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修行不可取著外境,應自求內心的平靜,有一分平靜心,即使再大的沖擊迎面而來,都不會影響我們修心。
【第2句】:【禪心佛語】生命就像一種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種什么就收獲什么,你給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第3句】:【禪心佛語】踏踏實實做人,心胸要廣大;穩穩當當做事,著眼宜深遠。
【第4句】: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揮霍的:身體、金錢和愛,你想揮霍,卻得不償失。
【第5句】:人人本具一顆菩薩心,也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此力量即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內心的本性。
【第6句】:既然無法讓大山走近我們,何不主動走近大山?既然無法讓一些人和事符合主觀看法和想法,何不放下主觀包容那些人和事?
【第7句】:【圣經文案】108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4)
【第8句】:【禪心佛語】你來我信你不會走,你走我當你沒來過。——我們該這樣對待緣分與愛。
【第9句】:【佛心禪語】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處都是好處,這才是解脫。
【第10句】:【佛語摘抄精選】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印光法師文鈔·到光明之路序》)
【第11句】:【禪心佛語】盡職盡責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人倫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第12句】:欣賞他人,才能成就自己。事物本身沒有快樂與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關鍵是看我們抱著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
【第13句】: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第14句】:既然要教育人群,就必須“隱惡揚善”。人與人之間相處,切莫評長論短,應該多贊美別人、尊重對方,彼此表彰人性本善的光輝,以建立美好的社會。
【第15句】: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于土。消磨歲月詩千卷,笑傲乾坤酒一壺。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第16句】:【禪心佛語】若于清凈心中加上任何一種見(我見、法見等)束縛在某種范圍內,即是無明。
【第17句】:【禪心佛語】常以為別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別人注意你的人,會生活得比較煩惱。
【第18句】:【佛語摘抄精選】不解空無我,信愿皆不實,由他信心生,可由不信。我執若芭蕉,安可做梁柱?堂殿功未完,不風雨而傾。(《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第19句】:【心靈禪語】人的思想可以決定人的行為,這是精神活動對于物質活動(人的各種行為)的指導作用。所以每個人完全可以決定自己是做個好人,還是做個壞人。
【第20句】:【禪語人生】言行如一,一點一點放下對自我的偏執后,你就會發現眼前、心中的世界真的明亮了許多。
【第21句】:【禪語人生】一個客觀的藝術不只是用來看的,而是活生生的。但是你必須知道如何去靠近它,因此你必須要做靜心。
【第22句】:慧者獨修善,如王嚴治國,如象獨在野,獨行莫為惡。《中阿含經》卷十七.《長壽王本起經》
【第23句】:竹籬茅舍風光好,僧院道房總不如。能言不是真君子,善處方為大丈夫。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
【第24句】:文字是神圣的,它不是普通的草,就在我們的窩邊,是不是做照吃窩邊草的兔子,靠我們的德行做選擇,而不是版權法。
【第25句】:【禪心佛語】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先益后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第26句】:【禪心佛語】生活的活潑在于心地的運用與協調,世事百態,灑脫從容,心地悠然,看花開得欣然,賞花落而瀟然,人生在世間,喜悅,平和,開朗,和氣。
【第27句】:廣欽老和尚開示說:“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那就是戒。”與其讓別人說你好話,遠不如別人罵你來的痛快。
【第28句】:【禪心佛語】若能按照前面講的細行去做,則十種惡的粗行就慢慢遠離,十種善的細行就會做得無懈可擊,沒有瑕疵。
【第29句】:幸福不是過富裕的生活,幸福不是瞬間的浪漫,幸福是和自己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平淡的過一生!
【第30句】:【禪心佛語】生活里不必要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因為別人也沒有這些義務。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第31句】:只有真正從心靈深處將對事物的種種界定、分別、妄想掃除干凈,才能夠真正見到諸法實相。
【第32句】:【禪心佛語】改變觀念,就是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適應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觀念,就是推陳出新,解放思想。
【第33句】:信如手,如人有手,人寶山中自在取寶。。無信如無手,無手人人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人佛法寶山,都無所得。(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第34句】:財富需要施舍出去,幫助他人,同時也需要愛惜。愛惜是不奢侈,不濫用,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財富。只有愛惜,才能讓財富源源不斷,幫助更多的人。
【第35句】:【佛心禪語】把一切眾生都放在自己的頭頂上,實際上你是在最高處,大家都喜歡你,擁護你,信任你。
【第36句】:【禪語人生】也不要去在乎別人想些什么的。該哭就哭,流流眼淚有益健康。越早卸下偽裝,就越早面帶微笑。
【第3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脫穎而出,需要個性的舞臺,人生的成功,需要全部身心的投入,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舍,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
【第38句】:【禪心佛語】你的“順其自然”是不是可以制造的“順其自然”?因為你在刻意追求這種狀態。
【第39句】:【禪心佛語】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長生。
【第40句】:禪師見一蝎子掉到水里,決心救它。誰知一碰,蝎子蟄了他手指。禪師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蝎子狠狠蟄了一次。旁有一人說: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第41句】:【圣經文案】34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
【第42句】:我從內心尊敬鄉下的那些殘疾人,他們最自尊自愛,懂得感恩。你給他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幫助,他都會設法以自己的方式報答,并把你銘刻在內心深處。
【第43句】:【禪心佛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并不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的。
【第44句】:【命運在你自己的手中】別人能夠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第45句】:【佛心禪語】不停的錯過時光中的自己,今天和明天,又該去哪里追尋。
【第46句】:【禪文案】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獨自旅行,不受羈絆,沒有約束。有一天,背上行囊,帶上自己,有多遠,走多遠。
【第47句】:寬容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尊敬,使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第48句】: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歷練的打球者,隨時都可以揮棒。——證嚴法師
【第49句】:【禪心佛語】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第50句】:【禪心佛語】對于“至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要成圣成賢,佛教認為成佛是至善,道家則覺得要虛靜無為、返璞歸真。
【第51句】:【禪心佛語】人生有兩難,一是把自己腦子里的東西放到別人腦子里,二是把別人口袋的錢裝到自己口袋,要慢慢來,你急了沒用。
【第52句】:【禪心佛語】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第53句】:【禪心佛語】人生的旅途里需要看得透、想得開,不爭才不憂,門外春又來,百花次第開,心情幾分寬闊,不急不躁,讓生活活一場緩緩的節奏。
【第54句】:【禪心佛語】如果能夠常以“尊愛眾生”的觀念來待人處世,就會因而廣結很多人緣,化解許多紛爭,給人許多希望,增添許多歡喜。
【第55句】:苦為樂、樂為苦,苦與樂的感受全在于一心。達摩面壁,凡人皆稱其為苦修,卻不知達摩祖師在靜修中心歸空靈、慧及宇宙,體膚之苦皆化為心靈的極樂,并無半點苦楚可言。
【第56句】:【禪心佛語】人不是壞,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總看做是壞人。
【第57句】:真正的布施,除了無欲無求外,還要有一分感恩心。布施,并不是要求得到對方的感謝,而是要以感恩心感謝對方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
【第58句】:【佛家經典禪語靜心】萬行法師:有道德底線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就是有道德底線的人。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既是一個沒信仰的人,也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
【第59句】: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
【第60句】:菩薩于眾生給施所須,應念其恩。若惡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報,犯輕垢罪。《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第61句】:“佛”字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會中,那才是真實的受用,那才是無相的佛法。
【第62句】:【禪語人生】于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別一切,無事不知。
【第63句】:【禪語人生】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以來,在純粹的宗門禪和子所示現的肉身不壞成就的范例中,彌光老和尚是云居山虛云老和尚麾下的第一人。
【第64句】:【禪心佛語】人人都有理想。短的叫念頭,長的叫志向,壞的叫野心,好的叫愿望。只要不甘于現實平庸,努力奮斗便會改變人生方向。
【第65句】:我們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界,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懺悔則清凈,清凈則能去除煩惱。
【第66句】: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儉。勤是開源,儉是節流。
【第67句】:【禪心佛語】菩提心發出來了,修什么法都能達到圓滿,一切佛都是一體,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第68句】:【禪心佛語】善心善信,持之以恒,今日事,今日了,你心我心為一心,不負如來不負卿。
【第69句】:那些學到知足的窮人比那些不知足的富人更臺能享受生命,這些人沒有多大的責任和很少的緊張。——《法露緣》雜志
【第70句】:【佛心禪語】白馬紅纓衫色新,不是親家強來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第71句】:【佛心禪語】所謂“舍得,舍得”,就是有所舍才會有所得。該舍的時候就要舍,而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并不一定沒有意義,獲得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第72句】: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北宋)浮山遠禪師(《禪林寶訓》)
【第73句】:【禪心佛語】若能發清凈心,不存我見,不起法見,知是空花,即得我、法二空之理。
【第74句】:沉溺于以前與回憶的人是一個很懦弱的人,因為她(他)不敢勇敢地正視現實。現實是什么?現實就是變化。沒有不變的感情,沒有不變的人。
【第75句】:【禪心佛語】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常有悕望。既收果實眾望都息。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修學余經常悕滋味。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諸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
【第76句】:追隨時光的步履,踏進五月的水岸,輕暖的陽光微風里,攜來這一季的繁華與傾情。我在這里安靜地行走。擁一份恬淡與隨意,在更迭的季節容顏里,尋回一份淡泊的本真。
【第77句】:【禪語人生】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第78句】:四、社會福利——佛陀教育我們,延續本性的良知慧命,必須造福人群。因此應以四分之一的基金,奉獻于弘揚宗教正法,做社會福利善業,如此亦可進修自己的福德智慧。
【第79句】:【禪心佛語】行善不求回報,無緣(條件)大慈,同體大悲是圣者之行。
【第80句】:【禪心佛語】平靜來自內心,勿向外求。花開有聲,風過無痕。坐亦禪,行亦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規律,開心輕松,過好一生。
【第81句】:【禪語人生】再說那老太太。她在車子開出了將近一英里的地方,看到路邊有一家小咖啡館,就停車進去了。她想,還得開一段路才能到家,不如先吃一點東西,暖暖身子。
【第82句】:【佛心禪語】生命本身并沒有意義,你給他定位什么,他就是什么意義,意義是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
【第83句】:【禪心佛語】佛說: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第84句】: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唐)寒山《寒山子詩》
【第85句】:心田要多播善種,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棵雜草。土地不耕種,雜草必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只是舉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第86句】: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包容、和諧的環境中,寬容不僅于健康有益,而且也有助于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應保持一顆寬容的心。
【第87句】:佛弟子應當要有普愛眾生的廣大慈悲心,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富有為自己的滿足,包容天下一切萬物;如此就是永遠滿足、永遠富有的人生。
【第88句】: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為。若是你的想法不對、看法不對、行為做得不對,就要改正,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第89句】:【禪心佛語】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
【第90句】:【禪語人生】無論做什么都要有足夠的定力。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道,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但是不管是誰,不管是在哪個行業,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樹。
【第91句】:【禪心佛語】世上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除了少數極丑和少數極聰明的姑娘例外)。
【第92句】:佛說:“吵架是一種罪過。”俗話說:“和氣生財。”不只做生意的人注重一個和氣的氛圍,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要相親相愛,和諧相處。
【第93句】:有些人以為自己才干超人就貢高我慢。學佛者應行茲在茲,守志奉道,對眾生心存感恩。有這分感恩,即有無限的愛心、慈悲心。
【第94句】:【佛心禪語】《四十二章經》中說:“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第95句】:【禪心佛語】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與其盲目模仿別人,不如專心致志干好自己的本行。那才是自己的奮斗目標。
【第96句】:【禪心佛語】你對你自己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期待呢?是不是從來就沒有想過,而只是坐在那里,等別人來為你做點什么。
【第97句】:【禪心佛語】位尊無功,言而則輕。口厚無勞,人之不悅。人者仁也,不仁非人。食有勞,口有功,能取賞。
【第98句】:【禪語人生】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練出來的,我們遇到一次違緣,能增長一種智慧;遇到一次障礙,能提高一個層次。
【第99句】:【佛心禪語】不要害怕改變,可能會因此失去一些好的東西,但也可能會得到一些更好的東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