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拿錢往水里打漂漂】(慣)比喻白糟蹋錢。
【第2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慣)譏諷人心氣太高,想得到根本得不到的東西。 也作癩蛤蟆想天鵝肉吃。 癩蝦蟆妄想天鵝啖。
【第3句】:【公不離婆,秤不離砣】見“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第4句】:【有藥敷在疼處,有話說在明處】(諺)藥用在疼處,見效快;話說在明處,少懷疑。指有話擺在明處說,不要背后說閑話。也指說話要直截了當,不要吞吞吐吐。
【第5句】:【一輩子不剃頭,也不過是個連毛僧】(慣)指不過如此,沒什么大不了。
【第6句】:【萬夫不當之勇】(慣)萬夫:萬人,泛指眾多的人。當:抵擋,阻擋。形容人武藝高強,極其勇猛。
【第7句】:【家有千貫,不如日進分文】(諺)貫:舊時錢制,用繩子穿上,每一千為一貫。家里縱然有千貫的錢財,也不如每天有微薄的收入好。指固定的收入雖少,也遠比只出不進的死錢好。
【第8句】:【人不要臉,百事可做】(諺)人要是不顧臉面,不知廉恥,那就什么樣低級下流的事都能做出來。指人必須知恥,然后才能做到行為有格。
【第9句】:【酒好不怕巷子深】(諺)只要酒的質量好,哪怕酒店設在偏僻的深巷里,買主都會主動找上門。指只要貨好,就不怕沒買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就不愁沒有賞識的人。 也作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
【第10句】: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第11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認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12句】:【掛幌子】(慣)原指在店鋪門外懸掛所賣商品的標志,比喻某種跡象顯露在外表上。
【第13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第14句】:【以貌取人】“以貌取人”的意思是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相貌,而忽視真才實學的錯誤做法。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往往漏掉賢才。 “以貌取人”源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由做武城帝宰,把武城治理得極好,百姓稱贊,市井繁榮。孔子聞知,十分高興。有一天,孔子親自來到武城,問道:“由啊,你用什么辦法把武城整治得這樣好呢?’孔子由回答說:“我都是按老師的教誨,以禮治城。”孔子又問:“是否還有賢能的人在給你幫忙呢?”子由答:“有,就是子羽,許多治城的辦法都是他告訴我的。”孔子一聽,吃了一驚,原來,子羽也曾向孔子求教,因他相貌丑陋,被孔子拒之門外。后來,子羽就自修孔子的思想學說,成就很大,因他也是武城人,所以經常為子由出謀劃策。此時的孔子真是后悔不迭,連聲嘆道:“我錯了,我錯了,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像子羽這樣賢能的人,實在可惜呀!”
【第15句】:【撿得一根針,帶掉一斤鐵】(慣)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去更多的東西。
【第16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第17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諺)人畢竟不是圣人賢人,誰能生來不犯錯誤呢?指人人都有局限,免不了要犯錯誤。 也作“人非圣賢,誰能無過”。
【第18句】:【算老帳】(慣)指清算已經過去的恩怨、錯誤。 也作算舊賬。 算陳年舊帳。
【第19句】:【遠并不救近渴】(諺)遠處的井水再多,也解決不了當前的口渴。比喻緩不濟急。 也作遠水救不得近渴。 遠水不解近渴。
【第20句】:【撒野火兒】(慣)指故意鬧事。
【第21句】:【吃酒的望醉,放債的圖利】(諺)喝酒的總想圖個一醉方休,放債的總想得到豐厚的利息。偏指放債圖的是牟利。 也作“吃酒望醉,放債圖利”。
【第22句】:【順情說好話,干直惹人嫌】干直:沖撞直言。順著情面說對方愛聽的話,就討人喜歡;直言不諱沖著人說話,就討人厭。指說話要考慮效果。
【第23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釋義:路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例句:“……這會兒我的心意你不能一下子就弄明白。我也不用多說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吧。”~
【第24句】:【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 釋義:說明文人靠筆桿子戰勝對方,軍人靠武力征服敵人。 例句:我早就講過,“秀才靠筆桿,當兵的靠槍桿。”照現在這個勁兒,別說收復龍崗,弄不好,連金牛山也得丟掉。
【第25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諺)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來,寺院卻無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個辦法,事情終得要解決。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26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釋義:諸葛亮:三國時蜀國丞相,很有智謀,后人把他作為智慧的化身。比喻人多智慧多,遇事會想出好辦法。“頂”又作“當”、“抵上”、“趕”、“合成”等。 例句:于連征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咱們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
【第27句】:【給力】“給力”一詞,意思是很有幫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實際使用中也可以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給力”原屬網絡語言,最早出現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它從網絡到社會應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嚴肅和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竟以《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為頭版頭條標題,立刻引發如潮熱議。文章介紹了江蘇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華麗轉變。如此給力的標題,被細心的網友發現并截圖發布在微博上后,引發了強力圍觀,網友們紛紛大呼“標題給力”,與年輕人接軌。網友們笑了,正規媒體開始接納網絡語言。自此,“給力”一詞頻繁出現,并被人們接受。
【第28句】:【老鷹抓蓑衣——脫不了爪】(歇)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雨具。 本指老鷹抓蓑衣時,鉤爪被纏住脫不開;轉喻人被某種麻煩的事情纏住,脫不開身或推卸不了責任。
【第29句】:【三人說著九頭話】(慣)指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
【第30句】:【從小看大,三歲看老】(諺)指人一生的好壞作為,在其三歲時就能看出端倪。 也作“從小看大,從幼觀老”。
【第31句】:【人急辦不了好事,貓急逮不到耗子】(諺)人性急就辦不好事情,貓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須克服急躁情緒,要有耐心。
【第32句】:【老母豬啃磚頭——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說話語氣強硬。常含責罵意。
【第33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為什么把“老鼠”稱為“耗子”呢? 五代時,封建軍閥割據,爭戰頻繁。統治者為了自己窮奢極欲地享受和籌集戰爭經費,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他們給苛捐雜稅立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據《舊五代史·食貨志》記載,賦稅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上鹽稅,釀酒要交酗稅,養蠶要交蠶稅等。 不僅如此,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稅,名為“雀鼠耗”。官府規定:每交糧食一石,加損耗兩斗。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銀十兩加耗半兩。 到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開抱怨皇帝,便將一肚子的怨氣發泄到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其實,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第34句】:【一碗清水看到了底】(慣)指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也形容人十分單純。 也作“一碗清水看到底”。
【第35句】:【井深槐樹粗,街闊人義疏】(諺)高原深井,樹大根粗,這是北方的自然景觀;街道寬闊,往來稀少,這是北方的人情寫照。指景象壯麗,人情疏淡,這就是北國風光。
【第36句】:【東西耳朵南北聽】 釋義:指把話領會錯了。 例句:唉!東西耳朵南北聽。我說的是立什么業?你還是光看手心里那一點!
【第37句】:【盤纏】現在上點歲數的人還把出門時所帶的路費叫做“盤纏”。為什么把路費稱為“盤纏”呢?原來這與古代錢幣有關。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幣,多是銅錢。人們常用繩索將一千個銅錢穿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如有出戲劇就叫《十五貫》。古時既沒有旅行支票,又沒有信用卡,就算紙幣也是后來才有的。于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只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把銅錢盤起來纏繞在腰間,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將這又“盤”又“纏”的路費叫做“盤纏”了。
【第38句】:【胡姑姑假姨姨】(慣)指胡亂認的,不是正經的親戚。
【第39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諺)指只有經過相互比較,才能看出優劣,找出差距。
【第40句】:【貧無本,富無根】(諺)本:根。 窮也沒個窮根,富也沒個富根。指窮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窮人勤奮也可致富,富人驕惰也可變窮。
【第41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私營企業主的代稱,“大老板”就是資本家了。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大改告”,實現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私營經濟又有了大發展,出現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現象,具有億萬資產大買賣的富豪稱“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擺地攤的攤主也稱老板,反正見怪不怪,人們也都習慣了。那么,“老板”是怎么來的呢? “老板”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這里只選擇一種,“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稱戲班班主的。如梅蘭芳在舊時稱梅老板。清代張濤《津門雜記》云:“優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訛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處’,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園子弟出身,積有資金,遂畜雛伶,自立堂門。”這里再明白不過地說明,戲班班主稱為“老板”,他們多是梨園子弟出身。 戲班班主被稱為“老板”,是從唱曲中的“拍板”來的。要節奏鮮明,就得有指揮棒,指揮戲曲演唱的指揮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長條板子。明代曲論家王驥德在《曲律》中所說的“蓋凡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板以為節制。”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曾說:“惟腔與板兩工者,乃為上乘。”這就是說,演唱者要唱得腔純板正,才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來。正因為曲壇領袖或戲班班主多是“腔純板正”的梨園杰出人物,正因為他們老于板眼純正而歌,所以把他們稱為“老板”是再形象不過了。
【第42句】:【鉆空子】(慣)比喻利用某種漏洞,進行對已有利的活動。
【第43句】:【水流萬轉,終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這條江,水流萬轉,終歸大海。你看,這條江浩浩蕩蕩,但它是由上百條河,上千條溪澗,上萬孔山泉匯流成的!
【第44句】:【寧吃對蝦一口,不吃雜魚半簍】(諺)對蝦:肉味鮮美,是我國的特產之一,市場上常成對出售,故稱。 寧可品嘗一口對蝦,也不吃成堆的雜魚。指食品寧可少而鮮,不要多而雜。
【第45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歇)韓信:西漢初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后歸劉邦,被劉邦任為大將,后被封為楚王。 將:率領。韓信善于領兵作戰,兵越多,指揮越自如。后用來指越多越好。 也作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點兵——越多越好。 淮陰將兵——多多益善。
【第46句】:生人不生膽,力大也枉然。
【第47句】:【百口傳說一句話,芝麻粒兒磨盤大】(諺)一句話經由眾口傳說,就會把原本是芝麻般的小事,說成磨盤一樣大。指話越傳越走樣,以至于完全失實。
【第48句】:【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諺)指親戚鄰里之間,彼此都有一種良好的愿望,希望對方幸福美滿。
【第49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50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51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52句】:【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 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名品合稱“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當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第53句】:【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 釋義:比喻事情已做了,不可挽回。 例句:有的說:“潑出的水,收不回;咽下的米,吐不出。接受教訓,互相監督,今后別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了。”
【第54句】:【男子十五,當家作主】(諺)指男孩子長到十五歲,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承擔家務的能力,并當起一家之主。
【第55句】:【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諺)吃飯菜,要有米,要有鹽;說話,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鹽,是做飯菜的基本條件;講情講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56句】:【熬粥要有米,說話要講理】(諺)就像鍋里不下米就熬不出粥一樣,說話不在理就不能使人信服。
【第57句】:【吃紂王俸祿,不說紂王無道】 釋義:紂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從主子那里得到好處,不說主子的壞話。 例句:“啟翁,百姓倘能安居樂業,斷然不會造反。許多人只是因為吃紂王俸祿,不肯說紂王無道,將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誅,而誰逼百姓造反倒不問了。”
【第58句】:【拳頭里攥著兩把指甲】(慣)比喻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第59句】:【半斤蕎麥皮,也想榨四兩油】 釋義:比喻殘酷地壓榨勒索。 例句:你從外表上一看,他一股窮酸爛氣,倒像個叫花子,要說起卡脖人來,真是半斤蕎麥皮,也想榨四兩油。
【第60句】:【過了篩子又過籮】(慣)篩子:用竹篾、鐵絲等編成的有許多小孔的器具,要篩的東西放在上面,細碎的可以漏下去,塊兒較大的則留在了上頭。籮:一種器具,將網狀物固定在木框或竹框上,用來使細的粉末或流質漏下去,較粗的粉末或渣滓留在網上。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挑選或審查,非常仔細。
【第61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釋義:移:改變。山河容易改造,人的本性卻很難改變。比喻多年形成的思想、習慣、作風等不易改變。“易改”又作“好改”、“可改”。“本性”又作“秉性”、“稟性”、“狼性”。 例句:高大泉說:“山河易改,剝削階級的本性難移。惡毒兇狠,不知羞恥,只認金錢不識人,就是他們的本性。”
【第62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慣)指人名氣大或事情不尋常,盡人皆知。
【第63句】:【一根腸子閑半截】(慣)形容人吃不飽。
【第64句】:【習慣成自然】 釋義:適應了某種情況,就不覺得拘束了。 例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可孫旺泉偏偏不習慣,反倒生出一股反抗。
【第65句】:【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 釋義:狼頭像銅一樣硬,腳像鐵一樣堅,腰卻像麻稈兒一樣軟,容易斷。 例句:俗話說,狼是銅頭鐵腳麻稈腰。白臉狼脊背朝地重重地摔在土坎上,直挺挺躺在地上,死了過去。
【第66句】:【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歇)指有苦楚,說不出來。 也作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口里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第67句】:【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諺)打盹(dun):閉眼打瞌睡。比喻人無論怎樣精明強干,也會有松懈疏忽的時候。 也作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時候。 老虎厲害,還有打盹兒的時候。
【第68句】:【患難朋友,艱苦夫妻】(諺)患難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最堅實,艱苦中打磨過來的夫妻最恩愛。指好朋友貴在經過患難的考驗,好夫妻貴在走過艱苦的歷程。
【第69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70句】:【人不宜好,狗不宜飽】(諺)待人不可過好,喂狗不可太飽。指處人處事,貴在適度。
【第71句】:【袖大好做賊】(諺)衣袖寬大了,偷來的東西容易隱藏。比喻越是權位高、有實力,做起壞事來越是方便。
【第72句】:【神仙也有打盹時】(諺)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時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過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時候。
【第73句】:【西鳳酒】西鳳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國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參加“南洋萬國賽會”,獲獎牌,受到各國評酒專家的交口稱贊。 西鳳酒的名稱來自一個久遠的典故。 傳說唐代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歡送出使長安的波斯王子回國,來到扶風郡雍州(今陜西省鳳翔縣)的十里長亭,發現路上蜜蜂、彩蝶紛紛落地不起,非常好奇。經向路人詢問,得知附近的柳林鎮有一家酒坊剛從地下挖出一壇窖藏老酒,氣味濃香無比,因而導致蜂蝶醉倒,臥地不起。 后來郡守便把這壇美酒送給裴侍郎。裴氏非常高興,即興吟詩一首:“送君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將這壇美酒獻給高宗皇帝,從此柳林酒便身價百倍,被列為朝宴、國宴佳釀。因該酒產自西部鳳翔,后來便改稱“西鳳酒”,一直沿襲至今。
【第74句】:【瘸子擔水——一步一步來】(歇)本指一步一步穩健地行走,轉指做事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
【第75句】:【說曹操,曹操就到】 釋義:比喻說著誰,誰正好就來了。“說”又作“說起”。“就到”又作“到”、“來啦”。 例句:姚殿臣笑著說:“你看,說曹操,曹操就到。魏華呀,這就是大隊副書記何石頭同志。”
【第76句】:【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諺)指敢于冒險的人,可撈到許多好處;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人,不敢越軌半步,往往得不到一點好處。 也作撐煞大膽,餓煞小膽。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77句】:【點心】“點心”指糕餅之類的食品。《唐書》記載: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日:“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點心。”同書又引周暉《北轅錄》云:“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唐書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由此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吃早飯一般叫吃“早點”,顯然還保留著“點心”與早晨的飲食有關的意義。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日點心……”可見,清時“點心”與今接近。 那么,“點心”源自哪里呢?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一說是南宋時期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后,人們便將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我們所說的“點心”雖仍以糕餅為主,但已不限于此,一些隨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這個范圍內了。
【第78句】:【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慣)比喻針鋒相對,用對方采取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也作“文來文對,武來武擋”。
【第79句】:【一心不二用】(諺)一個人的心思,不能同時用在兩件事情上。指人做事必須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思想分散必定一事無成。 也作一心不能二用。 一心不可二用。
【第80句】:【羊皮膏藥——不靈】(歇)舊時民間認為狗皮膏藥療效好,羊皮膏藥不管用。指不靈驗,不起作用。
【第81句】:【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諺)用心栽花,花反不成活;無意插柳,柳卻長得樹粗冠大。指人往往刻意要做好的事偏做不好,不經心的事反倒意外地成功。 也作“著意種花花不活,等閑插柳柳成蔭”。
【第82句】:【殺人不見血】(慣)殺了人連血跡都沒有。形容人很陰險,害人不留痕跡。
【第83句】:【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諺)田奴:耕田的男奴。織婢:織絹的婢女。指要學耕田,就向田奴請教;要學織絹,就向織婢請教。泛指做事必須虛心向內行學習。 也作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耕問奴,織問婢。 耕問仆,織問婢。
【第84句】:【好狗不擋道】 釋義:罵人不要擋住道路。妨礙通行。“不擋道”又作“不擋路”。 例句:那個不知好歹的年輕纖夫,是個生楞兒,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說:“好狗不擋道!”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
【第85句】:【自搭梯子自下臺】(慣)比喻給自己找借口擺脫窘境。
【第86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諺)彪:小虎中最兇猛殘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幾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兇猛殘暴的。
【第87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 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88句】:【破磨對瘸驢】見“瘸驢配破磨”。
【第89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時此俗語已頗為流行,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曾寫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頻繁載錄這句俗語,民間百姓也把這句話當做了口頭禪,時常掛在嘴邊。 這句俗語折射了當時官場貪污腐敗的事實,而官員的俸祿可沒那么多啊。 清代官員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養廉、公費、津貼等項,總額相對較低,僅夠家庭支出。據今人統計,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祿才有180兩銀子,這個數目離十萬兩相差太多。 俸祿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貪官自貪。這些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飽私囊。清代咸豐年間,御史胡家玉曾給南昌縣縣令的收入做過統計:縣令可由土地稅、實物稅中抽取附加稅,這個數額是相當驚人的,要不了幾年就能湊個十萬兩。官員還可以接收屬下的賄賂,大行貪污,這筆款項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還給官員們發養廉銀。這筆錢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稅,它的數量高達官員俸祿的十多倍至數十倍。據說十九世紀時,一個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約為【第5句】:25萬兩白銀,這可是養廉銀的二十來倍。如此下去,三年十萬兩不成問題。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揭示了古代官員貪污腐化的事實。
【第90句】:【掩耳盜鈴——哄人】(歇)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鐺。指自欺欺人。
【第91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92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93句】:【挖墻腳】(慣)墻腳:墻根。比喻拆集體或他人的臺,使其利益受損或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94句】:【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 釋義: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謂中秋日晴,元宵節就無雨雪,可以看燈了。 例句:諺語不是說:“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看來,來年的元宵節就可以把龍燈看個夠了!
【第95句】:【心病還從心上醫】(諺)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還得從心理上、精神上找出原因加以調理。 也作心病還須心上醫。 心病終須心藥治。 心病要用心藥醫。
【第96句】:【神一套,鬼一套】(慣)指玩弄手法,捉弄或欺騙人。
【第97句】:【丟了三魂,喪了七魄】見“頂門上不見了三魂,腳底下疏失了七魄”。 古國名,即今南洋群島的爪哇島,古人視為遼遠虛無之地。本指扔得遠遠的。比喻忘得一干二凈。
【第98句】:【跌跟頭】見“栽跟頭”。
【第99句】:【雞蛋里尋骨頭】 釋義: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例句:那李鳳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雞蛋里尋出骨頭之人,聽了此話,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上一篇:佛來渡我的唯美文案-佛心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