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吃慣的嘴,跑慣的腿】(諺)常吃養(yǎng)成了慣性,就總想去吃;常玩養(yǎng)成了慣性,就總想去玩。指貪吃貪玩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不由自主。
【第2句】:【智賽隨何,機強陸賈】(慣)隨何、陸賈:二人均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說客。形容人聰明而善謀略,靈活而善機變。
【第3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 釋義:餓死不能做賊,冤屈也不告狀,勸人忍受。 例句:“從小時,俺爹就教導我:‘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衙門口是好進的嗎?”
【第4句】:【家里沒有梧桐樹,也招不來彩鳳凰】見“沒有梧桐樹,引不得鳳凰來”。
【第5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guān)鍵時刻,務(wù)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6句】:【三朝媳婦,月里孩兒】(諺)三朝(zha。):三天。剛?cè)⑦^門三天的新媳婦,就要抓緊引導;剛生下一個月的小嬰兒,就要進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貴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婦,月子的孩兒。 三朝新婦婆引壞,月里孩兒娘引壞。
【第7句】:【植樹節(jié)】3月12日,是我國現(xiàn)在的植樹節(jié)。那么,過去有植樹節(jié)嗎? 我國最早設(shè)立植樹節(jié),是由民國初期周自齊呈準孫中山大總統(tǒng)設(shè)置的。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國四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nóng)商部總長周自齊呈準大總統(tǒng),以每年清明節(jié)為植樹節(jié),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guān)、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jié)典禮并從事植樹活動。7月2舊批準后,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這首個植樹節(jié)是源于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插柳的習慣。相傳,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后來,江南百姓將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時,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綠柳發(fā)芽,遂長成小樹。“井井有條”的成語即發(fā)源于此。這也是將清明定為植樹節(jié)的起因。 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后舊歷清明植樹節(jié)應(yīng)改為總理(孫中山)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9日農(nóng)礦部又以部令公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十六條。后經(jīng)行政院及國民政府批準,正式確定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wù)院更加重視植樹造林,重新規(guī)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jié)。
【第8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wù)。
【第9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10句】:【鄉(xiāng)有鄉(xiāng)規(guī),民有民俗】(諺)鄉(xiāng)里有鄉(xiāng)里的規(guī)程,地方有地方的風俗,不可忽視,也不可混同。指進入一個新的地域環(huán)境,必須順從地方風俗民情。
【第11句】:【聽風就是雨】(慣)比喻聽到一點傳聞,就信以為真,甚至盲目采取行動。 也作聽見風就來雨。 聽見了風就以為是下雨。
【第12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13句】:【貨賣識家】(諺)識家:識貨的人。 指真正的好貨,要賣給有眼力能識貨的買主。也借指真正的人才,只有慧眼人才能賞識。
【第14句】:【蜜罐子嘴,秤鉤子心】 釋義:比喻嘴甜會說,心里打著鬼主意。 例句:茶三錢、尼佳你們這些鬼東西,哪個不曉得喲!蜜罐子嘴,秤鉤子心,哪個敢信!
【第15句】:【只恨爹娘少生兩只腳】(慣)形容倉皇逃命時的急切心情。
【第16句】:【缸里擲骰子——沒跑兒】(歇)骰子:又稱“色子”,賭具,用骨、木或塑料等制成的小立方體,六面分刻一至六點。本指骰子滾不到哪兒去,轉(zhuǎn)指人陷入困境無法解脫,或者跑不掉。
【第17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 釋義:作為水手,要對船上各行都精通。 例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這是因為船行大海之中,五面靠天,一面靠水,凡事無法求人;船上有三十六行的工具,水手也有三十六行的手藝。
【第18句】:【正擔好挑,偏擔兒難挨】(諺)指扁擔兩頭重量一樣的容易挑,兩頭輕重不一的難挑。也泛指正位的負擔容易承受,歪邪的壓力不好擔當。
【第19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20句】:【渾身是刀,沒一把是快的】(慣)形容人掌握的東西雖多,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
【第21句】:【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語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是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與“下馬威”異曲同工。 這個俗語源于三國時期的火戰(zhàn)。據(jù)《三國演義》所描述,諸葛亮27歲出山當了劉備的軍師,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連續(xù)三次用火攻戰(zhàn)勝曹兵。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諸葛亮借來東風火燒赤壁,號稱83萬的曹兵慘敗,華容道隨曹操逃出去的僅剩十八騎。這“三把火”使諸葛亮名聲大震。當時,人們把這三把戰(zhàn)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為“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22句】:【山高高不過太陽】 釋義:比喻壓不過長輩或強者。 例句:原來這賈蕓最伶俐乖巧,聽寶玉這樣說,便笑道:“俗語說的,‘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雖然歲數(shù)大,山高高不過太陽。自從我父親沒了,這幾年也無人照管教導。如若寶叔不嫌侄兒蠢笨,認作兒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23句】:【狗嘴吐不出象牙來】 釋義: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嘴”又作“口”。“吐”又作“掏”、“長”等。 例句:孫桂英用手撩著水潑馬鳳蘭,說:“狗嘴吐不出象牙來!一句正經(jīng)的都沒有。你這一套都是跟馬主任學的吧?”
【第24句】:【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諺)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人卻為追逐名利而敢冒險前往。指名利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25句】:【指桑樹,罵槐樹】 釋義: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作“指冬瓜,說槐樹”。 “指冬瓜,罵葫蘆”、“指桑罵槐”。 例句:八月里哥兒死了,他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第26句】:【席夢思】一提起“席夢思”,大家會說,那不是非常舒服的軟床嗎?其實,席夢思原本不是床,他是一個人,是他發(fā)明了席夢思床。 一百多年前,美國有一位商人叫扎爾蒙·席夢思,他很有生意頭腦。 1870年,席夢思萌發(fā)了用鐵絲編結(jié)床繃子的念頭,經(jīng)過屢次試驗,終于在1900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用布口袋包起來的彈簧床墊子。它就是現(xiàn)今的“席夢思”的雛形。 又過了十多年,席夢思請被稱為“天才機械師”的約翰·加利設(shè)計了一臺生產(chǎn)彈簧墊子的機器。三年后機器研制成功,彈簧墊子被大批量生產(chǎn),它走進了千家萬戶。一開始人們管它叫“睡得美”,后來貼上了正式標簽,用的是老板的姓——席夢思。
【第27句】:【心病還從心上醫(yī)】(諺)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還得從心理上、精神上找出原因加以調(diào)理。 也作心病還須心上醫(yī)。 心病終須心藥治。 心病要用心藥醫(yī)。
【第28句】:【拆壁腳】(慣)比喻耍手段破壞,使他人受損或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第29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jīng)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 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jù)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guān)之戰(zhàn)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zhàn)馬送給戰(zhàn)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歷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于都護,兼做御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御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shè)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quán)。 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zhèn)軍隊發(fā)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jié)度使朱批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jié)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洮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yīng)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后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后來成了中性詞,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30句】:【此地無銀三百兩】(慣)民間故事說:有人把銀子埋在地下,怕人發(fā)現(xiàn),就立了個牌子,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阿二看見牌子,挖走了銀子,又在牌子背面寫上“隔壁阿二不曾偷”。比喻拙劣的掩飾正好暴露了所要掩蓋的真相。 也作“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
【第31句】:【墊刀背】(慣)比喻替人去冒風險或代人受過。
【第32句】:【掉片樹葉子都怕打破頭】見“樹葉子掉下來都怕打了頭”。
【第33句】:【忍痛割愛】“忍痛割愛”現(xiàn)在指情愿將自己心愛之物或關(guān)系密切之人轉(zhuǎn)讓他人。體現(xiàn)此人高風亮節(jié)以大局為重。這里“割愛”是本詞的中心。然而,它的原意并非心愛之物,也非關(guān)系密切之人,而是“貪欲”之可憎之事。它源自佛教。 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愛”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 愛可生愛,也可生憎,愛的欲深,則憎怨也可能愈大。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生諸煩惱,因此,必欲割之而后快。《楞伽經(jīng)》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大般涅槃經(jīng)疏》卷第五有“上為俗人不嘆出家割愛難”,所以說,佛教所說的“割愛”是指棄絕紅塵俗念,斷念出家的意思。后演變成“忍痛割愛”之今義。
【第34句】:【撕破臉】(慣)1指徹底決裂。 2指翻臉,一點兒情意也不講。 也作撕破臉皮。 撕破面皮。 撕破情面。
【第35句】:【跌進悶葫蘆里】(慣)比喻納悶、迷惑不解。 也作“掉進悶葫蘆里”。
【第36句】:【老媽兒坐飛機——抖起來】(歇)老媽兒:舊時稱呼女傭人,又稱老媽子。本指顫抖起來,轉(zhuǎn)指因突然有了錢財或地位等而得意起來。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婆兒坐飛機——抖起來。 老婦坐飛機——抖起來。
【第37句】:【是粥是水,揭開鍋蓋】(諺)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開表層,自然就一清二楚。
【第38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39句】:【大姑小姑,氣破肚肚】(諺)大姑小姑:丈夫的姐姐和妹妹。媳婦和大姑、小姑相處,常常受氣。指姑嫂之間的關(guān)系很不容易和諧。
【第40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41句】:【水火不相容】 釋義:水和火,不能同時在一個火爐里存在。比喻彼此相沖突,無法調(diào)和。 例句:他絕不使自己的家業(yè)接近愁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兒”水火不相容。
【第42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借指前人做過的事,后人可以學著做。 例句:“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們的榜樣!”
【第43句】:【雞一嘴,鴨一嘴】(慣)1斥責人在別人談話時亂插嘴。2比喻人多嘴雜,意見不統(tǒng)一。3比喻議論紛紛。
【第44句】:【水是莊稼娘,無娘命不長】(諺)水就好比田禾的親娘一樣,沒了親娘,孩子就很難成長。指農(nóng)業(yè)豐產(chǎn)要靠水利建設(shè)。
【第45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y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zāi)祭祀儀式。秦醫(yī):秦越人,古神醫(y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y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46句】:【往傷口上撒鹽】(慣)比喻對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惡意傷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47句】:【七塊頭,八疙瘩】(慣)形容衣服破爛,到處都是補丁摞補丁。
【第48句】:【金錢墊香爐——各抱一條腿兒】(歇)香爐:供神佛時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條腿。比喻各自選定投靠的人。
【第49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50句】:【放松一步,倒退千里】(諺)指逆水而上的拉船纖夫要是松了手,船就會倒退上千里。借指為人向善不易,一旦意志松懈,就會迅速倒退。
【第51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y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52句】:【焦了尾巴梢子】(慣)焦:干枯,轉(zhuǎn)指斷絕。尾巴梢子:比喻子孫。 譏諷人斷子絕孫。 也作“焦尾巴”。
【第53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寬】 釋義:三竿:舊時估量太陽離地面的主觀約數(shù)。指太陽出山三竿高,風勢不猛,則風會逐漸平息。 例句:諺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寬”。大凡風,山出之時,必略靜,謂之風讓日。
【第54句】:【散步】飯后散步是人們的一種習慣,有諺贊日:飯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這種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這個詞的產(chǎn)生與古人食藥風氣有關(guān)。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壽,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風氣。所謂“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硫黃五種礦物質(zhì),這是主要成分,此外還包括萎根、防風、桔梗、海蛤、白術(shù)、人參等藥材搭配。服藥后,不能靜臥休息,必須行走,以刺激藥性發(fā)作。原因是藥物中某些成分含較大的毒性,會對人體構(gòu)成傷害。服藥后,若能使藥性發(fā)作,身體發(fā)熱,就能減輕毒性對身體的傷害。 藥性的呈現(xiàn),被稱為“散發(fā)”,散發(fā)說明藥已得力。如果藥性不顯,甚至會有生命危險。服藥后行走,目的是藥性顯現(xiàn),這叫做“行散”。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識到,服用“五石散”,不僅不能延年益壽,反而對身體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風趨于衰落,而“行散”這種漫步的方式卻對身體有益,被人們保留下來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現(xiàn)在意義上的“散步”已與服藥行散脫了鉤,變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第55句】:【不瞎不聾,做不得阿翁】 釋義:做事要睜只眼閉只眼,不可太認真。 例句:“……常言說得好:‘不瞎不聾,做不得阿翁。’這件事,皇兒你的度量和明智,真還不及皇貴妃喲!”
【第56句】:【老牛拉破車,慢慢來】 釋義: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說:“就靠我們這幾個人,老牛拉破車,慢慢來吧。到時候看錢萬利怎么向上級交待。”
【第57句】:早睡早起,沒病惹你。
【第58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tài)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59句】:【妓愛俏,媽愛鈔】見“鴇兒愛鈔,姐兒愛俏”。
【第60句】:【潑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見“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樣樣全”。
【第61句】:【婚紗】現(xiàn)在,結(jié)婚典禮上新娘都要穿白色的婚紗,這是對傳統(tǒng)觀念和禮俗的徹底顛覆。在以前,結(jié)婚時新娘要穿一身紅,頭上蒙頭紅,身上紅衣服,腳下紅繡鞋,白色是結(jié)婚的大忌。人們稱結(jié)婚是紅事,埋人是白事。 中國古代本沒有婚紗,顯然,婚紗是外來的。婚紗起源于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的典禮服。 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jié)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神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中國新娘穿婚紗,不拜神主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是中西結(jié)合式的婚典。
【第62句】:【一口咬斷鐵釘子】(慣)形容人果斷、堅決,說話算數(shù)不翻悔。
【第63句】:【五官】“五官”本是人臉部的眼、耳、口、鼻、眉五個器官。如醫(yī)院有“五官科”,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人們還記憶猶新。那么,“五官”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黃帝戰(zhàn)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開始了治世大業(yè)。他封馴服七種野獸、大敗蚩尤的馬師皇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馴服六畜;封在戰(zhàn)場上救死扶傷和采集治創(chuàng)良藥的炎帝為醫(yī)政官,管理醫(yī)藥和治疾;封理財有方的嫘祖為財政官,專管國家的經(jīng)濟和出納;封屢立戰(zhàn)功的力牧大將軍為軍政官;封聯(lián)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為行政官。后來,在朝任職的這五位官員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而得到了黃帝的嘉獎。黃帝說:“多虧五官的臣子相助,方使得我臉上增了光彩呀!”從此,人們便稱臉上的口、鼻、眼、眉、耳為“五官”。
【第64句】:【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用來形容雜亂無章、一片混亂的一個詞語。這詞源自歷史上的兩次叛亂,一次是西漢時的“七國之亂”,一次是西晉時的“八王之亂”。 西漢景帝時,膨脹起來的諸侯王勢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統(tǒng)治。漢景帝采納晁錯的意見,削減諸侯王的領(lǐng)地和特權(quán),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漳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等六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來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錯殺了晁錯,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將周亞夫領(lǐng)兵平定了這場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帝,司馬衷昏庸無能。 有一次他外出,聽到青蛙的叫聲,便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是說這些青蛙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聽后,哭笑不得,只得說,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這樣的皇帝當然掌不了權(quán),結(jié)果大權(quán)落到其外祖父楊駿手中。 司馬衷的皇后賈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權(quán),她設(shè)計謀殺了楊駿,請汝南王司馬亮輔佐,后又對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馬韓殺死了汝南王。后來趙王司馬倫發(fā)動政變,殺死賈后,自立為帝。這又引起其他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先后又有五個王參與了這場叛亂,最后,以司馬衷被毒死,另立一個新皇帝結(jié)束。這場叛亂持續(xù)了十六年,先后有八個王參與了叛亂,史稱“八王之亂”。 “七亂”、“八亂”,人民災(zāi)難深重,將社會搞得一團糟,后人將兩次叛亂聯(lián)系起來,造出一個“亂七八糟”的詞來。
【第65句】:【千變?nèi)f變,官場不變】(諺)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變化,只有官場的陳規(guī)陋習難以改變。指舊時官場的習慣勢力代代傳承,流毒千載。
【第66句】:【足球】“足球”,在當今世界體育運功項目中觀眾最多、影響最大,足球球星的榮譽和知名度最高。可惜,中國足球的水平卻讓國人失望。然而,足球原來起源于中國。 1958年7月,時任國際足聯(lián)主席的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xiàn)代足球的雛形。當時蹴鞠活功水平世界領(lǐng)先,高俅就是當時的“國腳”,在與高句麗的比賽中,一人連進三球,轉(zhuǎn)敗為勝,受到宋徽宗的稱贊,高俅因此“踢而優(yōu)則仕”,可惜是個奸臣。 那么,現(xiàn)代足球何時誕生的呢?人們公認1863年10月26日,即英格蘭足球協(xié)會成立之日為現(xiàn)代足球的誕生日。 現(xiàn)代足球傳人我國,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最初是由英國人帶人香港,190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現(xiàn)代足球運動的第一個組織——南華足球隊。1910~1948年,舊中國舉行的七屆全國運動會,足球均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01913~1934年間,我國共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獲得八次足球比賽的冠軍。看來,不是中國人的素質(zhì)問題,而是人為的思想觀念因素,思想問題不解決,足球水平不可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過,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奮斗,趕超世界水平是大有可能的。
【第67句】:【登著鼻子撒尿】(慣)形容欺人太甚。
【第68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中醫(y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lián)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guān)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xiàn)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jīng)常被使用。
【第69句】:【佛】“佛”,國人皆知,但“佛”字是怎么產(chǎn)生的,可能有許多人不知。 佛教源于印度,但“佛”字卻源于中國。這是怎么回事呢? “佛”,全稱有“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等,意為覺者、知者。覺,也就是正覺遍知的大覺大悟者。 公元67年,即東漢時期,佛教正式傳人中國,當時,中國沒有“佛”這個字,只有古字“弗”,因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是人,所以在“弗”字旁加個“人”字邊,“佛”字是當時新造出來的一個字,是佛陀專用字,這就是“佛”字的來源。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者覺也。 佛是智慧,是覺悟。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第70句】:【物以少為貴】(諺)指事物總是稀少了就顯得珍貴,越多越不值錢。 有時也指人。 也作物以稀為貴。 物以罕為貴。
【第71句】:【粗麻線怎透得針關(guān)】 釋義:透:穿。針關(guān):針鼻兒。比喻粗心人不了解內(nèi)情細節(jié)。 例句:“老夫人手執(zhí)著棍兒婆娑看,粗麻線怎透得針關(guān)?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縫合唇送暖偷香。”
【第72句】:【地是大家種,路是眾人走】(諺)土地,是大家種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權(quán)利行走。
【第73句】:【得理讓三分】(諺)和人相處,即使自己占著理,也應(yīng)該讓人幾分。 指處世待人務(wù)必寬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絕。 也作“有理也要讓三分”。
【第74句】:【豆芽不好做柱,丫頭不好做主】(諺)丫頭:婢女。就像豆芽做不得頂梁的柱子一樣,丫頭不能當家作主。舊指地位低下的人不能當大事。
【第75句】:【打破悶葫蘆】(慣)指猜中極難猜透的話或解開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開悶葫蘆”。
【第76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諺)指不識貨物的優(yōu)劣真?zhèn)危詈玫蔫b別辦法是進行比較;經(jīng)過比較,自然優(yōu)劣分明。也泛指對人、對事、對物,有比較就有鑒別。
【第77句】:【繡花枕頭——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繡花枕頭——一肚子草。 繡花枕頭——里面一包草。
【第78句】:【百聞不如一見】“百聞不如一見”意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一俗語出自漢朝。 漢武帝時,居住在甘肅西部、四川北部、青海東部的羌族各部落,歸順漢朝。到漢宣帝時,西羌各部族開始秘密和匈奴聯(lián)絡(luò),甚至準備向匈奴借兵,“擊鄯善、敦煌以絕漢道”,準備徹底推翻漢朝在西域的統(tǒng)治,建立統(tǒng)一的羌族政權(quán)。自此,漢朝對于羌族的控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面對困難的局勢,宣帝派人向曾參加過武帝時北征匈奴的老將軍趙充國請教,派誰去才能解決問題。趙充國說:“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問趙充國:“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如何,需要多少人馬?”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安排,不能離開現(xiàn)場具體情況,紙上談兵。 我愿意先盡快趕到金城,從當?shù)亓私馇闆r,制定好應(yīng)對的計劃,再向陛下回復,請陛下相信老臣。”到達金城之后,趙充國充分了解情況,準備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穩(wěn)守不出戰(zhàn),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聯(lián)軍中并不堅定的部分首領(lǐng),對和漢朝作戰(zhàn)產(chǎn)生了懷疑,引起了羌族內(nèi)部矛盾。穩(wěn)扎穩(wěn)打,一戰(zhàn)擊敗羌軍主力,其他羌軍紛紛倒戈,投降漢朝,西羌局勢終于安定下來。 自此,“百聞不如一見”便流傳后世。
【第79句】:【光打雷,不下雨】 釋義:只有聲勢,沒有實際行動。 例句:天天開會,說要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們這個村里呀,去年、前年的賣糧錢還沒給全呢!
【第80句】:【買金須問識金家】(諺)要買金子,就要讓辨識金子的專家來鑒定,這才不至于買來假貨。指不識真金的人,會把真金當假金。比喻寶物在外行眼里,顯不出它的真價值。
【第81句】:【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諺)一樹結(jié)的果子酸的甜的都有,一母生的孩子愚的賢的都有。指同胞兄弟性格、智力各有差異。也泛指人與人不會一樣。
【第82句】:【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諺)指經(jīng)驗豐富的人著手辦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3句】:【價一不擇主】(諺)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與買家議定了價格,就不應(yīng)該為了圖利而棄信,將此商品賣與其他出價更高的買家。指買賣要講信譽。
【第84句】:【屬螞蚱的——不按著不屙屎】(歇)螞蚱:蝗蟲。比喻不采取強硬手段就不接受指令。常含責罵意。
【第85句】:【肚子里撐船】(慣)形容人心胸寬廣。
【第86句】: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墮志。
【第87句】:【他要我肝花,我要他肚腸】(慣)肝花:肝。比喻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第88句】:【外披羊皮,內(nèi)藏狼心】(慣)形容人外表裝得善良,內(nèi)心卻十分狠毒。
【第89句】:【大饑食宜軟,大渴飲宜溫】(諺)指人在極度饑渴的時候,只宜進軟食,飲溫水。
【第90句】:【牛打江山馬坐殿】(慣)比喻奮斗得來的勝利果實被別人享受。
【第91句】:【豬八戒擺手兒——不伺猴】(歇)豬八戒:《西游記》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因調(diào)戲嫦娥被貶,誤投豬胎,變成豬的模樣,后與孫悟空、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成為孫悟空的師弟。猴:即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諧“候”。指甩手不干。
【第92句】:【簾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來就放下來】(歇)形容態(tài)度、臉色等變化無常,想變就變。
【第93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慣)金烏:太陽。玉兔:月亮。指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來,夜色降臨。 也作“金烏早墜,玉兔飛升”。
【第94句】:【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釋義:屠宰家:以宰殺牲畜為業(yè)的人家。比喻自尋死路。 例句:冒著雨又行了數(shù)十步,見一個小小竹門樓,王七三官人道:“且在這里躲一躲。”不是來門樓下躲雨,卻是:豬羊走入屠宰家,一腳腳來尋死路。
【第95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穩(wěn)】 釋義:領(lǐng)導者遇事沉著,群眾才臺自安心。 例句:“以后有事兒要沉著。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臺能穩(wěn)當。”
【第96句】:【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諺)清明:清明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上旬,是傳統(tǒng)習俗上墳祭祖之日。舊俗,清明祭祖歸來,要折柳枝盤成圈戴在頭上,據(jù)說不如此,青年人就會變成滿頭白發(fā)的老人。
【第97句】:【膽是嚇大的,力是壓大的】(諺)膽量是在承受驚嚇的過程中逐步變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壓力的環(huán)境中不斷增強的。指人的膽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
【第98句】:【善者不來,來者不善】見“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第99句】:【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諺)金剛鉆:用金剛石做鉆頭的鉆子。 手里沒有金剛鉆,就不敢包攬修補瓷器的活。比喻人沒有某項特長,就不敢貿(mào)然承擔某項任務(wù)。 也作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 手里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瓷器活。
上一篇:佛語禪心的文案,直擊人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