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佛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第2句】:【禪心佛語】蘇東坡自以為聰明,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原來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像一堆牛糞”污濁不堪,不由得羞愧難當。
【第3句】:【禪語人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自己的容貌,然而沒有高貴的出身,沒有嬌好的容貌不必自卑,因為最好的一點我們可以自己把握:純善的心靈。
【第4句】:道本玄妙,而玄妙不是道,有玄妙可說則玄妙亦法塵也。道本平常,而平常不是道,有平常可安則平常亦法塵也。道本無心,而無心不是道,有無心可證則無心亦法塵也。——《永覺和尚廣錄》
【第5句】:執一顆素心,清芬,恬淡。以獨特的姿態,綻放著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獨有的方法,追尋著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守著心中的溫暖與美好,蕩起生命之舟,讓內心豐盈,健康,快樂,如此,便是好。
【第6句】:【禪語人生】一個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長得很漂亮,也不是擁有很多的財富,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寧可沒有才干、沒有學問,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第7句】:參話頭猶如手握一柄金剛王寶劍,任何心識情緒生起,都會臨刃而亡。既有此寶劍在手,行走天涯而無懼,何必要去自尋敵人欲殺之而后快,參禪強求開悟,定入魔障。
【第8句】: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于勝味。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于實義。《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
【第9句】: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木;如是迦葉,真實觀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還燒實觀。實智慧生,無智便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10句】:【禪語人生】修行法門在于戒、定、慧,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覺知與平等的心去面對一切。
【第11句】:本自深山臥白云,偶然來此寄閑身。莫來問我禪兼道,我是吃飯屙屎人。——《育王凈曇禪師》
【第12句】: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己志,是“覺悟的有情”;菩薩的愛,是慈悲喜舍、清凈無染,無私無我的長情大愛。
【第13句】: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一《永嘉證道歌》
【第14句】:【禪語人生】一心追求名聲與財富的人絕對不會了解因果,即使相信因果也不是正確的因果觀。
【第15句】:【佛語悟道】一個邪惡的念頭打開五個不善的大門:一、邪惡能夠燒毀人的善良的本性。二、從邪惡中再生邪惡。三、做圣人所怒斥的事情。四、失去已修得的菩提之果。五、置人于死地。
【第16句】:我們生活在塵世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會有人說你好,也會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著于他人的評判。
【第17句】:【佛心禪語】禪不容許產生分別心,真正的禪師自己無心地自然行動。即不執著于理、不執著于物,才是真正的禪之體驗。
【第18句】:反觀“觀”自性:常言“反觀觀自性”。觀是觀察事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事與理;人與人相處,離不開善、惡二緣。遇善緣,則心生歡喜;遇惡緣,則厭惡煩惱。這都是因為分別心而產生善惡心念。
【第19句】:我們經常講心念莫執著,一些祖師也反復強調,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更不可得,生活需要洞察那些復雜的表相,更不要把生活活成一場負擔,或者是在復雜里糾纏。
【第20句】: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得放寬時且放寬,積些陰德我心安,眼前地步順知退,好景須留日后看。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21句】:很多高僧大德常講“吃虧是福”,這一點不假。吃虧的反面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禍。我們要清楚占便宜是禍害,就絕對不會再有占人家便宜的念頭了。
【第22句】:【禪心佛語】放下一點自私的執著,就會減輕一點痛苦;而放下了全部執著,就會獲得最自在的快樂。因為,自私自利的執著,總是與痛苦綁在一起,不離不棄。
【第23句】: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晶)絕瑕翳,光明透滿出人間。——拾得
【第24句】:一是形象的曲解:有些道場常舉行法會,配合時節而有各種禮佛、拜經、點燈等儀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而將佛法與民間信仰習俗混為一談,把佛法曲解為迷信,這是道場形象引起人們的誤解。
【第25句】:【禪語人生】想知道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養如何,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們在口角時的表現。
【第26句】:恍然間,閑云高飛,繁華散盡。唯有古剎之外,清風搖曳,我依然如故,禪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經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第27句】:【禪心佛語】佛法修持能引導我們逐漸放棄慣有的假設,嘗試以不同的論點和角度去看待事物,這樣的轉變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第28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比大才多了個一,那是持之以恒;天才就是比人才多了個二,那是他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天才和勤奮。
【第29句】: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個是管住自己別亂說話。佛家講:我們的嘴巴一天到晚愛說話,這個說話是口業。
【第30句】:愿力之推動必須靠——“定”;有定心則有愿力,有定心愿力,則能精進不息。若能發大心、行大愿,天下無不成之事!
【第31句】:【禪心佛語】創業的時候,我的同事可能流過淚,我的朋友可能流過淚,但我沒有,因為流淚沒有用。創業者沒有退路,最大的失敗就是放棄。
【第32句】: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四十二章經》佛言
【第33句】:【禪心佛語】如果能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你就會很好地珍惜緣起。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充滿智慧,那你就會是一個自在的人。為什么?因為你不會受煩惱的束縛。
【第34句】:【佛心禪語】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卻又如何?”
【第35句】:光明,希望和愛,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缺,也最稀缺的元素,缺或不缺,全看你是否良善。
【第36句】:【禪語人生】欲望就像深淵和猛火一樣吞噬著我們的善根福德,能少一分欲望,就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自在。身似不系之舟,無欲無求。
【第37句】: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法師)
【第38句】:【禪心佛語】生命總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厭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會在意腳前的石礫。
【第39句】:【禪心佛語】佛陀不為眾人勸說所動,毅然朝密林中走去。果然正如眾人所說,行不多遠,佛陀便“遙見央瞿利摩羅手執刀盾走向”,這個強盜是一手持刀一手執盾,朝佛陀這邊是直奔而來。
【第40句】:【禪心佛語】命運:心是一面鏡子,他不僅反映你的過去,而且照見你的現在,同時影射你的將來。
【第41句】:【禪心佛語】七八、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第42句】:無所擁護,名為大舍;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舍。《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43句】:【禪語人生】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半在于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須先放棄某些東西。
【第44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覺地感恩,我們的心態會非常之平和。這有利于我們心胸的開朗、煩惱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第45句】:【佛心禪語】不論什么時候,當煩惱襲來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告訴自己一聲:我不是為了生氣才活著的。
【第46句】:【禪心佛語】楞嚴經: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第47句】:【禪語人生】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艱難的事,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力(量)不夠;這個世界沒有人渣或者廢物,只是人走錯了方向或者把東西放錯了地方。
【第48句】:【禪語人生】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
【第49句】:【禪心佛語】內有起心動念,外有言行舉止;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是心態的問題,心態的問題就是人品的問題。
上一篇:奔赴山海文案(奔赴山海配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