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習(xí)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xì)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xì)。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xì)。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xì)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現(xiàn)在喪服沒有這么復(fù)雜,且各地戴孝風(fēng)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guān)系轉(zhuǎn)化。“五服”之內(nèi)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2句】:【清官騎瘦馬】(諺)清廉的官員連騎的馬也是瘦的。指清官一身清貧,難有享受。
【第3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實另有他圖。它源自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歐陽修,別號“醉翁”。他在散文寫作上成就頗高,《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當(dāng)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縣,縣城西南有風(fēng)景秀麗的瑯邪山;山中有泉,名“釀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據(jù)說是山里一個和尚修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了取了個名字,叫做“醉翁亭”。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里,道出了緣由。原來歐陽修常與朋友相約來此飲酒,歐陽修年歲大了,飲一點便酩酊大醉,他便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別號。歐陽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為什么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風(fēng)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后來,人們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卻了“在乎山水之間也”。作為俗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轉(zhuǎn)義了。
【第4句】:【鄭板橋的竹子能碰死家雀】(諺)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乾隆年間進(jìn)士,揚(yáng)州八怪之一,擅長畫蘭竹。指鄭板橋畫的竹子可以亂真。
【第5句】:【楊令公的兒子——一個賽過一個】(歇)楊令公:對北宋名將楊繼業(yè)的譽(yù)稱,相傳他有七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英勇善戰(zhàn)。指一個更比一個強(qiáng)。常用于贊美。
【第6句】:【為個虱子燒個襖】(慣)虱子:昆蟲,常寄生在人和家畜身上,吸食血液,能傳染斑疹傷寒和回歸熱等疾病。襖:有夾里的上衣。為了捉衣服上的虱子,把衣服也燒掉了。 比喻為了小事而造成重大損失。
【第7句】:【三春不趕一秋忙】(諺)三春:農(nóng)歷正月、二月、三月的總稱。不趕: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農(nóng)家在一年四季中,數(shù)秋收時節(jié)最忙。
【第8句】:【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原為商店謹(jǐn)防假冒的用語,引申為 唯一的意思。成語:獨一無二、絕無僅有。老舍《四世同 堂》:“說真的,她的咖啡,點心,和招待的殷勤,到底是只此 一家,并無分號,在咱們這條胡同里!”
【第9句】:初生的牛犢——不怕虎
【第10句】:【晴天還要防陰天】見“好天也得防陰雨”。
【第11句】:【嗔拳不打笑面】(諺)嗔(chen):憤怒。伸出激怒的拳頭,也難打賠著笑臉的人。指和氣待人可以化解怨仇。也指和氣待人不吃虧。
【第12句】:【無官一身輕】不承擔(dān)責(zé)任,不用煩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負(fù)擔(dān)的詞,如:事、債。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從 此以后,我無官一身輕,咱們?nèi)齻€痛痛快快的敘幾天。”
【第13句】:【腸里出來腸里熱】(諺)從親娘肚里生出的,親娘自然非常關(guān)切疼愛。指母親總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格外關(guān)心。
【第14句】:【當(dāng)家就是戴枷】(諺)枷:舊時罪犯架在脖子上的木制刑具。掌管家事,就像戴上枷一樣受罪。指當(dāng)家人煩心的事多,負(fù)擔(dān)很重。
【第15句】:口袋空空的窮漢——個子兒也沒有
【第16句】:【卜一手穿針,一手捻線】(慣)比喻在雙方之間聯(lián)絡(luò),為雙方接通關(guān)系。
【第17句】:【受不得人一個甜棗兒】聽見人家說好話,就心軟;得人一 點好處,就感激不盡。明代《金瓶梅》:“他是恁行貨子,受不 的人個甜棗兒就喜歡。嘴頭子雖利害,倒也沒什么心。” 死了不閉眼指放心不下,或不甘心。類似的:魚死不閉
【第18句】:【丟了鳳凰巢,找個老鴰窩】釋義:老鴰:烏鴉。比喻離開了條件好的地方,到了條件差的地方。例句:雖然當(dāng)著她的面不叫,但是她怎么可能一點不知道?就是不罵她的人,也不免惋惜她實在是個傻瓜:“有福不會享”,“丟了鳳凰巢,找個老鴰窩。”
【第19句】:休息休息再說——歇后語
【第20句】:【飯糊了悶在鍋里】內(nèi)部的問題要保密。韓志君等《籬笆· 女人和狗》:“飯糊了,悶在鍋里;胳膊折了,吞在袖子里,不 能叫外人看笑話!”
【第21句】:【不打不相識】這個俗語的意思是雙方不打一場不會相識,轉(zhuǎn)而發(fā)展成不僅相識,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識的機(jī)遇,壞事變好事。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發(fā)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結(jié)識他的戴宗。于是兩人一起進(jìn)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間,宋江嫌魚湯不新鮮,叫酒保做幾碗新鮮的魚湯。正好酒館里沒有了新鮮魚,李逵便去江邊的漁船上討魚。打漁的伙計不想給,李逵大怒,與幾個漁人打了起來。正在這時,綽號“浪里白條”的漁主人張順來了,張順?biāo)詷O好,將李逵按在水里,嗆得他暈頭轉(zhuǎn)向,不是對手。這時戴宗跑來,對張順喊道:“足下先救了我這位兄弟,快上來見見宋江!”張順急忙將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邊,向宋江施禮。戴宗向張順介紹}兌:“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張順道:“啊!原來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識!”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呀!”張順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說完,兩人哈哈大笑。戴宗說:“你們兩個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說:不打不成相識。”
【第22句】:【水蘿卜,皮紅肚里白】釋義:比喻表面積極進(jìn)步,思想不好。例句:李之壽又補(bǔ)充著:“他是腳踏兩只船,別看他兒當(dāng)八路,水蘿卜,皮紅肚里白。”
【第23句】:兩個盤子十條魚——多魚(余)
【第24句】:【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釋義:極言人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感情。例句:“‘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啊!吳鉤慨嘆一聲‘想當(dāng)年咱倆常常頭并頭睡在院里;院里風(fēng)大沒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窩子呀!’”
【第25句】:我剛寫完作業(yè)就急著跑出去玩。媽媽說:“才寫了幾分鐘?快去吧,外面的麻雀都有公雞那么大了。”(江蘇·鎮(zhèn)江)
【第26句】:【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釋義:不經(jīng)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zhì)問著我了!”
【第27句】:【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歇)問的是“官”,答的是“花”。比喻答非所問,或把毫不相干的東西胡亂扯在一起。
【第28句】:【付之東洋大海】(慣)比喻丟得遠(yuǎn)遠(yuǎn)的,不再理會。
【第29句】:半天云里裝喇叭——響(想)得高
【第30句】:【馬到崖頭收韁繩,船到江心補(bǔ)漏遲】見“船到江心補(bǔ)漏遲”。
【第31句】:【肉饅首打狗——有去無來】(歇)饅首:饅頭。本指狗咬走饅頭再不回頭,轉(zhuǎn)指人一走再不回來,或回不來(多指死去)。也指東西拿出去再也收不回來。 也作肉饅頭打狗——有去無回。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第32句】:【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故人】(諺)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會熱情款待賓客,出門在外才體會到缺少朋友的難處。指不能熱情交結(jié)與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關(guān)愛。
【第33句】:【鳥來投林,人來投主】(諺)鳥飛倦了,要投入林中棲息;人到末路,要投奔親友求助。指凡來求助者,都是勢不得已,只可援救,不可拒絕。 也作鳥投林,人投主。 人來投主,鳥來投林。
【第34句】:【十年九不收】經(jīng)常鬧災(zāi),莊稼沒有收成。西戎《一個年輕 人》:“咱這里是什么土地,十年九不收,有機(jī)器抵什么用?”
【第35句】:一天早上,我起床遲了,顧不得吃早飯背起書包就往學(xué)校跑。中午放學(xué)回家,端起飯碗就吃。我對奶奶說:“今天的米飯做得真香。”奶奶笑著說:“不是今天的飯香,是肚饑好下麥仁湯。”(湖北·鐘祥)
【第36句】:看著村上許多人經(jīng)商致了富,爸爸也閑不住了。誰知他一趟廣州跑下來,竟賠了五百多元,奶奶安慰他說:“地黃瓜上不了高架子,吃草的羊變不成牛,你還是安心種地吧!”(河南·南陽)
【第37句】:鼓樓上的百靈鳥——驚嚇出來的
【第38句】:【先生講書,屠夫講豬】(諺)先生:教書先生。屠夫:以宰殺豬羊為專業(yè)的人。教書的先生說起話來總離不了書,殺豬的屠夫說起話來總離不了豬。指人們在談話中總離不了本行的話題。
【第39句】:蝙蝠觀陣——哪邊勝站哪邊
【第40句】:【牛食如澆,羊食如燒】(諺)農(nóng)作物被牛吃過,就像被水澆過一樣,會長得越發(fā)茂盛;被羊吃過,就像被火燒過一樣,會干枯死去。指牛吃青苗無害,羊吃青苗必枯。
【第41句】:【穿上龍袍不像太子】釋義:比喻衣著打扮可以改變?nèi)说谋緛順幼印@洌杭?xì)嬌穿上這種怪異的服裝,自然很不稱心,很不舒服,正是“穿上龍袍不像太子”,使她顯得呆呆笨笨,渾身出汗。
【第42句】:我們錯了一道應(yīng)用題,李老師為我們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結(jié)果,我們第二天交上去后又錯了。老師說:“你們啊,只知道從家到學(xué)校的路,卻不認(rèn)識從學(xué)校到家的路啊!”(江西·上饒)
【第43句】:【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jìn)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xiāng)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fā)布的錄取進(jìn)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jìn)呈于內(nèi),大金榜則由內(nèi)閣學(xué)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第44句】:【當(dāng)官不打送禮的】做官的喜歡人巴結(jié),也指不拒絕饋贈。 《人妖之間》:“但是俗話說得好,當(dāng)官的不打送禮的呀。再 說,這都是那年月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呀。”
【第45句】:【衣莫若新,人莫若故】(諺)衣服要新的,朋友要舊的。指衣服總是新的好,友情總是舊的好。 也作衣不厭新,人不厭故。 衣是新的好,人是舊的好。 衣裳是新的好,人總是舊的好。
【第46句】:耗子哭貓——假惺惺
【第47句】:【餃子】“餃子”,在我國是流行最廣頗受歡迎的一種食品,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餃子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民間傳說,一是來自文字記載,各自成趣。先說民間傳說。古時候,一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家人團(tuán)聚了。翌日,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fā)愁時,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diào)料,用白面包了許多小角角,置于鍋里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脫口而出:“角食也。”是他發(fā)明了水餃。之后,民間便流傳過年包角食吃的習(xí)俗,這就是過年包餃子的由來。再說文字記載。餃子始于先秦,源于餛飩。據(jù)《通雅·飲食》記載,餛飩因渾氏、屯氏兩人發(fā)明而得名。當(dāng)時的餛飩,“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彎彎的月亮。這種餛飩就是原始的餃子。現(xiàn)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出土的幾只古代餃子,形狀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實物水餃,證明水餃歷史比較悠久。宋代開始有“賀歲吃角子”的風(fēng)俗。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賀歲吃餃子取意“更歲角子”。這一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餃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餃子初二面”。明代餃子別稱“餃餌”、“粉角”、“扁食”等。張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 可見,當(dāng)時的餃子同現(xiàn)在的制法和品種已很相似。
【第48句】:飛機(jī)上作報告——空話連篇
【第49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釋義:殃:災(zāi)禍。池:護(hù)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hù)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50句】:【自己腳桿瘸,怪路不平】(慣)比喻自己有缺點錯誤,卻責(zé)怪別人不對。
【第51句】: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艷
【第52句】:賣雞蛋的摔跟斗——沒有一個好的
【第53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諺)指錢財不值得看重,而仁愛義氣才是最寶貴的。 也作錢財如糞土,情義值千金。 錢財容易有,仁義值干金。 錢如東流水,仁義值千金。
【第54句】:人生舞臺上扮演搖籃角色的人——老師
【第55句】:松香拔毛——根不留
【第56句】:每個星期天,不管爺爺有多忙,妹妹都要纏著去公園,去時自然要帶上我了。爺爺說:“真是貓打翻,狗造化啊!”(浙江·蘭溪)
【第57句】:【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慣)想活活不好,想死又死不成。形容人備受折磨,痛苦不堪。 也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58句】:【看人下菜碟兒】釋義:看人行事待人態(tài)度不一。例句:“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
【第59句】:【半樁小,吃過老】(諺)半樁小:尚未到成年的小伙子。老:老子,父親的俗稱。指半樁小子正在猛長身體,食量很大。
【第60句】:表哥是個大懶蟲,每天都起得很晚。舅媽數(shù)落他:“太陽快曬到屁股了你還不起?天上就是掉下黃金,也得起早去撿啊!你呀,真是貪吃懶做,不可教也。”(福建·安溪)
【第61句】:【關(guān)帝】“關(guān)帝”即“關(guān)羽”。曹操封過關(guān)羽“漢壽亭侯”,劉備封其為“五虎上將”之首,他生前保劉備登上帝位,自己從不做不忠不義之事,怎么成了“關(guān)帝”呢?這源于后人對關(guān)羽的崇拜。宋代,關(guān)羽被宋徽宗先封為“忠惠公”,再封為“崇寧真君”,又封為“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的稱號。元代的文宗封關(guān)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jì)王”。明代的神宗封關(guān)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yuǎn)鎮(zhèn)天尊關(guān)圣常君”。由此,關(guān)羽就成了人們崇拜的“關(guān)帝”了。歷代王朝對關(guān)羽的崇拜都是有增無減,到了清朝達(dá)到頂點,清德宗光緒皇帝封關(guān)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hù)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guān)圣大帝”共二十六個字,是封號最長的一個,對關(guān)羽的崇拜到了極盛。“關(guān)帝廟”遍及全國各地。
【第62句】:劉備對諸葛亮——無話不說
【第63句】:帶著秤桿買小菜——斤斤計較
【第64句】:每當(dāng)看見媽媽穿著高檔羊毛衫、鴨絨衣,或者看見我大吃巧克力、旺旺系列食品時,外婆總是搖頭嘆息:“穿不離棉,吃不離鹽,看看你們!”(湖南·溆浦)
【第65句】:【老虎吃螞蚱,零拾掇】釋義:拾掇:收拾懲治。比喻一個一個地對付、一個一個地解決。例句:若不說井底蛙,眼光短呢!這事是心急吃不了熱鍋粥,咱們是老虎吃螞蚱,零拾掇。
【第66句】:小強(qiáng)每次考試總是70來分,媽媽說他是“不騎馬,不騎牛,騎個毛驢在中游”。(河北·玉田)
【第67句】:【 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做不了具體事情。句末的文、武,亦 可換成表示其他職業(yè)的詞。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只有伯明一個兒子,卻極不長進(jìn),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只 有一樣長處,出來見了人,那周旋揖讓,是很在行的。”
【第68句】:【神怕敬,鬼怕送】(諺)舊指神怕對它敬奉,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災(zāi);鬼怕對它祝送,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比喻對邪惡的人,消極的態(tài)度便是敬而遠(yuǎn)之。
【第69句】:今年,叔叔的綠茶又獲高產(chǎn),大家都向他討教栽培方法。叔叔說:“綠茶豐產(chǎn)靠秋挖。七月挖金,八月挖銀,九月挖的就是臭銅錢。就這個理。”(江西·婺源)
【第70句】:算盤子進(jìn)位——以一當(dāng)十
【第71句】:【東說向東,西說向西】釋義:比喻沒有主見。例句:那國王著實昏亂,東說向東,西說向西,真?zhèn)€收了關(guān)文,道:“國師,你怎么與他賭?”
【第72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jǐn)慎,縱然出現(xiàn)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73句】:【油干燈草盡】(慣)燈草:燈芯草莖的中心部分,用作油燈的燈芯。 油燈里的油干了,燈芯燒盡了。比喻生命枯竭或精疲力盡。
【第74句】:討飯過年——吃的不多說的多
【第75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諺)有:富有。無:指貧窮。 指注意節(jié)約要在平日富有之時。 告戒人過日子要作長遠(yuǎn)打算,不可揮霍浪費。 也作“寧當(dāng)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76句】:屬算盤珠的——撥一撥,動一動;不撥不動;隨人撥弄
【第77句】:裹腳老太婆的腳趾頭——窩囊一輩子
【第78句】:【不是姻緣莫強(qiáng)求】(諺)舊指男女雙方如果沒有緣分,就不要勉強(qiáng)結(jié)合到一起。
【第79句】:【提在水缸里】(慣)比喻擔(dān)驚受怕。
【第80句】:【 一家過年都過年】過年是共同的節(jié)日。借指情況相同, 沒有例外。《馬烽小說選》:“一家過年都過年,到處都在蓋 新房、建工廠。”
【第81句】:【彈指】比喻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照這樣計算,24小時是30須臾,那么一須臾就是48分鐘,48分鐘是20羅預(yù),l羅預(yù)是204分鐘;204分鐘是20彈指,1彈指就是【第7句】:2秒。我們當(dāng)然還可以繼續(xù)換算,【第7句】:2秒是20瞬,一瞬間是0.36秒;20念為一瞬,一念就應(yīng)該是0.018秒。這樣算來,一晝夜就是一萬多個“彈指”,時常所說的“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將幾十年比喻為一彈指,真有滄海桑田之感覺。
【第82句】:【觸霉頭】(慣)指倒霉,遇上令人不快的事。
【第83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釋義:蔸:量詞,相當(dāng)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shù)不著。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xùn)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84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詞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xué)生畢業(yè)帽,在古裝劇中經(jīng)常見到。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yīng)該時刻關(guān)懷百姓。冕冠兩側(cè),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fā)髻拴結(jié)。并在笄的兩側(cè)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jié)。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nèi),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85句】:顯微鏡看人——把人瞧小了
【第86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釋義:屠刀:宰殺牲畜的刀。立地:立刻,馬上。原是佛教勸人悔改的話。比、喻改惡從善,做好人。“立地”又作“立刻”。例句:海蠻毫不畏縮,“你跟產(chǎn):豐特務(wù)外逃,當(dāng)然不是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87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rèn)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
【第88句】:【和尚廟借梳子——走錯門】(歇)和尚不留發(fā),用不著梳子。指找錯了地方或?qū)ο蟆?/p>
【第89句】:我家包包子時,奶奶準(zhǔn)備往包子餡里放姜。我說:“奶奶,我不愛吃姜,不要放了。”爺爺說:“還是放些好,經(jīng)常吃些蔥姜蒜,少給醫(yī)生找麻煩。”(河南·新鄉(xiāng))
【第90句】:【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釋義:比喻不論大小,各有各的用處、作用。例句:你看的不對,繡花針對鐵梁,大小各自有用場。可別瞧不起小燕。
【第91句】:【草怕嚴(yán)霜霜怕日】釋義:指一物降一物。例句:馬鳳蘭說:“草怕嚴(yán)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臺了。”
【第92句】:【破天荒頭一回】古有開天辟地的傳說,謂自古以來第一 次,空前的。相關(guān)的:開天辟地頭一遭。古華《芙蓉鎮(zhèn)》:“也 有細(xì)心人冷眼旁觀看出來,吊腳樓主王秋赦,破天荒頭一回 沒有加入這種場合,來跑堂幫忙,一享口福。”
【第93句】:【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說不出好話來。劉云若《紅杏出墻 記》:“呸,你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我只說了一句話,便勾 出你多少話來。”
【第94句】:剛大年初三,爸爸可就扛著鋤頭下田了,我說:“爸呀!你怎么沒年沒月呢?快把鋤頭放下,我們打牌去。”爸說:“三天戲,五天年,過得多了人們煩。”唉,真拿爸爸沒辦法。(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95句】:【龍生九子不成龍】(諺)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形狀、性格都不像母龍的原樣。比喻同一母親所生的子女,志趣性情迥然不同。 也作龍生九種,九種各別。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第96句】:【洞房內(nèi)三天不分大小】釋義:新婚三天之內(nèi),無論大小長幼,都可以跟新娘子開玩笑。例句:洞房內(nèi)三天不分大小,兩家親朋不分長幼,全來鬧洞房。于是這個過來叫聲嫂子,那個過來搶走手帕。
【第97句】:水中撈月——場空
【第98句】:三月打扇——滿面春風(fēng)
【第99句】:【平地跌跟頭】(慣)比喻在順境中出問題,或在不該犯錯誤的地方犯錯誤。 也作“平地摔跟頭”。
上一篇:每日清晨微語,一句話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