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2句】:【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爹娘】(諺)兒女沒了,還可再生養;父母沒了,就無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無上的品德,寧可舍后代,不可無父母。
【第3句】:【好郎沒好妻,瘌痢配花枝】(諺)郎:男子。瘌痢:黃癬,長滿黃癬的頭,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嬌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稱。 也作好漢無好妻,賴漢娶嬌枝。 好漢無好妻,賴漢娶仙女。
【第4句】:【八個金剛也抬不動】(慣)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為手執金剛杵(古印度兵器)的神。形容某人很難請得動。 也作“八個大金剛還抬不動”。
【第5句】:【糠菜半年糧】(慣)指生活貧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第6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諺)做事能有個良好的開頭,成功就有一半的把握。指凡事打好基礎很重要.沒好基礎就難開展,有好基礎就會順利進行。
【第7句】:【懷里沒揣金剛鉆,不敢攬那破瓷碗】見“沒有金剛鉆,不敢攬瓷器”。
【第8句】:【淺水里養鱉——早就看透是什么貨】(歇)貨:本指物品、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第9句】:【打卦打卦,只會說話】(諺)打卦:算卦,算命,推算人未來命運的迷信活動。指測八字算卦的人,只會用花言巧語騙人錢財。
【第10句】:【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諺)指當官就必須為老百姓辦事,不然就枉吃國家俸祿,還不如回家做點小買賣。
【第11句】:【走江湖】(慣)指奔走四方,靠賣藝、賣藥、占卜、行醫為生。 也作“跑江湖”。
【第12句】:【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 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批準,領“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 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 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此牌,故后世習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第13句】:【水趁魚,魚趁水】 釋義: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這本是個水趁魚,魚趁水的事。在田沒有那一身好活路,這還不是個明白事,李鴻云的人,割了他的腦袋你能沾他光?
【第14句】:【情人節】“情人節”本是洋節,現在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情人節,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脫銷,情人商品走俏,土產的“情人節”“七月七”卻反遭冷遇。 公元270年,英國一個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羅馬統治者的專制而遭到逮捕。在獄中,他與監獄長的女兒產生了戀情。隨著刑期的臨近,和自己心愛的姑娘訣別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臨刑之前,他給自己的心上人寫了一封情書,述說了自己的情懷,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場。從此,基督教徒們為了紀念這位為了自由而獻身的年輕人,就把2月14日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第15句】:【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 釋義:比喻猜不透別人的心思。 例句: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自后無情日,反成大是非。
【第16句】: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第17句】:【呼之則來,揮之則散】(慣)一呼叫就來,一揮手就離開。形容隨意指使、差遣。 也作呼之即至,揮之即去。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第18句】:【要長壽,多走路】(諺)在各種身體活動中,走路最適于各種年齡層面的人。指多走路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第19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20句】:【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慣)打頭風:逆風。比喻境遇本來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擊或不幸,處境越發艱難。 也作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被打頭風。被:遭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第21句】:【驢不跑怨鞍不好】(慣)比喻主觀上不努力卻埋怨客觀條件差。
【第22句】:【放邪火】(慣)比喻造謠誣陷。 也作“放野火”。
【第23句】:【拔出蘿卜帶出泥】 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 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24句】:【來者不懼,懼者不來】(諺)敢于前來的,就無所畏懼;膽怯害怕的,自然就不敢來。指凡是敢于前來應戰或挑起事端的,就沒有膽小怕事的。 也作“來者不怕,怕者不來。”
【第25句】:【放龍入海,縱虎歸山】(慣)比喻把強敵放走,留下禍根。
【第26句】:【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諺)指方木頭放置時穩實,可有不便滾動的缺點;圓木頭容易滾動,但放置起來不穩當。比喻世間人和事,有優點就有缺點,不會完美無缺。
【第27句】:偷吃不肥,做賊不富。
【第28句】:【鬼畫符】(慣)符:道士所畫的一種線條或圖形,聲稱能驅鬼辟邪或給人帶來禍福。1形容字跡潦草難認。2比喻騙人的謊言或伎倆。3玩弄騙人的伎倆。
【第29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慣)指了解事情不全面,只了解一個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 也作知其一,不知其二。 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30句】:【獅子大開口】(慣)1比喻要價或提的條件太高。2形容嘴張得太大,吃東西太快。 也作獅子大張口。 獅子大張嘴。
【第31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32句】:【矮半截】(慣)個子比別人矮一半。比喻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差。 也作矮一頭。 矮三分。 矮幾分。
【第33句】:【走不到一條道兒上】(慣)比喻不是一條心,合不來。 也作“走不到一條路上去”。
【第34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35句】:【擦屁股】(慣)比喻不情愿地替別人處理其沒做完或沒辦好的事情。 也比喻事情辦糟后做補救工作。
【第36句】:【四面光八面圓】(慣)比喻處世圓滑,哪一面都不得罪。
【第37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慣)小人:品行不好的人。度:推測。 君子:品行高尚的人。指以自己卑劣的心理去揣測道德高尚的人的心思。 也作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將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38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慣)拈:取,拿。形容非常懶惰,什么也不干。也形容嬌生慣養,什么也干不了。 也作橫草不拈,豎草不抬。 橫草不動,豎草不拿。
【第39句】:【白天游門走四方,黑夜點燈補褲襠】(慣)指白天到處閑逛,夜里卻忙著干活。
【第40句】:【兔子急了敢咬人】(諺)兔子是弱勢動物,但逼到窘急時,也敢咬人。 比喻善良溫順的人到了忍無可忍時,也敢于拼命反抗。 也作“兔子急了也咬人”。
【第41句】:【秋后問斬】在影視劇或者小說當中,我們往經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數都要加上一句“秋后問斬”。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季節執行死刑呢?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里,認為萬物都要在這個季節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了天意。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行以及重要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冬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第42句】:【事要多知,酒要少吃】(諺)指事理要知道得越多越好,以增添識辨是非的能力,飲酒卻是越少越好,以免傷身滋事。
【第43句】:【架舌頭】(慣)比喻翻閑話,搬弄是非。
【第44句】:【是山總有路,是河總有橋】(諺)山不論大小,總有可爬上去的路;河不論寬窄,總有可渡過去的橋。 比喻問題不論簡單與復雜,都會有解決的方法。
【第45句】:【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諺)指做生意要根據自己的資本實力行事。也借指人有多大本領,傲多大事情。
【第46句】:【吃啞巴虧】(慣)指受了損失不便聲張或無法申訴。
【第47句】:【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釋義:比喻離末日不遠。 例句:曾家的靠山倒了,剩下這幾股土匪,像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啦!
【第48句】:【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 釋義:農歷每月初八和二十三這兩天潮水最小,整天能看到海灘。這是漁民總結出的潮水規律。 例句:老七說:“你沒聽說嗎?‘初八二十三,整天見海灘’,這幾天去趕海正是時候呢。”
【第49句】:【三日不好兩日好】(慣)指人的病情時好時壞。 也作“三日好兩日不好”。
【第50句】:【人怕齊心,虎怕成群】(諺)虎成了群,任何強力都無法對抗;人齊了心,任何困難都不在話下。指眾人同心合力,世上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第51句】:【嬌養不如歷艱】(諺)歷艱:經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52句】:【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釋義:人的真實心思難以看透。 例句:看官你道賺去商家物事的,卻是那個?真是人心難測,海水難量。原來就是賈廉訪。
【第53句】:【當面燒香,背后拆廟】(慣)比喻人前假裝善良,背地里干壞事。
【第54句】:【人心換人心】 釋義:相互以真誠之心相待。 例句:那是人心!人心換人心,那是自己的心換來的。T市誰不知道他蔣岐山是夠朋友、肯幫忙的人?
【第55句】:【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56句】:【班門弄斧——不知自量】(歇)班:魯班,春秋末年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巧匠,被木匠、瓦匠等奉為祖師。弄:舞弄。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含譏諷意味。 也作“班門弄斧——自不量力”。
【第57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釋義:比喻白費力氣。 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中去慰問蕭何。
【第58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59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認為對社會上三百六十行職業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區分評價。最初,“三教”與“九流”并未聯袂,而是各自流行。 所謂“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較明確,只是排序有爭執。 儒教排第一,都能認可。道與佛的爭執延續了很長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佛道之爭日趨激烈,甚至連帶了儒家學說。為此各代帝王傷透腦筋,不得不費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爭執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屢有變動。南北朝時期周武就滅佛,明文規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級。但之后又經過了長期的激烈斗爭,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順序確定三教地位。 查閱資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沒有明確的內容。不過,后來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卻很明確。一般認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閣老、宰相、進士、舉人、解元等,基本上為神為官,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也有人將九流分為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等,也是在當時被認為地位優越或正當職業的群體;“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士、畫家、書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順口溜排序為: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舉的舉人外,這部分都是技巧藝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藝掙錢或靠神靈吃飯;“下九流”是:一流高臺(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這些基本上是職業低賤、頗受歧視的群體,在舊社會屬于最下層的百姓。后來“三教”、“九流”聯袂,詞義發生了變化.泛稱江湖上各種各樣的人。
【第60句】:【保險】保險是集中分散的社會資金,補償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人身傷亡而造成的損失的方法。保險只與參保的人發生關系。那么,保險是怎么產生的呢? 現代意義的保險,源于海上運輸。遠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遭遇海難時,為了避免船只和貨物同歸于盡,便往往拋棄一部分貨物,損失由各方分攤,形成“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海損共同分攤原則,成為海上保險的萌芽。 最早的保險單,是熱那亞商人勒克維倫于1347年10月23日開立的承擔“圣克維拉”號船從熱那亞馬喬卡的航程保險單。后來,保險擴展到航運以外的領域。1676年成立的漢堡火害保險社是最早的專營保險組織。 18世紀后,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種類增加。到了19世紀保險進入現代時期,保險對象和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而且擴展到生存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再保險等業務。 最早在中國出現的保險機構,是英國商人于1805年在廣州開設的廣州保險公司。
【第61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62句】:【出污泥而不染】(慣)比喻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卻不沾染壞習氣,保持著高尚純潔的品質。
【第63句】:【顧了翻鍋,忘了燒火】(慣)比喻顧此失彼。
【第64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強】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別人無法改變。 例句:“豈不聞語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也有個不同。”
【第65句】:【客木匠——一鋸】(歇)客:寄居,諧“怯”。鋸:諧“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辭,見面只有一句話。
【第66句】:【拿著螞蚱喂老虎】(慣)比喻東西太少,滿足不了需求。
【第67句】:【一個人跟著影子轉】(慣)指一個人孤單地過日子。
【第68句】:【老鼠尾巴——發不粗長不大】(歇)發:本指生長,轉指發跡、發達、發展。指發不了跡,不會有大的出息。
【第69句】:【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釋義: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好,人家的太太好。 例句:“當然哪!”媽媽羞顏歡笑:“男人都一樣,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第70句】:【只認銀錢不認人】(慣)指人過于看重錢財,根本不講人情。
【第71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72句】:【潑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見“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樣樣全”。
【第73句】:【酒】酒,對中國人來說,是太重要了。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曹操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反諷日:“借酒澆愁愁更愁。”李白還說:”舉杯邀明月”。蘇軾說“把酒問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是“無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誰發明的呢? 關于酒的發明,說法很多。 一種說法是“猿猴造酒”。傳說猿猴將采摘的蘋果儲存起來,時間一長,蘋果發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說始于大禹時代的儀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朱翼中的《酒經》記載,上古用桑葉包飯的發酵方法造酒,是指儀狄用此法造酒,獻給大禹而言的。儀狄是個官員,他造酒是為了獻給大禹邀功。 另一種說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文解字》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傳說杜康生于周朝,是個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裝進竹筒里帶著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樹下忘記帶走。半個多月后,他趕羊回來又在那棵樹下找到了他遺忘之物,打開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經發酵變成液體了。村里人喝了都夸這種液體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釀酒了,并辦起了杜康酒店。
【第74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諺)興亡:興盛與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關國家興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責任。 也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75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76句】:學藝終身福,是藝不虧人。
【第77句】:【無意人對著有心人】(慣)無意人:并非故意拿話刺激他人的人。 指人無意中說出的話,觸動了對此懷有戒心的人。
【第78句】:【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喚】(諺)哪怕是吃了人家半碗飯,也必須服從人家的指使。指得了人家的一點好處,就得為人效力。 也作吃人一碗,聽人使喚。 吃誰家的飯,歸誰家管。 吃人茶飯,與人擔擔。
【第79句】:一字兩頭平,戥秤不虧人.
【第80句】:【朝里有人好做官】(諺)舊指在朝中有權勢者作后臺與靠山,做官就穩當,升官也容易。
【第81句】:【不到火候不揭鍋】(諺)火候:燒火的火力大小和時間長短。指做飯時火候不到不可揭開鍋蓋。比喻凡事時機不到不可輕舉妄動。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鍋”。
【第82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歇)曹操:東漢末期魏王,善于權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足智多謀。指曹操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聰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第83句】:【嚴將出強兵,嚴婆出巧媳】(諺)將領嚴了,就能帶出強兵;婆婆嚴了,就能帶出巧媳婦。指嚴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84句】:【下套子】(慣)指設圈套害人。
【第85句】:【十三點】“十三點”是用來貶斥傻里傻氣俗稱“傻帽”的人。此俗語原產上海,稱那些半瘋半癲者為“十三點”。 此俗語所以稱為“十三點”,是因為玩麻將或其他游戲開始時拋色子比點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個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玩時一般將兩個色子拋起,落地后朝上的兩個面上的點數相加,相加后最大的點是十二點。顯然,十三點是不識數,傻帽啦! 還有一說,“十三點”暗合一個“癡”字,癡字是十三劃,十三點自然就是呆癡之意。 “十三點”本來是女人喜用的貶斥他人的詞語,它既生動卻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現在無論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脫口而出,不再由女人專用了。
【第86句】:【訂婚戒指】世界上第一個把戒指用作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王麥士米尼。 1477年,麥士米尼在一次公開場合認識了一位叫做瑪麗的公主。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的舉止使麥士米尼為之傾倒。麥士米尼雖然知道瑪麗早已許婚當時的法國王儲,但是為了贏得她的愛情,他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鉆石戒指,送給瑪麗。面對這只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鉆戒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瑪麗終于改變了初衷,與麥士米尼幸福地結合了。從此,以鉆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便成了西方人士的一種傳統。西風東漸,我國小青年訂婚也是必送戒指。
【第87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釋義:三尺堅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達到目前的狀況,不是一時一日完成的,而是經過了量的積累才形成了質的飛躍。 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孩子墮落已久,一時半時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第88句】:【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慣)形容事情非常機密,連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告訴。
【第89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90句】:【銀子不打眼,又會說話又會喊】(諺)不打眼:不起眼。指銀錢雖然是個死東西,但用它托人情辦事,比人說話靈驗得多。
【第91句】:【千針難縫人心碎】(諺)干針萬線,也難縫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傷透了心,便再難回復到以前狀況。
【第92句】:【借花獻佛】“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但原來的意思并不是這樣,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實的借花獻佛。 這個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說,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羅門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參訪途中,聽到燃燈佛(三佛中的過去世佛)將要說法。善慧想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而國王已將全城鮮花用來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最后在井邊遇到一位年輕婢女,手中捧著一個瓶子,瓶子中有七枝優缽羅花,善慧于是懇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誠之心感動,給他五枝,并請他將另外兩枝替自己獻給燃燈佛,以積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許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的諾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應了,隨后趕到城門口向燃燈佛許愿獻花。燃燈佛為他授記,并對他說:“無量劫后,你必可成佛,號釋迦牟尼。”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
【第93句】:【只有錯拿,沒有錯放】(諺)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較隨便,而放人特別謹慎。
【第94句】: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第95句】:【探花】“探花”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三名。它為何叫探花?與“花”有關系嗎? “探花”這一稱呼,發端于唐代,定名于南宋末年。“探花”最初和名次無關,僅與科舉考試的活動有關。當時,科舉得中的新進士在喜慶之余,往往舉行盛大的宴游活動,因為科舉發榜時間在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時,人們便稱杏花為“及第花”,把進士們組織的宴游叫“杏園探花宴”。宴游時間確定之后,兩名最年輕的新科進士便被挑選出來,擔當“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負責采摘都城中的各種早春鮮花,并和其他進士比賽,最先摘得牡丹、芍藥等名花的進士勝出,如果“探花郎”不勝便要受罰。此時的“探花郎”只是戲稱。 到了宋代,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成為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名單和名次。北宋年間的殿試規則是,進士一甲只欽點三人,并規定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都稱榜眼。之所以稱榜眼,原因是在榜上,狀元姓名居中,第二、三名靠下居左、右兩邊,像人體的兩只眼睛;參見皇帝時,狀元在前,第二、三名分列兩邊,也像兩只眼睛的位置。 到北宋后期,為對殿試中的第二、三名進士有所區別,人們便只以第二名為榜眼,并開始借用唐代“探花郎”一詞指代第三名。但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上,第三名的稱呼是進士一甲第三名。一直到南宋末年,“探花”方才正式成為殿試第三名進士的專名。
【第96句】:【大亂住城,小亂住鄉】(諺)指世道荒亂不安定時,大局動蕩避在城里比較安全,局部騷動避在鄉里比較安定。 也作“大亂避城,小亂避鄉”。
【第97句】:【近山雨多,沿海風多】 釋義:山區雨水多,沿海—帶大風多。比喻各有特點,應區別對待。 例句:田永懷也直搖頭:“近山雨多,沿海風多,可這個鬼地方怎么這么多霧?簡直像個迷魂陣。看著都叫人心里發悶,航行就更難了。”
【第98句】:【比基尼】“比基尼”是一種泳裝,俗稱“三點式”。它的來歷卻與游泳無關。 20世紀40年代,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開始在太平洋上一個叫“比基尼”的小島進行原子彈試驗,該島馬上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小島爆出了大名聲,震動了世界。 恰在同時,法國巴黎一位大膽的泳裝設計師推出了一種新款的泳裝,即“三點式”。這種泳裝用料極薄且少,據說疊起來可裝入一只火柴盒。這種泳裝的推出在當時服裝界震動不小。由于其覆蓋面積小,就連當時巴黎的許多專業時裝模特都望而卻步。然而,一位模特卻勇敢地向傳統世俗挑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的泳裝展示帶給人們的震驚不亞于比基尼島上所進行的原子彈試爆,因此被稱為“比基尼”泳裝。
【第99句】:【心中有事入夢難】(諺)指心里有事困擾,人就很難睡著。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最好聽的個性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