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百錢買了個瘟豬仔——死活不開口】(歇)錢:銅錢。瘟豬仔:得了急性傳染病的小豬。開口:本指張開口吃東西,轉指說話。指無論如何都不開口說話。
【第2句】:磨道驢子斷了套——空轉一圈
【第3句】:【孫猴子鉆到鐵扇公主肚皮里——來個里頭踢蹬】(歇)鐵扇公主:《西游記》人物,又名羅剎女,牛魔王之妻,因兒子紅孩兒曾被孫悟空降伏,懷恨在心。
【第4句】:【沒眼兒悶葫蘆】(慣)比喻沒有心眼的人。
【第5句】:【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慣)比喻不是一條心,合不來。 也作“走不到一條路上去”。
【第6句】:【 自己的夢自己圓】自己做事,自己收場,自己解決。或 說:各人的夢各人圓。劉澍德《橋》:“要是單干的話,那就各 人的夢各人圓,用不著聚在一起扯。”
【第7句】:我做事,常常是事沒辦成反倒惹出麻煩來。媽媽批評我:“你呀,真是吃一碗,拉一炕,還甩了一窗臺子。”(河北·藁城)
【第8句】:【賣瓜的誰肯說瓜苦】(諺)賣瓜的沒有說自己的瓜是苦的。指賣東西總要自夸東西好。泛指凡是自家的人或事,總不免要自夸自贊。 也作賣瓜的說瓜甜。 賣瓜的說瓜甜,賣醋的講醋酸。 賣糖的講糖甜,賣鹽的講鹽成。
【第9句】:【十網九網空,一網就成功】(諺)比喻做事不怕失敗次數多,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行了。
【第10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系密切之人轉讓他人。體現此人高風亮節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11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12句】:【拾進籃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
【第13句】:【晌午吃晚飯——早些哩】(歇)晌午:中午。指時間或事情還早得很。
【第14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15句】:羊兒叫狼——咩咩咩(慢慢慢)
【第16句】:懷胎婦女——肚里有貨
【第17句】:【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釋義:不能靠父母的余蔭過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氣,不依靠別人。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第18句】:【捉刀】“捉刀”,現在指代替別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容止》,而發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后,聲威大振,晉封魏王,許多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見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有些呵磣,“不足雄遠國”,弄不好會損害國家形象。決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崔琰,崔琰也滿口答應了。于是,曹操讓崔琰假扮自己接見使者,而他自己卻“捉刀”扮成護衛站在崔琰旁邊。等朝見完畢,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拿著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來這個使者真是慧眼識英雄,崔琰雖然帥氣,但還是敵不過曹操的霸氣。其實,曹操是多慮了,據《魏氏春秋》記載:“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曹操的“捉刀”演變成代人寫文章或頂替別人做事的意思了。現在,“捉刀”的含義又有所發展,“槍手”是不是從“捉刀”變化來的呢?
【第19句】:奶奶用了多年的龍頭拐杖被我弄壞了,我請爸爸又給買了一根新的。奶奶卻并不高興,說:“砸爛舊缸賠新缸,新缸沒有舊缸光。”(江蘇·邗江)
【第20句】:【有錢難買自主張】強調遇事要有主見。或說:千主張,萬 主張,黃金難買自主張。清代《說岳全傳》:“眾位哥哥,自古 道:教的言語不會說,有錢難買自主張。大丈夫隨機應變, 著什么忙?”
【第21句】:【鐵公雞】“鐵公雞”形容人極其吝嗇小氣,一毛不拔。鐵公雞的來歷,與一毛不拔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了很多哲學流派。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意即要兼相愛交相利。可是當時另一位哲學家楊朱卻講究“貴己”,他的主張強調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的生存與利益,人人為己但不侵犯他人。孟子對楊朱學說頗不贊同,《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從楊朱身上拔下一根汗毛就能有利于天下,楊朱也不會這么去做,真是一毛不拔。孟子將楊朱利己學說揭示得淋漓盡致,“一毛不拔”這一成語就源于此。一毛不拔的行為,被后人形象地喻為“鐵公雞”。因為鐵鑄的公雞,可拔不出一根毛來。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就描述了一個鐵公雞的故事。有一個人叫卞龍,他自稱是鐵公雞,生性刻薄,一毛不拔。若非怕自己餓死,連飯也是不吃的。他的兒子也是如此,真是家傳的吝嗇。這一詞語在清代已經較為流行,人們爭相傳誦,很多作品都反復提及鐵公雞。“鐵公雞”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由于它形象生動,至今使用頻率頗高。
【第22句】:【拍胸脯】(慣)比喻為某人或某事擔保,下保證。也比喻反思自己做得如何。 也作拍胸口窩。 拍胸膛。 拍胸口。
【第23句】:三賴的兒子和他一樣不安分,村里人說真應了“腥鍋里煮不出素豆腐”這句老話。(河南·新野)
【第24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釋義:比喻物極必反,盛極必衰。例句:“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尚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
【第25句】:猴兒戴紗帽——瘟官一個
【第26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釋義:極言蘇州、杭州可與天堂相媲美。例句:江南真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像我們這地獄世界。
【第27句】:【看人看穿戴,生意看招牌】(諺)看一個人,先從他的穿戴看起;看商場生意,先從它的招牌看起。指人的儀表,生意的招牌,都是形象的標志,絕對不容忽視。
【第28句】:【拿著螞蚱喂老虎】(慣)比喻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求。
【第29句】:爸爸有時飯吃得少,就怪媽媽飯做多了;有時吃得多,又怪媽媽飯做少了。媽媽生氣地說:“你的肚子是橡皮肚,緊的時候吃不了,松的時候又填不滿,叫我怎么估計呢?”(四川·西昌)
【第30句】:刀子插在鞘里——鋒芒不露;不露鋒
【第31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32句】:小偷拍照——賊相
【第33句】:【 顧了翻鍋,忘了燒火】忙不過來,照顧不到。類似的:顧了 劃槳,顧不上使帆。成語:顧此失彼。浩然《艷陽天》:“一個 人的本領總是小的,就是有大本領的人也不行,顧了翻鍋, 就忘了燒火,一處不到一處亂。”
【第34句】:【家有萬石糧,揮霍不久長】(諺)家里縱然有萬石存糧,要是揮霍浪費,很快也會耗完。指無論怎樣厚實的家底,也經不住揮霍浪費。
【第35句】:我在外公家畫畫的時候,把凳子搬到陽臺上去了,可吃飯時,忘了搬回來。外公說:“你真是有前手,沒有后手。”(四川·成都)
【第36句】:【老子英雄兒好漢】釋義:父子兩代都是英雄好漢。或父親是英雄,兒子必然是好漢,這是封建的血統論觀點。例句:“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你和你們老人家精神頭兒一模一樣。”
【第37句】:木頭人過河——摸不著底
【第38句】:【樹不打權要歪,人不教育要栽】(諺)樹不剪修權枝,就會長得歪歪斜斜;人不加強教育,就容易走向邪路。指教育對成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39句】:【借死不借生】(諺)寧可將屋子借給人停喪,也不借給人生孩子。指死人出殯后屋子馬上會還,生孩子則占據屋子時曰長。
【第40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遇到困難,得到公眾的幫助。類似 的:一人有難,萬人出力。姚雪垠《李自成》:“看看,你老大 公子一人有難,萬人出力。謝天謝地,你出獄了,我的這出 戲也唱完了。”
【第41句】:【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諺)有錢有勢時,不管相識不相識都來結識;貧窮潦倒時,就連親戚也不來接近。指人情冷暖,嫌貧愛富。 也作富貴人求合,貧窮親不睦。 富貴有親朋,貧困無弟兄。
【第42句】:徐霞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她撅著嘴直埋怨老師的水平差。媽媽在一旁不愿意了:“你可真是人窮怪屋基,飯生怪筲箕(淘米洗菜用的器具),房子漏怪椽子稀,怎么就不說自己沒努力呀!”(甘肅·東鄉)
【第43句】:【打死閻王,嚇煞小鬼】(諺)閻王:迷信傳說中陰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閻王,自然就鎮住了小鬼。比喻鎮壓住頭領,依附的人便不敢輕舉妄動。
【第44句】:【人活年輕,貨賣時新】(諺)人年輕時,是最風光、最有活力的;貨物的款式時新,是最招買主、最暢銷的。指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候是青春。
【第45句】:百年大樹風刮不倒一一根深蒂固
【第46句】:每到考試的時候,我的心里就緊張,成績總不理想。媽媽對我說:“當瓢子的不怕湯燙,當學生的咋能怕考試啊?”(福建·霞浦)
【第47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慣)比喻同時做兩手準備。
【第48句】:關門打財神——窮急了
【第49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50句】:【結為秦晉之好】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家聯姻,結為親家。此俗語出自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秦晉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來促進秦晉之間的關系。那個時候,秦國與晉國不僅是相交之邦、禮儀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頻繁的兩個國家,兩國王室之間常會出現秦晉聯姻事件,后來秦晉就被稱為親人關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結秦晉就是促成男女雙方,使之交好,暗含結婚之意。
【第51句】:【水火不留情】釋義:水災、火災殘酷無情,給人造成的損失大。例句:飼養員笑嘻嘻地說:“沒事兒。我活這么大年歲了,還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第52句】:有這么一家子,老子蹲過監獄,大兒子、二兒子又先后被公安局抓走了。我奶奶嘆息道:“這一家人哪,真是刺猬肚子里爬出來的小子——沒一個光溜的。”(安徽·天長)
【第53句】:【吊桶落在井里】(慣)比喻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54句】:【吃眼前虧】(慣)指立刻就受到傷害。
【第55句】:【肚臍上長茵子——心花兒都開了】(歇)茵子:茵陳蒿,別稱茵陳,多年生草本,秋季開黃花。指開心,高興。
【第56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57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句俗語有混日子、消磨時光的貶義。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過且過,湊合著混日子,于是就會被別人戲稱為撞鐘和尚,甚至說連鐘也撞不響。那么,這一俗語源出何處呢?原來,出家人里確有專司撞鐘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鐘,指的是寺廟里的晨昏鐘。據佛家講,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所以,按以前的寺規,就是在早晨和黃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鐘,以清除人生的煩惱,稱為晨昏鐘。撞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嚴格的規定。撞鐘前,和尚必須默誦佛經,誦畢方能撞鐘。在撞鐘時要撞出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韻律。晨昏兩次鐘,緊七下,緩八下,平平二十下,是為一通。如是者三,名為三通,共擊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鐘一百零八下。做一個合格的撞鐘和尚談何容易,故被挑選上的弟子不僅手腳麻利,腦子靈活,責任心強,而且還要精通經文,方可稱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撞鐘的和尚必須在二十分鐘之內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須敲在十二點整(零時),差一秒不行,過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鐘功夫,實在令人嘆服。據說敲完鐘的和尚每回都有“猶如卸下千斤擔”的感覺。真是“鐘上一分鐘,鐘下十年功”啊。無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誤認為撞鐘的和尚輕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工作就是高標準了。
【第58句】:我放學后貪玩弄臟了褲子,爸爸讓媽媽給我換條干凈的。媽媽數落了我半天后說:“現在穿的褲子就這一條,沒換的。”爸爸接著說:“怎么,老虎下山一張皮啊?明天給孩子再買一條吧!”(山西·洪洞)
【第59句】:我看到媽媽做那么多的菜,伸手就要抓。媽媽急忙攔住說:“哎!你可是九寸九的嘴——不夠一吃(尺)喲!”(山東·蒼山)
【第60句】:【好花等它自謝】好事順其自然,不必干涉。成語:聽其自 然。臺灣電視劇《京華煙云》:“不用報仇。好花讓它自謝, 壞人自有惡報,我勸你快離開你哥哥。”
【第61句】:【呆子有呆福】(諺)指呆笨的人心眼單一平實,往往有福氣交好運。 也作“憨人自有憨福”。
【第62句】:飛機上扭秧歌——載歌載舞
【第63句】:服務員端茶——和盤托出
【第64句】:【足球】“足球”,在當今世界體育運功項目中觀眾最多、影響最大,足球球星的榮譽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國足球的水平卻讓國人失望。然而,足球原來起源于中國。 1958年7月,時任國際足聯主席的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代足球的雛形。當時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領先,高俅就是當時的“國腳”,在與高句麗的比賽中,一人連進三球,轉敗為勝,受到宋徽宗的稱贊,高俅因此“踢而優則仕”,可惜是個奸臣。那么,現代足球何時誕生的呢?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之日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現代足球傳人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隊。1910~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七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01913~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八次足球比賽的冠軍。看來,不是中國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為的思想觀念因素,思想問題不解決,足球水平不可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過,經過堅持不懈的奮斗,趕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65句】:喜鵲老鴰同枝叫——悲喜交加;連喜帶憂
【第66句】:【不是吃素的】(慣)比喻不是好對付的。
【第67句】:【對矮人莫說矬(cu。)話】見“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第68句】:二牛打架——角頂角
【第69句】:【 四兩勝千斤/一兩撥千斤】用力輕巧,解決大問題,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學上的杠桿作用。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 “其實沒什么難的,不就是四兩撥千斤么,要領我都掌握 了。”
【第70句】:【耳目】“耳目”一詞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義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禮。眼睛能視能見,耳朵可聽可聞,于是在古漢語中,耳目再引申為審察和了解的意思。作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義。如《國語·晉語五》中說:“若先,則恐國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這種審察、了解的功能,于是發揮耳目作用的人,如我們今天說的特工、暗探、線人等,便也成了別人的“耳目”。《漢書·趙廣漢傳》載:“趙遷潁川太守,……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這里的“耳目”,指為間諜情報機構刺探情報的人。和當今一些國家的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有很相似的地方。
【第71句】:裱褙店里的鉤蟲——嚼別人的畫(話)
【第72句】:【斑鳩嫌樹斑鳩起】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73句】:【騎牛不怕牛身大,騎馬不怕馬頭高】(諺)比喻決意要征服對方,就不怕他的勢力有多強大。
【第74句】:在鎮上召開的“嚴打”審判大會上,爺爺見罪犯都是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不由得感慨道:“這些人伸手可提得一斗,抬肩可挑得一擔;站著是根柱子,橫著可當枕木。年輕力壯的,為啥大路不走走歪道啊?”(湖南·瀏陽)
【第75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語的意思是同類的物種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淳于髡,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于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圣人,那圣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說:“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洼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這句話是至理BBB,當年,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著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
【第76句】:【磨了半截舌頭】(慣)比喻費了許
【第77句】:【坐紅椅子】(慣)舊時科舉考試發的榜最后要用紅筆勾一下,末一名剛好在紅勾之內。比喻成績排在最后一名。
【第78句】:火箭加油——快上加快;飛快
【第79句】:【太太】“太太”現在多指對已婚婦女的尊稱。 “太太”一詞源自漢朝。在漢哀帝時,“太太”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后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在漢代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明代對“太太”的稱謂限制較嚴。據《辭源》載,明胡應麟(1551-1602年)的《甲乙剩言·邊道詩》中說,明時中丞以上官員的妻子始得稱“太太”。但據何良俊(1506-?)的《四友齊叢》中記述:“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此。” “太太”稱呼最大眾化的時期,大致開始于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其眷屬都可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太太”的稱呼始終沒有下放到老百姓之中,老百姓也不屑于“太太”的稱謂,所以,“太太”于老百姓是有距離的。
【第80句】:鄱陽湖里起春水———浪更比一浪高
【第81句】:【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釋義:比喻兩頭不討好,兩頭受指責。例句:謝慶元像是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氣得跟鴨公子一樣,喉嚨都嘶了,倒在床鋪上,哼天哼地。
【第82句】:看戲挑媳婦——頭滿意
【第83句】:【珍珠土里埋】沒有人賞識,處于困境。或說:珍珠落在糞 堆上。劉紹棠《芳草滿天涯》:“我不能再看著你珍珠土里 埋,打算提拔你到公社當脫產干部。”
【第84句】:鄰居爺兒倆為了點小事在吵架,奶奶聽見了勸道:“親人親,親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你倆都相互讓著點兒!”(河南·衛輝)
【第85句】:【一手穿針,一手引線】多方設法聯系。成語:穿針引線。 李英儒《還我河山》:“光剩我這沒經過大陣仗的小卒子,一 手穿針,一手引線,帶著雙方重要人物,請出來,送進去。”
【第86句】:臨死蹬棺材蓋兒——沒幾下蹬頭了
【第87句】:我和好友小敏吵了一架,從此誰也不理誰了。這件事被媽媽知道了,媽媽對我說:“珠寶不如好友,金銀不如知己;萬兩黃金好買,一個知己難得。做人要心胸寬闊,待友要熱情誠懇。去和小敏和好吧!”(寧夏·固原)
【第88句】:【寄物則少,寄言則多】(諺)托人捎東西,特別是吃的東西,會越捎越少;托人捎話,輾轉相傳,添枝加葉,會越捎越多。指話越傳越失真。
【第89句】:【兵家兒早識刀槍】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有利或有影響。 廣播講座《成才之路》:“兵家兒早識刀槍,如若社會又給他 們以縱橫馳騁的廣闊舞臺,他們的才能就會很快被社會所 承認。”
【第90句】:【貓老不逼鼠】(諺)逼:威懾。指貓老了,對老鼠就失去威懾力。比喻人到老年,就不再像青壯年時期那樣有威勢,有作為。
【第91句】:【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釋義:薺菜:一種野菜,一年或多年生,可吃。靈丹:靈驗有效的藥。農歷三月三日以后,薺菜可以用來治病。例句:用薺菜還可以治療痢疾、腸炎、腎炎、水腫等疾病。所以民間有諺語說:“到了三月三,薺菜可以當靈丹。”
【第92句】:【真人面前說不得假話】(諺)真人:明察一切的人。指在閱歷豐富、深諳世情的人面前,只可實話實說,說假話是無用的。 也作真人面前不說鬼話。 真人面前莫打誆語。 真人面前莫說假,假人面前莫說真。
【第93句】:【大口小口,一月一斗】(諺)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吃糧上,一人一月總得一大斗。指口糧的耗費是硬指標,不容含糊。
【第94句】:肚臍眼打屁——腰(妖)氣
【第95句】:【 地里挑瓜,挑得眼花】數量多,難以選擇。指拿不定主意。 地,也說:籮。類似的:滿眼看花,看得眼花。成語:眼花繚 亂。柳青《創業史》:“‘商州牛多得很!到冬,荒山坡上一群 一群放著。你不知情,到那里買牛,是瓜地里挑瓜,挑得眼 花!”’
【第96句】:【蒼蠅包網兒——好大面皮】(歇)網兒:網巾,用來攏住頭發的頭巾。面皮:本指臉面,轉指體面、情面。譏諷人自以為面子很大。
【第97句】:風吹墻頭草——哪邊風火哪邊倒
【第98句】:【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意即一言為定,說話算話。君子,也 說:好漢。老舍《四世同堂》:“你什么時候愿意來,那間小屋 總是你的!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第99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諧“惺惺”。形容聰明。也指聰明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