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人同行小的苦】(諺)幾個人同行上路,年輕輩分小的,理應多承擔些服務性勞動。指在群體活動中,年輕人要有吃苦多勞的自覺性。 也作“三人出外小的苦”。
【第2句】:【吹胡子瞪眼】(慣)形容人發(fā)脾氣時怒氣沖沖的樣子。也形容人虛張聲勢,故意裝出嚇人的樣二也作吹胡子瞪眼睛。 吹胡子,瞪眼珠。
【第3句】:【屙到人頭上拿尿洗】(慣)比喻欺人太甚。
【第4句】:【神歸廟,鬼歸墳】(慣)比喻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第5句】:【水火無情,刀槍無義】 釋義:水火不講情面,會害人;刀槍不懂情義,會傷人。指水火刀槍都能傷人。 例句:我們學生、文人,是民族的精華,他們能饒了我們?而且水火無情,刀槍無義,打起仗來,誰能保住不死?
【第6句】:【虎瘦雄心在】 釋義:比喻有志氣的人在什么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不改變自己的雄心壯志。 例句:好行者,他虎瘦雄心還在,自然的氣象昂昂,聲音朗朗道:“見我咋的?”
【第7句】:【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賢】(諺)一樹結的果子酸的甜的都有,一母生的孩子愚的賢的都有。指同胞兄弟性格、智力各有差異。也泛指人與人不會一樣。
【第8句】:【旗桿上的燈籠——高明】(歇)本指在高處照明,轉指見解或技藝等高超。
【第9句】:【_E軌道】(慣)比喻生活或工作開始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10句】:【沒理攪三分】見“無理攪三分”。
【第11句】:【吃筍子剝皮——一層層來】(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來。
【第12句】:【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見“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
【第13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第14句】:【逢人且說三分話】(諺)對人,特別是對初次接觸的生人,說話只能說三分,絕不可毫無保留地傾訴心里話。指和人說話要做到多想少說,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第15句】:【官不大,僚不小】(慣)形容人職位雖不高,卻裝腔作勢,官氣十足。 也作“官兒不大,架子不小”。
【第16句】:【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諺)文官盡心國事,不貪財物;武將保衛(wèi)江山,不惜犧牲。指文武官員能達到這種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17句】:【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諺)借用別人的東西,能及時地、完好無損地歸還人家,再借時就不會作難。 指“好借好還”是“再借不難”的先決條件。 也作勤借勤還,再借不難。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第18句】:【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諺)勢:權勢。以權勢相交的,權勢盡后朋友就散;以財利相交的,無利可圖時交情就斷。 指以權、錢相交的朋友是靠不住的。
【第19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yǎng)成謹慎習慣,以免發(fā)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20句】:【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 釋義:比喻清楚明白,沒有差錯。也比喻彼此關系清白。 例句:他們眼如鼠,心如虎。這些人,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誰跟他打私交??!
【第21句】:【打有鞭子寫有筆】 釋義:比喻掌握文武大權。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說:“除了灶王爺就屬高國權大哪。他和鮑耀良這些人,打有鞭子寫有筆,一手遮天?!?/p>
【第22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慣)形容相差懸殊。 也作“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第23句】:【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 釋義:比喻各種力量同時興起。 例句:人們全笑了,說:“不要緊。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塊兒長,廣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長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第24句】:【未學爬,先學走】(慣)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
【第25句】:【在刀刃上試脖子軟硬】(慣)比喻拿生命去冒險。
【第26句】:【打皮科兒】(慣)指開玩笑,逗笑。
【第27句】:【老九】“老九”是舊時儒生在社會地位中的排位?!袄暇拧钡妹臏Y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統(tǒng)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識之士紛紛率眾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貴族把知識分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南朝讀書人詭譎多謀,都是些刁鉆小人;人一旦讀了幾句詩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聽駕馭,本朝之制‘儒士與廝養(yǎng)同役’,須當永久依循。”所謂“儒士與廝養(yǎng)同役”,就是把當時的知識分子列為第九等人。元朝社會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顯然,是有意欺視、貶低知識分子,同漢民族的“天地君親師”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重教傳統(tǒng)大相徑庭。
【第28句】:【把火往懷里扒】(慣)扒(ba):撥動。比喻引火燒身,自招禍患。
【第29句】:【人有幾等人,佛有幾等佛】(諺)人有幾等幾樣的人,不可等量齊觀;佛也有幾等幾樣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別看待。 也作人有幾樣人,馬有幾樣馬。 人有幾種人,木有幾種木。
【第30句】:【靠右行】“靠右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交通規(guī)則(火車除外),它源自歐洲。 古代歐洲軍隊在路上相遇時,就有靠右邊走的規(guī)定,這是為了避免右手執(zhí)的武器造成碰撞發(fā)生誤傷。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羅伯斯庇爾發(fā)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邊行駛。后來被拿破侖征服過的歐洲國家,如瑞士、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相繼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guī)則。后來,全世界多數國家采納了這一交通規(guī)則。
【第31句】:【七夕】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民間傳說這是每年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刻。 牛郎和織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星。以現在的觀點看,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織女不愧為夜空中的一對閃耀伴侶,引得地上眾生仰頭觀望。 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東漢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后來演繹成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 相傳,天上的仙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能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美麗的云彩。勤勞善良的人間男子牛郎,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哥嫂度日。哥嫂對他十分刻薄,與他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牛。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到人間游戲,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織女也愛上了牛郎,于是織女沒有回天庭而是嫁給了牛郎,并生了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時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幫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擔挑了兩個小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劃,劃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銀河,硬生生將牛郎和織女隔開。不過二人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上蒼,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會。這天,會有無數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據說,七月初七這天,在地上看不見喜鵲。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現代人將“七夕”視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第32句】:【丑婦免不得見公婆】(諺)指再丑陋的媳婦,終究要見公婆的面,這是免不了的事。泛指無論怎樣為難的事,總得要出面解決。 也作丑婦終須見姑嫜。姑嫜:公婆。 丑媳婦總躲不過公婆的面。
【第33句】:【人前一句話,神前一爐香】(諺)在人面前說的一句話,好比敬神的一爐香。指說話不能隨便,要說到做到,說話得算數。
【第34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 釋義:要盡量幫助別人,原諒別人。 例句: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說得好: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操心怎似存心好,爭氣何如忍氣高!”
【第35句】: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第36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 釋義: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話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覀冏鋈诵男乜傄磉_?!?/p>
【第37句】:【黃了】“黃了”這一俗語,專指好事沒有辦成。如對象沒搞成被說成黃了。 “黃了”源自哪里呢?舊時代做生意,開張的那天,門外要貼上“開張大吉”的大紅紙喜報一張。春節(jié)休息,正月十六開始營業(yè),開門那天,也要在門外貼上“開市大吉”的大紅紙喜報。相反,如果一家商店經營不善,沒法經營下去了,店鋪關門,就用一張黃紙,寫上“收市大吉”貼在門上。由此,人們就將一家生意的關門,說是“黃了”。久而久之,引申為凡是沒有辦成的好事都可以說“黃了”。壞事沒辦成沒有說“黃了”的。
【第38句】:【冷水澆頭懷抱冰】(慣)形容人的情緒一下子非常低落、失望。
【第39句】:【吃寡醋】(慣)比喻在男女之事上沒來由地嫉妒。 也作吃干醋。 喝干醋。
【第40句】:【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釋義:比喻兩個強者爭斗,必然有一方受到傷害。 例句:玄德急止之日:“不可!吾今提兵取川,全仗汝二人之力。今兩虎相斗,必有一傷。須誤了我的大事。吾與你二人勸解,休得爭論。”
【第41句】:【讀書人怕趕考,莊戶人怕薅草】(諺)趕考:科舉時代,讀書人前往指定地點參加考試。薅(h。)草:彎下腰拔草。指讀書人怕的是趕考,莊稼漢怕的是薅草。泛指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自己最頭疼的事。
【第42句】:【傀儡會跳動,自有提線人】(諺)傀儡:木偶戲里的木頭人。 指傀儡在幕前舞動,是幕后有人提著線在操縱。比喻出面搗亂的人,受幕后主謀指使。
【第43句】:【打核桃捎帶了棗】(慣)比喻打擊某個人,也連帶傷害了另一個人。
【第44句】:【大簍灑油,滿地撿芝麻】(慣)l比喻大處浪費,卻在小處節(jié)省。 2比喻大事不在乎,卻注意小事。 也作大缸里打翻了油,沿路兒拾芝麻。 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
【第45句】:【皇帝不差餓兵】見“朝廷不差餓兵”。
【第46句】:【廚師的高帽】廚師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習俗,顯得清潔衛(wèi)生、別致。它源自希臘。 最初,它只是一種作為區(qū)別他人的一種標志,沒有行業(yè)色彩。中世紀的希臘,戰(zhàn)亂頻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難。據說有一次幾個著名的廚師逃進修道院,他們換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樣。日子一長,他們覺得應該把自己與修道士區(qū)別開來,于是將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為白色。從此,廚師們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
【第47句】:【東說向東,西說向西】 釋義:比喻沒有主見。 例句:那國王著實昏亂,東說向東,西說向西,真?zhèn)€收了關文,道:“國師,你怎么與他賭?”
【第48句】:【揪尾巴】(慣)比喻抓住致命的要害或證據。 也作“揪尾巴根子”。
【第49句】:【打開窗戶說亮話】 釋義:比喻有話明講,說話直率。 例句:“她說,只等她那個情人一回來,她就要跟韓小蜇打開天窗說亮話,男婚女嫁,各奔東西……”
【第50句】:【井里打水往河里倒】 釋義:比喻白費力氣。 例句:萬一蕭何壯大起來自立為王,那漢王不是井里打水往河里倒,白費力氣嗎?因此,他老是牽腸掛肚地派人到關中去慰問蕭何。
【第51句】:【與其欠錢,不如賣田】(諺)欠錢:借債。賣田:變賣財產。寧愿變賣家業(yè),也不去借債欠人錢。指借債付息,殊不可取。
【第52句】:【下夾子】(慣)比喻設下埋伏抓人。
【第53句】:【皇帝】“皇帝”是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的稱號。 “皇帝”這個稱號始創(chuàng)于秦始皇。夏、商、周三代,既沒有“皇”,也沒有“帝”。夏朝稱“后”,商、周都稱“王”。春秋時期,諸侯無論爵位高低,通稱國君;后來,周王勢力衰落,諸侯兼并,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先后稱王,甚至中山小國也稱起王來。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戰(zhàn)國紛爭的局面。但贏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薄半蕖背蔀榛实圩苑Q的專用詞,也是由秦始皇開始的。歷史上雖然對秦始皇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是“千古一帝”。
【第54句】:【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 釋義:五更:舊時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又稱“五鼓”、“五夜”。指半夜到五更時刮的西風,天明時會變成拔樹斷枝的颶風。 例句:老漢著急了:“你沒聽說‘半夜五更西,天明拔樹枝’嗎?趕快作準備吧,有天災了!”
【第55句】:【吃人家碗半,被人家使喚】(諺)哪怕是吃了人家半碗飯,也必須服從人家的指使。指得了人家的一點好處,就得為人效力。 也作吃人一碗,聽人使喚。 吃誰家的飯,歸誰家管。 吃人茶飯,與人擔擔。
【第56句】:【半夜雞叫】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叫《半夜雞叫》,說的是地主周扒皮為使長工們多干活,半夜起來學雞叫的故事。好像“半夜嗚叫”是周扒皮發(fā)明的,其實不然,他已經晚了兩千多年。 在戰(zhàn)國時代中國著名的函谷關,每天清晨開關的時間都以雞叫為準。據史書記載,齊國貴族孟嘗君落魄從秦國逃出來的時候,正是半夜間路過函谷關,關門緊閉,他擔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別著急害怕。他門下的食客中有一個人會口技,情急之下當即學雞叫,這一叫引來了周圍雄雞都叫了起來,于是騙開了關門,使孟嘗君得以逃出險境。這才是中國“半夜雞叫”第一叫。 在這里不免介紹一下“雞叫”的起源。傳說古時候在中國東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樹叫“桃都”,桃樹枝長達三千里,樹枝上有“天雞”。每當日出時,陽光照滿桃樹,這時天雞就開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雞都隨著叫了起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里就有歌頌“天雞”的詩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弊源耍垭u隨天雞開始五更時分報時,遂有“雞司晨,狗守夜”之說。
【第57句】:【聽三不聽四】(慣)指聽人說話沒聽全,不明其意。
【第58句】:【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釋義:比喻好處自己送上門來。 例句:見鬼啦!哪有什么敵人出動?走!能打還鄉(xiāng)團,就不能打遭殃軍?來,正是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第59句】:【吃錯了藥】(慣)譏諷人腦子出問題,做錯了事。
【第60句】:【久走冰灘,哪有個滑不倒的】(諺)指人常在結冰的灘上走,總不免要滑倒。比喻長時間地干冒險的事,總難免要出意外。
【第61句】:【抓住手腕子】(慣)比喻當場抓住作案的罪證。 也作“抓住手脖子”。
【第62句】:【糞坑里的攪屎棍——聞不得,舞不得】(歇)聞:諧“文”。舞:諧“武”。指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哪一個行當都干不了。
【第63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fā)】(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fā)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fā)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64句】:【牛耕田,馬吃谷】 釋義: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 例句:“你將來打算歸田,還是出洋?”腳一跺:“哼!‘牛耕田,馬吃谷’,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場!”
【第65句】:【喇喇蛄穿大衫——硬稱土紳士】(歇)喇喇蛄:螻蛄的通稱,一種生活在泥土中的害蟲,吃農作物的嫩莖,也作拉拉蛄,也稱螻螻蛄、土狗子。大衫:也叫大褂,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舊時紳士或有地位的人常穿。指小人物硬充大人物。常含譏諷意味。
【第66句】:【日飼貓,夜飼狗】(諺)飼:喂。 貓要白天喂,夜里不喂,貓會捕食老鼠;狗要晚上喂,喂飽了,才能巡夜防守。指喂貓喂狗,要在時間上注重功效。 也作“朝喂貓,夜喂狗”。
【第67句】:【干吃大魚不費網】 釋義:比喻不付出代價卻得到好處。 例句:拿害孩子這件事說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殺的;咱們是干吃大魚不費網,連一條繩子也搭不上。
【第68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孫賢】(諺)不希望擁有金玉成堆的財富,只希望子孫后代有品德有才學。指子孫后代成材,比家產富裕重要得多。
【第69句】:【老壽星】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長壽老人尊稱為“老壽星”。民間有一“壽星圖”,形成了老壽星的固定像:長額突出,美髯長須,容光煥發(fā),精神矍鑠,手托鮮紅的壽桃,懷抱一根龍頭拐杖,慈祥和善,笑瞇瞇地出現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F在,老人做壽,兒孫獻上壽桃,應該來自壽星圖。 那么,“老壽星”源自哪里呢?據古書記載,“壽星”本是一種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極老人星”。由于它的“壽”字應了人的年歲長久,而星星猶如日月經天,永不泯滅,所以人們愛把“三壽”老人(即上壽100歲、中壽80歲、下壽60歲)統(tǒng)稱為“老壽星”。
【第70句】:【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慣)兒女:男女。指對男女之情或對子女、家人的感情過于看重,而喪失了自己的志氣。 也作“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第71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俗語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有時候會向反面轉化,難以預料。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間諺語。在古代,由于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固定,經常泛濫成災,所以黃河經常改道,改道后,某個地方原來在河的東面,很可能就變到河西去了,所以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标P于這個說法還有個小故事。 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之孫由于揮霍無度,到中年時便將家產敗盡,以沿街乞討為生。某日,他來到河西莊,想起了自己的奶媽,便一邊打聽一邊找。 當問到一個農夫時,恰巧這農夫正是奶媽的兒子,郭孫到他家里一看,糧囤座座,牛馬成群,很是驚訝,就問他:“你家里已經很有錢了,為什么你自己還要勞作呢?”奶媽的兒子就說:“家母在世時,領我們創(chuàng)業(yè),才有了現在的家業(yè)。我們也得勤儉持家,否則金山也會吃空的。”郭孫聽后很慚愧。農夫不忘舊情,給郭孫在家里找了活計,無奈他什么也不會做,處境非常尷尬。農夫見狀不禁嘆息到:“真是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富貴,三十年河西寄人籬下?!?/p>
【第72句】:【打保票】(慣)保票:舊時為他人的行為或財力作保證而寫的字據,也叫保單、包票。指對事情的成功有絕對把握。 也作打包票。 打保單。
【第73句】:【翻手是雨,合手是云】(慣)比喻玩弄權術,反復無常。 也作翻手為云覆手雨。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第74句】:【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釋義:不經過實踐,不知道困難有多大。 例句:俗話說,“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倍潭處滋斓膰揽岫窢帉嵺`,使他深深體會到,作為這支隊伍的一個合格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自己能力不足。
【第75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xù)留京獻藝。1830年,湖北楚調(漢?。┮策M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 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chuàng)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由當初的“皮黃”改稱“京劇”。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tǒng)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jié)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 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76句】:【緩步當車,晚食當肉】(諺)緩緩地散步,權當是坐車一樣舒適;饑餓時吃飯,就像吃肉般香美。指生活節(jié)奏放緩,悠閑自如,自是一種享受。
【第77句】:【做東】朋友們聚會,主動大方者說:“今天我做東,請大家吃烤鴨?!边@里“做東”是主人請客的意思?!白鰱|”源自春秋時期,它的初起義是“主人”的意思。 《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了春秋時期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文公以供應秦國后勤物資為由請求秦國撤兵。他派出燭之武對秦穆公說:“如果秦不滅掉鄭國,而讓鄭國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中缺乏資財食用,就可以由鄭國來供應,這樣做對秦國有利無害。”后來秦國果然撤軍,晉國軍隊無奈也只好作罷?!吧徉嵰詵|道為主”,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國。 在《禮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禮記》中的《曲禮篇》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睆挠嘘P主客之間禮儀的規(guī)定中,可以看到“東”位就是代表主人。后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我們所說的“房東”、“股東”、“東家”、“做東”等,其實都是從以上兩篇文獻中演化而來的。
【第78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歇)指各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也作“黃牛過水——各顧各”。
【第79句】:【一人難稱百人心】(諺)一個人做事,很難使得人人都滿意。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志趣,誰也無法把大家的意愿統(tǒng)一起來。 也作“一人難合百人意”。
【第80句】:【斗大的字認不上兩石】(慣)斗、石:都是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形容識字很少或不識字。 也作斗大的字不識一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 斗大的字認不得幾石。
【第81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諺)從人的外表上選取人材,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失錯。指選取人材,重在德才與實踐,不在外貌。
【第82句】:【行見行,沒處藏】(諺)行內的事遇到真正懂行的人是無法瞞過的。 指一切假冒偽劣的東西,逃不過內行專家的眼睛。
【第83句】:【拉弓不可拉滿,趕人不可趕上】見“趕人不要趕上”。
【第84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一俗語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虛,不可能實現。此俗語源自商、周交替時期。 商朝末期,商紂王無道,周文王決定討伐昏庸殘暴、民心盡失的商紂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軍事指揮者來輔佐自己。 一天,周文王帶著他的兒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獵,看到一個老翁在渭水邊釣魚。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魚鉤是直的,而且離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边@時,一個樵夫走近他,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那老翁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文王見狀大為驚奇,就下車,與之交談。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布陣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誠懇地請他一起回宮。 此后,姜太公釣魚、文王訪賢廣為傳誦,遂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俗語。
【第85句】:【寧死一咳,不死一該】(諺)咳:嘆詞,表示可惜。該:活該,認為該當如此。指人死有兩種結局:好人死了人們表示惋惜,壞人死了人們認為活該。人們應該爭取前者,避免后者。
【第86句】:【人窮當街賣藝,虎瘦攔路傷人】(諺)賣藝:舊時習武的人擺地攤使拳弄杖,討錢謀生。指人到窮時會不顧體面,在街頭賣藝,就像虎餓瘦時會冒險攔路傷人一樣。
【第87句】:【無風樹不搖】(諺)如果不刮風,樹枝樹葉就不會擺動。比喻事情的發(fā)生必定有起因,沒有起因就不會引出結果來。
【第88句】:【沒有三分利,誰肯起五更】(諺)三分利:三分的利潤。五更:一夜分五個更次,第五個更次在黎明時分。指人們起早摸黑苦干,無非就是為了財利。
【第89句】:【生子莫生多,生多換破鍋】(諺)破鍋:比喻困于生計,開不了火。 生育子女不宜多,多了就難以維持家庭生計。指要節(jié)制生育,多生不如少生。
【第90句】:【狗坐轎子——不識抬舉】(歇)本指不識抬和舉,轉指不懂得被人重視、贊譽或推崇。多用來責罵人不知好歹,不懂得接受別人的好意。 也作“狗坐轎子——不識人抬”。
【第91句】:【口服心不服】(慣)指雖然嘴上認了輸,心里卻不服氣。
【第92句】:【下坡容易上坡難】(諺)人走下坡路不費力,要走上坡路卻是每一步都得使勁的。比喻退步容易進步難。
【第93句】:【留情不舉手,舉手不留情】(諺)要是給對方留情面,就不會動手;既然動手,就不會留情面。指交手動武,不打則已,既打就不認人。 也作“容情不舉手,舉手不容情”。
【第94句】:【屎殼郎推車——滾蛋】(歇)屎殼郎常把糞滾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糞球滾到僻靜處貯存。本指屎殼郎滾著糞球,轉以責令人離開或走開。 也作屎殼郎搬家——滾蛋。 屎殼郎搬家——滾球。
【第95句】:【當地不當路,買地不買河】(諺)當(dang):典賣。賣地時不能連路一起賣掉,買地時不能連河一起買回。指凡事都有個限制,不能任由自己的主觀意愿行事。
【第96句】:【道理講得清,頑石也動心】(諺)頑石:冥頑無知的石頭。只要把道理講清講透,就連頑石也能開竅。 指要想說服人,關鍵的問題是要把道理講清講透。
【第97句】:【閉眼跳河——聽天由命】(歇)指遇事聽憑天意和命運安排。
【第98句】:【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諺)出家:離開家庭做僧尼或道士。九祖:自身以上的祖祖輩輩。佛、道認為一子出家脫離紅塵,列祖列宗就可因之升天成仙。也比喻一人得勢,光宗耀祖。
【第99句】:【義不主財,慈不主兵】見“慈不掌兵,義不主財”。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肺腑之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