施,布施使自己和別人在生活層面上得到圓滿交會的禪悅。——鄭石巖
【第37句】:淡泊養智只需六尺長、三尺寬的位置,就夠我們這副身軀睡得很好,何必奢求什么高樓華廈呢?
【第38句】:【禪語人生】運這個東西有點奇怪,你要求地越多它滿足你越少,等有一天,你把它忘記,它卻像忠實的看家狗一樣追隨著你,寸步不離。
【第39句】:【禪心佛語】顧漫《何以笙簫默》:一個笑就擊敗了一輩子,一滴淚就還清了一個人。一人花開,一人花落,這些年從頭到尾,無人問詢。
【第40句】:要培養一份清凈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證嚴法師
【第41句】:【禪語人生】愚癡的人念佛,不具足深信切愿,不發求生極樂世界的心,而只是求來世的人天福報,這個與把舉世無價的摩尼寶珠,換一根糖吃,那沒有兩樣。
【第42句】:【禪心佛語】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第43句】:【禪心佛語】世間萬相皆是真心現顯,空性顯相能破相,相歸空性能見性。萬相紛紛其性不二,其體本一。會相歸性,歸性破相。
【第44句】:【禪語人生】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里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
【第45句】: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與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46句】:【禪語人生】有些人自認為別人不如自己,經常信口開河,不加思考地說些不負責的話,這樣也會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利。
【第47句】:【禪心佛語】釋圓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終于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第48句】:【佛心禪語】我們現在擁有了很多東西,但會導致兩種不同結果。有欲望的人會變得更加貪婪,有福報的人會變得更加慷慨。
【第49句】:萬念由心滅,萬法由心生,修身只是修心,心無二用;百病從口入,百禍從口出,守道何如守口,口要三緘。
【第50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自己努力過了,對得起那份心血,也就罷了。對生活不能太挑剔,它給了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就像過日子少不了一日三餐,咸淡恰恰合適的時候是很少的。
【第51句】:在當今社會,雖不需要我們舍身飼鷹,卻應懂得只有博愛與寬容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第52句】: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凈忍波羅蜜。《華嚴經》卷十八,明法品
【第53句】: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凈,凈無瑕穢,是為最明。
【第54句】:人生,看透不如看淡。人生很多人事,不是不懂,只是無奈。一輩子,就圖個心里痛快。那些想不通頭疼,想通了心疼的人和事,不如淡然視之。
【第55句】: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則通向失敗之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這是只有人類才被賦予的特權。只有人,才由其自身產生出面向未來的希望之光,才能創造自己的人生。
【第56句】: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第57句】:【禪心佛語】寬以待人是一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會收獲寬容之花結出的許多美麗奇果。
【第58句】: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你根本不可能憑懊惱一下子就消除懊惱、解脫煩惱的。再加上沒有后悔藥可以吃,所以應該做的是盡量少把精力用在對過去發生的事的反思中,放下,就可以輕松,就能繼續前行。
【第59句】:修行,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祥和,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寬似海,風平浪靜。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
【第60句】: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唐)湛然《始終心要》
【第61句】:【佛心禪語】佛說:“如果能客觀地了知欲樂的享受為享受、它們的不如意為不如意、從欲樂得解脫為解脫,他們就可能確實而完全地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
【第62句】:【禪語人生】有的人以為我不求福報,只求開智慧。但是福報求不到,想開智慧?不行。你的福報有了,就把福報轉換為智慧了。
【第63句】:【禪心佛語】打坐要學會調理,調理什么呢?調理行動,調理出入息,調理念頭,就是外調身、內調心,身心要如法,不然就會出毛病了。
【第64句】:【禪心佛語】人生四境界:一、順應人本能做事的是自然境界;二、以功利動機做事的是功利境界;三、講道德做事的是道德境界;四、奉獻社會的境界是人類境界。
【第65句】:【禪心佛語】身體乃是本錢,沒有健康,就無法享用人生所有的樂趣;別將名利看得太重,浮華過后最終都是過眼云煙;別以為能救命的是醫生,其實是你自已,養生重于救命。
【第66句】: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受到很多傷,會哭泣,會悲傷,會覺得疼痛。而疼過之后,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那時你就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第67句】:“人命在呼吸間!”要多多利用人生,不要荒廢大好時光。得意時切莫驕狂,忘本失真;不如意時,絕不能消沉自卑,更應奮發自勵,才能離苦得樂。
【第68句】:【禪語人生】有幸從此精神抖擻,體態輕盈一路行一路歌,領導、同事、友人親眼見證,無不贊嘆。
【第69句】:【佛心禪語】保持擁有一顆平凡知足的心靈,就會減少有痛苦和傷心的增多,與其逃避不如面對自然,就像面朝藍天白云和陽光,雖然有些刺眼,但卻是你要的釋然和方向。
【第70句】:有些人不熟識對方時,大家都非常講究客套與禮節,彼此和樂相處。等到時日稍久熟識對方后,即“熟不拘禮”,不再講求禮節了。
【第71句】:作事倉猝,不豫熟計,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敗悔在后,唐苦亡身。《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四
【第72句】:人生中處處有小事,處處有煩惱。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累積著令自己煩惱的東西,每個人都在與一些無謂的小事做斗爭,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沒有必要讓一些小事占據你的內心。
【第73句】:又云:“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余,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第74句】:“風動幡動”是禪宗一則著名公案,它說明萬法唯心、境隨心轉之理。外物的變化運動是客觀的,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外物又怎能對我們產生影響呢?
【第75句】:迷乃是自己迷,不因境迷,不因物迷,亦非佛使其迷,又非天地鬼祥、冤親眷屬使其迷也。——《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76句】:【禪心佛語】青年學子當以愛國報國作為始終高揚的旗幟;把勤奮修學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自己奉獻給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
【第77句】: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惟:我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渡煩惱河,以是思惟,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78句】:【禪心佛語】皈依之后就會認識到:你做這個工作,要多掙錢,多做好事,做好事能幫助很多人。
【第79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葉總會分離。生命的終點站原來都是以失散為結局,那么行走于紅塵,又何必糾葛誰是誰的唯一,誰是誰的期許而憂郁自己,何不立足與當下,珍重每一份緣,且行且惜。
【第80句】:個時身心廣大如法界,究竟等虛空,的的分曉便知道,金枝敲玉戶,韻出碧霄。——《宏智禪師廣錄》
【第81句】:【禪心佛語】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第82句】:真正的智者應及時清除自己心靈的污垢,舍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不會迷惘。不僅是求得智能,做其他事也是一樣,要有強烈的欲望。這樣,你就可以心無旁鶩地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第83句】:今天我們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應慶幸我們有共同的福業,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報,這福報的來源,應該感謝彼此過去生中所播種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歡喜心。
【第84句】:【禪語人生】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愛、足夠的溫柔和狡滑,以防萬一醒來就遇見你;我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驕傲、足夠的孤獨和冷漠,以防萬一醒來你已離去。
【第85句】:【禪心佛語】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帶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時候是鳥人。
【第86句】:【佛家禪語】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87句】:追逐物欲,如渴飲鹽鹵,轉增其欲,有情之于五欲,亦復如是。故應于諸資生物具,勤修舍心是菩薩行。——■妙峰法師
【第88句】:有時候,需要換個角度思考;有時候,需要換個位置觀察;有時候,需要換個環境體驗;有時候,需要換個心情面對,點滴經歷都是修行的緣起........
【第89句】:第一,多種些果樹。多種果樹,一方面讓行人納涼,另方面讓他們都能品嘗到鮮甜的果實,使他們都能生起歡喜心,這樣豈不是功德之事?
【第90句】:人生的苦與樂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苦,一面是樂,失落時是苦,希望時是樂;經歷時是苦,回味時是樂;今日以為苦之事,卻為明天回味之樂。
【第91句】:【禪心佛語】是(靈)之本又是(心)之秘機.「身」陰陽五行主.精神舍宅.情欲之本。
【第92句】:【禪心佛語】人生不是等價交換,凡事不要斤斤計較。無論在哪里,無論以什么樣的狀態,要做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第93句】:“罪”和“過”,都是不好的行為,區別在于動機,有意造作的叫罪,無意造作的叫過。相對來說,過比罪輕。
【第94句】:【禪語人生】整天為世間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會體驗到人生還會有一種東西叫孤獨;沉湎與浮澡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孤獨所擁有的那獨特的滋味。
【第95句】:【佛心禪語】按佛教的觀點,人每重復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加深一次;重復得越多,痕跡越深刻,形成了習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
【第96句】:【禪心佛語】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
【第97句】:【禪語人生】心中有善念,吉神隨之來;心中有惡念,惡鬼隨之來。明白這一點便可以差使鬼神。
【第98句】:【禪心佛語】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常有悕望。既收果實眾望都息。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學余經常悕滋味。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諸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
【第99句】:【圣經文案】406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9-11)
上一篇:QQ空間點贊最多的佛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