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數(shù)學測驗,我得了100分,樂得不得了。爸爸見了,說:“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少。你可千萬翹不得尾巴啊!人說‘走不盡的路,讀不盡的書,知不盡的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還得努力啊!”(安徽·壽縣)
【第2句】:【八人轎也抬不出去】(慣)形容人心意堅決或地位穩(wěn)固。 也作“八抬大轎也抬不動”。
【第3句】:【財神爺甩袖子——镚子兒皆無】(歇)镚(beng)子兒:銅子兒,清末流通的圓形無孔的銅幣,大子兒相當于二十文,小子兒相當于十文。 指一個錢也沒有。
【第4句】:天上裂縫——日月難過
【第5句】:【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諺)演員在臺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假戲?qū)嵶觯钕駛€瘋子;觀眾在臺下忽兒怒,忽兒罵,感情投入,活像個傻子。指舞臺表演真實感人。
【第6句】:【要捉棲鳥必留窩】(諺)棲鳥:夜晚棲歇在窩里的鳥。要想捉住棲歇在窩里的鳥,就必須留下它原來的窩。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驚動他的家。
【第7句】:【鋸了嘴的葫蘆】釋義:葫蘆本不響,鋸了“嘴”就更不會響了。比喻說不出話或無話可說。例句:至于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zhí)壺斟酒,舉箸讓菜,并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第8句】:【_E軌道】(慣)比喻生活或工作開始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9句】:頭上插扇子一大出風頭
【第10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諺)指要想給別人加上罪名,不愁找不到借口。
【第11句】:饞貓吃老鼠——生吞活剝
【第12句】:【豹死留皮,雁過留聲】釋義:人應(yīng)該留下好名聲或留下姓名。例句:俗話說,豹死留皮,雁過留聲,人一輩子,能像魯班爺那樣,在世上留下幾座懸空寺、趙州橋,為后代景仰,被同行推崇,也算沒白到人世上走一遭。
【第13句】:【小人無罪,懷璧其罪】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14句】:半夜洗衣月下曬——明是陽來暗是陰
【第15句】:剪開蠶繭貼在眼睛上——滿眼都是絲(私)
【第16句】:南泥灣開荒——自給自足
【第17句】:【癩蛤蟆碰見屎殼螂,誰也別說誰臟】釋義:屎殼螂:屎殼郎,蜣螂,一種昆蟲,吃動物的尸體和糞尿等。比喻都一樣不好,不要挑剔或嫌棄別人。例句:聽他們越說越不像話,便也插了一嘴:“你們是癩蛤蟆碰見屎殼螂,誰也別說誰臟!”
【第18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19句】:【把新鞋往泥里踏】(慣)踏:(在雨雪、泥水中)踩。比喻自討苦吃。
【第20句】:【一手遮天,一手蓋地】掩蓋真情,包辦一切。袁靜孔厥《新 兒女英雄傳》:“人成了這樣子,這可怎么說?咱們也不能一 手遮天,一手蓋地啊!”
【第21句】:老鼠給大象指路——越走越窄
【第22句】:【扯順風旗】(慣)順風旗:指船帆。 順著風向揚起船帆。1比喻占有好條件,有某種優(yōu)勢,能占上風。2比喻順著權(quán)勢者的心意說話辦事。 也作“打順風旗”。
【第23句】:【 背后罵皇帝/背地里罵朝廷】背后連皇帝都可罵,則背后 被人議論是免不了的。也指只能在背后罵,罵也沒有用。 類似的:二十五里罵知縣。申躍中《掛紅燈》:“什么叫人心 不服?人心多少錢一廳?只要你大權(quán)在手,就是他背地里 罵朝廷,當面你還是大爺。”
【第24句】:【 同行是冤家】同行業(yè)要競爭,可能互相不利。老舍《四世 同堂》:“好,咱們現(xiàn)在是同行了。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不 過咱們倒不一定……”
【第25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諺)山那邊縱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銅實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實惠無論多么小,卻實實在在歸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寧求小而實,不務(wù)大而空。
【第26句】:劉備對諸葛亮——無話不說
【第27句】:【踩一頭兒撬一頭兒】(慣)撬:這里同“翹”,向上仰起。踩下這一頭,那一頭又翹起來了。比喻壓制住這個人,那個人又鬧起事來。
【第28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guān)緊要,事情照樣進行。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zhuǎn)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chǎn)品,他一個人擋不住!
【第29句】:人生舞臺上扮演搖籃角色的人——老師
【第30句】:【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釋義:比喻未能徹底挽救出來。例句:馮登龍氣昂昂地說:“我說的是真正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國家的權(quán)柄從狼嘴里掏出來喂狗。”
【第31句】:害了芝麻打跟斗——碰到茬子上了
【第32句】:醬油店里打架——爭風吃醋
【第33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慣)指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也指過高地估計對方的力量,而對己方的力量估計不足,因而助長對方氣勢,使自己灰心喪氣。 也作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第34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35句】:干魚給貓當枕頭——過不了夜
【第36句】:【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zhuǎn)】釋義:豹子經(jīng)常在山頂活動,野豬經(jīng)常在山腰活動。這是獵人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例句:我的好獵手,你的神槍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zhuǎn),這些打獵經(jīng)驗使我心服。
【第37句】:【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是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那么,漢語拼音來自哪里呢?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羅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據(jù)拉丁文字母加以補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西方人便于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以后又陸續(xù)出現(xiàn)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鴉片戰(zhàn)爭后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定的“威妥瑪式”。到了近代,我國一些語言文字學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塊字。 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創(chuàng)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這些都對后來創(chuàng)立“漢語拼音方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都不成熟。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體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國特有的舊拼音方法,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與推廣。1977年,在聯(lián)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我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了國際文化舞臺。
【第38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諺)蠹(du):蛀蟲。折:斷。指蠹蟲多了,能把樹木蛀折;縫隙大了,能使墻壁倒塌。比喻貪污腐化的惡風不煞,法律制度的漏洞不補,定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大禍。
【第39句】:大刀砍虱子一不上算;不合算
【第40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41句】:【把舌頭伸直了再說】話斥責人說話不利落,或不在理。類 似的: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wǎng)》: “你該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了吧?話內(nèi)話外,咋這么多彎 兒!”
【第42句】:【冤殺旁人笑殺賊】(慣)殺:表示程度深。指冤枉了無辜的人,讓壞人高興。
【第43句】:【有事難瞞四鄰】對于周圍的人,隱瞞不住情況。菡子《糾 紛》:“有事難瞞四鄰,她這邊肚痛,那邊早有人知道了。” 紙包不住火用紙包火反被火燒。比喻真相無法掩蓋。 楊絳《洗澡》:“她向來以為戀愛掩蓋不住,好比紙包不住 火。”
【第44句】:在回來的公共汽車上,一位叔叔的錢包被小偷偷了。他哭笑不得地說:“唉!這年頭,有的人真是螃蟹不大,多長了兩只腳。”(安徽·淮北)
【第45句】:【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wěn)】(諺)指方木頭放置時穩(wěn)實,可有不便滾動的缺點;圓木頭容易滾動,但放置起來不穩(wěn)當。比喻世間人和事,有優(yōu)點就有缺點,不會完美無缺。
【第46句】:【小卒子過河不回頭】原為象棋規(guī)則,卒子不能后退。借指 只能前進,不能后退。香港唐人《金陵春夢》:“偶有幾莖白 發(fā),心情微近老年;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藝高人膽大技藝高超,心里沉著,就增添了勇氣。海外 陳若曦《二胡》:“司機是個年輕小伙子,仗著藝高人膽大,把 一部半新舊的日本小豐田當做跑車駛。”
【第47句】:【無過亂門】(諺)不要走近禍亂的地方。指人必須時刻保持安全感,凡是禍亂是非之地,一定要遠遠避開。
【第48句】:【給根麥秸稈兒,就當拐棍拄】(慣)比喻誤把別人的小恩小惠,當成是真心實意。
【第49句】:【見死不救,牲畜不如】(諺)指見人有危急就應(yīng)該立即伸手救援。
【第50句】:【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guān)聯(lián)。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guān):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diào)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第51句】:【假李鬼遇上真李逵】(慣)李鬼、李逵都是《水滸傳》中的人物。李鬼冒李逵的名去截道,沒想到真的碰上了李逵而被殺死。指冒名頂替的恰好碰到了被冒名的人。
【第52句】:【叫向東,不敢向西】(慣)形容非常聽話、順從,不敢有絲毫的反抗。 也作叫朝東朝東,叫朝西朝西。 叫東,就不敢西。
【第53句】:【恨鐵不成鋼】(慣)比喻恨所期望的人不長進、不成材。 也作“恨木不成梁,恨鐵不成鋼”。
【第54句】:【病好打太醫(yī)】釋義:太醫(yī):皇家的醫(yī)生,也用于對一般醫(yī)生的尊稱。比喻自己的目的一達到,就丟掉或打擊幫助自己的人。例句:“而今過上好世道就不能過河丟拐棍,病好打太醫(yī),你說,政府哪件事偏待過你?”
【第55句】:【天塌下來有地接著】表示能夠承受,不會有什么困難。王 統(tǒng)照《山雨》:“本來那邊是那邊,他們是他們,天塌了有地接 著,到了時候,吃虧也沒他們的份!何苦替古人擔憂?”
【第56句】:【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鐘】撞鐘,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敷衍了事。謂不求上進,自甘落后。《北京日報》(1985,1, 14):“其實,見人受重獎眼紅,也不全是什么壞毛病,至少比 那種你立你的功,我撞我的鐘,見別人受重獎連眼珠子都不 眨一下的人要好得多。”
【第57句】:水獺上山——裝熊(雄)
【第58句】:【躲在門縫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59句】:【雞蛋磕在石頭上——碰不碎也叫它腥一大片】(歇)磕:碰在硬東西上。比喻以弱對硬,即使失敗了,也要叫對方受些損失。
【第60句】:淘氣的小表弟把剛買的塑料管劃了一個大口子,結(jié)果挨了妗妗一頓揍。妗妗還說:“犯了錯就該打,打是親罵是恩,不打不罵是遠人。”(山西·太原)
【第61句】:拉牛尾巴的人——倒退
【第62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路見不平,拔刀相向。 路見不平,拔拳相助。
【第63句】:【窮人無災(zāi)即是福】釋義:窮人不遇上災(zāi)害便是福氣。例句:我們有什么好呢,窮人無災(zāi)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第64句】:【黃杏熬北瓜——一色貨】(歇)一色:本指黃杏和北瓜一起熬時顏色相同,轉(zhuǎn)指全都一樣。指一伙人都是同一類型的壞人。常含譏諷意味。
【第65句】:扁擔墊坐——不是久留之客
【第66句】:算盤子進位——以一當十
【第67句】:秋收已畢,穿老板讓我爸爸承包干活,價錢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沒有活干。媽媽說:“這真是猴子撿塊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第68句】:【 一個媳婦,十個婆】婆謂指揮者太多,下面人無所適從。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現(xiàn)在你們又叫返工!一個媳婦 十個婆婆,哪個婆婆說了算?”
【第69句】:行軍遇伏兵——出師不利
【第70句】:【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歇)本指算盤珠子用手撥才會動,轉(zhuǎn)喻人做事很被動,沒有人督促就不會去干。
【第71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
【第72句】:【 眼大漏神,刷鍋漏盆】粗心大意。成語:心不在焉。馮德 英《苦菜花》:“你呀,唉!可惜你的眼這么大,真是眼大漏 神,刷鍋漏盆。你猜那團長是誰?”
【第73句】:【老虎頭上抓虱子——好大的膽】(歇)指膽量太大,不知危險。常含責罵意。
【第74句】:農(nóng)閑時,村里喝酒打架的事多了起來,村長生氣地說:“驢閑啃槽幫,人閑生是非,這樣下去可怎么行!”(河南·湯陰)
【第75句】:【夫人】“夫人”這一稱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xiàn)在仍在使用。先秦時,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稱夫人,《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日后,諸侯日夫人。”《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日小童。”夫人這一稱呼含有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員的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到了漢代開始普及,凡達官貴人、頭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這一尊號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隨便稱呼“夫人”的。如今,“夫人”這一稱號雖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仍然和為官者緊密相連而與百姓或布衣無太大瓜葛。
【第76句】:【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諺)比喻遭受失敗要振作起來自我奮斗。也指在哪兒受了挫折,就在哪兒總結(jié)教訓重新干起。
【第77句】:【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諺)白頭:指年老。蓋:古時車蓋,形如傘。傾蓋:指路上相遇,停車交談。 故:故舊,老朋友。有的朋友交往了一輩子,直到白頭,還如同新交往的一樣彼此不了解;有的人在路上相逢,交談不多,但志趣相投,就像老相識一樣。指交友貴在知心,不在時間長短。
【第78句】:寒流過了來暖流——冷潮熱風(冷嘲熱諷)
【第79句】:【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釋義: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把他描寫成足智多謀、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的人物。劉伯溫:劉基,字伯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英烈傳》小說把他描寫成一個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人物,朱元璋稱帝,把他比為諸葛亮。形容人能掐會算,未卜先知。例句:哎呀!小彭嘞小彭,你不是諸葛亮就是劉伯溫,你怎么曉得我要軸承呢?
【第80句】:姥姥一家人在給蘋果樹施肥,我小舅總是比別人干得慢。外公嫌他不下勁,說:“什么東西都可以吝嗇,可不能吝嗇力氣;東西用完沒有了,力氣用完還長呢!”(河南·商丘)
【第81句】:龜兔賽跑——驕者必敗
【第82句】:【人有幾等人,佛有幾等佛】(諺)人有幾等幾樣的人,不可等量齊觀;佛也有幾等幾樣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別看待。 也作人有幾樣人,馬有幾樣馬。 人有幾種人,木有幾種木。
【第83句】:【氣死人,不償命】(慣)指說話、做事太讓人生氣。也指故意氣對方,幸災(zāi)樂禍。 也作“氣死活人不償命”。
【第84句】:【 吹胡子瞪眼睛】生氣發(fā)脾氣。成語:聲色俱厲。古華《姐 姐寨》:“你不要吹胡子瞪眼睛,我可以舉出事實來證明。”
【第85句】:【 —個霹靂空中過】險情過去,一場虛驚。明代《醒世恒 言》:“今日還虧你家時運高,太平?jīng)]事,一個霹靂空中過去 了。”
【第86句】:【賣油的娘子水梳頭】(諺)賣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頭時卻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窮人為了生計極度節(jié)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質(zhì)優(yōu)勢,卻求助于別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賣鹽的喝淡湯。 賣鞋的赤腳跑。 賣油娘子水梳頭,賣肉兒郎啃骨頭。
【第87句】:樹梢上吹喇叭——趾(枝)高氣揚
【第88句】:【高跟鞋】高跟鞋源出兩支,中、西皆有。先說中國的高跟鞋。高跟鞋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比西方的高跟鞋早一千年左右。在中國戲劇舞臺上,西夏、遼、金、滿等少數(shù)民族婦女多穿高跟鞋,不過,這種鞋的跟不在后跟,而在中間。婦女穿上這種高跟鞋,照樣顯得高挑挺拔,楚楚動人。如《大登殿》中的代戰(zhàn)公主,《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中的皇后、嬪妃、格格,都穿高跟鞋。雖然是戲曲作品,必定有它的依據(jù)。故宮博物院里不僅有滿族皇家婦女穿高跟鞋的畫像,還有實物。再說西方。十五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為了方便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為“白馬王子”專門做了高跟鞋。據(jù)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起來更具自信更威嚴,命令鞋匠為他裝上四寸高的鞋跟,并把鞋跟漆成紅色以示他的尊貴身份。朝中顯貴更是上行下效,也叫鞋匠替他們把鞋跟加高,皇帝只好把鞋跟再加高。后來,英王詹姆士二世與他的朝臣受到法國王室的影響,也穿上了高高的紅跟皮鞋。1680年皇帝還頒布了法令,依人的等級確定其鞋跟的高度,只有王室成員才能穿最高最漂亮的高跟鞋,嚴格地區(qū)別人的差異性。當時作為權(quán)力象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著,是男性的專利品。但高跟鞋在十七世紀時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女人們發(fā)現(xiàn),高跟鞋能讓女性看起來更高,同時,它還迫使背部呈弧形,促使女性挺胸翹臀,突出女性的形體美,并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于是,高跟鞋普遍受到歐洲女性的歡迎。到十九世紀時,高跟鞋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轉(zhuǎn)折,幾乎退出了男鞋的領(lǐng)域,不似剛出現(xiàn)時廣受男士的喜愛yipinjuzi.com,反而逐漸成為女性的專屬鞋類。歐洲女性的高跟鞋,迅速傳遍全世界,中國也不例外,至今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第89句】:【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慣)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第90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形容心跳急速。成語:忐忑 不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他這時心中十分煎熬,真 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
【第91句】:開水鍋里加涼水——下子冷靜下來
【第92句】:媽媽叫我去挑水,我說挑不動。媽媽說:“你呀,腰粗膀圓,只能挑個門簾。”(安徽·廬江)
【第93句】:【癡人說夢話】(慣)傻子說的夢話,根本辦不到。比喻說的話根本實現(xiàn)不了。
【第94句】:【甕中捉鱉——十拿九穩(wěn)】(歇)形容事情穩(wěn)妥可靠,很有把握。 也作“甕里捉鱉——十拿十穩(wěn)”。
【第95句】:鄰家的一個女孩愛偷拿別家的東西,好多次被抓住,可總也不改。奶奶嘆息說:“人要臉,樹要皮,土墻還要抹層泥。這孩子怎么這樣不要面子?”(內(nèi)蒙古·準格爾)
【第96句】:【寧叫人打死,別叫人嚇死】強調(diào)要有斗爭精神,不能懦弱 自棄。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們民族的老俗話中,我喜愛這一句:寧叫人打死, 別叫人嚇死!”
【第97句】:【逼公雞生蛋】釋義:比喻要求苛刻,強人所難。例句:袁廷發(fā)頭也不回,抵塞他:“你們簡直在逼公雞生蛋噦。”
【第98句】:【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釋義:比喻人本領(lǐng)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例句:人是要有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要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單干是不好的,總是要有人幫,在這樣的問題上尤其要有人幫。
【第99句】:【烏紗帽】烏紗帽早已成為歷史,它的詞義已變成官員職務(wù)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剛一問世時,并不為官員所獨占,而是官民皆可戴用的普通帽子。據(jù)史載,烏紗帽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期間,當時,南朝有個叫休仁的人,他以烏紗抽扎帽子邊沿,稱其帽子為烏紗帽。隨后,又有人用白紗甚至雜色紗扎帽邊,這樣也就有了“白紗帽”、“雜紗帽”了。這許多帽子官民都可戴。到唐代,烏紗帽已十分普通,通用于天子、士人、妓藝。天子視朝時,按南朝舊制戴白紗帽,民間則盛行烏紗帽,只是一種俗帽,因其比較灑脫而為隱士山人偏愛,當時烏紗帽是一種十分隨便的穿戴。到宋代,才規(guī)定朝中官員都要戴烏紗帽,連皇帝也不例外,烏紗帽兩旁各有一根長翅(可參照宋朝皇帝的畫像),足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免于抖落,官員走路都小心翼翼。而翅的作用是“鎮(zhèn)儀”,據(jù)說這種特別裝束是為了保證戴帽者走起路來端正莊重,保持做官的尊嚴。明朝時,官員仍戴這種烏紗帽,但皇帝已經(jīng)不戴了。明朝規(guī)定:官員上朝和辦公時,皆須戴烏紗帽,穿團領(lǐng)衫,束腰帶。帽翅長度較前縮短了,而且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高,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雙翅越寬。烏紗帽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詞義卻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經(jīng)常能聽到丟官就是丟掉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