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閻王爺審案子一盡是鬼事
【第2句】:隔墻扔蒲包兒——飛(非)禮
【第3句】:【拳頭大的是哥哥】以力壓人,無理可講,誰力氣大就聽誰 的。《橋隆飆》:“俗語說:拳頭大是哥哥,個頭壯是強梁。在 大樹底下,哪能有小草的露水?你我兄弟怎么能寄人籬 下?”
【第4句】:【一句好話三分暖】見“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出唇六月寒”。
【第5句】:棉花槌打驢——不痛不癢
【第6句】:【豬八戒擺手兒——不伺猴】(歇)豬八戒:《西游記》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貶,誤投豬胎,變成豬的模樣,后與孫悟空、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成為孫悟空的師弟。猴:即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諧“候”。指甩手不干。
【第7句】:【大蟲惡殺不吃兒】(諺)惡殺:特別兇惡。指老虎縱然十分兇惡,也絕不肯吃自己生的崽子。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出于天性。 也作“虎毒不食子”。
【第8句】:【女大不由娘】(諺)指女兒長大了,自有主見,很多事就不聽母親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兒大不由父。
【第9句】:寒蟬抱枯枝——日暮途窮
【第10句】:【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見“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
【第11句】:【先生迷了路——在家也是閑】(歇)先生:民間對瞎子的戲稱。瞎子迷了路閑轉悠,坐在家里也是閑坐著,反正是一樣閑著不做事。比喻事情不值得花費心思去想去做。
【第12句】:七月天的雷雨——說下就下,說晴就睛
【第13句】:小亮不愛吃給他蒸的白饃,卻總愛吃大人的窩窩頭,奶奶說:“你真是驢吃賤草。”(河北·磁縣)
【第14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諺)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方便的路;多結一個仇家,就多一道阻擋的墻。指朋友越多越容易成事,對頭越多越難以行動。 也作“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對頭少堵墻”。
【第15句】:【管山的燒柴,管河的吃水】(諺)管山的有柴燒,管河的有水吃。指掌管哪一行業,就靠哪一行業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也作“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第16句】:【為朋友兩肋插刀】幫助朋友,不惜犧牲自己。朋友,也可 換成其他親近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這就是 說,姓高的走江湖,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
【第17句】:樓頂上看人——把人看低了
【第18句】:【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不經歷艱苦磨練,得不到成功 和榮 譽。或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孫犁《風云初 記》:“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從小不也是受苦出身? 你看人家高慶山,說起來受的那苦更多哩!”
【第19句】:有一次,一個同學動手打了我,我沒有還手。媽媽知道后,高興地說:“對嘛,讓人一寸,得理一尺。”(安徽·樅陽)
【第20句】:【關起門來罵皇上】釋義:對有權威的人,不敢公開罵,只敢背地罵。例句:伍參謀道:“自古常言講得好,關起門子還敢罵皇上呢。這里沒人去報功領賞!”
【第21句】:【墻上畫的餅——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際作用。
【第22句】:【進了仙觀,忘了舊廟】(慣)比喻人生活環境好了,就忘了過去。
【第23句】:【一車多礙轍,船多擦邊】數量太多,互相妨礙。李準《冰化雪 消》:“我沒有什么說的!反正車多礙轍,船多擦邊。”
【第24句】:【捧鐵飯碗】見“端鐵飯碗”。
【第25句】:盧生借枕頭——黃梁一夢
【第26句】:奶奶過生日了。吃飯的時候,爸爸夾了魚頭對奶奶說:“吃了魚頭,萬事不愁。”媽媽夾起了魚尾,對奶奶說:“吃了魚尾,順風順水。”我給奶奶夾了塊魚身放在她的盤里,說:“吃了魚身,萬象更新。”奶奶高興極了。(河北·易縣)
【第27句】:表哥偶爾考出一個好成績,就會得意洋洋地在家人面前炫耀。媽媽說:“你真是關公面前耍大刀,華佗面前論草藥。也不買二兩棉花紡一紡,家里的幾個表兄妹,哪個不比你的成績好?”(湖南·長沙)
【第28句】:【天也不空使人】(諺)連老天也不白白派遣人做事。指要人去辦事,總要付給報酬。
【第29句】:鄰居大叔在外做生意,由于心術不正,惹得一身是禍,不敢回家。村里人說:“人好不用乖,心好不必齋。為人心不正,一生惹禍害。他是自作自受啊!”(河北·石家莊)
【第30句】:看到好吃懶做的小叔,爺爺的氣就不打一處來:“你呀,天不會下黃金雨,地不會結金蘋果,吹牛打不了糧食,說謊填不飽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辦啊?”(浙江·溫州)
【第31句】:【水清無魚,人清無朋】釋義:水過于清了,就不會有魚;人太苛察了,就沒有人與他交往。例句:在今天,“清如水”是做不到的。“水清無魚,人清無朋。”不但無朋,而且會四面樹敵,使你連正常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第32句】:【遠路無輕擔】見“百步無輕擔”。
【第33句】:【過街的老鼠——到處有人喊打】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第34句】:跳遠比賽——寸土必爭
【第35句】:茅廁里吃油餅——虧你張得開嘴
【第36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留京獻藝。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由當初的“皮黃”改稱“京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37句】:夫妻倆唱小調——唱一和
【第38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諺)火焰山:《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去西天取經,途經火焰山;孫悟空幾經周折,借來芭蕉扇,扇滅了大火,才得通過。指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也作沒有爬不上的山,也沒有過不去的河。 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山。 沒有爬不到頂的高山,沒有走不到邊的草灘。
【第39句】:【窮灶門,富水缸】(諺)灶門:燒鍋灶的火口。灶門口要少積柴火,以免引起火災;水缸里要經常放滿水,以備滅火。指在容易發生火災的地方,要有高度的防范。
【第40句】:因為馬虎,我又把作業寫得一塌糊涂。爸爸說:“這孩子,什么時候才會有長進!”媽媽說:“生就的蒜臼長不成缸,隨他去吧。”(河南·孟津)
【第41句】:大笸籮扣王八——跑不了
【第42句】:【牽馬拉皮條】見“拉皮條”。
【第43句】:【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諺)比喻個別的劣質分子會殃及整體事業。也比喻因為一個環節不好而影響了整體榮譽。
【第44句】:【心高遮了太陽】(慣)形容人高傲到極點,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第45句】:我和媽媽下地摘豆角路過沙廠,感到他們的沙子簡直是土。我問:“你們這種沙子也有人要?”他們中有人卻說:“怎么啦?陽世人間人哄人,陰曹地府鬼搗鬼嘛!只要把錢掙到手就算!”(山西·黎城)
【第46句】:【打開場鑼鼓】(慣)原指戲曲開場前敲一陣聚眾鑼鼓。比喻在進行某活動之前造聲勢。 也作“敲開場鑼鼓”。
【第47句】:鋸子缺齒——快不了
【第48句】:月光下散步——形影不離;形影相隨
【第49句】:【打獵的人有鳥吃】指職業上的方便,有利。王統照《山 雨》:“他還圖這點小便宜?犯不上!人家干的什么,打獵的 人沒有鳥吃?每年到鎮上做這份生意的誰不得送上三五 兩?”
【第50句】:【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第51句】:六個手指頭抓腦門——眼前盡是叉
【第52句】:【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美好的時機難得,應加愛惜。 臺灣歌曲:“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宵離別后,何日君 再來?”
【第53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諺)能早領悟到油燈點燃的也是火種,也可生火做飯,飯早熟了。指人對問題如果領悟得快,事情早就辦成了。
【第54句】:紅布包柑橘——里外都紅
【第55句】:【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諺)老虎兇猛,打虎須有力氣;猴子靈活,捉猴須用智謀。指處理不同性質的事情,要采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策略。
【第56句】:【一只腳棺材里,一只腳棺材外】謂處于死亡邊緣,或處于危 險境地。電視劇:“五十六歲了,快退休了,已經是一只腳跨 進棺材里了。”
【第57句】:【年紀不饒人】(諺)年紀:歲數,特指人上了歲數。年紀大了,做事總是力不從心。指人到老年,體質衰退,是生命的規律,對任何人者口不寬貸。 也作年齡不饒人。 年歲不饒人。
【第58句】:【姜太公使機變——不釣魚兒只釣賢】(歇)機變:機謀,隨機應變的計謀。指做事另有好的用意。
【第59句】:【 頭上生瘡,腳下流膿】形容人壞透了。劉云若《小揚州 志》:“你不用打趣我,像你這頭頂生瘡,腳下流膿,壞透了的 東西,我們的事你還不明白?”
【第60句】:【胳膊朝內彎】護著自己人,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類似的: 拳頭朝外打,胳膊向內彎/一把指頭總向內/十個指頭往里 彎/千個豬爪朝內彎。楊絳《洗澡》:“他們要我幫助你,我可 沒說什么,咱們胳膊折了往里彎!”
【第61句】:甕中捉鱉——十拿九穩
【第62句】:【腹稿】“腹稿”是指已經想好但還沒有寫出來的文稿。 “腹稿”一詞,最早見于《新唐書·王勃傳》。王勃,唐初四杰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據《新唐書·王勃傳》載:“(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而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構思寫文章時,起初想得不精細,他就先磨好許多墨汁,然后就暢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開被子蒙頭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筆,飽蘸濃墨,一揮而就,而且連一個字也不用改動。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的這一過程為“腹稿”。現在,“腹稿”一詞被廣泛應用,特別是高考作文,打草稿來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氣呵成。
【第63句】:【 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不要急于求成。李曉明等 《平原槍聲》:“何必打草驚蛇呢,不如放長線,釣大魚。”
【第64句】:閻王涂水彩——色鬼
【第65句】:爸爸和爺爺一樣性情暴躁,稍有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奶奶常無可奈何地說:“唉,真是什么谷子碾什么米,什么老子有什么樣的兒啊!”(河北·行唐)
【第66句】:玩具店里的娃娃——有口無心
【第67句】:【事不三思,終有后悔】(諺)三思:反復多次思考。指人如果遇事不能反復思考,輕率地作出決定,最后就會懊悔莫及。 也作事不三思,必有后悔。 事不三思,忙中有錯。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第68句】:火把棍子當槍使——打不響
【第69句】:蜻蜓撞著蜘蛛網——有翅難飛
【第70句】:背媳婦走獨木橋——又喜又憂
【第71句】:一位老太太被自行車撞倒了,路旁一個青年急忙過去扶她,沒想到這位老太太硬說是這青年撞她的。知情的人說:“真是好心無好報,點佛燈被佛告。”(四川·姿陽)
【第72句】:【三軍】現在所謂“三軍”,一般泛指軍隊的統稱,也指海陸空三軍。毛澤東長征詩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之句,即是泛指紅軍。 “三軍”源自古代的軍隊編制。春秋戰國時期,晉、齊、魯、楚等國軍隊都設有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其中以中軍的地位較高,也更為驍勇善戰。后來又演變為前、中、后三軍。唐宋以后,前、中、后三軍已經成為軍隊的一種固定的建制。不過,這時“三軍”的概念與春秋時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中軍即由主將親自統帥的部隊,也是全軍的主力。前軍即先頭部隊,后軍即擔任后方掩護、警戒任務的部隊。到了現在,前、中、后的三軍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陸、海、空三軍。
【第73句】:【倒胃口】(慣)本指因膩味而不想再吃。比喻因所聽或所見次數太多而心生厭煩。
【第74句】:媽媽愛說愛笑,瀟灑樂觀;爸爸終日悶悶不樂,寡言少語。一天,奶奶勸爸爸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常喜常樂,勝吃良藥;遇難不愁,健康長壽!”(新疆·拜城)
【第75句】:叔叔又和他的女朋友談崩了,愁得奶奶直鬧心。叔叔倒大大咧咧地不在乎,說:“家家地里栽茴香,家家門上出姑娘,有什么愁的?”(云南·保山)
【第76句】:包大人的告示一開誠布公
【第77句】:【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釋義: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例句: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牛茂盛看著曹老三一家人的舉動,捉摸到有不測的風云。
【第78句】:【爭一日之短長】(慣)短長:指勝敗、對錯、高低等。比喻決出一時的勝敗、對錯。
【第79句】:【難字壓頂,寸步難行;闖宇當頭,隨意縱橫】(諺)被困難壓住頭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得的;只要敢闖,就會有希望有前途。指事業上要想有成就,就必須大膽開拓。
【第80句】:【七夕】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民間傳說這是每年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刻。牛郎和織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星。以現在的觀點看,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織女不愧為夜空中的一對閃耀伴侶,引得地上眾生仰頭觀望。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東漢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后來演繹成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相傳,天上的仙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能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美麗的云彩。勤勞善良的人間男子牛郎,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哥嫂度日。哥嫂對他十分刻薄,與他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牛。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到人間游戲,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也愛上了牛郎,于是織女沒有回天庭而是嫁給了牛郎,并生了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時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幫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擔挑了兩個小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劃,劃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銀河,硬生生將牛郎和織女隔開。不過二人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上蒼,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會。這天,會有無數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據說,七月初七這天,在地上看不見喜鵲。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現代人將“七夕”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第81句】:【老虎插了翅膀】釋義:比喻強大的得到好條件更加強大。例句:姓劉的政治包袱一甩,官復原職,他可是老虎插了翅膀,非得收拾咱們不可!
【第82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83句】:【一手掩盡天下耳目】個人憑借權勢,企圖封鎖消息,掩蓋 真相。《民國通俗演義》:“思以強暴污人,以一手掩天下耳 目。”
【第84句】:【好漢死在證見手】(諺)證見:事件發生時親眼目睹的證明人。指任憑你是怎樣的英雄好漢,只要證人出面證明你犯罪,你就無法逃避罪責。
【第85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眼光要遠大,做事要踏實。《北京日 報》(1981,10,12):“文章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就是把 理想和實干精神結合起來。”
【第86句】:【一人向隅,滿座不樂】(諺)隅:墻角。指有一人面向墻角悲傷,滿屋的人都不得快樂。
【第87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劉備,三國時期蜀主。趙云在長 坂坡救了劉備的兒子阿斗,來見他時,他故意將阿斗摔在地 上,說,為了救你,差點喪了我一員大將。事出《三國演義》。 借指那些虛假的籠絡人心的行為。申躍中《掛紅燈》:“再 說,朱家歷來是見財眼開,他弄出來的化肥平價賣給你,為 什么?這是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哪!”
【第88句】:放學后,回到家中,我和哥哥談起努力和學習的關系時,哥哥微笑著指著油燈對我說:“學習是燈,努力是油。要想燈亮,必須加油。”(河南·內鄉)
【第89句】:【 不怕虎生三只眼,只怕人懷兩樣心】敵人厲害并不可怕,自 己人變心則易壞事。韓志君等《籬笆·女人和狗》:“老話說, 不怕虎生三只眼,只怕人懷兩樣心。你小子,乘你大哥不在 家,想奪權,想霸產,想在這小院兒里來個牛打江山馬坐 殿!”
【第90句】:【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從無到有,是發展;從有到無, 是破落。指最后要成功,不能失敗。明代《二刻拍案驚奇》: “俗語說得好: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王甲潑天家事,弄 得精光。”
【第91句】:倆獸醫抬死驢——沒治
【第92句】:晚上,爸爸檢查我的練習冊,發現好幾道題我馬虎了,就說:“馬虎也是病,治療不及時沒準會鬧別的病(注:這句話套用的是一句廣告詞)。今后實行一個新招——發現立即擰。”(遼寧·岫巖)
【第93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一句常用的俗語,指因自疚而羞于見鄉親或熟人。它源自《史記·項羽本紀》: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之間爆發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垓下一戰,楚軍兵少糧盡,慘遭失敗,退到烏江邊。項羽看了看身后幾十個盔甲凌亂、神情落魄的將士,苦笑一聲說:“當初我率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渡江爭戰,現在竟無一人生還。即使家鄉父老愛憐我,依然稱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由。
【第94句】:家有一老,強似活寶。
【第95句】:火箭加油——快上加快;飛快
【第96句】:【和尚跟著月亮走——借光】(歇)光:本指光亮,轉喻好處。指憑借某人或某事得到好處。 也作“和尚跟著月亮走——沾光”。
【第97句】:【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作品。赤壁之戰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姻鞏固聯盟,也有討好關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軍發動大規模的襄樊戰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放在眼里。關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邪!”孫權乃轉而與曹魏密謀,聯合夾擊關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第98句】:稻谷場上,曹大寬讓女兒小煥找來筆墨要在袋上寫個“寬”字,免得與別家的混了。結果,小煥把“寬”字多添了個草字頭,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這時,她的大嫂走過來說:“這是小煥寫的嗎?唉喲,先生死早了。”(安徽·鳳陽)
【第99句】:【舌頭磨剃刀——好險】(歇)指好危險或好厲害。
上一篇:豆瓣點贊最多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